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 >  4.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接受论(主讲人:孟凡生) >  4.1.3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二) >  4.1.3图文感知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4.1.3图文感知资料文件与下载

4.1.3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二)-孟凡生.ppt---点此下载文件

4.1.3图文感知

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二)

3.伊瑟尔的读者审美反应理论

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是接受美学的另一重要代表。与姚斯不同,他的审美反应理论注重“效应研究”,倾向于从具体的阅读活动入手对文学接受进行微观的研究。其全部的理论集中于两点:其一,文学文本如何调动读者的能动作用,促使他对文本所描述的事件进行个性加工;其二,文本在何种程度上为这种加工活动提供了预结构。这两点充分体现了文本与现实世界、文本与读者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其审美反应理论关注的焦点是在阅读活动中,“一个文本使其读者做出了什么反应”。这个定位,使得他的理论必然关涉到文本意义、读者主体反应、文本与读者间的关系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伊瑟尔认为在阅读中存在着一种隐而不现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文本与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在这种作用下,文学的意义得以产生。

伊瑟尔强调,效果和反应既不是本文的特性,也不是读者的特性。之所以称之为审美反应,是因为尽管它是由文本引起的,但是由于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和感知力,读者就能够调整,甚至区分自己固有的注意中心。所以审美反应包含着以下内涵:在阅读中,文本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隐在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完全孤立自足地存在。一方面,阅读是关于文本的接受,因此文本是阅读和文学交流得以展开的前提和基础。同时,阅读又是一种潜在的、开放性的话语形式存在,有待于读者的介入并赋予其现实的存在。另一方面,读者把握、理解文本,表现出鲜明的主观性、差异性及多样性。然而,读者对文本的解释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他必须受到文本潜在指示的影响和制约。读者及阅读都是内在于文本的结构而存在的,二者形成了一种交融的间性,而不是表现为简单、纯粹的主体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

4.隐含的读者

读者是阅读活动的一个主体,也是伊瑟尔理论的核心构件之一。他认为今天任何关于文学文本的理论,如果不引进读者,都不可能取得长足的发展,而关键是引进什么样的读者。在他看来,以往的“真实的读者”或“假设的读者”等概念都有较大的局限性,破坏了理论的普适性。他主张要预先将“读者的特性或者将他的历史情景”悬置起来,才能对读者进行正确、合理的界定。为此,伊瑟尔特意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隐含的读者”。与一般意义上的“真实的读者”不同——它不等同于读者类型研究中所划分出的任何一种读者类型。

伊瑟尔在《读者作为小说结构的重要成分》一文中写道:“在文学作品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头脑里始终有一个‘隐在的读者’,写作过程便是向这个隐在的读者叙述故事并与其对话的过程。因此,读者的作用已经蕴含在文本的结构之中。一般意义上的真实读者是外在于作品、作为文本的对立面而存在的,而隐含的读者的本质则牢固地存在于本文的结构之中”,在文本意义的构成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隐含的读者”的参与构成了文学作品的基础,其包含两个基本内涵:“作为一种本文结构的读者角色”和“作为一种构造活动的读者角色”。“作为一种本文结构的读者角色”既是作者透视世界的角度,又是读者得以顺利进入文本的通道,它不能孤立地存在文本之中,而是由文本之内各种视野整合而成。“作为一种本文结构的读者角色”是一种现象学的文本的意义结构,这一结构预设了每一位读者的角色,它并不直接告诉读者什么,但可以通过文本的整体设置一个复杂的邀请性的结构网络,预设每一位读者所要承担的角色,激发、诱导读者的参与和介入。但作为结构的隐含读者角色只是一种隐含、潜在的意义,要转化为现实的意义,还需要读者的构造性活动即阅读行为,还要发挥“作为一种构造活动的读者角色”的作用。简单来说,前者是文本所提供的潜在条件,后者是使这些条件得以实现的读者作用。在伊瑟尔看来,隐含的读者是一种超越性的范型,它向我们描述了文学文本的结构效应,它表明读者的角色只有用文本的结构与有结构的活动才能解释。“隐含的读者”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现实的读者,而是文本的理解和审美现实化必需的读者,“体现着所有那些文学作品实现自己的作用所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是在文本结构中预先设计和规定的读者的能动性。

隐含的读者”作为文本的一种基本结构也联系着读者——不是现实的读者,而是暗含着一种作为构造活动的读者角色。伊瑟尔认为通过“隐含的读者”这样一种基本的结构能够实现文本与读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将文学文本转化成读者的体验。这样,“隐含的读者”就不是简单的一个静态的文学文本的结构,而是一个动态的文学文本与读者交流的结构。

伊瑟尔认为,在文学演变的历史过程中,“隐含的读者”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现代派艺术的兴起,文学作品中的不确定性与空白大大增加了。文学范式的转变也引起了阅读方式的转变,读者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作品的具体化与现实化越来越需要读者的积极介入——作品最有意味的地方往往正是那些没有写出的部分。在这里,读者有了自己的位置。与十八世纪的作者“以各种手段帮助读者”不同,如今“作者却希望读者自己努力,去解开作品的神秘之处”,因为今天文学要求的是“理解的容量”。

5.不确定性——文学交流的特殊结构

伊瑟尔借助比较文学交流与面对面的一般社会交流,指出文学交流呈现出一种不对称性。首先,由于文学阅读“不存在面对面的情境”,文本不可能像面对面的交流一样根据读者的反应来调整自身以适应与之接触的读者,读者也无法向文本直接求证自己理解和解释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再者,由于文本信息发出时的原初语境无法还原,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就无法建立起可供调节相互意图的共有情境和参照系。正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的这种不对称性构成了文学交流得以发生的基本诱因。

由于文本无法自发地响应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提问,它就只能借助一个能够驱动并控制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不确定性的构造”,也就是伊瑟尔所说的“不确定性”结构。这一思想源于波兰现象学哲学家和美学家英伽登的“不确定”理论。伊瑟尔指出,文本的不确定性并不是英伽登所认为的只和文本自身的特性有关,更为重要的是,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存在于本文和读者之间的联系有关。在阅读中,不确定性作为一种促进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的推动力而发挥作用。空白和否定是文本不确定性包含的两种基本结构,它们是文学交流的基本条件。

空白是不确定性最基本的结构。空白是用来表示存在于本文自始至终的系统之中的空位,读者填补这一空位就可以引起本文模式的相互作用,它是本文看不见的结合点,因为它们把本文的图式和本文视野区分开来,同时在读者方面引起观念化的活动。空白在空间意义上就是一种“虚无”,不表现为某一种具体外在的物质形态。空白是文本中看不见的结合点,它暗含着文本内各个部分的相互关联性,对空白填空的需要就是文本内部的联结需要。在阅读的句法之轴上,空白构成了文本视野之间的联系,使读者能够通过联想将文本中各自独立甚至相互对立的视野进行创造性联结。

空白的功能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空白作为一种潜在的无形连接,能够为读者的视点游移提供一个参照性视域;其次,空白对在读者的视点游移的参照性视域中进行的运作发挥着控制作用;最后,空白最终把文本的视野转化成文本的审美客体。空白一方面打破了读者所希望看到的文本的完整秩序,使文本的可联结性粉碎了,并且展现出一种数目不断增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空白又为读者提供了“联结文本图式的可能性”。这样,解脱迄今为止人们所看不见的可能性就开始调整这个联结本文图式的过程。因此,这里的空白不能理解成一种缺陷,而应当理解为一种关于读者必须把文学文本的图式联结起来的指示。对读者来说,由于文本可联结性受到空白的干扰,读者的想象力就会被激发出来,读者的构造活动不断增强,从而建构出一种连贯性。

“空白”和“否定”作为存在于文本与读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两种结构,具有召唤性、开放性特征,是文本交流结构特有的生产性力量。读者通过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对空白进行填补,对否定进行转化,从而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同文学文本的交流活动之中。

总而言之,接受美学颠覆了传统的文学接受理论,把文学研究的重心转向了读者与作品意义的关系,认为读者不是被动接受作者原始意图和作品绝对意义的容器,而是积极参与作品意义的构成因素。


下一节:4.1.3视频领悟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课程列表:

绪论(主讲人:张明)

-绪论1图文说明

-绪论2视频介绍

-绪论3章节目录

-绪论4参考书目

1.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本质论(主讲人:夏静 张明 霍俊国)

-1.1“文道”观与文学本质(夏静)

--1.1图文感知

--1.1视频领悟

-1.2.1“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人格教育

--1.2.1图文感知

--1.2.1视频领悟

-1.2.2“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文学的审美特征

--1.2.2图文感知

--1.2.2视频领悟

-1.3“中和”说与文学审美理想(霍俊国)

--1.3图文感知

--1.3视频领悟

-1.4“尽善尽美”说与文学价值(霍俊国)

--1.4图文感知

--1.4视频领悟

-1.5.1诗可以兴

--1.5.1图文感知

--1.5.1视频领悟

-1.5.2诗可以观、可以群

--1.5.2图文感知

--1.5.2视频领悟

-1.5.3诗可以怨

--1.5.3图文感知

--1.5.3视频领悟

-1.本章作业

--一章作业

-1.本章讨论

--一章讨论

2.儒家美育观与文学创作论(主讲人:周维山)

-2.1.1“诗言志”的内涵

--2.1.1图文感知

--2.1.1视频领悟

-2.1.2“诗言志”与文学创作

--2.1.2图文感知

--2.1.2视频领悟

-2.2.1“物感说”的内涵

--2.2.1图文感知

--2.2.1视频领悟

-2.2.2“物感说”与文学创作

--2.2.2图文感知

--2.2.2视频领悟

-2.3.1“发愤著书”说的内涵

--2.3.1图文感知

--2.3.1视频领悟

-2.3.2“发愤著书”说与文学创作

--2.3.2图文感知

--2.3.2视频领悟

-2.4.1“神思”的内涵

--2.4.1图文感知

--2.4.1视频领悟

-2.4.2“神思”与文学创作

--2.4.2图文感知

--2.4.2视频领悟

-2.5.1“文如其人”的内涵

--2.5.1图文感知

--2.5.1视频领悟

-2.5.2“文如其人”与文学创作

--2.5.2图文感知

--2.5.2视频领悟

-2.6.1“才胆识力”的内涵

--2.6.1图文感知

--2.6.1视频领悟

-2.6.2“才胆识力”与文学创作

--2.6.2图文感知

--2.6.2视频领悟

-2.本章作业

--二章作业

-2.本章讨论

--二章讨论

3.儒家美育观与文学作品论(主讲人:马兆杰)

-3.1.1“文质彬彬”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1图文感知

--3.1.1视频领悟

-3.1.2“风骨”“情采”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2图文感知

--3.1.2视频领悟

-3.2.1“意象”说与文学理想形象

--3.2.1图文感知

--3.2.1视频领悟

-3.2.2“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2图文感知

--3.2.2视频领悟

-3.2.3“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3图文感知

--3.2.3视频领悟

-3.2.4“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4图文感知

--3.2.4视频领悟

-3.2.5“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5图文感知

--3.2.5视频领悟

-3.3.1“怨谱”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1图文感知

--3.3.1视频领悟

-3.3.2“传神”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2图文感知

--3.3.2视频领悟

-3.4文之“体制”与文学作品体裁

--3.4图文感知

--3.4视频领悟

-3.5文之“体性”与文学作品风格

--3.5图文感知

--3.5视频领悟

-3.6.1“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一)

--3.6.1图文感知

--3.6.1视频领悟

-3.6.2“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二)

--3.6.2图文感知

--3.6.2视频领悟

-3.本章作业

--三章作业

-3.本章讨论

--三章讨论

4.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接受论(主讲人:孟凡生)

-4.1.1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4.1.1图文感知

--4.1.1视频领悟

-4.1.2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一)

--4.1.2图文感知

--4.1.2视频领悟

-4.1.3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二)

--4.1.3图文感知

--4.1.3视频领悟

-4.1.4中国文学阅读理论

--4.1.4图文感知

--4.1.4视频领悟

-4.2“以意逆志”说与文学批评方法

--4.2图文感知

--4.2视频领悟

-4.3.1“知音”说与文学鉴赏条件

--4.3.1图文感知

--4.3.1视频领悟

-4.3.2“知音”的实现路径

--4.3.2图文感知

--4.3.2视频领悟

-4.4.1“诗无达诂”与读者的创造性阅读

--4.4.1图文感知

--4.4.1视频领悟

-4.4.2王夫之“自得”说与文学接受

--4.4.2图文感知

--4.4.2视频领悟

-4.5.1“训诂”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1图文感知

--4.5.1视频领悟

-4.5.2“涵泳”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2图文感知

--4.5.2视频领悟

-4.本章作业

--四章作业

-4.本章讨论

--四章讨论

5.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源流论(主讲人:马兆杰)

-5.1.1“诗之兴也”说与文学起源

--5.1.1图文感知

--5.1.1视频领悟

-5.1.2“举重劝力”说与文学起源

--5.1.2图文感知

--5.1.2视频领悟

-5.1.3“祝史陈信”说与文学起源

--5.1.3图文感知

--5.1.3视频领悟

-5.1.4“观物取象”说与文学起源

--5.1.4图文感知

--5.1.4视频领悟

-5.2.1“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一)

--5.2.1图文感知

--5.2.1视频领悟

-5.2.2“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二)

--5.2.2图文感知

--5.2.2视频领悟

-5.2.3“复古通变”说与文学发展

--5.2.3图文感知

--5.2.3视频领悟

-5.3“因时而兴”说与文学新时代

--5.3图文感知

--5.3视频领悟

-5.本章作业

--五章作业

-5.本章讨论

--五章讨论

期末考试(命题人:全体教师)

-期末考试

4.1.3图文感知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