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 >  3.儒家美育观与文学作品论(主讲人:马兆杰) >  3.6.1“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一) >  3.6.1图文感知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3.6.1图文感知资料文件与下载

3.6.1“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一)-马兆杰.ppt---点此下载文件

3.6.1图文感知

“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一)

同学们,在前面谈到文学风格问题时,曾提到“典雅”一词,雅文化是儒家大力提倡和热衷推行的。但要理解什么是雅,需要把它和“俗”放在一起看待。雅俗之分,涉及到政治权利、社会等级,也有关于文化理念、审美倾向和文学追求,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般认为,从西周时期开始,中国文化就尊雅了。因为西周王畿曾是夏人故地的原故,所以“雅”与“夏”互相通用。“《荀子·荣辱篇》:‘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王引之曰:‘雅读为夏,夏谓中国也,故与楚越对文。’《儒效篇》:‘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其证。古者夏、雅二字互通,故《左传》齐大夫子雅,《韩子·外储说右篇》作子夏。此雅夏互通之证也。”(朱东润:《诗三百首探故》)

既然“雅”就是夏,那么就把产生于夏这个地方的音乐与诗歌称为“雅”,即有雅音和雅言。“当时言语,方言之外有‘雅言’,‘雅言’就是‘夏言’,是当时的京话或官话。孔子讲学似乎就用雅言,不用鲁语。”(朱自清:《经典常谈》)《论语·述而》记“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可见,“雅”被定于一尊,成为中国文化中正统、高贵的象征,雅文化首先是王官文化、宫廷文化、政治权利文化。恰恰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雅”这个词才陆续引申出了“正确”“规范”“高尚”“文明”“美好”等诸多含义。

从西周到春秋,雅文化在文学艺术上的代表,就是《诗经》“风”“雅”“颂”三部分中的“雅”,它是中央王朝的乐歌,说的内容是周王朝统治的天下之事,行王政之教于四方各地。而颂诗祭祀宗庙的歌舞曲词,也有教化的意义,所以也可以算在雅的范围内。“风”则是周朝各个附属国中的地方民间音乐歌舞,它在一开始是属于俗文化的范畴的。

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指出:“‘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换一句话,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俗文化的兴起,构成了对雅文化的挑战,标志着“礼崩乐坏”的局面。

孔子提倡雅乐,反对郑声。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还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这里所谓“雅乐”是西周的古乐,曲调平和中正,节奏比较缓慢,表现古代先王功业。孔子认为雅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正而不邪,有助于养成以仁义为特点的高尚道德品质,而不会去做悖礼违义的事情。“郑声”是春秋时期的新乐,节奏明快强烈,曲调高低变化较大,故容易激动人心。所谓“淫”,是指过份,不合中正平和之意。孔子认为新乐任其感情之自然发展而无所节制,容易诱发人们的私欲,不利于培养以仁、礼为内容的道德品质,所以要“放”,要禁绝之。

这里表现了孔子对待文学艺术的保守思想,他一再强调政治、伦理对音乐的制约,强调音乐对国家兴亡所必须承担的责任。这种观点一直延伸了两千多年,为中国文化的政教中心说打下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但是这里也有一个矛盾,就是孔子这样地厌弃俗文化,为什么在他删改《诗经》时,不把“风”诗都去除呢?我想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作为地方的民间的音乐诗歌,它们反映的是民众的感情思想,从中可以看出政治的兴衰,可以供统治者作借鉴,“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汉书·艺文志》)也可以用它们来行风化于一个个诸侯国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毛诗序》)。只要能把握“度”,俗文化还是有好处的

另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当时人们对流行的通俗音乐的热情已经大大地超过了雅乐。所以,到了孟子的时代,齐王有一次就曾坦率地对孟子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梁惠王下》)为什么?无非是世俗之乐比先王之乐即雅乐更具有明朗、欢快、活泼的特点,也更好听,更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欲望。

孟子和荀子所处的时代与孔子已经不同,所以,他们对待新声的态度就显得理智、开明一些。孟子就不认为雅乐与俗乐是根本对立的。在他看来,音乐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重要的是统治者独享,还是“与民同乐”,他针对雅乐的等级化而提出了平等的要求。荀子甚至认为,人有欲望是很正常的,政治的好坏与人的欲望的多少没有直接关系,人们追求新乐所带来的感官享受,也是人的性情使然。不过,他不同意放纵人们的欲望,主张“以道制欲。”(《荀子·乐论》),就是用道义来控制欲望,并进一步提出了“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荀子·王制》)的文化管制方案,就是要求遵循法令,审查诗歌乐章,禁止淫荡的音乐,根据时势去整治,使蛮夷的落后风俗和邪恶的音乐不敢扰乱正声雅乐。荀子的思想上承孔子,对雅俗的文化分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主流是尚雅贬俗。历代的文艺批评家、理论家都把雅俗当作重要的审美批评标准。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第一次把文学风格正式分为八种,而他首重“典雅”。杨廷芝《诗品浅解》说得简单明白:“典则不枯,雅则不俗。”这种崇雅鄙俗的思想主张和社会风尚直到明中晚期才有了一些改变。以李贽、袁宏道、冯梦龙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士大夫,针对明代严重的复古主义思潮,提出了“宁俗伤雅”的主张,这恐怕是传统社会中最为大胆的对俗文化的肯定。在实践中,文人士大夫的介入,也促进了俗文化水平的大大提高,从而推动了雅文化与俗文化的相互融合。


下一节:3.6.1视频领悟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课程列表:

绪论(主讲人:张明)

-绪论1图文说明

-绪论2视频介绍

-绪论3章节目录

-绪论4参考书目

1.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本质论(主讲人:夏静 张明 霍俊国)

-1.1“文道”观与文学本质(夏静)

--1.1图文感知

--1.1视频领悟

-1.2.1“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人格教育

--1.2.1图文感知

--1.2.1视频领悟

-1.2.2“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文学的审美特征

--1.2.2图文感知

--1.2.2视频领悟

-1.3“中和”说与文学审美理想(霍俊国)

--1.3图文感知

--1.3视频领悟

-1.4“尽善尽美”说与文学价值(霍俊国)

--1.4图文感知

--1.4视频领悟

-1.5.1诗可以兴

--1.5.1图文感知

--1.5.1视频领悟

-1.5.2诗可以观、可以群

--1.5.2图文感知

--1.5.2视频领悟

-1.5.3诗可以怨

--1.5.3图文感知

--1.5.3视频领悟

-1.本章作业

--一章作业

-1.本章讨论

--一章讨论

2.儒家美育观与文学创作论(主讲人:周维山)

-2.1.1“诗言志”的内涵

--2.1.1图文感知

--2.1.1视频领悟

-2.1.2“诗言志”与文学创作

--2.1.2图文感知

--2.1.2视频领悟

-2.2.1“物感说”的内涵

--2.2.1图文感知

--2.2.1视频领悟

-2.2.2“物感说”与文学创作

--2.2.2图文感知

--2.2.2视频领悟

-2.3.1“发愤著书”说的内涵

--2.3.1图文感知

--2.3.1视频领悟

-2.3.2“发愤著书”说与文学创作

--2.3.2图文感知

--2.3.2视频领悟

-2.4.1“神思”的内涵

--2.4.1图文感知

--2.4.1视频领悟

-2.4.2“神思”与文学创作

--2.4.2图文感知

--2.4.2视频领悟

-2.5.1“文如其人”的内涵

--2.5.1图文感知

--2.5.1视频领悟

-2.5.2“文如其人”与文学创作

--2.5.2图文感知

--2.5.2视频领悟

-2.6.1“才胆识力”的内涵

--2.6.1图文感知

--2.6.1视频领悟

-2.6.2“才胆识力”与文学创作

--2.6.2图文感知

--2.6.2视频领悟

-2.本章作业

--二章作业

-2.本章讨论

--二章讨论

3.儒家美育观与文学作品论(主讲人:马兆杰)

-3.1.1“文质彬彬”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1图文感知

--3.1.1视频领悟

-3.1.2“风骨”“情采”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2图文感知

--3.1.2视频领悟

-3.2.1“意象”说与文学理想形象

--3.2.1图文感知

--3.2.1视频领悟

-3.2.2“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2图文感知

--3.2.2视频领悟

-3.2.3“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3图文感知

--3.2.3视频领悟

-3.2.4“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4图文感知

--3.2.4视频领悟

-3.2.5“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5图文感知

--3.2.5视频领悟

-3.3.1“怨谱”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1图文感知

--3.3.1视频领悟

-3.3.2“传神”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2图文感知

--3.3.2视频领悟

-3.4文之“体制”与文学作品体裁

--3.4图文感知

--3.4视频领悟

-3.5文之“体性”与文学作品风格

--3.5图文感知

--3.5视频领悟

-3.6.1“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一)

--3.6.1图文感知

--3.6.1视频领悟

-3.6.2“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二)

--3.6.2图文感知

--3.6.2视频领悟

-3.本章作业

--三章作业

-3.本章讨论

--三章讨论

4.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接受论(主讲人:孟凡生)

-4.1.1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4.1.1图文感知

--4.1.1视频领悟

-4.1.2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一)

--4.1.2图文感知

--4.1.2视频领悟

-4.1.3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二)

--4.1.3图文感知

--4.1.3视频领悟

-4.1.4中国文学阅读理论

--4.1.4图文感知

--4.1.4视频领悟

-4.2“以意逆志”说与文学批评方法

--4.2图文感知

--4.2视频领悟

-4.3.1“知音”说与文学鉴赏条件

--4.3.1图文感知

--4.3.1视频领悟

-4.3.2“知音”的实现路径

--4.3.2图文感知

--4.3.2视频领悟

-4.4.1“诗无达诂”与读者的创造性阅读

--4.4.1图文感知

--4.4.1视频领悟

-4.4.2王夫之“自得”说与文学接受

--4.4.2图文感知

--4.4.2视频领悟

-4.5.1“训诂”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1图文感知

--4.5.1视频领悟

-4.5.2“涵泳”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2图文感知

--4.5.2视频领悟

-4.本章作业

--四章作业

-4.本章讨论

--四章讨论

5.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源流论(主讲人:马兆杰)

-5.1.1“诗之兴也”说与文学起源

--5.1.1图文感知

--5.1.1视频领悟

-5.1.2“举重劝力”说与文学起源

--5.1.2图文感知

--5.1.2视频领悟

-5.1.3“祝史陈信”说与文学起源

--5.1.3图文感知

--5.1.3视频领悟

-5.1.4“观物取象”说与文学起源

--5.1.4图文感知

--5.1.4视频领悟

-5.2.1“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一)

--5.2.1图文感知

--5.2.1视频领悟

-5.2.2“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二)

--5.2.2图文感知

--5.2.2视频领悟

-5.2.3“复古通变”说与文学发展

--5.2.3图文感知

--5.2.3视频领悟

-5.3“因时而兴”说与文学新时代

--5.3图文感知

--5.3视频领悟

-5.本章作业

--五章作业

-5.本章讨论

--五章讨论

期末考试(命题人:全体教师)

-期末考试

3.6.1图文感知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