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 >  4.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接受论(主讲人:孟凡生) >  4.3.1“知音”说与文学鉴赏条件 >  4.3.1图文感知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4.3.1图文感知资料文件与下载

4.3.1“知音”说与文学鉴赏条件-孟凡生.ppt---点此下载文件

4.3.1图文感知

“知音”说与文学鉴赏条件

寻求原意的阅读的另一个突出体现就是“知音”这一概念。谈及“知音”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现在我们来温习一下这个故事: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后在晋国当大夫,一次回乡途经汉水,鼓琴时遇到钟子期,两人一见如故,遂结拜为兄弟。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大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与钟子期心心相印。不久子期病故。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坟前祭拜后,摔琴以谢子期知音之情,终身不再弹琴。

“知音”的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孝行览》,其讲述的是钟子期和俞伯牙通过琴声引为知己的故事。从历史上的记载来看,“知音”大致包含以下几种含义:其一指的是通晓音律。《礼记·乐记》:“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其二,也就是我们刚刚讲到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列子·汤问》中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其表达的是一种志趣相投、心心相印的人生情谊之意;其三,指能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淮南子·修务训》首次将其引入文艺批评领域。“邯郸师有出新曲者,托之李奇,诸人皆争学之。后知其非也,而皆弃其曲。此未始知音者也”。(《淮南子·修务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描述的是当时人们接受音乐的一种错误观念,即看重作曲者的名气而并非真正去理解音乐。《淮南子》通过批评这种现实,强调接受者通过自身素质去追寻作者本意,而不可为作者已有的声望或作品本身所拘泥。最后,“知音”真正成为文学阅读的一种理想境界,主要是在《文心雕龙》的理论描述中。“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文心雕龙·知音》)

  这段话主要从作品的角度吁求理想的阅读者出现,慨叹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不能得到公正的赏评。《知音》的篇名就是借此来比喻文学批评者的善于辨别文学作品;同时也表示,真要如“知音”者那样做好文学评论是不很容易的,所以本篇第一句就是:“知音其难哉!”  其实,文学作品丰富繁多,各有千秋,对于阅读者来说,要想准确地感受其中的真义、鉴赏优劣,是很不容易的。因此,知音难求,这点对于刘勰本人来说是深有体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刘勰的《文心雕龙》虽然是一门显学,倍受后人推崇,但是最初并没有被当时的文坛所重视,只是刘勰本人深信它的价值,他后来拦下沈约的马车,将之呈送给沈约,从而受到沈约的赏识,由此才得到时俗的重视。刘勰本人或许有感于此,他在鉴赏论中提出的第一个论点就是“知音其难”“文情难鉴”。

 难为知音者:文学批评难在何处呢?

   “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哉!”(《文心雕龙·知音》)

刘勰从两个方面作了论述:一是“音实难知”,二是“知实难逢”。首先讲“知实难逢”:刘勰举出秦汉以来文学批评中的大量实例,说明自古以来,真正知音的批评者不可多得。有的是“贵古贱今”,认为今人的作品总不如古人好;有的是“崇己抑人”,贬低别人而抬高自己;有的则“信伪迷真”,轻信虚伪而不明真象。这种不从实际出发的批评,当然算不上“知音”。但这样的事实却大量存在,所以刘勰十分慨叹:“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也就是说,刘勰深感于历史上众多的文学艺术作品被埋没,并由此归纳出了三种主观片面的阅读观念。即便是像秦皇汉武这样的君王、班固曹操这样的文人以及楼护这样的贵族门客都由于自己的主观好恶或无知,往往埋没轻视许多优秀的作品。因此,要真正理解、发现优秀作品的真义精华,成为优秀作品的知音,就必须避免“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这三种主观片面的阅读观念,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

刘勰讲“音实难知”,即正确的文学批评是很不容易做到的。“音”之所以“难知”,刘勰分析了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是“文情难鉴”。他说:“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氏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麒麟和獐子,凤凰和山鸡的差别是很悬殊的;珠玉和石块的不同也是很明显的。但是竟有人把麒麟当獐子,把山鸡当凤凰。魏国人又把美玉当怪石,宋国人则把石块看作宝珠。形体显著的东西还难免如此认错,抽象的文情就更难鉴识了。这是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

那么,主观的原因是什么呢?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知多偏好,人莫圆该”,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审美又多各有偏好,不可能周全兼备。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本来是很复杂的。批评者既各有自己的偏爱,又不可能具备全面鉴别作品的能力,因此,往往就是对合于自己口味的便赞同,不合的就抛弃;那就正如一个人面向东望,必然看不见西墙。有这样一些主观原因存在,就更难对文学作品做出正确的评论。

这里虽是讲文学批评在主、客观两方面不易做好的原因,却也说明了文学批评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是文学作品本身有其复杂性和比较抽象,另一方面则是批评者见识有限而又各有所好,很难对有着“万端之变”的文学作品做出恰当的评价。因而,要想做好文学批评,就必须认识到这种特点,才能进而找出解决的办法。

由此,他便提出了这样一种做法:“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文心雕龙·知音》 )

  由此可见,文学创造是一个由情到辞的过程,作品则是作者内在心灵世界的展露,即“志气之符契”。知音固难,但从文学批评的这种原理来看,并不是做不到的。这是因为:文学创作是由于作者有了某种情感而用文辞表达出来,文学批评不过是把文学创作的途径倒过来,即用“沿波讨源”的方法,根据作品的文辞进而探寻其思想内容,这样就可以把作品中即使幽深不明的东西也看清楚了。根据“披文以入情”的道理,刘勰再进一层说:“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从琴声中表达出来的“志在山水”之情,那是无形无影的,知音者尚可识别,何况形之笔端,写成文字的作品呢?《神思》中说:“意授于思,言授于意。”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符号,有了用文字写成的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怎能隐藏得住?因而,阅读者必须从文辞出发,通过自己心灵感受和体验,与作者的心灵世界相互交流。这样即便是作品中最幽深的意蕴也能显现,年代久远的作品也能古今心灵交融,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就能得到完全实现,因为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见心,这也就是知音的本意。

更为重要的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还具体描述了阅读者称为作品知音时的审美状态:“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泽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欢然内怿”是对阅读者达到知音境界时刹那间心理感受的描绘,“欢然”是阅读者内心被作品作家之情、之心震动地动态描写;“内怿”是阅读者被打动的程度和状态,这是阅读者与作者在深层心理上,两心感应、共鸣、共振的最好写照,即知音心理境界。此外,刘勰还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状态: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犹如生机勃勃的春天使人内心的春情得以萌生,美乐佳肴唤起头脑中有关于以往的那些印象。总之,知音是作者和读者交融的结果,类似于作者对理想读者的寻求。中国古代的很多作家一直在苦苦寻求自己的知音。惜知音之稀少、期望能遇到知音的心声和心声无人识的无奈不绝于耳。


下一节:4.3.1视频领悟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课程列表:

绪论(主讲人:张明)

-绪论1图文说明

-绪论2视频介绍

-绪论3章节目录

-绪论4参考书目

1.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本质论(主讲人:夏静 张明 霍俊国)

-1.1“文道”观与文学本质(夏静)

--1.1图文感知

--1.1视频领悟

-1.2.1“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人格教育

--1.2.1图文感知

--1.2.1视频领悟

-1.2.2“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文学的审美特征

--1.2.2图文感知

--1.2.2视频领悟

-1.3“中和”说与文学审美理想(霍俊国)

--1.3图文感知

--1.3视频领悟

-1.4“尽善尽美”说与文学价值(霍俊国)

--1.4图文感知

--1.4视频领悟

-1.5.1诗可以兴

--1.5.1图文感知

--1.5.1视频领悟

-1.5.2诗可以观、可以群

--1.5.2图文感知

--1.5.2视频领悟

-1.5.3诗可以怨

--1.5.3图文感知

--1.5.3视频领悟

-1.本章作业

--一章作业

-1.本章讨论

--一章讨论

2.儒家美育观与文学创作论(主讲人:周维山)

-2.1.1“诗言志”的内涵

--2.1.1图文感知

--2.1.1视频领悟

-2.1.2“诗言志”与文学创作

--2.1.2图文感知

--2.1.2视频领悟

-2.2.1“物感说”的内涵

--2.2.1图文感知

--2.2.1视频领悟

-2.2.2“物感说”与文学创作

--2.2.2图文感知

--2.2.2视频领悟

-2.3.1“发愤著书”说的内涵

--2.3.1图文感知

--2.3.1视频领悟

-2.3.2“发愤著书”说与文学创作

--2.3.2图文感知

--2.3.2视频领悟

-2.4.1“神思”的内涵

--2.4.1图文感知

--2.4.1视频领悟

-2.4.2“神思”与文学创作

--2.4.2图文感知

--2.4.2视频领悟

-2.5.1“文如其人”的内涵

--2.5.1图文感知

--2.5.1视频领悟

-2.5.2“文如其人”与文学创作

--2.5.2图文感知

--2.5.2视频领悟

-2.6.1“才胆识力”的内涵

--2.6.1图文感知

--2.6.1视频领悟

-2.6.2“才胆识力”与文学创作

--2.6.2图文感知

--2.6.2视频领悟

-2.本章作业

--二章作业

-2.本章讨论

--二章讨论

3.儒家美育观与文学作品论(主讲人:马兆杰)

-3.1.1“文质彬彬”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1图文感知

--3.1.1视频领悟

-3.1.2“风骨”“情采”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2图文感知

--3.1.2视频领悟

-3.2.1“意象”说与文学理想形象

--3.2.1图文感知

--3.2.1视频领悟

-3.2.2“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2图文感知

--3.2.2视频领悟

-3.2.3“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3图文感知

--3.2.3视频领悟

-3.2.4“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4图文感知

--3.2.4视频领悟

-3.2.5“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5图文感知

--3.2.5视频领悟

-3.3.1“怨谱”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1图文感知

--3.3.1视频领悟

-3.3.2“传神”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2图文感知

--3.3.2视频领悟

-3.4文之“体制”与文学作品体裁

--3.4图文感知

--3.4视频领悟

-3.5文之“体性”与文学作品风格

--3.5图文感知

--3.5视频领悟

-3.6.1“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一)

--3.6.1图文感知

--3.6.1视频领悟

-3.6.2“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二)

--3.6.2图文感知

--3.6.2视频领悟

-3.本章作业

--三章作业

-3.本章讨论

--三章讨论

4.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接受论(主讲人:孟凡生)

-4.1.1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4.1.1图文感知

--4.1.1视频领悟

-4.1.2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一)

--4.1.2图文感知

--4.1.2视频领悟

-4.1.3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二)

--4.1.3图文感知

--4.1.3视频领悟

-4.1.4中国文学阅读理论

--4.1.4图文感知

--4.1.4视频领悟

-4.2“以意逆志”说与文学批评方法

--4.2图文感知

--4.2视频领悟

-4.3.1“知音”说与文学鉴赏条件

--4.3.1图文感知

--4.3.1视频领悟

-4.3.2“知音”的实现路径

--4.3.2图文感知

--4.3.2视频领悟

-4.4.1“诗无达诂”与读者的创造性阅读

--4.4.1图文感知

--4.4.1视频领悟

-4.4.2王夫之“自得”说与文学接受

--4.4.2图文感知

--4.4.2视频领悟

-4.5.1“训诂”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1图文感知

--4.5.1视频领悟

-4.5.2“涵泳”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2图文感知

--4.5.2视频领悟

-4.本章作业

--四章作业

-4.本章讨论

--四章讨论

5.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源流论(主讲人:马兆杰)

-5.1.1“诗之兴也”说与文学起源

--5.1.1图文感知

--5.1.1视频领悟

-5.1.2“举重劝力”说与文学起源

--5.1.2图文感知

--5.1.2视频领悟

-5.1.3“祝史陈信”说与文学起源

--5.1.3图文感知

--5.1.3视频领悟

-5.1.4“观物取象”说与文学起源

--5.1.4图文感知

--5.1.4视频领悟

-5.2.1“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一)

--5.2.1图文感知

--5.2.1视频领悟

-5.2.2“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二)

--5.2.2图文感知

--5.2.2视频领悟

-5.2.3“复古通变”说与文学发展

--5.2.3图文感知

--5.2.3视频领悟

-5.3“因时而兴”说与文学新时代

--5.3图文感知

--5.3视频领悟

-5.本章作业

--五章作业

-5.本章讨论

--五章讨论

期末考试(命题人:全体教师)

-期末考试

4.3.1图文感知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