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 >  3.儒家美育观与文学作品论(主讲人:马兆杰) >  3.3.2“传神”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  3.3.2图文感知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3.3.2图文感知资料文件与下载

3.3.2“传神”说与文学艺术意识-马兆杰.ppt---点此下载文件

3.3.2图文感知

“传神”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同学们,我们这次课,再来看一个概念:“传神”。传神论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一种主要理论观点,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书画创作空前繁荣,出现众多书画专论,中国古代书画美学真正诞生。

“传神”论换用一种表达方式就是“以形写神”。形与神,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哲学概念。就人而言,神,指人充满生气的内在精神;形,指表现内在精神的外貌形相。

道家是重神轻形的,认为先有精神,后有形体。而儒家荀子则说:“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荀子·天论》)是说形体产生出精神。

汉代,《淮南子》说:“夫形者,神之舍也;气者,神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淮南子·原道训》)“形”是人的身体即“形骸”,“气”是充斥于人体中的“血气”,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自然的生命力,而“神”则是为人所独有的感觉、意志、情感、思维等的总和,其中也包含了“视美丑”的审美能力。《淮南子》认为,人所以能审美,是“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的缘故。

其后,桓谭、王充、范缜都肯定有形才有神,否认有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的精神。

关于形神关系的哲学思辨带来的人物品藻之风盛行,在魏晋时期达到高潮。当时的人物品藻在内容上,由过去重才情、德行转向赞许神韵、风姿。刘义庆编著的《世说新语》,大量记叙了魏晋名士间的品评,涉及“神”的有二十多处。如“神明开朗”(《言语》)、“神色恬然”(《雅量》)、“神姿高彻”(《赏誉》)等。人物品评标准由伦理才貌向精神气韵的转化,催化了传神论的产生。

“以形写神”论最早在绘画中提出,绝非偶然。《周易·系辞》中说:“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周易·系辞》)把万物的奇妙用言辞表达出来,就叫做“神”,或谓传神。但这还不能算做美学命题。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有段记载,开始涉及到绘画艺术:齐王问画师,世上什么东西最难画,什么东西容易画?画师回答道,犬马人所共见,最难画;鬼魅无形,容易画。画师把真实地再现对象的外部形貌,视为绘画的高水平,说明当时的绘画讲究形似,还处在初级阶段。

到了汉代,《淮南子》提出君形论:“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淮南子·说山训》)“君形者”就是主宰“形”的东西,即“神”。由于画家没有表现出“神”,所以西施的面孔虽画得很美,但却不可爱;古之壮士孟贲的眼睛画得很大,却并不可畏,强调绘画中对人物精神风貌的展现,这就直接催生了顾恺之传神论的诞生。

顾恺之是东晋杰出画家,《世说新语·巧艺》载,他曾说绘画创作是“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是说描绘手挥五弦的实体形状容易,表达目送归鸿的精神状态困难。传神比写形难,表明了顾恺之对绘画传神的注重,也反映了当时绘画艺术的审美风尚从讲究形似到追求神似的变化。

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讲了画眼睛对视线的表现和“传神”的关系问题。顾恺之认为,人在向人揖手致礼时眼睛总是望着一定的对象的,不会没注视的对象。所以,画眼睛时一定要注意使视线正对着所注视的对象。如果视线无所对,或有所对但对而不正,茫然呆滞,都是不成功的。从绘画技巧上说,要求画出眼睛的视线所向,实际上就是要把眼睛所表现的神气画活。

在顾恺之看来,画家所画的人像能否表现出人的聪明智慧,最重要的不在面貌的描绘,而在画出给人以灵活之感的眼睛。

《世说新语·巧艺》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世说新语·巧艺》)四肢形体的美丑是次要的,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关键在于“阿堵”,就是“这个”,指眼珠。“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点睛成了人物绘画的最紧要处,是传神论美学主张的实践要求。

《历代名画记》的一则传闻故事,颇能作为这一见解的例证。建康(今南京市)瓦棺寺初建,寺内和尚募捐。顾恺之认捐一百万钱。为了筹集这笔钱,顾恺之在寺壁上画了一幅维摩诘像。在宣布“点眸子”那天,观者如云。顾恺之当众挥笔点睛,画像顿时栩栩如生,光照全寺。观众纷纷捐款,一百万钱当即凑足。

传神写照离不开艺术想象,顾恺之用“迁想妙得”来表述他对艺术想象的认识。

《魏晋胜流画赞》认为,绘画中最难的是人物画,其创作必须有待于迁想妙得。“迁想”,指通过联想和想象,设身处地,把画家主体的情感迁移到对象之中,对对象进行深切的体验和感受。“妙得”,指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妙得其真思想真感情,凝聚和形成审美意象。

《世说新语·巧艺》载:“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世说新语·巧艺》)

是说裴楷的两眼炯炯有神,很能表现他的个性特征。顾恺之为他画像时,在双颊上加上三根胡须,使其眼神倍觉飞扬。

为了表现所画对象的典型特征和精神风貌,艺术家可以不受对象的表面形貌的拘束,可以充分发挥艺术想象,捕捉和创造那些足以凸现人物性格、气质的典型细节,并用巧妙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以描绘其美好的形象。

总之,受儒家精神浸润的中国文人,在儒道结合的玄学思潮影响下,在绘画创作中是极为重视“传神”的。这就使中国画形成了以传神写意为主的艺术特色即通过简炼的笔墨描写出事物的形象和神韵,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苏轼继承了古代美学中的“传神”思想,专门写了《传神论》,把“传神”作为文艺创作中自觉的美学追求,用以评论绘画及诗文。


下一节:3.3.2视频领悟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课程列表:

绪论(主讲人:张明)

-绪论1图文说明

-绪论2视频介绍

-绪论3章节目录

-绪论4参考书目

1.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本质论(主讲人:夏静 张明 霍俊国)

-1.1“文道”观与文学本质(夏静)

--1.1图文感知

--1.1视频领悟

-1.2.1“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人格教育

--1.2.1图文感知

--1.2.1视频领悟

-1.2.2“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文学的审美特征

--1.2.2图文感知

--1.2.2视频领悟

-1.3“中和”说与文学审美理想(霍俊国)

--1.3图文感知

--1.3视频领悟

-1.4“尽善尽美”说与文学价值(霍俊国)

--1.4图文感知

--1.4视频领悟

-1.5.1诗可以兴

--1.5.1图文感知

--1.5.1视频领悟

-1.5.2诗可以观、可以群

--1.5.2图文感知

--1.5.2视频领悟

-1.5.3诗可以怨

--1.5.3图文感知

--1.5.3视频领悟

-1.本章作业

--一章作业

-1.本章讨论

--一章讨论

2.儒家美育观与文学创作论(主讲人:周维山)

-2.1.1“诗言志”的内涵

--2.1.1图文感知

--2.1.1视频领悟

-2.1.2“诗言志”与文学创作

--2.1.2图文感知

--2.1.2视频领悟

-2.2.1“物感说”的内涵

--2.2.1图文感知

--2.2.1视频领悟

-2.2.2“物感说”与文学创作

--2.2.2图文感知

--2.2.2视频领悟

-2.3.1“发愤著书”说的内涵

--2.3.1图文感知

--2.3.1视频领悟

-2.3.2“发愤著书”说与文学创作

--2.3.2图文感知

--2.3.2视频领悟

-2.4.1“神思”的内涵

--2.4.1图文感知

--2.4.1视频领悟

-2.4.2“神思”与文学创作

--2.4.2图文感知

--2.4.2视频领悟

-2.5.1“文如其人”的内涵

--2.5.1图文感知

--2.5.1视频领悟

-2.5.2“文如其人”与文学创作

--2.5.2图文感知

--2.5.2视频领悟

-2.6.1“才胆识力”的内涵

--2.6.1图文感知

--2.6.1视频领悟

-2.6.2“才胆识力”与文学创作

--2.6.2图文感知

--2.6.2视频领悟

-2.本章作业

--二章作业

-2.本章讨论

--二章讨论

3.儒家美育观与文学作品论(主讲人:马兆杰)

-3.1.1“文质彬彬”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1图文感知

--3.1.1视频领悟

-3.1.2“风骨”“情采”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2图文感知

--3.1.2视频领悟

-3.2.1“意象”说与文学理想形象

--3.2.1图文感知

--3.2.1视频领悟

-3.2.2“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2图文感知

--3.2.2视频领悟

-3.2.3“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3图文感知

--3.2.3视频领悟

-3.2.4“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4图文感知

--3.2.4视频领悟

-3.2.5“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5图文感知

--3.2.5视频领悟

-3.3.1“怨谱”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1图文感知

--3.3.1视频领悟

-3.3.2“传神”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2图文感知

--3.3.2视频领悟

-3.4文之“体制”与文学作品体裁

--3.4图文感知

--3.4视频领悟

-3.5文之“体性”与文学作品风格

--3.5图文感知

--3.5视频领悟

-3.6.1“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一)

--3.6.1图文感知

--3.6.1视频领悟

-3.6.2“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二)

--3.6.2图文感知

--3.6.2视频领悟

-3.本章作业

--三章作业

-3.本章讨论

--三章讨论

4.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接受论(主讲人:孟凡生)

-4.1.1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4.1.1图文感知

--4.1.1视频领悟

-4.1.2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一)

--4.1.2图文感知

--4.1.2视频领悟

-4.1.3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二)

--4.1.3图文感知

--4.1.3视频领悟

-4.1.4中国文学阅读理论

--4.1.4图文感知

--4.1.4视频领悟

-4.2“以意逆志”说与文学批评方法

--4.2图文感知

--4.2视频领悟

-4.3.1“知音”说与文学鉴赏条件

--4.3.1图文感知

--4.3.1视频领悟

-4.3.2“知音”的实现路径

--4.3.2图文感知

--4.3.2视频领悟

-4.4.1“诗无达诂”与读者的创造性阅读

--4.4.1图文感知

--4.4.1视频领悟

-4.4.2王夫之“自得”说与文学接受

--4.4.2图文感知

--4.4.2视频领悟

-4.5.1“训诂”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1图文感知

--4.5.1视频领悟

-4.5.2“涵泳”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2图文感知

--4.5.2视频领悟

-4.本章作业

--四章作业

-4.本章讨论

--四章讨论

5.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源流论(主讲人:马兆杰)

-5.1.1“诗之兴也”说与文学起源

--5.1.1图文感知

--5.1.1视频领悟

-5.1.2“举重劝力”说与文学起源

--5.1.2图文感知

--5.1.2视频领悟

-5.1.3“祝史陈信”说与文学起源

--5.1.3图文感知

--5.1.3视频领悟

-5.1.4“观物取象”说与文学起源

--5.1.4图文感知

--5.1.4视频领悟

-5.2.1“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一)

--5.2.1图文感知

--5.2.1视频领悟

-5.2.2“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二)

--5.2.2图文感知

--5.2.2视频领悟

-5.2.3“复古通变”说与文学发展

--5.2.3图文感知

--5.2.3视频领悟

-5.3“因时而兴”说与文学新时代

--5.3图文感知

--5.3视频领悟

-5.本章作业

--五章作业

-5.本章讨论

--五章讨论

期末考试(命题人:全体教师)

-期末考试

3.3.2图文感知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