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 >  3.儒家美育观与文学作品论(主讲人:马兆杰) >  3.1.2“风骨”“情采”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  3.1.2图文感知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3.1.2图文感知资料文件与下载

3.1.2“风骨”“情采”说与文学作品构造-马兆杰.ppt---点此下载文件

3.1.2图文感知

“风骨”“情采”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同学们,前面我们谈到了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问题,这让我想起了两个观念,一是“风骨”,二是“情采”,是和文学内容与形式相关的,我们先来看看“风骨”。

《文心雕龙·风骨》篇中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文心雕龙·风骨》)意思是:作者表达情感志向,必定要首先注意作品的风貌;推敲作品的文辞,没有比注意骨力更为重要的了。……遣词造句挺拔,文骨就形成了;表情达意爽朗,文风就彰显了。

这里对文学作品提出了一个重要美学要求。风,是指作家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气度风貌特征;骨,是指作品严整、条理的文辞中所显示出来的义理充足、正气凛然的力量。

南朝梁钟嵘在《诗品》中提倡“建安风力”(钟嵘:《诗品》),就是“建安风骨”,要求作品内容充实,感情真切,风格刚健。

到了唐代,陈子昂提出“汉魏风骨”,要求作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就是骨格坚实,气势飞动,音调抑扬,感情起伏,光华明朗而精练。

这些都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基本特征,在于明朗健康,遒劲有力。“风骨”的提出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刘勰、钟嵘、陈子昂以此反对偏重艺术形式、讲究辞彩华美、而不注意作品内容充实的不良文风。

相对于“风骨”,“情采”这个概念更明显地对作品内容与形式进行了区分。《文心雕龙·情采》篇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龙·情采》)这里,情理是作品内容,被称为“经”;文辞就是形式,被称为“纬”。

刘勰认为内容与形式既分主次,又相辅相成,二者结合,达到情采兼顾、文质并美的境地,这才是好文章。好作品,应反映正确的思想和纯真的感情;而正确的思想和纯真的感情,又必须借助优美的文辞来表现。

刘勰根据《诗经》以来文学发展的具体情况,指出诗人与辞人创作倾向的不同,“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文心雕龙·情采》)“诗人”为了抒发感情而创作,以真情实感为基础,所以内容饱满,真挚动人,而且在形式方面,也能量体裁衣,长短适度,能够“要约而写真”,即语言简练而真实;“辞人”为了创作而虚构感情,为要达到沽名钓誉的目的,不惜生造感情,令人厌烦,由于本末倒置,丢掉真实,追逐伪善,文章必然“淫丽而烦滥”,即文辞繁杂且空泛失真。

如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词的大意是:人年少时不明白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吟赋新词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

辛弃疾讲了自己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盲目乐观,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上片中“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总之,“风骨”与“情采”反映的是文学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既含感情,又含思想,也有关于人的志向;形式指作品的文采、文辞等外在表现的东西。它们共同反对内容浅薄、思想暗弱、情感无力、志向不明的文章,也反对文辞华美繁复、语言不精练的作品,希望能够内容充实、情感真实、思想明确,气势有力。

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全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窦娥唱出:“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关汉卿:《窦娥冤》)这首《滚绣球》,明是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窦娥的愤激之词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反映了她的觉醒意识,也折射出广大民众的反抗精神,感情十分浓烈。这才是有力量有气势的好作品。

由“情采”“风骨”的理论内涵再反观前面所说的“文质彬彬”,不错,它是指的人的文雅,但文雅不是文弱,应该是人内在的学识渊博,而反映出外在言谈时的自信精神,是内在的道德高尚,反映出外在行善时的自豪情怀,是内在的志向高远,反映出行动中的意志坚强。这种自信、自豪、坚强也是“文质彬彬”应有的内涵和表现。

如周恩来,是中外名流口中的优雅君子,大国风度与和蔼可亲,在他身上完美地统一,让全世界都为他的风采所折服。但他在少年时确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告诫“青年人没有不栽几个跟头的,没有不碰几个钉子的。碰了钉子以后,不要气馁”,主张“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在党内长期从事军事工作,建国后在困难的处境中支撑整个国家的发展,是文质彬彬之下具备自信坚强人格精神的典范。我们可能做不到周恩来这样伟大的境界,但我们都要心向往之,以他为楷模。

 

 


下一节:3.1.2视频领悟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课程列表:

绪论(主讲人:张明)

-绪论1图文说明

-绪论2视频介绍

-绪论3章节目录

-绪论4参考书目

1.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本质论(主讲人:夏静 张明 霍俊国)

-1.1“文道”观与文学本质(夏静)

--1.1图文感知

--1.1视频领悟

-1.2.1“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人格教育

--1.2.1图文感知

--1.2.1视频领悟

-1.2.2“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文学的审美特征

--1.2.2图文感知

--1.2.2视频领悟

-1.3“中和”说与文学审美理想(霍俊国)

--1.3图文感知

--1.3视频领悟

-1.4“尽善尽美”说与文学价值(霍俊国)

--1.4图文感知

--1.4视频领悟

-1.5.1诗可以兴

--1.5.1图文感知

--1.5.1视频领悟

-1.5.2诗可以观、可以群

--1.5.2图文感知

--1.5.2视频领悟

-1.5.3诗可以怨

--1.5.3图文感知

--1.5.3视频领悟

-1.本章作业

--一章作业

-1.本章讨论

--一章讨论

2.儒家美育观与文学创作论(主讲人:周维山)

-2.1.1“诗言志”的内涵

--2.1.1图文感知

--2.1.1视频领悟

-2.1.2“诗言志”与文学创作

--2.1.2图文感知

--2.1.2视频领悟

-2.2.1“物感说”的内涵

--2.2.1图文感知

--2.2.1视频领悟

-2.2.2“物感说”与文学创作

--2.2.2图文感知

--2.2.2视频领悟

-2.3.1“发愤著书”说的内涵

--2.3.1图文感知

--2.3.1视频领悟

-2.3.2“发愤著书”说与文学创作

--2.3.2图文感知

--2.3.2视频领悟

-2.4.1“神思”的内涵

--2.4.1图文感知

--2.4.1视频领悟

-2.4.2“神思”与文学创作

--2.4.2图文感知

--2.4.2视频领悟

-2.5.1“文如其人”的内涵

--2.5.1图文感知

--2.5.1视频领悟

-2.5.2“文如其人”与文学创作

--2.5.2图文感知

--2.5.2视频领悟

-2.6.1“才胆识力”的内涵

--2.6.1图文感知

--2.6.1视频领悟

-2.6.2“才胆识力”与文学创作

--2.6.2图文感知

--2.6.2视频领悟

-2.本章作业

--二章作业

-2.本章讨论

--二章讨论

3.儒家美育观与文学作品论(主讲人:马兆杰)

-3.1.1“文质彬彬”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1图文感知

--3.1.1视频领悟

-3.1.2“风骨”“情采”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2图文感知

--3.1.2视频领悟

-3.2.1“意象”说与文学理想形象

--3.2.1图文感知

--3.2.1视频领悟

-3.2.2“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2图文感知

--3.2.2视频领悟

-3.2.3“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3图文感知

--3.2.3视频领悟

-3.2.4“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4图文感知

--3.2.4视频领悟

-3.2.5“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5图文感知

--3.2.5视频领悟

-3.3.1“怨谱”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1图文感知

--3.3.1视频领悟

-3.3.2“传神”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2图文感知

--3.3.2视频领悟

-3.4文之“体制”与文学作品体裁

--3.4图文感知

--3.4视频领悟

-3.5文之“体性”与文学作品风格

--3.5图文感知

--3.5视频领悟

-3.6.1“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一)

--3.6.1图文感知

--3.6.1视频领悟

-3.6.2“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二)

--3.6.2图文感知

--3.6.2视频领悟

-3.本章作业

--三章作业

-3.本章讨论

--三章讨论

4.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接受论(主讲人:孟凡生)

-4.1.1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4.1.1图文感知

--4.1.1视频领悟

-4.1.2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一)

--4.1.2图文感知

--4.1.2视频领悟

-4.1.3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二)

--4.1.3图文感知

--4.1.3视频领悟

-4.1.4中国文学阅读理论

--4.1.4图文感知

--4.1.4视频领悟

-4.2“以意逆志”说与文学批评方法

--4.2图文感知

--4.2视频领悟

-4.3.1“知音”说与文学鉴赏条件

--4.3.1图文感知

--4.3.1视频领悟

-4.3.2“知音”的实现路径

--4.3.2图文感知

--4.3.2视频领悟

-4.4.1“诗无达诂”与读者的创造性阅读

--4.4.1图文感知

--4.4.1视频领悟

-4.4.2王夫之“自得”说与文学接受

--4.4.2图文感知

--4.4.2视频领悟

-4.5.1“训诂”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1图文感知

--4.5.1视频领悟

-4.5.2“涵泳”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2图文感知

--4.5.2视频领悟

-4.本章作业

--四章作业

-4.本章讨论

--四章讨论

5.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源流论(主讲人:马兆杰)

-5.1.1“诗之兴也”说与文学起源

--5.1.1图文感知

--5.1.1视频领悟

-5.1.2“举重劝力”说与文学起源

--5.1.2图文感知

--5.1.2视频领悟

-5.1.3“祝史陈信”说与文学起源

--5.1.3图文感知

--5.1.3视频领悟

-5.1.4“观物取象”说与文学起源

--5.1.4图文感知

--5.1.4视频领悟

-5.2.1“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一)

--5.2.1图文感知

--5.2.1视频领悟

-5.2.2“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二)

--5.2.2图文感知

--5.2.2视频领悟

-5.2.3“复古通变”说与文学发展

--5.2.3图文感知

--5.2.3视频领悟

-5.3“因时而兴”说与文学新时代

--5.3图文感知

--5.3视频领悟

-5.本章作业

--五章作业

-5.本章讨论

--五章讨论

期末考试(命题人:全体教师)

-期末考试

3.1.2图文感知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