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 >  3.儒家美育观与文学作品论(主讲人:马兆杰) >  3.6.2“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二) >  3.6.2图文感知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3.6.2图文感知资料文件与下载

3.6.2“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二)-马兆杰.ppt---点此下载文件

3.6.2图文感知

“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二)

前面我们说到,中国传统美学主流是尚雅贬俗。但是雅和俗又是最难确定的。如果说,雅俗的政治分野还比较清楚的话,那么,在审美的领域,雅俗的区别却会受到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事物本身是雅是俗?观者不同,得出的结论就可能不同。

白居易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据传说,“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诗人玉屑》卷八引《冷斋夜话》)对此有人不满,说:“乐天赋诗,用老妪解,故失之粗俗。”但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认为:“白乐天诗,善用俚语,近乎人情物理。”(《逸老堂诗话》卷下)不管是“失之粗俗”,还是“近乎人情物理”,他们总还承认白居易作诗是用了许多俗说、俗事、俗韵的。

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立场,就会认为,白居易的创作不仅不俗,而且是一种雅。白居易自己所作的《新乐府序》说:“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律,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白居易:《新乐府序》)意思是,自己诗的用词真切而且朴素,想要理解的人就容易懂;它的话语直接而且切中要害,想要听闻的人就能深深警醒;它的用事典故可靠而且真实,引用的人传播起来就能让人信服;它的文体通顺而且畅快,可用来在歌词和曲调里传唱。这就是说,站在正统的儒家的立场,我们不能不认为,白居易的诗,至少他创作的《新乐府》和《秦中吟》,完全符合讽谏君主、教化天下、移风易俗的标准,是真正的雅诗;而俗,则只是他的“包装”而已。

尽管雅俗受主观因素影响很大,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在传统美学领域,仍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可以区别雅俗的审美标准,它们具体表现在文学语言、体裁样式、题材主题、写作手法等诸多方面。

首先是文学语言,文言为雅,白话为俗,历来如此。中国古代正统雅文学的最显著特征就是文言,而与此相对的,白话也就成了俗文学的重要标志。文言不方便,但人们仍然偏重文言,轻视白话,根子就在于整个社会风尚一直都是崇雅贬俗。而与此相关的是,人们普遍认为语言的雅俗和读书多少有关,黄庭坚就说过:“诗词高雅,要从学问中来。”直到宋代以后,特别是明中晚期,人们才逐渐认识并承认了白话对于文学的重要性,并创作出话本、杂剧、小说等足以和雅文学相抗衡的文学样式。

体裁样式的雅俗主要表现为古今之分、功能之分。郑振铎认为:“除诗与散文之外,凡重要的文体,像小说、戏曲、变文、弹词之类,都要归到‘俗文学’的范围里去。”(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事实上,纵观文学发展史,各种体裁都有一个由民间到文人,由粗糙到精致,由随意性强到相对稳定的过程。五言诗后来是雅文学,但在汉代它就是俗体。宋词、元曲的发展也是如此,词曲正是沿着雅俗两条道路分流的。而词的雅化,就是一个文人化、雅言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脱离市井歌舞场所的过程,而最终成为供文人士大夫在案头上吟赏玩味的新诗体。

题材主题上也有雅俗之分。言志为雅,言情为俗,则是一种最为笼统的分别。不过,宋代的文人大都是根据这一点来决定作诗还是填词。甚至以俗著称的北宋词人柳永,当他表现凝重的题材,表达其忧国忧民之情的时候,也只能选择诗这种体裁。他写过“彩线慵拈伴伊坐。”(《定风波·自春来》),表现被情人抛弃者的一腔闺怨,为不幸的歌妓似诉内心的痛苦,还写了“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煮海歌》),表达政治见解,寓讽谏之意。然而,这正是“诗雅词俗”的明证。而随着词的雅化,原来由词承担的一部分题材,就由散曲担负起来。

雅俗之分更多地表现在写作手法上。一般说来,文人士大夫的作品含蓄而有深意,在语言表层与思想深层之间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因而属于雅文学的范畴;民间的作品则不然,尤其是市井中的作品,只能是浅显通俗,直抒胸臆,故称之为俗文学。于是,雅则含蓄,俗则浅露,似乎就成了大家的通识。包括一些文人作品,如白居易的某些诗,被批评为俗气,固然因其好用俗语,追求通俗,但也因他“述情叙怨,委曲周详,言尽意尽,更无余味。”(魏泰:《临汉隐居诗话》),所以他才被论诗者讥笑为俗。这种观念的养成,恐怕又和中国古典美学中深厚的儒学传统一直起支配作用有关。

总之,雅俗是一对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相对发展的范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以及不同的审美要求,对雅俗的认识和解释都有自己的观点。它们是既对立又融通的、既壁垒森严又互为因果的,最后可以汇成推动中华文化发展进步的巨大合力。

对于雅俗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在艺术表现中如何把握“度”和分寸的问题。生活中也是这样,做事要适度,有分寸感。《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妙玉论茶,就有“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的高论。有节制就是不过,没有节制就是过,过即俗,不过即雅。钱钟书在《论俗气》中说:“钻戒戴在手上是极悦目的,但是十指尖尖都拶着钻戒,太多了,就俗了!胭脂擦在脸上是极助娇艳的,但是涂得仿佛火烧一样,太浓了,就俗了!肚子对于人体曲线美是大有贡献的,但是假使凸得像挂了布袋,太高了,就俗了!”(钱钟书:《论俗气》)这里,太多、太浓、太高都是过的意思,都不符合儒家“中和”的理想。

 


下一节:3.6.2视频领悟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课程列表:

绪论(主讲人:张明)

-绪论1图文说明

-绪论2视频介绍

-绪论3章节目录

-绪论4参考书目

1.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本质论(主讲人:夏静 张明 霍俊国)

-1.1“文道”观与文学本质(夏静)

--1.1图文感知

--1.1视频领悟

-1.2.1“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人格教育

--1.2.1图文感知

--1.2.1视频领悟

-1.2.2“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文学的审美特征

--1.2.2图文感知

--1.2.2视频领悟

-1.3“中和”说与文学审美理想(霍俊国)

--1.3图文感知

--1.3视频领悟

-1.4“尽善尽美”说与文学价值(霍俊国)

--1.4图文感知

--1.4视频领悟

-1.5.1诗可以兴

--1.5.1图文感知

--1.5.1视频领悟

-1.5.2诗可以观、可以群

--1.5.2图文感知

--1.5.2视频领悟

-1.5.3诗可以怨

--1.5.3图文感知

--1.5.3视频领悟

-1.本章作业

--一章作业

-1.本章讨论

--一章讨论

2.儒家美育观与文学创作论(主讲人:周维山)

-2.1.1“诗言志”的内涵

--2.1.1图文感知

--2.1.1视频领悟

-2.1.2“诗言志”与文学创作

--2.1.2图文感知

--2.1.2视频领悟

-2.2.1“物感说”的内涵

--2.2.1图文感知

--2.2.1视频领悟

-2.2.2“物感说”与文学创作

--2.2.2图文感知

--2.2.2视频领悟

-2.3.1“发愤著书”说的内涵

--2.3.1图文感知

--2.3.1视频领悟

-2.3.2“发愤著书”说与文学创作

--2.3.2图文感知

--2.3.2视频领悟

-2.4.1“神思”的内涵

--2.4.1图文感知

--2.4.1视频领悟

-2.4.2“神思”与文学创作

--2.4.2图文感知

--2.4.2视频领悟

-2.5.1“文如其人”的内涵

--2.5.1图文感知

--2.5.1视频领悟

-2.5.2“文如其人”与文学创作

--2.5.2图文感知

--2.5.2视频领悟

-2.6.1“才胆识力”的内涵

--2.6.1图文感知

--2.6.1视频领悟

-2.6.2“才胆识力”与文学创作

--2.6.2图文感知

--2.6.2视频领悟

-2.本章作业

--二章作业

-2.本章讨论

--二章讨论

3.儒家美育观与文学作品论(主讲人:马兆杰)

-3.1.1“文质彬彬”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1图文感知

--3.1.1视频领悟

-3.1.2“风骨”“情采”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2图文感知

--3.1.2视频领悟

-3.2.1“意象”说与文学理想形象

--3.2.1图文感知

--3.2.1视频领悟

-3.2.2“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2图文感知

--3.2.2视频领悟

-3.2.3“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3图文感知

--3.2.3视频领悟

-3.2.4“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4图文感知

--3.2.4视频领悟

-3.2.5“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5图文感知

--3.2.5视频领悟

-3.3.1“怨谱”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1图文感知

--3.3.1视频领悟

-3.3.2“传神”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2图文感知

--3.3.2视频领悟

-3.4文之“体制”与文学作品体裁

--3.4图文感知

--3.4视频领悟

-3.5文之“体性”与文学作品风格

--3.5图文感知

--3.5视频领悟

-3.6.1“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一)

--3.6.1图文感知

--3.6.1视频领悟

-3.6.2“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二)

--3.6.2图文感知

--3.6.2视频领悟

-3.本章作业

--三章作业

-3.本章讨论

--三章讨论

4.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接受论(主讲人:孟凡生)

-4.1.1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4.1.1图文感知

--4.1.1视频领悟

-4.1.2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一)

--4.1.2图文感知

--4.1.2视频领悟

-4.1.3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二)

--4.1.3图文感知

--4.1.3视频领悟

-4.1.4中国文学阅读理论

--4.1.4图文感知

--4.1.4视频领悟

-4.2“以意逆志”说与文学批评方法

--4.2图文感知

--4.2视频领悟

-4.3.1“知音”说与文学鉴赏条件

--4.3.1图文感知

--4.3.1视频领悟

-4.3.2“知音”的实现路径

--4.3.2图文感知

--4.3.2视频领悟

-4.4.1“诗无达诂”与读者的创造性阅读

--4.4.1图文感知

--4.4.1视频领悟

-4.4.2王夫之“自得”说与文学接受

--4.4.2图文感知

--4.4.2视频领悟

-4.5.1“训诂”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1图文感知

--4.5.1视频领悟

-4.5.2“涵泳”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2图文感知

--4.5.2视频领悟

-4.本章作业

--四章作业

-4.本章讨论

--四章讨论

5.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源流论(主讲人:马兆杰)

-5.1.1“诗之兴也”说与文学起源

--5.1.1图文感知

--5.1.1视频领悟

-5.1.2“举重劝力”说与文学起源

--5.1.2图文感知

--5.1.2视频领悟

-5.1.3“祝史陈信”说与文学起源

--5.1.3图文感知

--5.1.3视频领悟

-5.1.4“观物取象”说与文学起源

--5.1.4图文感知

--5.1.4视频领悟

-5.2.1“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一)

--5.2.1图文感知

--5.2.1视频领悟

-5.2.2“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二)

--5.2.2图文感知

--5.2.2视频领悟

-5.2.3“复古通变”说与文学发展

--5.2.3图文感知

--5.2.3视频领悟

-5.3“因时而兴”说与文学新时代

--5.3图文感知

--5.3视频领悟

-5.本章作业

--五章作业

-5.本章讨论

--五章讨论

期末考试(命题人:全体教师)

-期末考试

3.6.2图文感知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