当前课程知识点: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 >  3.儒家美育观与文学作品论(主讲人:马兆杰) >  3.1.1“文质彬彬”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  3.1.1图文感知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3.1.1图文感知资料文件与下载

3.1.1“文质彬彬”说与文学作品构造-马兆杰.ppt---点此下载文件

3.1.1图文感知

“文质彬彬”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同学们,这次课,我们谈一个儒家美学的观念,就是“文质彬彬”。对于这个词语,大家都会觉得耳熟能详,也可能会暗自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文质彬彬的人。如果是这样,就需要了解它的深刻含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最早提出“文质彬彬”这个概念的是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意思就是,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一个君子。”

三国的何晏《论语集解》引东汉包咸注:“野,如野人,言鄙略也。史者,文多而质少。彬彬,文质相半之貌。”北宋的邢昺疏:“文华质朴相半彬彬然,然后可为君子。”

这样看起来,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可能都不同,如果一个人不拘小节,不讲礼貌,显得没有文化,但他又不是一个真正的坏人,那么我们就会认为他是一个内在质朴的人,他只是粗野,不懂得礼仪;如果一个人太讲礼貌,注重繁文缛节,那他就未免太过于浮华,不是内心朴实的人了。只有做事讲究适中,礼仪的表现上适当,才是内在与外在都好的人,“文质相半”不是简单地说的“各占一半”,其实就是“适当”“恰好”的意思。

对于“文质彬彬”的理解,南宋的朱熹解释得更为详细:“野,野人,言鄙略也。史,掌文书,多闻习事,而诚或不足也。彬彬,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貌。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朱熹:《论语集注》)

野,指粗鄙的人,这样的人语言是缺乏文采的。史,象那种徒务虚文的祝史一样,多听闻因袭的惯例,辞藻华丽虚浮,而事实上又有不足之处。彬彬,和班班的意思相似,物体相互陈杂而均匀的样子。做学问的人,应该看淡自身的优点,补充自身的缺点,至于成就自己的品德,就不是自己能够想怎样就是怎样的了。

以此来理解孔子的说法,就是:“质地超过文饰,就显得粗野了;文饰超过质地,就显得虚浮了。只有文饰和质地配合得恰如其分,一个人才能称得上君子。” 

把“文质”解释为“质地”与“文饰”,比起解释为“朴实”与“文采”,好处在于把内在与外在,内容与形式更清楚地区分了开来。

对于“文”,司马光说:“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司马光:《答孔文仲司户书》,《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六十),指“君子”由于文化艺术教养而外在表现出来的生活中容色、言动、礼节各个方面的美。

对于“质”,“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论语·颜渊》),所谓通达,就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质”就是“君子”内在地具有的仁义道德品质。

 “文质彬彬”就是外在美与内在善两者的统一。

 当外在的形式显示了人类的尊严、教养、智慧、才能,能引起人的精神的愉快,成为内在的善(仁义)的肯定和实现时,这就是孔子所认为的美。而“文质彬彬”的“君子”,也就是体现了这种美的人。他既是一个有高度审美和文化教养的人,同时他的这种审美和文化教养又正是他内在的高尚道德品质的完满体现。

 反对“文质彬彬”者如“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文饰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如果本质就是文采,文采就是本质,那么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因为去掉毛色后,两者无从区别。”

事物外在的形式美有不可否认的价值。同一的内容,可以表现在一种美的形式中,也可以表现在一种不美的、简单粗陋的形式中,而两者的价值显然是不一样的。

后世在文学理论与批评中沿用“文”“质”观念,在许多情况下是指语言风格的华美和质朴。

如萧绎《内典碑铭集林序》说:“夫世代亟改,论文之理不一,能使艳而不华,质而不野。”(萧绎:《内典碑铭集林序》)要求美丽而不浮华,质朴又不粗俗。

又如苏轼论陶渊明诗的特点,称“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与苏辙书》)。赞叹陶渊明的诗看来质朴而实际上很美丽,看来清瘦而实际上很丰腴。

再如后世的“尚质”“尚文”之说,等等。

而更为重要的一种沿用引申,就是“文”指语言表现,大体上相当于今人所说的文学作品的形式;“质”则指文学作品的内容。

在文学的创作实践中,常常有偏重内容、崇尚质朴的,也有偏重形式、赞美辞藻的。但是在儒家的很多有成就的理论家眼中,都是在强调“质”,即强调内容的前提下,要求“质”“文”兼备,即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语言风格上则是要求华美与质朴相济,而首重质朴。

总之,“文质彬彬”的观念是儒家对人的道德修养的要求,首先重要的是内在的修养,而内在的修养好了,就表现为外在的文雅有礼。随后,它发展为在文学理论领域内使用的概念,主要指的是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文学作品的外在表现是语言的风格,所以语言上也有质朴与美丽的区别。


下一节:3.1.1视频领悟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课程列表:

绪论(主讲人:张明)

-绪论1图文说明

-绪论2视频介绍

-绪论3章节目录

-绪论4参考书目

1.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本质论(主讲人:夏静 张明 霍俊国)

-1.1“文道”观与文学本质(夏静)

--1.1图文感知

--1.1视频领悟

-1.2.1“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人格教育

--1.2.1图文感知

--1.2.1视频领悟

-1.2.2“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文学的审美特征

--1.2.2图文感知

--1.2.2视频领悟

-1.3“中和”说与文学审美理想(霍俊国)

--1.3图文感知

--1.3视频领悟

-1.4“尽善尽美”说与文学价值(霍俊国)

--1.4图文感知

--1.4视频领悟

-1.5.1诗可以兴

--1.5.1图文感知

--1.5.1视频领悟

-1.5.2诗可以观、可以群

--1.5.2图文感知

--1.5.2视频领悟

-1.5.3诗可以怨

--1.5.3图文感知

--1.5.3视频领悟

-1.本章作业

--一章作业

-1.本章讨论

--一章讨论

2.儒家美育观与文学创作论(主讲人:周维山)

-2.1.1“诗言志”的内涵

--2.1.1图文感知

--2.1.1视频领悟

-2.1.2“诗言志”与文学创作

--2.1.2图文感知

--2.1.2视频领悟

-2.2.1“物感说”的内涵

--2.2.1图文感知

--2.2.1视频领悟

-2.2.2“物感说”与文学创作

--2.2.2图文感知

--2.2.2视频领悟

-2.3.1“发愤著书”说的内涵

--2.3.1图文感知

--2.3.1视频领悟

-2.3.2“发愤著书”说与文学创作

--2.3.2图文感知

--2.3.2视频领悟

-2.4.1“神思”的内涵

--2.4.1图文感知

--2.4.1视频领悟

-2.4.2“神思”与文学创作

--2.4.2图文感知

--2.4.2视频领悟

-2.5.1“文如其人”的内涵

--2.5.1图文感知

--2.5.1视频领悟

-2.5.2“文如其人”与文学创作

--2.5.2图文感知

--2.5.2视频领悟

-2.6.1“才胆识力”的内涵

--2.6.1图文感知

--2.6.1视频领悟

-2.6.2“才胆识力”与文学创作

--2.6.2图文感知

--2.6.2视频领悟

-2.本章作业

--二章作业

-2.本章讨论

--二章讨论

3.儒家美育观与文学作品论(主讲人:马兆杰)

-3.1.1“文质彬彬”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1图文感知

--3.1.1视频领悟

-3.1.2“风骨”“情采”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2图文感知

--3.1.2视频领悟

-3.2.1“意象”说与文学理想形象

--3.2.1图文感知

--3.2.1视频领悟

-3.2.2“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2图文感知

--3.2.2视频领悟

-3.2.3“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3图文感知

--3.2.3视频领悟

-3.2.4“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4图文感知

--3.2.4视频领悟

-3.2.5“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5图文感知

--3.2.5视频领悟

-3.3.1“怨谱”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1图文感知

--3.3.1视频领悟

-3.3.2“传神”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2图文感知

--3.3.2视频领悟

-3.4文之“体制”与文学作品体裁

--3.4图文感知

--3.4视频领悟

-3.5文之“体性”与文学作品风格

--3.5图文感知

--3.5视频领悟

-3.6.1“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一)

--3.6.1图文感知

--3.6.1视频领悟

-3.6.2“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二)

--3.6.2图文感知

--3.6.2视频领悟

-3.本章作业

--三章作业

-3.本章讨论

--三章讨论

4.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接受论(主讲人:孟凡生)

-4.1.1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4.1.1图文感知

--4.1.1视频领悟

-4.1.2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一)

--4.1.2图文感知

--4.1.2视频领悟

-4.1.3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二)

--4.1.3图文感知

--4.1.3视频领悟

-4.1.4中国文学阅读理论

--4.1.4图文感知

--4.1.4视频领悟

-4.2“以意逆志”说与文学批评方法

--4.2图文感知

--4.2视频领悟

-4.3.1“知音”说与文学鉴赏条件

--4.3.1图文感知

--4.3.1视频领悟

-4.3.2“知音”的实现路径

--4.3.2图文感知

--4.3.2视频领悟

-4.4.1“诗无达诂”与读者的创造性阅读

--4.4.1图文感知

--4.4.1视频领悟

-4.4.2王夫之“自得”说与文学接受

--4.4.2图文感知

--4.4.2视频领悟

-4.5.1“训诂”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1图文感知

--4.5.1视频领悟

-4.5.2“涵泳”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2图文感知

--4.5.2视频领悟

-4.本章作业

--四章作业

-4.本章讨论

--四章讨论

5.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源流论(主讲人:马兆杰)

-5.1.1“诗之兴也”说与文学起源

--5.1.1图文感知

--5.1.1视频领悟

-5.1.2“举重劝力”说与文学起源

--5.1.2图文感知

--5.1.2视频领悟

-5.1.3“祝史陈信”说与文学起源

--5.1.3图文感知

--5.1.3视频领悟

-5.1.4“观物取象”说与文学起源

--5.1.4图文感知

--5.1.4视频领悟

-5.2.1“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一)

--5.2.1图文感知

--5.2.1视频领悟

-5.2.2“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二)

--5.2.2图文感知

--5.2.2视频领悟

-5.2.3“复古通变”说与文学发展

--5.2.3图文感知

--5.2.3视频领悟

-5.3“因时而兴”说与文学新时代

--5.3图文感知

--5.3视频领悟

-5.本章作业

--五章作业

-5.本章讨论

--五章讨论

期末考试(命题人:全体教师)

-期末考试

3.1.1图文感知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