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 >  3.儒家美育观与文学作品论(主讲人:马兆杰) >  3.2.3“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  3.2.3图文感知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3.2.3图文感知资料文件与下载

3.2.3“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马兆杰.ppt---点此下载文件

3.2.3图文感知

“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同学们,前面我们提到,韵味深长或者说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这应该如何理解呢?我们先从“韵味”说起。

“韵味”包含有两个概念,一个是“韵”,一个是“味”。

“味”的原意,就是指人们吃食物时口舌受到刺激产生酸甜苦辣咸等的味觉。《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婴讲述“和而不同”的哲学道理:“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左传》昭公二十年)就是说,和就像制好的肉羹,用醋、酱、盐、梅烹调鱼肉,以薪柴炖煮,厨师再加好各种调料,口味佳美,君子食之,平其心火,这才叫和。这就是“味”的感觉在哲学上使用,以分析事物中存在的各种对比因素的统一,提出了要使各种相异的和对立的东西配合适中,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孟子把“味”的道理引申到伦理道德的领域,明确指出,就象味、声、色能够给人的口、耳、目带来感官愉快—样,人的道德精神也能给人的心灵带来愉快。“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口对于滋味有相同的嗜好,耳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对于容貌有相同的美感。讲到内心,唯独就没有相同之处吗?内心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是理,是义。圣人先得知了我们内心的相同之处,因此理义愉悦我们的内心犹如猪肉、牛肉愉悦我们的口味一样。孟子把“理义”引起人们的普遍必然的愉快与感官得到的审美愉快相提并论,看作是同样的事情。认为人的道德精神也能具有审美性质引起审美愉快,人格精神也可以是审美对象。

后来,“味”进一步被引申到了文学艺术的活动中,被借用来比喻审美感受,说明文学作品中的美耐人琢磨、寻思而使人感到回味无穷的特性。刘勰讲“余味曲包”。(《文心雕龙·隐秀》),钟嵘谈具有“滋味”的诗歌,是“诗之至也”,能令“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诗品序》),从审美的角度对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进行概括。司空图谈诗歌要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味外味”,就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与李生论诗书》),即形象真切,而不流于肤浅,意境深远,而含蓄不尽,才可以谈到文字以外的余韵。

韵的本意是和谐的让人感觉舒服的声音。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韵,和也。”(许慎:《说文解字》)刘勰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文心雕龙·声律》)

宋代的范温把“韵”“味”结合,谈到“韵味”:“盖尝闻之撞钟,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宛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矣。”(范温:《潜溪诗眼》)这里涉及到听钟声的心神愉悦,这种感受是无法言说的精神层面的享受,在回荡的声音之美中令人产生遐想。从此,“韵味”“味外之味”等观念,在分析文学意境中成为常见的思想。

韵味深长指作品表达含蓄且深刻,耐人寻味,在审美过程中有令人回味无穷的审美效果。“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韶》乐是歌颂舜德的古乐,代表和平禅让的礼仪精神,是孔子最喜欢的。在沉浸到艺术欣赏中时,孔子产生了长时间的玄妙美感。在这种美感中,不仅声音动听,舞蹈优雅,而且其中的内容意蕴也是美好向善的,这就说明,深长的无穷的韵味中不仅含有外形的美丽,更重要的是内涵的深刻、有价值。

举例来说,像相传作者为李白的《忆秦娥》一词。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这首词的主题有两种,一是男欢女爱,离别相思;二是世事沧桑,社稷飘摇。

对第一种主题,“秦娥”是古陕西、山西一带年轻貌美的女子,此处指长安城中夫婿远行而独守空闺的城市思妇。全词都写秦娥怀人,而词题却是以男性身份表达对秦娥的回忆,这是否名不副实呢?不是的。对秦娥的回忆与思念正是通过拟写秦娥怀人的方式曲折地表现出来。女子思念爱人心情痛苦,爱人也在思念女子,也是痛苦的,这种情感波澜呈双向流动。在军事上来说,这叫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如同李清照所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另外,是词中地点的不一致。灞陵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长安城东,附近灞水上有灞桥,是长安士人送别的场所,而咸阳古道在长安西北。秦娥所忆之人,到底是过灞桥而东去,还是指咸阳而西行,这种东奔西走,就造成不确定的时空,更耐人寻味。据盛唐时期的特殊政治背景,唐代士人的特殊社会心理,可以推测,东行是宦海飘萍,西去是仗剑从戎。不管哪去,都是离别,情感是一样的。

对于第二种主题来说,词中提到的秦楼月、灞陵柳、乐游原、咸阳道,有清丽的,又有苍凉的;有喜悦的,又有忧伤的;……各种各样的情感基调都有。

其中又有神话成分。秦穆公时,箫史善吹箫,穆公将女儿弄玉嫁他,又为他们筑凤台,不想他们却双双飞去。引起对强盛的秦国的回忆。这就使得词中的历史内涵扩大了。

但词中一切最后全统一在“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中。从年年伤别的怀念远人,到残照陵阙的怀古伤今,气象突然为之开阔,意境也就愈显深远,有历史的沧桑感。王国维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人间词话》)

从《忆秦娥》这一个例子中,大家能不能真切地体会到意境的审美特征呢?以后有时间我们可以好好谈谈。


下一节:3.2.3视频领悟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课程列表:

绪论(主讲人:张明)

-绪论1图文说明

-绪论2视频介绍

-绪论3章节目录

-绪论4参考书目

1.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本质论(主讲人:夏静 张明 霍俊国)

-1.1“文道”观与文学本质(夏静)

--1.1图文感知

--1.1视频领悟

-1.2.1“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人格教育

--1.2.1图文感知

--1.2.1视频领悟

-1.2.2“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文学的审美特征

--1.2.2图文感知

--1.2.2视频领悟

-1.3“中和”说与文学审美理想(霍俊国)

--1.3图文感知

--1.3视频领悟

-1.4“尽善尽美”说与文学价值(霍俊国)

--1.4图文感知

--1.4视频领悟

-1.5.1诗可以兴

--1.5.1图文感知

--1.5.1视频领悟

-1.5.2诗可以观、可以群

--1.5.2图文感知

--1.5.2视频领悟

-1.5.3诗可以怨

--1.5.3图文感知

--1.5.3视频领悟

-1.本章作业

--一章作业

-1.本章讨论

--一章讨论

2.儒家美育观与文学创作论(主讲人:周维山)

-2.1.1“诗言志”的内涵

--2.1.1图文感知

--2.1.1视频领悟

-2.1.2“诗言志”与文学创作

--2.1.2图文感知

--2.1.2视频领悟

-2.2.1“物感说”的内涵

--2.2.1图文感知

--2.2.1视频领悟

-2.2.2“物感说”与文学创作

--2.2.2图文感知

--2.2.2视频领悟

-2.3.1“发愤著书”说的内涵

--2.3.1图文感知

--2.3.1视频领悟

-2.3.2“发愤著书”说与文学创作

--2.3.2图文感知

--2.3.2视频领悟

-2.4.1“神思”的内涵

--2.4.1图文感知

--2.4.1视频领悟

-2.4.2“神思”与文学创作

--2.4.2图文感知

--2.4.2视频领悟

-2.5.1“文如其人”的内涵

--2.5.1图文感知

--2.5.1视频领悟

-2.5.2“文如其人”与文学创作

--2.5.2图文感知

--2.5.2视频领悟

-2.6.1“才胆识力”的内涵

--2.6.1图文感知

--2.6.1视频领悟

-2.6.2“才胆识力”与文学创作

--2.6.2图文感知

--2.6.2视频领悟

-2.本章作业

--二章作业

-2.本章讨论

--二章讨论

3.儒家美育观与文学作品论(主讲人:马兆杰)

-3.1.1“文质彬彬”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1图文感知

--3.1.1视频领悟

-3.1.2“风骨”“情采”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2图文感知

--3.1.2视频领悟

-3.2.1“意象”说与文学理想形象

--3.2.1图文感知

--3.2.1视频领悟

-3.2.2“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2图文感知

--3.2.2视频领悟

-3.2.3“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3图文感知

--3.2.3视频领悟

-3.2.4“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4图文感知

--3.2.4视频领悟

-3.2.5“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5图文感知

--3.2.5视频领悟

-3.3.1“怨谱”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1图文感知

--3.3.1视频领悟

-3.3.2“传神”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2图文感知

--3.3.2视频领悟

-3.4文之“体制”与文学作品体裁

--3.4图文感知

--3.4视频领悟

-3.5文之“体性”与文学作品风格

--3.5图文感知

--3.5视频领悟

-3.6.1“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一)

--3.6.1图文感知

--3.6.1视频领悟

-3.6.2“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二)

--3.6.2图文感知

--3.6.2视频领悟

-3.本章作业

--三章作业

-3.本章讨论

--三章讨论

4.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接受论(主讲人:孟凡生)

-4.1.1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4.1.1图文感知

--4.1.1视频领悟

-4.1.2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一)

--4.1.2图文感知

--4.1.2视频领悟

-4.1.3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二)

--4.1.3图文感知

--4.1.3视频领悟

-4.1.4中国文学阅读理论

--4.1.4图文感知

--4.1.4视频领悟

-4.2“以意逆志”说与文学批评方法

--4.2图文感知

--4.2视频领悟

-4.3.1“知音”说与文学鉴赏条件

--4.3.1图文感知

--4.3.1视频领悟

-4.3.2“知音”的实现路径

--4.3.2图文感知

--4.3.2视频领悟

-4.4.1“诗无达诂”与读者的创造性阅读

--4.4.1图文感知

--4.4.1视频领悟

-4.4.2王夫之“自得”说与文学接受

--4.4.2图文感知

--4.4.2视频领悟

-4.5.1“训诂”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1图文感知

--4.5.1视频领悟

-4.5.2“涵泳”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2图文感知

--4.5.2视频领悟

-4.本章作业

--四章作业

-4.本章讨论

--四章讨论

5.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源流论(主讲人:马兆杰)

-5.1.1“诗之兴也”说与文学起源

--5.1.1图文感知

--5.1.1视频领悟

-5.1.2“举重劝力”说与文学起源

--5.1.2图文感知

--5.1.2视频领悟

-5.1.3“祝史陈信”说与文学起源

--5.1.3图文感知

--5.1.3视频领悟

-5.1.4“观物取象”说与文学起源

--5.1.4图文感知

--5.1.4视频领悟

-5.2.1“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一)

--5.2.1图文感知

--5.2.1视频领悟

-5.2.2“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二)

--5.2.2图文感知

--5.2.2视频领悟

-5.2.3“复古通变”说与文学发展

--5.2.3图文感知

--5.2.3视频领悟

-5.3“因时而兴”说与文学新时代

--5.3图文感知

--5.3视频领悟

-5.本章作业

--五章作业

-5.本章讨论

--五章讨论

期末考试(命题人:全体教师)

-期末考试

3.2.3图文感知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