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 >  4.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接受论(主讲人:孟凡生) >  4.1.4中国文学阅读理论 >  4.1.4图文感知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4.1.4图文感知资料文件与下载

4.1.4中国文学阅读理论-孟凡生.ppt---点此下载文件

4.1.4图文感知

中国文学阅读理论

上面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西方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和基本概念,接下来我们要讲的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接受理论。只有对西方的接受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接受理论——既能看到中国古代文论的独特之处,也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还能找到中西方文论的连接之处。虽然中国古代文论中没有像西方接受美学中那样系统地提出接受理论,但早在春秋时期就存在着关于文学接受方面的论述。从本质上来看,我们可以将这些思想称之为文学阅读理论,因为这些阅读理论就是对读者的接受活动的具体论述与阐释的,它几乎涉及到文学接受活动每一个侧面。

我们先来看《史记》中的一段话“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史记·孔子世家》)

这句话讲的什么意思呢?用一个成语就可以概括,那就是“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它讲的是孔子在晚年的时候非常喜爱《易经》,并且为它作序,阐释其中的内涵。当时的一部《易经》,是由多根竹简编连而成,因此重量不轻。每读一次《易经》,孔子都要花很多的力气将它完全铺展开,但阅读的乐趣仍然使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乐此不疲。一遍、两遍、三遍……这里的“三”不是实指,其意为多次。孔子不仅了解了《易经》的内容,还逐渐掌握了它的精神实质,最终有了透彻的理解。不仅自己认真阅读,孔子还指导学生一起阅读,相互商讨。这样读来读去,孔子不知“翻阅”了多少遍,结果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孔子在《论语·雍也》:指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因而,“彬彬”在这里指的就是文质兼备。

孔子读书“韦编三绝”代表了中国古代读者的阅读态度:虔诚而认真。中国自古是一个读书的国度,人们对书本的敬重,犹如西方宗教信徒对待圣典。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认为:“这种崇尚甚至已经达到了一种普遍的迷信程度,任何写有文字的纸张都不可随意丢弃或派其他不适当的用场,而是应该收集起来焚于学堂或寺庙内”。(林语堂《中国人》)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勤奋好读的故事如悬梁刺股(孙敬、苏秦)、凿壁偷光(匡衡)、折蒲学书(王育)、囊萤映雪(车胤、孙康)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的人们通常以阅读活动作为自身生命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与其相应,中国古代的学者也从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提炼、概括了非常丰富的阅读理论。

我们将从以下三个维度来把握关于文学阅读与接受的一些理论:

(一)寻求原意的阅读:“以意逆志”“知音”;

寻求原意的阅读指的是那些倾向于追寻作者之意的观点,其类似于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作者中心论”。他们讨论的更多地是作者在文本之中所要表达的观念、思想和情感等内容,然而这种追寻并非空穴来风,它往往依据于作者的生活经历、政治主张、情感和社会变迁等因素,并将其与文本中的意义相联系,以求获得一种更具有说服力的阐释,最为经典的是孟子的“知人论世”说。这种寻求原意的阅读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它综合了多重要素在内,并与文本自身结合,从而显得更具有说服性。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学理论与西方文学理论的迥异之处,那就是西方的理论往往执着于一端,如作者、读者、文本等,而且流派之间也往往针锋相对,在“破”与“立”中显示出自身的特色。中国文学理论则比较符合“中庸之道”,体现出较强的调和色彩。比如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从《诗经》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一理论并没有遭遇到西方理论中的“破”,而是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二)读者创造性的阅读:“诗无达诂”与“自得”;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还存在着另一种声音:与寻求原意的阅读不同,他们更加注重的是读者自身的创造性。他们看中的不是作者想要在文本正表达什么,而是读者借助于对文本的解读获得了什么。这种理论倾向类似于西方的读者反应理论,他更多地看到了阅读活动中的诸多可变因素:首先,读者的意图并不能否完全地呈现在文本之中。由于作者自身的条件、文字媒介、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作者在借助于文字表述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时候,很难做到完全契合;其次,文本一旦写出来,必然会失去作者写作时的语境,并且这一彼时彼地的语境是很难得以贴切地还原的。因而,如果我们一味地追寻作者意图、社会历史的影响,往往会产生诸多误解;最后,读者自身也千差万别,由于时代、民族、风俗、个人修养等因素的影响,每一位读者的阅读理解活动往往会出现很大的差异。综上所述,与其去考证与文本关系不大的外在因素,为何不能将关注点放在读者和文本之上呢。“诗无达诂”和“自得”等理论则是这一阅读理论的突出代表。

 (三)文学阅读的方法:“训诂”“涵泳”

在谈及了文学阅读的两个路径之后,我们必然要涉及的是具体阅读方法。关于文学阅读方法的论述有很多,这里我们选取的是与上面两个阅读路径息息相关的代表性思想。相对于西方的文学理论来说,中国古代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关于阅读方法的思考,虽然它不是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读书人自身的阅读经验与体验,但却与西方的一些理论有相同之处。只不过西方文论往往借助逻辑化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并把它纳入到其理论体系之中。而中国古代文论思想则往往是只言片语式的“灵光乍现”,其往往借助于形象化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比如“训诂”与西方的“文本中心主义”有很多相通之处,他们都比较注重对文本自身的研究,涉及到字词、语义等方面的内容。

 


下一节:4.1.4视频领悟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课程列表:

绪论(主讲人:张明)

-绪论1图文说明

-绪论2视频介绍

-绪论3章节目录

-绪论4参考书目

1.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本质论(主讲人:夏静 张明 霍俊国)

-1.1“文道”观与文学本质(夏静)

--1.1图文感知

--1.1视频领悟

-1.2.1“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人格教育

--1.2.1图文感知

--1.2.1视频领悟

-1.2.2“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文学的审美特征

--1.2.2图文感知

--1.2.2视频领悟

-1.3“中和”说与文学审美理想(霍俊国)

--1.3图文感知

--1.3视频领悟

-1.4“尽善尽美”说与文学价值(霍俊国)

--1.4图文感知

--1.4视频领悟

-1.5.1诗可以兴

--1.5.1图文感知

--1.5.1视频领悟

-1.5.2诗可以观、可以群

--1.5.2图文感知

--1.5.2视频领悟

-1.5.3诗可以怨

--1.5.3图文感知

--1.5.3视频领悟

-1.本章作业

--一章作业

-1.本章讨论

--一章讨论

2.儒家美育观与文学创作论(主讲人:周维山)

-2.1.1“诗言志”的内涵

--2.1.1图文感知

--2.1.1视频领悟

-2.1.2“诗言志”与文学创作

--2.1.2图文感知

--2.1.2视频领悟

-2.2.1“物感说”的内涵

--2.2.1图文感知

--2.2.1视频领悟

-2.2.2“物感说”与文学创作

--2.2.2图文感知

--2.2.2视频领悟

-2.3.1“发愤著书”说的内涵

--2.3.1图文感知

--2.3.1视频领悟

-2.3.2“发愤著书”说与文学创作

--2.3.2图文感知

--2.3.2视频领悟

-2.4.1“神思”的内涵

--2.4.1图文感知

--2.4.1视频领悟

-2.4.2“神思”与文学创作

--2.4.2图文感知

--2.4.2视频领悟

-2.5.1“文如其人”的内涵

--2.5.1图文感知

--2.5.1视频领悟

-2.5.2“文如其人”与文学创作

--2.5.2图文感知

--2.5.2视频领悟

-2.6.1“才胆识力”的内涵

--2.6.1图文感知

--2.6.1视频领悟

-2.6.2“才胆识力”与文学创作

--2.6.2图文感知

--2.6.2视频领悟

-2.本章作业

--二章作业

-2.本章讨论

--二章讨论

3.儒家美育观与文学作品论(主讲人:马兆杰)

-3.1.1“文质彬彬”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1图文感知

--3.1.1视频领悟

-3.1.2“风骨”“情采”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2图文感知

--3.1.2视频领悟

-3.2.1“意象”说与文学理想形象

--3.2.1图文感知

--3.2.1视频领悟

-3.2.2“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2图文感知

--3.2.2视频领悟

-3.2.3“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3图文感知

--3.2.3视频领悟

-3.2.4“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4图文感知

--3.2.4视频领悟

-3.2.5“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5图文感知

--3.2.5视频领悟

-3.3.1“怨谱”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1图文感知

--3.3.1视频领悟

-3.3.2“传神”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2图文感知

--3.3.2视频领悟

-3.4文之“体制”与文学作品体裁

--3.4图文感知

--3.4视频领悟

-3.5文之“体性”与文学作品风格

--3.5图文感知

--3.5视频领悟

-3.6.1“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一)

--3.6.1图文感知

--3.6.1视频领悟

-3.6.2“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二)

--3.6.2图文感知

--3.6.2视频领悟

-3.本章作业

--三章作业

-3.本章讨论

--三章讨论

4.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接受论(主讲人:孟凡生)

-4.1.1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4.1.1图文感知

--4.1.1视频领悟

-4.1.2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一)

--4.1.2图文感知

--4.1.2视频领悟

-4.1.3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二)

--4.1.3图文感知

--4.1.3视频领悟

-4.1.4中国文学阅读理论

--4.1.4图文感知

--4.1.4视频领悟

-4.2“以意逆志”说与文学批评方法

--4.2图文感知

--4.2视频领悟

-4.3.1“知音”说与文学鉴赏条件

--4.3.1图文感知

--4.3.1视频领悟

-4.3.2“知音”的实现路径

--4.3.2图文感知

--4.3.2视频领悟

-4.4.1“诗无达诂”与读者的创造性阅读

--4.4.1图文感知

--4.4.1视频领悟

-4.4.2王夫之“自得”说与文学接受

--4.4.2图文感知

--4.4.2视频领悟

-4.5.1“训诂”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1图文感知

--4.5.1视频领悟

-4.5.2“涵泳”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2图文感知

--4.5.2视频领悟

-4.本章作业

--四章作业

-4.本章讨论

--四章讨论

5.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源流论(主讲人:马兆杰)

-5.1.1“诗之兴也”说与文学起源

--5.1.1图文感知

--5.1.1视频领悟

-5.1.2“举重劝力”说与文学起源

--5.1.2图文感知

--5.1.2视频领悟

-5.1.3“祝史陈信”说与文学起源

--5.1.3图文感知

--5.1.3视频领悟

-5.1.4“观物取象”说与文学起源

--5.1.4图文感知

--5.1.4视频领悟

-5.2.1“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一)

--5.2.1图文感知

--5.2.1视频领悟

-5.2.2“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二)

--5.2.2图文感知

--5.2.2视频领悟

-5.2.3“复古通变”说与文学发展

--5.2.3图文感知

--5.2.3视频领悟

-5.3“因时而兴”说与文学新时代

--5.3图文感知

--5.3视频领悟

-5.本章作业

--五章作业

-5.本章讨论

--五章讨论

期末考试(命题人:全体教师)

-期末考试

4.1.4图文感知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