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 >  5.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源流论(主讲人:马兆杰) >  5.2.2“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二) >  5.2.2图文感知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5.2.2图文感知资料文件与下载

5.2.2“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二)-马兆杰.ppt---点此下载文件

5.2.2图文感知

“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二)

前面我们谈到文学和政治的关系问题,这是在文学发展过程中,人们在认识上纠缠很久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有的时期观念斗争激烈,有的时候人们有意忽略,但它是在谈到文学发展时绕不开的。

一般来说,政治是一个国家的政党、政府、社会团体或个人在本国内政及对外交往中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中,它的主要职能是进行阶级斗争或调节社会冲突,在没有阶级的历史阶段,它的职能主要是社会管理。政治与文学都是人的一种发展性的活动,对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要从活动与发展的眼光去看,要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或社会情况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历史上的事实来看,作家、艺术家存在于社会政治生活中,所接受的思想影响,所参与的人际关系,以及他的经济地位都决定了他的政治观点,这使他的作品不能不带政治色彩。文学要广泛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的活动,是不能回避政治领域的,也需要有其思想倾向性。当然,在广阔的历史空间中,也不是每一部作品都与政治有关,也有一些没有具体的政治内容,是表现人性之美的。

现在,文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要注意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学基因,特别是吸取具备民主性、人民性和美好人性的文学营养。

第一,我们要借鉴传统文学中的民主性社会诉求,以发展能够关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文学。一般认为,“民主”一词源于希腊,指的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及多数为先的原则来共管国家事务,如此一来就会得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中民主成分稀薄甚至全无的结论。事实上中国古典社会中的民主成分并不弱于西方:

“中华文化强调‘民为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54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因此中国的民主观念是在遵守社会正常统治秩序、尊重社会基本道德观念、保持自身道德操守及文明水平上的积极有为、发奋创业,更能保持社会和谐的局面。儒家强调积极入世,文学就是参与世事的最好手段。孔子的文学思想是以文学为道德修养服务为第一要务的,人的道德水平提高了,就可以参加政治外交活动,孔子说学好诗歌可以在外交场合赋诗言志,和别人交流顺畅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为国家服务。其后中国文人以文学为手段表达参与政事的愿望或直接参与的数不胜数,屈原既是文学家又是政治家,外交上主张抗秦,内政上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在《离骚》中表达自己的美政理想和为此而追求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唐代杜甫愿“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白居易道“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都是积极入世的表现。在古代,文学参与政治民主,表达政治理想虽然不时有相当大的障碍,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身的目的。

第二,在传统文学中有人民性的价值取向,我们要加以借鉴,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指的是所有能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力量,人民性是历史上一切进步文学的基本属性。

“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古诗源》收集的反映远古狩猎活动的《弹歌》,《诗经》中反映农夫艰辛劳作的《七月》、反映士兵征战生活的《采薇》、反映青年爱情生活的《关雎》,探索宇宙奥秘的《天问》,反映游牧生活的《敕勒歌》,歌颂女性英姿的《木兰诗》等,都是从人民生活中产生的。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也都是深刻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和佳句。”(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0141015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只要是反映了人民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情感、歌颂了人民的美好品质的作品都是有人民性的。

第三,我们还要关注表达美好人性的传统文学作品。有的文学作品没有表达参与政治民主的愿望,也没有很大的人民性元素,但是只要是人所写的就一定会表达人的欲望、要求、情感、思想、志向等等,这些心理因素有的美好,有的丑恶,我们要肯定美好的人性表达,而摒弃丑恶的欲望描写。其实人性中只要是美好的,一定就可以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如唐代的吴越一带,刘采春善于唱曲,听到她的曲子,闺妇、行人莫不涟泣”,她的《望夫歌》: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刘采春《望夫歌》)表达对亲人的盼望,就是美好的。

总之,对于历史上的文学发展情况与文学思想观念,要仔细辨别、认真梳理,认清其中的思想本质,抓住可以有利于我们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观念来发挥与提倡。


下一节:5.2.2视频领悟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课程列表:

绪论(主讲人:张明)

-绪论1图文说明

-绪论2视频介绍

-绪论3章节目录

-绪论4参考书目

1.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本质论(主讲人:夏静 张明 霍俊国)

-1.1“文道”观与文学本质(夏静)

--1.1图文感知

--1.1视频领悟

-1.2.1“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人格教育

--1.2.1图文感知

--1.2.1视频领悟

-1.2.2“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文学的审美特征

--1.2.2图文感知

--1.2.2视频领悟

-1.3“中和”说与文学审美理想(霍俊国)

--1.3图文感知

--1.3视频领悟

-1.4“尽善尽美”说与文学价值(霍俊国)

--1.4图文感知

--1.4视频领悟

-1.5.1诗可以兴

--1.5.1图文感知

--1.5.1视频领悟

-1.5.2诗可以观、可以群

--1.5.2图文感知

--1.5.2视频领悟

-1.5.3诗可以怨

--1.5.3图文感知

--1.5.3视频领悟

-1.本章作业

--一章作业

-1.本章讨论

--一章讨论

2.儒家美育观与文学创作论(主讲人:周维山)

-2.1.1“诗言志”的内涵

--2.1.1图文感知

--2.1.1视频领悟

-2.1.2“诗言志”与文学创作

--2.1.2图文感知

--2.1.2视频领悟

-2.2.1“物感说”的内涵

--2.2.1图文感知

--2.2.1视频领悟

-2.2.2“物感说”与文学创作

--2.2.2图文感知

--2.2.2视频领悟

-2.3.1“发愤著书”说的内涵

--2.3.1图文感知

--2.3.1视频领悟

-2.3.2“发愤著书”说与文学创作

--2.3.2图文感知

--2.3.2视频领悟

-2.4.1“神思”的内涵

--2.4.1图文感知

--2.4.1视频领悟

-2.4.2“神思”与文学创作

--2.4.2图文感知

--2.4.2视频领悟

-2.5.1“文如其人”的内涵

--2.5.1图文感知

--2.5.1视频领悟

-2.5.2“文如其人”与文学创作

--2.5.2图文感知

--2.5.2视频领悟

-2.6.1“才胆识力”的内涵

--2.6.1图文感知

--2.6.1视频领悟

-2.6.2“才胆识力”与文学创作

--2.6.2图文感知

--2.6.2视频领悟

-2.本章作业

--二章作业

-2.本章讨论

--二章讨论

3.儒家美育观与文学作品论(主讲人:马兆杰)

-3.1.1“文质彬彬”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1图文感知

--3.1.1视频领悟

-3.1.2“风骨”“情采”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2图文感知

--3.1.2视频领悟

-3.2.1“意象”说与文学理想形象

--3.2.1图文感知

--3.2.1视频领悟

-3.2.2“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2图文感知

--3.2.2视频领悟

-3.2.3“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3图文感知

--3.2.3视频领悟

-3.2.4“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4图文感知

--3.2.4视频领悟

-3.2.5“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5图文感知

--3.2.5视频领悟

-3.3.1“怨谱”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1图文感知

--3.3.1视频领悟

-3.3.2“传神”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2图文感知

--3.3.2视频领悟

-3.4文之“体制”与文学作品体裁

--3.4图文感知

--3.4视频领悟

-3.5文之“体性”与文学作品风格

--3.5图文感知

--3.5视频领悟

-3.6.1“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一)

--3.6.1图文感知

--3.6.1视频领悟

-3.6.2“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二)

--3.6.2图文感知

--3.6.2视频领悟

-3.本章作业

--三章作业

-3.本章讨论

--三章讨论

4.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接受论(主讲人:孟凡生)

-4.1.1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4.1.1图文感知

--4.1.1视频领悟

-4.1.2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一)

--4.1.2图文感知

--4.1.2视频领悟

-4.1.3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二)

--4.1.3图文感知

--4.1.3视频领悟

-4.1.4中国文学阅读理论

--4.1.4图文感知

--4.1.4视频领悟

-4.2“以意逆志”说与文学批评方法

--4.2图文感知

--4.2视频领悟

-4.3.1“知音”说与文学鉴赏条件

--4.3.1图文感知

--4.3.1视频领悟

-4.3.2“知音”的实现路径

--4.3.2图文感知

--4.3.2视频领悟

-4.4.1“诗无达诂”与读者的创造性阅读

--4.4.1图文感知

--4.4.1视频领悟

-4.4.2王夫之“自得”说与文学接受

--4.4.2图文感知

--4.4.2视频领悟

-4.5.1“训诂”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1图文感知

--4.5.1视频领悟

-4.5.2“涵泳”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2图文感知

--4.5.2视频领悟

-4.本章作业

--四章作业

-4.本章讨论

--四章讨论

5.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源流论(主讲人:马兆杰)

-5.1.1“诗之兴也”说与文学起源

--5.1.1图文感知

--5.1.1视频领悟

-5.1.2“举重劝力”说与文学起源

--5.1.2图文感知

--5.1.2视频领悟

-5.1.3“祝史陈信”说与文学起源

--5.1.3图文感知

--5.1.3视频领悟

-5.1.4“观物取象”说与文学起源

--5.1.4图文感知

--5.1.4视频领悟

-5.2.1“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一)

--5.2.1图文感知

--5.2.1视频领悟

-5.2.2“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二)

--5.2.2图文感知

--5.2.2视频领悟

-5.2.3“复古通变”说与文学发展

--5.2.3图文感知

--5.2.3视频领悟

-5.3“因时而兴”说与文学新时代

--5.3图文感知

--5.3视频领悟

-5.本章作业

--五章作业

-5.本章讨论

--五章讨论

期末考试(命题人:全体教师)

-期末考试

5.2.2图文感知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