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 >  5.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源流论(主讲人:马兆杰) >  5.2.1“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一) >  5.2.1图文感知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5.2.1图文感知资料文件与下载

5.2.1“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一)-马兆杰.ppt---点此下载文件

5.2.1图文感知

“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一)

前面我们探讨了文学起源的问题,文学发展是紧接着文学起源而进行的一个历史过程,探讨文学发展的现象与动因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发展,它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论的一个基本的命题,就是研究文学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而受儒家思想倾向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中国古代文人根本的关注点在政治统治、道德风俗领域。因此,中国古人谈文学发展,就是谈文学与政治、道德的关系。

汉代儒家诗论的代表《毛诗序》较早地讨论了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毛诗序》)《礼记·乐记》也有字面一致的说法,并且提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礼记·乐记》)他们都指出,诗歌音乐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时代状况,它们的思想内容会反映出它们所处时代的政治、道德的面貌。国泰民安的时代,其音乐洋溢着安定快乐的情感,表示着这是一个政治和谐的时代;乱世的音乐,充满了怨恨愤怒之情,说明这个时期政治统治背离了正道,是政治者暴戾的反映;而一旦国家灭亡,音乐充满悲伤,表示着对故国的思念,是民不聊生的写照。

既然文艺的发展是社会生活的必然反映,那么,社会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文学风格面貌的改变:“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毛诗序》)诗乐作品内容、基调的不同,由政治的兴衰决定。郑玄《诗谱序》指出:周朝文王、武王及成王、康王时代,是清明盛世,此时的风、雅之诗叫正风、正雅。这时诗歌可以发挥政治教化、讽谏的作用。自周懿王、夷王政治开始衰落,至厉王、幽王时,政教衰败,朝廷崩溃,讽刺怨恨的诗勃然兴起,产生变风、变雅。史官作这些诗,是为了让天子了解社会历史的真实变化,怀念盛世的风俗。

《毛诗序》对先秦诗歌理论进行了总结,对后来文学观念的发展有所推动,它能够指明政治与文学之间的紧密关联,表现出作者认识到文艺是随着现实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这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观点。

《毛诗序》之后,刘勰的《文心雕龙》专门有一个《时序》篇,阐述文学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时序》开门见山:“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文心雕龙·时序》)刘勰看到时代的治乱兴衰,导致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交替变化,这是文学演变的基本趋势。他将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概括为这样一条规律,就比《毛诗序》只指出现象进了一步。

为了说明在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中,哪些因素对文学的演变影响最大,刘勰提出“十代”“九变”说。《时序》对唐、虞、夏、商、周、汉、魏、晋、宋、齐十代的文学进行了考察,认为十代文学发生了九次变化。按周振甫的说法是:“一、唐虞诗歌由质朴变为心声乐泰;二、三代从咏歌颂德变为刺淫讥过,是一变;三、战国炜烨奇意,出纵横诡俗,是二变;四、西汉祖述《楚辞》,创立汉赋,三变;五、东汉渐靡儒风,趋向浅陋,四变;六、建安慷慨多气,五变;七、正始篇体轻淡,六变;八、西晋结藻清英,流韵绮靡,七变;九、东晋玄风大扇,辞意夷泰,八变;十、宋代英采云构,九变。”(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十代九变”,表明刘勰是以运动的观点看文学史的。

那么,文学演变的动因是什么呢?刘勰这样分析:第一次变化之前,尧舜时期的诗歌由于简单质朴而心情快乐声音和畅,但夏商周三代发展到西周后期,周幽王、厉王昏庸,平王衰微,这时的诗歌由歌颂功德,变为讽刺淫靡、讥笑错误;第二次变化在春秋到战国,因纵横变化的诡异风俗,产生出光彩照耀、瑰丽奇异的文学之思;第三次改变是西汉时期,因汉高祖、汉武帝要用文辞来粉饰他们的伟大功绩,学习继承了楚辞的传统,才创立汉赋;第四次改变因东汉刘秀“光武中兴”,感染儒家风气,文采浅显简陋;第五次变化因“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建安“三曹”这些英雄人物,喜欢文学创作,同时时代的混乱使得风俗衰败,文风慷慨,富有气势;第六次变化是三国时魏国受到正始时期的玄学之风的影响,文体轻浮淡薄;第七次改变是西晋开始,帝王忽视儒雅,致力于权术,故文气不振,但人才众多,文章都是辞藻清新,风韵华美;第八次改变,是东晋时期,由于玄学清谈之风盛行,文辞写得平静宽缓;第九次变化是南朝宋的帝王,宋武刘裕、文帝刘义隆,都多才多艺,辞采丰富。由“十代九变”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刘勰考察文学演变的立足点是社会政治的变化。

《时序)论时代与文学的关系,最后归结为“质文沿时,崇替在选”两个方面:一是文学的变化受时代情况的影响,即“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二是文学的变化也受统治者态度的影响,即“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文心雕龙·时序》)刘勰将文学与时代关系的要素归之于政治,又特别注意考察统治者对一代文学风貌形成的影响,从一个特定角度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中国文学史观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下一节:5.2.1视频领悟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课程列表:

绪论(主讲人:张明)

-绪论1图文说明

-绪论2视频介绍

-绪论3章节目录

-绪论4参考书目

1.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本质论(主讲人:夏静 张明 霍俊国)

-1.1“文道”观与文学本质(夏静)

--1.1图文感知

--1.1视频领悟

-1.2.1“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人格教育

--1.2.1图文感知

--1.2.1视频领悟

-1.2.2“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文学的审美特征

--1.2.2图文感知

--1.2.2视频领悟

-1.3“中和”说与文学审美理想(霍俊国)

--1.3图文感知

--1.3视频领悟

-1.4“尽善尽美”说与文学价值(霍俊国)

--1.4图文感知

--1.4视频领悟

-1.5.1诗可以兴

--1.5.1图文感知

--1.5.1视频领悟

-1.5.2诗可以观、可以群

--1.5.2图文感知

--1.5.2视频领悟

-1.5.3诗可以怨

--1.5.3图文感知

--1.5.3视频领悟

-1.本章作业

--一章作业

-1.本章讨论

--一章讨论

2.儒家美育观与文学创作论(主讲人:周维山)

-2.1.1“诗言志”的内涵

--2.1.1图文感知

--2.1.1视频领悟

-2.1.2“诗言志”与文学创作

--2.1.2图文感知

--2.1.2视频领悟

-2.2.1“物感说”的内涵

--2.2.1图文感知

--2.2.1视频领悟

-2.2.2“物感说”与文学创作

--2.2.2图文感知

--2.2.2视频领悟

-2.3.1“发愤著书”说的内涵

--2.3.1图文感知

--2.3.1视频领悟

-2.3.2“发愤著书”说与文学创作

--2.3.2图文感知

--2.3.2视频领悟

-2.4.1“神思”的内涵

--2.4.1图文感知

--2.4.1视频领悟

-2.4.2“神思”与文学创作

--2.4.2图文感知

--2.4.2视频领悟

-2.5.1“文如其人”的内涵

--2.5.1图文感知

--2.5.1视频领悟

-2.5.2“文如其人”与文学创作

--2.5.2图文感知

--2.5.2视频领悟

-2.6.1“才胆识力”的内涵

--2.6.1图文感知

--2.6.1视频领悟

-2.6.2“才胆识力”与文学创作

--2.6.2图文感知

--2.6.2视频领悟

-2.本章作业

--二章作业

-2.本章讨论

--二章讨论

3.儒家美育观与文学作品论(主讲人:马兆杰)

-3.1.1“文质彬彬”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1图文感知

--3.1.1视频领悟

-3.1.2“风骨”“情采”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2图文感知

--3.1.2视频领悟

-3.2.1“意象”说与文学理想形象

--3.2.1图文感知

--3.2.1视频领悟

-3.2.2“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2图文感知

--3.2.2视频领悟

-3.2.3“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3图文感知

--3.2.3视频领悟

-3.2.4“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4图文感知

--3.2.4视频领悟

-3.2.5“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5图文感知

--3.2.5视频领悟

-3.3.1“怨谱”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1图文感知

--3.3.1视频领悟

-3.3.2“传神”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2图文感知

--3.3.2视频领悟

-3.4文之“体制”与文学作品体裁

--3.4图文感知

--3.4视频领悟

-3.5文之“体性”与文学作品风格

--3.5图文感知

--3.5视频领悟

-3.6.1“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一)

--3.6.1图文感知

--3.6.1视频领悟

-3.6.2“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二)

--3.6.2图文感知

--3.6.2视频领悟

-3.本章作业

--三章作业

-3.本章讨论

--三章讨论

4.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接受论(主讲人:孟凡生)

-4.1.1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4.1.1图文感知

--4.1.1视频领悟

-4.1.2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一)

--4.1.2图文感知

--4.1.2视频领悟

-4.1.3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二)

--4.1.3图文感知

--4.1.3视频领悟

-4.1.4中国文学阅读理论

--4.1.4图文感知

--4.1.4视频领悟

-4.2“以意逆志”说与文学批评方法

--4.2图文感知

--4.2视频领悟

-4.3.1“知音”说与文学鉴赏条件

--4.3.1图文感知

--4.3.1视频领悟

-4.3.2“知音”的实现路径

--4.3.2图文感知

--4.3.2视频领悟

-4.4.1“诗无达诂”与读者的创造性阅读

--4.4.1图文感知

--4.4.1视频领悟

-4.4.2王夫之“自得”说与文学接受

--4.4.2图文感知

--4.4.2视频领悟

-4.5.1“训诂”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1图文感知

--4.5.1视频领悟

-4.5.2“涵泳”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2图文感知

--4.5.2视频领悟

-4.本章作业

--四章作业

-4.本章讨论

--四章讨论

5.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源流论(主讲人:马兆杰)

-5.1.1“诗之兴也”说与文学起源

--5.1.1图文感知

--5.1.1视频领悟

-5.1.2“举重劝力”说与文学起源

--5.1.2图文感知

--5.1.2视频领悟

-5.1.3“祝史陈信”说与文学起源

--5.1.3图文感知

--5.1.3视频领悟

-5.1.4“观物取象”说与文学起源

--5.1.4图文感知

--5.1.4视频领悟

-5.2.1“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一)

--5.2.1图文感知

--5.2.1视频领悟

-5.2.2“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二)

--5.2.2图文感知

--5.2.2视频领悟

-5.2.3“复古通变”说与文学发展

--5.2.3图文感知

--5.2.3视频领悟

-5.3“因时而兴”说与文学新时代

--5.3图文感知

--5.3视频领悟

-5.本章作业

--五章作业

-5.本章讨论

--五章讨论

期末考试(命题人:全体教师)

-期末考试

5.2.1图文感知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