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 >  5.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源流论(主讲人:马兆杰) >  5.1.1“诗之兴也”说与文学起源 >  5.1.1图文感知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5.1.1图文感知资料文件与下载

5.1.1“诗之兴也”说与文学起源-马兆杰.ppt---点此下载文件

5.1.1图文感知

“诗之兴也”说与文学起源

面对一个事物,人们总是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它是从哪里来的?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对文学也是如此,这就涉及到文学活动的起源问题。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中外一切民族的文化发展中,以口头语言为载体的诗歌是最古老和最基本的样式。因此在探讨文学起源的问题时,关注诗歌的产生是一个捷径。

在古代中国,儒家文人对诗歌的起源问题做了自己的探索。汉代儒家大师郑玄在《诗谱序》中说:“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大庭轩辕,逮于高辛,其时有亡,载籍亦蔑云焉。《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郑玄首先指出,“诗的兴起,料想不是在上皇统治的时期。”据唐代孔颖达的注疏:“上皇谓伏牺,三皇之最先者,故谓之上皇。”(《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伏牺”在这里写成了“牺牲”的“牺”,其实我们最常见的写法是写成“王羲之”的那个“羲”。“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他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形式。

孔颖达的注疏说:“郑知于时信无诗者,上皇之时,举代淳朴,田渔而食,与物未殊。居上者设言而莫违,在下者群居而不乱,未有礼义之教,刑罚之威,为善则莫知其善,为恶则莫知其恶,其心既无所感,其志有何可言,故知尔时未有诗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就是说,在伏羲所处的这个旧石器时代,人还在通过渔猎活动获得食物,他们的精神是纯朴的,“与物未殊”意味着人类的原始思维还是主体和客体相混合的,人的审美意识还处在非自觉的阶段。在这样的阶段,人在群居的集体中,因为有共同的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朴素的生产、生活的秩序,善恶的道德观念既不分明,审美表达的需求也不明显,所以不需要抒发情志,也就不需要诗歌了。

郑玄在说了伏羲时期的情况后,又提到“大庭轩辕,逮于高辛,其时有亡,载籍亦蔑云焉。”大庭是神农的别号。神农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炎帝。轩辕,指的是黄帝,是中国远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华夏民族的共主。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华人,不仅汉族,都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炎帝与黄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已经处在农业时代。据古史传说神农氏仅能种植黍、稷,而黄帝则能种植多种粮食作物,表明黄帝使当时的原始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郑玄表达的意思是“神农、黄帝到帝喾,这段时期内有没有诗歌,记载史实的典籍也没有提及。”

孔颖达的注疏:“大庭,神农之别号。大庭、轩辕疑其有诗者,大庭以还,渐有乐器,乐器之音,逐人为辞,则是为诗之渐,故疑有之也。……但事不经见,故总为疑辞。”(《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说明,神农以后,因为有乐器,产生了音乐,会推动人们做诗句,填歌词,可能会产生诗歌,但这也只是怀疑有,不能确定。

诗歌真正确定有,是因为《虞书》中的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表现的是人的情感与志向,延长其声,徐徐吟唱诗句时,声音的高低应与吟唱相配合,以律吕来调和歌声。”大致推定,诗要表现人的情感与志向的传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虞书》是《尚书》组成部分之一,相传是记载夏朝之前的新兴王朝——虞朝之书。显然,郑玄对于史上没有记载的,没有史料证明的思想都是持怀疑态度的,所以把诗歌产生的时期定在了虞舜时代。

孔颖达在注释郑玄思想的同时,也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虞书》所言,虽是舜之命夔,而舜承于尧,明尧已用诗矣,故《六艺论》云唐、虞始造其初,至周分为六诗,亦指《尧典》之文。谓之造初,谓造今诗之初,非讴歌之初。讴歌之初,则疑其起自大庭时矣。然讴歌自当久远,其名曰诗,未知何代。虽于舜世始见诗名,其名必不初起舜时也。”(《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孔颖达认为:《尚书·尧典》中提到了诗歌与音乐的合一,根据音乐来推究,诗歌应该产生于炎帝黄帝时期。同时,应该把“讴歌”与“今诗”分开理解,“讴歌”就是口头中的简单的非表意语词,它是配合着音乐,表达人的情绪感受的,“诗”就是有意识创作的诗句,虽也是配乐而歌,但也可以独立成章,有自己固有的审美形态。做诗的时期,人类已经进入自觉的审美意识阶段,文学创作已经是自觉化的过程。

从现有文字记载看,一般认为,《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是比较可信的夏代诗歌的遗文。“兮”“猗”表示呼声,是感叹词,有声无意,属于“讴歌”,“候人”却是表意的实词,这种表意的诗句与具有节奏性的“讴歌”结合,就成为较早的诗歌雏形。

刘勰的《文心雕龙·时序》论诗之流变,说诗歌起于“陶唐”“有虞”。说明早在远古时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最先产生了诗歌这一口头文学,这是我国古代学者的共同结论。

当然,有的古代文人不是严格地指出诗歌的起源,而是笼统而言的。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说:“然则歌咏所生,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苏舜钦集·石曼卿诗集序》说:“诗之作,与人生偕者也。”(苏舜钦:《苏舜钦集·石曼卿诗集序》)沈、苏观念的益处在于,进一步确认了诗歌是与原始人类共生的,表现了他们对文学与人类精神发展之间关系的体认。


下一节:5.1.1视频领悟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课程列表:

绪论(主讲人:张明)

-绪论1图文说明

-绪论2视频介绍

-绪论3章节目录

-绪论4参考书目

1.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本质论(主讲人:夏静 张明 霍俊国)

-1.1“文道”观与文学本质(夏静)

--1.1图文感知

--1.1视频领悟

-1.2.1“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人格教育

--1.2.1图文感知

--1.2.1视频领悟

-1.2.2“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文学的审美特征

--1.2.2图文感知

--1.2.2视频领悟

-1.3“中和”说与文学审美理想(霍俊国)

--1.3图文感知

--1.3视频领悟

-1.4“尽善尽美”说与文学价值(霍俊国)

--1.4图文感知

--1.4视频领悟

-1.5.1诗可以兴

--1.5.1图文感知

--1.5.1视频领悟

-1.5.2诗可以观、可以群

--1.5.2图文感知

--1.5.2视频领悟

-1.5.3诗可以怨

--1.5.3图文感知

--1.5.3视频领悟

-1.本章作业

--一章作业

-1.本章讨论

--一章讨论

2.儒家美育观与文学创作论(主讲人:周维山)

-2.1.1“诗言志”的内涵

--2.1.1图文感知

--2.1.1视频领悟

-2.1.2“诗言志”与文学创作

--2.1.2图文感知

--2.1.2视频领悟

-2.2.1“物感说”的内涵

--2.2.1图文感知

--2.2.1视频领悟

-2.2.2“物感说”与文学创作

--2.2.2图文感知

--2.2.2视频领悟

-2.3.1“发愤著书”说的内涵

--2.3.1图文感知

--2.3.1视频领悟

-2.3.2“发愤著书”说与文学创作

--2.3.2图文感知

--2.3.2视频领悟

-2.4.1“神思”的内涵

--2.4.1图文感知

--2.4.1视频领悟

-2.4.2“神思”与文学创作

--2.4.2图文感知

--2.4.2视频领悟

-2.5.1“文如其人”的内涵

--2.5.1图文感知

--2.5.1视频领悟

-2.5.2“文如其人”与文学创作

--2.5.2图文感知

--2.5.2视频领悟

-2.6.1“才胆识力”的内涵

--2.6.1图文感知

--2.6.1视频领悟

-2.6.2“才胆识力”与文学创作

--2.6.2图文感知

--2.6.2视频领悟

-2.本章作业

--二章作业

-2.本章讨论

--二章讨论

3.儒家美育观与文学作品论(主讲人:马兆杰)

-3.1.1“文质彬彬”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1图文感知

--3.1.1视频领悟

-3.1.2“风骨”“情采”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2图文感知

--3.1.2视频领悟

-3.2.1“意象”说与文学理想形象

--3.2.1图文感知

--3.2.1视频领悟

-3.2.2“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2图文感知

--3.2.2视频领悟

-3.2.3“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3图文感知

--3.2.3视频领悟

-3.2.4“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4图文感知

--3.2.4视频领悟

-3.2.5“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5图文感知

--3.2.5视频领悟

-3.3.1“怨谱”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1图文感知

--3.3.1视频领悟

-3.3.2“传神”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2图文感知

--3.3.2视频领悟

-3.4文之“体制”与文学作品体裁

--3.4图文感知

--3.4视频领悟

-3.5文之“体性”与文学作品风格

--3.5图文感知

--3.5视频领悟

-3.6.1“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一)

--3.6.1图文感知

--3.6.1视频领悟

-3.6.2“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二)

--3.6.2图文感知

--3.6.2视频领悟

-3.本章作业

--三章作业

-3.本章讨论

--三章讨论

4.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接受论(主讲人:孟凡生)

-4.1.1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4.1.1图文感知

--4.1.1视频领悟

-4.1.2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一)

--4.1.2图文感知

--4.1.2视频领悟

-4.1.3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二)

--4.1.3图文感知

--4.1.3视频领悟

-4.1.4中国文学阅读理论

--4.1.4图文感知

--4.1.4视频领悟

-4.2“以意逆志”说与文学批评方法

--4.2图文感知

--4.2视频领悟

-4.3.1“知音”说与文学鉴赏条件

--4.3.1图文感知

--4.3.1视频领悟

-4.3.2“知音”的实现路径

--4.3.2图文感知

--4.3.2视频领悟

-4.4.1“诗无达诂”与读者的创造性阅读

--4.4.1图文感知

--4.4.1视频领悟

-4.4.2王夫之“自得”说与文学接受

--4.4.2图文感知

--4.4.2视频领悟

-4.5.1“训诂”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1图文感知

--4.5.1视频领悟

-4.5.2“涵泳”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2图文感知

--4.5.2视频领悟

-4.本章作业

--四章作业

-4.本章讨论

--四章讨论

5.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源流论(主讲人:马兆杰)

-5.1.1“诗之兴也”说与文学起源

--5.1.1图文感知

--5.1.1视频领悟

-5.1.2“举重劝力”说与文学起源

--5.1.2图文感知

--5.1.2视频领悟

-5.1.3“祝史陈信”说与文学起源

--5.1.3图文感知

--5.1.3视频领悟

-5.1.4“观物取象”说与文学起源

--5.1.4图文感知

--5.1.4视频领悟

-5.2.1“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一)

--5.2.1图文感知

--5.2.1视频领悟

-5.2.2“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二)

--5.2.2图文感知

--5.2.2视频领悟

-5.2.3“复古通变”说与文学发展

--5.2.3图文感知

--5.2.3视频领悟

-5.3“因时而兴”说与文学新时代

--5.3图文感知

--5.3视频领悟

-5.本章作业

--五章作业

-5.本章讨论

--五章讨论

期末考试(命题人:全体教师)

-期末考试

5.1.1图文感知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