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 >  1.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本质论(主讲人:夏静 张明 霍俊国) >  1.3“中和”说与文学审美理想(霍俊国) >  1.3图文感知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1.3图文感知资料文件与下载

1.3“中和”说与文学审美理想-霍俊国.ppt---点此下载文件

1.3图文感知

“中和”说与文学审美理想

  各位同学好!今天我们讲儒家“中和”之审美理想。

“中和”观念是儒家的重要观念,是儒家“中庸之道”的反映。孔子处于变革时代的春秋末期,他希望把新与旧、进步与保守等各种矛盾折衷调和起来,主张“执两用中”和“和而不同”。所以孔子在《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意思就是:“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中庸”之“中”就是中正、中和之意;“庸”,《礼记中庸》解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郑玄注为:“名日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所以,“中和”就是中正、适中、和谐、平和之义。《礼记中庸》对“中和”概念做过完整的解释,《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可以说是早期儒家经典对于“中和”这一观念及概念的最完整、最清晰的表述。

这种解释未见得完全合理,但却指明了两个方面:1.中和观念有着明显的道德属性,这可以从其中庸的实质中看出。2.中和观念也有着明显的理想特征,如“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达道也”“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等。

所以美学上,“中和”之美也就融合了道德属性与审美理想两个方面。这在儒家文艺思想中有突出的体现。以《论语》为例,《论语》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中和”之美观念,《论语》“中和之美”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论语·雍也》中的话。根据皇侃《论语义疏》“质,实也;文,华也”的解释,“质”,就是实质、本质,可以引申为文艺作品的内容;“文”,就是文采、华彩,可以引申为文艺作品的形式;“野”即粗野;“史”即浮夸;“彬彬”,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释为“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貌”,也就是文与质的恰当配合。也就是,孔子认为“质胜文”,内容有余而形式不足就会显的粗野;“文胜质”,形式有余而内容欠佳就会显得浮夸;只有“文质彬彬”,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才能成为理想的文艺作品。孔子主张文与质的和谐统一,不可执其一端而废其另一端,这就是“中和之美”。

这一观点,对于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刘勰的观点具有代表性。《文心雕龙·情采》篇说:“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刘勰认为古代圣贤的著作,之所以叫做“文章”,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文采。在文与质的关系上,举例说明,虚柔的水可以产生波纹,坚实的树木能开放花朵,可见文采必须依靠特定的实物。虎豹的皮毛若没有花纹,就看不出它们同犬羊的皮有什么区别,犀牛的皮虽然有用,但经涂上丹漆才美观,因此物体的实质也要靠美好的外形。

第二,《论语·八佾》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为:《关雎》,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孔子肯定了哀、乐是人之情感的正常表现,但又要防止“淫乐”和“至哀”两个极端,反对哀、乐之情各自超过极限而发生新的质变,这反映了孔子对文艺作品的“中和之美”的要求,对后世的“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序》)等诗学思想发生了深刻影响。

第三,《论语·八佾》还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美”指文艺作品的形式,“善”指文艺作品的内容。对此,孔安国解释为:“《韶》,舜乐也,谓以圣德受禅,故曰尽善也。《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曰未尽善也。”(何晏《论语集解》引)朱熹注说:“美者,声容之美;善者,美之实也。”(《四书章句集注》)后人大都沿袭此说,认为《韶》与《武》这两种音乐,如果仅从旋律和节奏等外在形式判断,无疑都是动人美丽的;但就所表达的内容而言,《韶》乐所歌颂的是舜以圣德受禅的故事,所以“尽善”,而《武》乐所讲述的是周武王以征伐取天下之事,这不符合儒家主张“仁”之礼义,所以认为未“尽善”。在孔子看来,“善”与“美”相统一,做到“尽善尽美”,才构成了理想的文艺作品。

第四,《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杨伯峻把这句话注释为:“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徐志刚解释为:“《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孔子这种对于文学思想内容之纯正的强调,对于现今的文艺创作依然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否则本末倒置,影响文学社会作用的发挥。

总之,作为中华美学和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和之美”是强调情感的表露要自然而然、居中克制、恰到好处,悲喜不要过度,情绪不宜宣泄,艺术表达与审美诉求尽量处于平衡、和谐、圆融的格局和状态。这种审美理想对于切近当下日常生活经验、人生修养和审美养成,抑制当下中国文学创作中的某些偏颇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

 


下一节:1.3视频领悟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课程列表:

绪论(主讲人:张明)

-绪论1图文说明

-绪论2视频介绍

-绪论3章节目录

-绪论4参考书目

1.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本质论(主讲人:夏静 张明 霍俊国)

-1.1“文道”观与文学本质(夏静)

--1.1图文感知

--1.1视频领悟

-1.2.1“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人格教育

--1.2.1图文感知

--1.2.1视频领悟

-1.2.2“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文学的审美特征

--1.2.2图文感知

--1.2.2视频领悟

-1.3“中和”说与文学审美理想(霍俊国)

--1.3图文感知

--1.3视频领悟

-1.4“尽善尽美”说与文学价值(霍俊国)

--1.4图文感知

--1.4视频领悟

-1.5.1诗可以兴

--1.5.1图文感知

--1.5.1视频领悟

-1.5.2诗可以观、可以群

--1.5.2图文感知

--1.5.2视频领悟

-1.5.3诗可以怨

--1.5.3图文感知

--1.5.3视频领悟

-1.本章作业

--一章作业

-1.本章讨论

--一章讨论

2.儒家美育观与文学创作论(主讲人:周维山)

-2.1.1“诗言志”的内涵

--2.1.1图文感知

--2.1.1视频领悟

-2.1.2“诗言志”与文学创作

--2.1.2图文感知

--2.1.2视频领悟

-2.2.1“物感说”的内涵

--2.2.1图文感知

--2.2.1视频领悟

-2.2.2“物感说”与文学创作

--2.2.2图文感知

--2.2.2视频领悟

-2.3.1“发愤著书”说的内涵

--2.3.1图文感知

--2.3.1视频领悟

-2.3.2“发愤著书”说与文学创作

--2.3.2图文感知

--2.3.2视频领悟

-2.4.1“神思”的内涵

--2.4.1图文感知

--2.4.1视频领悟

-2.4.2“神思”与文学创作

--2.4.2图文感知

--2.4.2视频领悟

-2.5.1“文如其人”的内涵

--2.5.1图文感知

--2.5.1视频领悟

-2.5.2“文如其人”与文学创作

--2.5.2图文感知

--2.5.2视频领悟

-2.6.1“才胆识力”的内涵

--2.6.1图文感知

--2.6.1视频领悟

-2.6.2“才胆识力”与文学创作

--2.6.2图文感知

--2.6.2视频领悟

-2.本章作业

--二章作业

-2.本章讨论

--二章讨论

3.儒家美育观与文学作品论(主讲人:马兆杰)

-3.1.1“文质彬彬”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1图文感知

--3.1.1视频领悟

-3.1.2“风骨”“情采”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2图文感知

--3.1.2视频领悟

-3.2.1“意象”说与文学理想形象

--3.2.1图文感知

--3.2.1视频领悟

-3.2.2“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2图文感知

--3.2.2视频领悟

-3.2.3“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3图文感知

--3.2.3视频领悟

-3.2.4“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4图文感知

--3.2.4视频领悟

-3.2.5“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5图文感知

--3.2.5视频领悟

-3.3.1“怨谱”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1图文感知

--3.3.1视频领悟

-3.3.2“传神”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2图文感知

--3.3.2视频领悟

-3.4文之“体制”与文学作品体裁

--3.4图文感知

--3.4视频领悟

-3.5文之“体性”与文学作品风格

--3.5图文感知

--3.5视频领悟

-3.6.1“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一)

--3.6.1图文感知

--3.6.1视频领悟

-3.6.2“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二)

--3.6.2图文感知

--3.6.2视频领悟

-3.本章作业

--三章作业

-3.本章讨论

--三章讨论

4.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接受论(主讲人:孟凡生)

-4.1.1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4.1.1图文感知

--4.1.1视频领悟

-4.1.2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一)

--4.1.2图文感知

--4.1.2视频领悟

-4.1.3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二)

--4.1.3图文感知

--4.1.3视频领悟

-4.1.4中国文学阅读理论

--4.1.4图文感知

--4.1.4视频领悟

-4.2“以意逆志”说与文学批评方法

--4.2图文感知

--4.2视频领悟

-4.3.1“知音”说与文学鉴赏条件

--4.3.1图文感知

--4.3.1视频领悟

-4.3.2“知音”的实现路径

--4.3.2图文感知

--4.3.2视频领悟

-4.4.1“诗无达诂”与读者的创造性阅读

--4.4.1图文感知

--4.4.1视频领悟

-4.4.2王夫之“自得”说与文学接受

--4.4.2图文感知

--4.4.2视频领悟

-4.5.1“训诂”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1图文感知

--4.5.1视频领悟

-4.5.2“涵泳”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2图文感知

--4.5.2视频领悟

-4.本章作业

--四章作业

-4.本章讨论

--四章讨论

5.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源流论(主讲人:马兆杰)

-5.1.1“诗之兴也”说与文学起源

--5.1.1图文感知

--5.1.1视频领悟

-5.1.2“举重劝力”说与文学起源

--5.1.2图文感知

--5.1.2视频领悟

-5.1.3“祝史陈信”说与文学起源

--5.1.3图文感知

--5.1.3视频领悟

-5.1.4“观物取象”说与文学起源

--5.1.4图文感知

--5.1.4视频领悟

-5.2.1“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一)

--5.2.1图文感知

--5.2.1视频领悟

-5.2.2“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二)

--5.2.2图文感知

--5.2.2视频领悟

-5.2.3“复古通变”说与文学发展

--5.2.3图文感知

--5.2.3视频领悟

-5.3“因时而兴”说与文学新时代

--5.3图文感知

--5.3视频领悟

-5.本章作业

--五章作业

-5.本章讨论

--五章讨论

期末考试(命题人:全体教师)

-期末考试

1.3图文感知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