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 >  4.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接受论(主讲人:孟凡生) >  4.1.2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一) >  4.1.2图文感知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4.1.2图文感知资料文件与下载

4.1.2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一)-孟凡生.ppt---点此下载文件

4.1.2图文感知

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一)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学理论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这一环节出发。他们认为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以及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等要素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要求把文学史从实证主义的死胡同中引起来,把文学研究放在历史-社会的条件下去考察。比如姚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在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成品。因为文学活动结束的标志在于读者的阅读,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文学活动才得以宣告结束。

文学研究中心由关于作者与作品的研究到文本与读者研究的转移。社会历史批评侧重于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在本质上是对社会生活的再现。法国文学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阐述了种族、环境和时代这三大要素对文学发展的决定作用。事实上,社会历史批评旨在强调突出作品与世界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其关注点则始终处在文学作品的外部,从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作品自身的审美价值。

比如,作者中心论者往往以作者的具体创作活动如创作动机、创作理念、创作过程等为理解作品的根本依据,他们尤为明显的一个表现是:面对一个作品往往急切地想去探求作者到底想表达、透露些什么东西。事实上,文本的意义并非是作者意图的结果,而是读者解释的产物。英美新批评理论家曾批评这种做法是混淆了作者的意图和文本自身的意义。具体来说,“意图谬误”是指那种超越文本之外,参照外在依据,单纯根据作家的意图——即构思和目的去解释和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的错误做法。而他们宣称,作家创作一部文学作品时的意图和意义,无论是作者自己阐明的还是单从我们对作家的生平与见解的见解中推测出来的,都和文学批评毫不相干,因为文本的意义、结构和价值存在于已经完成的、独立存在于公众面前的文学作品本身。

“文本中心论”研究范式的说法由来已久,其出发点是“意义为文本所固有并被作者赋予”,关注文本本义,“文本”成为研究客体的中心。这种范式的中心取向,就是研究者把作者的意图和价值观放在文本结构的中心位置,主张意义为文本所固有并被作者所赋予。

1.姚斯: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史观念

接受美学最为重要的理论家姚斯的文学理论思想的中心目标是解决他所称的“文学史悖论”,即批判把文学与社会历史、对文学的美学思考与历史思考割裂开来的倾向,他力图重建文学与历史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将读者提升到文学研究的中心地位。在姚斯看来,离开各时代接受者的参与,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是无稽之谈。姚斯确信,文学真正的历史是作者、作品和接受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史”,而绝不是文学事件、事实和作品的编年史式的罗列。他认为,只有以文学的接受之维和影响之维构建的文学历史才能再现文学历史过程的真实,还其以本来面目。因此,必须要用文学的接受史去取代文学的创作史和美学表现史,用接受历史过程的描述去代替以往文学史中事实和作品的编年史式的排列。姚斯要建立的文学史实质上就是一部文学接受史。同时,姚斯又说他的文学史是文学作品的“效果历史”。在他的思想中,姚斯认为在作家、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当中,读者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做出反应的角色,它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读者的阅读意向与视域可以决定对所读作品内容、形式的取舍标准,也决定他们对作品的态度与评价。从更高的历史层面来说,一部作品艺术生命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各类读者的接受。更为关键的是,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也不仅仅是由作者赋予的,还包括读者阅读所增加和补充的内容。作品的意义与价值系统不是恒定的,而是个变量,呈现为向未来延伸的变化的曲线。“效果历史”文学作品与不同历史时期读者的关系史;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与文学作品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因读者所处历史时期不同,而体现出历史性;文学作品由此更像是一部管弦乐谱;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读者的文学史”

读者被提升到一个极突出重要的地位;读者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阅读是一种审美再创造过程;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不仅由作者赋予,还包括读者阅读所增加和补充的内容;作品意义与价值系统是个变量,不恒定。

举个例子:十九世纪中期的法国文坛,几乎同时出现了当时看来题材非常相似的两部小说,那就是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费多的《范妮》。我相信绝大数同学都不知道费多是谁,更别说《范妮》这部小说啦。但是,在当时的法国更受欢迎的恰恰是费多的《范妮》。为什么会出现此种情况呢?由于一般读者无法欣赏福楼拜在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崭新的道德思想倾向和审美表现形式,使得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意义难以真正显现;相反,费多的作品由于观念符合时俗则大受欢迎。岁月流逝,二者遭遇却呈现相反的形势,《范妮》落入昨日的畅销书之列,而《包法利夫人》却成为享誉世界的名著。

2.期待视野:审美与历史的沟通

姚斯借助读者的审美“期待视野”这个核心概念来描述作为接受历史的文学史,他将期待视野视为自己的“方法论顶梁柱”。正是通过这个概念,他把作家、作品和读者连接起来,又把文学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自然地沟通起来。

姚斯的“期待视野”源自于德国哲学从现象学到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传统。姚斯以哲学解释学为基础,直接借用了“期待视野”概念,将其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创造性重构,使之成为自己思想的方法论顶梁柱。姚斯将期待视野看作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先在经验”“先在理解”或“经验视野”等。期待视野大致是指一种期待性的结构,在进行阅读活动之前,某个读者对作品所持的并可能赋予作品的一种思维定势。它包括的内容可能比较多,也比较复杂,读者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其原先所拥有的审美与生活两个方面的各种经验、素养、趣味、理想等都会对文学作品形成一种审美期待系统——潜在的审美要求和评价尺度。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期待视野的内涵:首先,期待视野是连贯的。这里谈论的是读者的接受是相互影响,相互构成的。具体来说,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期待视野对作家的创作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作家在创作时首先受到自己的期待视野的制约,同时也受到读者期待视野的约束,读者期待视野决定了他们对作品的取舍和接受程度。再者,期待视野是动态变化的。姚斯将人们既定期待视野与新作品之间出现的审美距离称为“视野的变化”。一部作品产生以后,最初读者的理解、解释与评价构成了下一代读者接受的基础,形成了一个接受传统。这个接受传统会随着接受过程而不断发生变化;期待视野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一部新的作品会唤起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唤起由先前作品所形成的评判准则。这期待视野与准则在同新作品的交流中会不断变化、修正,产生新的期待视野与评判准则。“正是由于视野的变化,文学影响的分析才能达到读者文学史的范围。”([德]姚斯、[美]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姚斯的读者期待视野观念对作品的接受研究极富启示。它表明,读者对一部新的文学的阅读、体验必须先行具备一种知识框架或理解结构,没有这一框架或结构,就不可能接受其他的东西。有了这种“经验背景”,才可能对新的作品做出理解。所以,读者的期待视野是阅读、理解和接受得以实现的基础。另外,一部文学作品,即便它以崭新的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它总是处于读者接受链之中,而且这一接受链总是处于从已有态势向预期更新状态的变化之中。而一部作品往往可以通过预告、发布各种公开或隐蔽的信息暗示、展示自己的风格、特征,预先对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它唤醒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中,从而唤起读者对作品的期待。这对我们理解大众文化时代新的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的生产消费问题大有裨益。产品在问世之前费尽心机进行包装、策划、宣传(甚至炒作)的目的正在于最大限度地唤起读者(观众)对作品的期待视野,以期达到各种利益的最大化。


下一节:4.1.2视频领悟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课程列表:

绪论(主讲人:张明)

-绪论1图文说明

-绪论2视频介绍

-绪论3章节目录

-绪论4参考书目

1.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本质论(主讲人:夏静 张明 霍俊国)

-1.1“文道”观与文学本质(夏静)

--1.1图文感知

--1.1视频领悟

-1.2.1“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人格教育

--1.2.1图文感知

--1.2.1视频领悟

-1.2.2“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文学的审美特征

--1.2.2图文感知

--1.2.2视频领悟

-1.3“中和”说与文学审美理想(霍俊国)

--1.3图文感知

--1.3视频领悟

-1.4“尽善尽美”说与文学价值(霍俊国)

--1.4图文感知

--1.4视频领悟

-1.5.1诗可以兴

--1.5.1图文感知

--1.5.1视频领悟

-1.5.2诗可以观、可以群

--1.5.2图文感知

--1.5.2视频领悟

-1.5.3诗可以怨

--1.5.3图文感知

--1.5.3视频领悟

-1.本章作业

--一章作业

-1.本章讨论

--一章讨论

2.儒家美育观与文学创作论(主讲人:周维山)

-2.1.1“诗言志”的内涵

--2.1.1图文感知

--2.1.1视频领悟

-2.1.2“诗言志”与文学创作

--2.1.2图文感知

--2.1.2视频领悟

-2.2.1“物感说”的内涵

--2.2.1图文感知

--2.2.1视频领悟

-2.2.2“物感说”与文学创作

--2.2.2图文感知

--2.2.2视频领悟

-2.3.1“发愤著书”说的内涵

--2.3.1图文感知

--2.3.1视频领悟

-2.3.2“发愤著书”说与文学创作

--2.3.2图文感知

--2.3.2视频领悟

-2.4.1“神思”的内涵

--2.4.1图文感知

--2.4.1视频领悟

-2.4.2“神思”与文学创作

--2.4.2图文感知

--2.4.2视频领悟

-2.5.1“文如其人”的内涵

--2.5.1图文感知

--2.5.1视频领悟

-2.5.2“文如其人”与文学创作

--2.5.2图文感知

--2.5.2视频领悟

-2.6.1“才胆识力”的内涵

--2.6.1图文感知

--2.6.1视频领悟

-2.6.2“才胆识力”与文学创作

--2.6.2图文感知

--2.6.2视频领悟

-2.本章作业

--二章作业

-2.本章讨论

--二章讨论

3.儒家美育观与文学作品论(主讲人:马兆杰)

-3.1.1“文质彬彬”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1图文感知

--3.1.1视频领悟

-3.1.2“风骨”“情采”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2图文感知

--3.1.2视频领悟

-3.2.1“意象”说与文学理想形象

--3.2.1图文感知

--3.2.1视频领悟

-3.2.2“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2图文感知

--3.2.2视频领悟

-3.2.3“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3图文感知

--3.2.3视频领悟

-3.2.4“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4图文感知

--3.2.4视频领悟

-3.2.5“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5图文感知

--3.2.5视频领悟

-3.3.1“怨谱”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1图文感知

--3.3.1视频领悟

-3.3.2“传神”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2图文感知

--3.3.2视频领悟

-3.4文之“体制”与文学作品体裁

--3.4图文感知

--3.4视频领悟

-3.5文之“体性”与文学作品风格

--3.5图文感知

--3.5视频领悟

-3.6.1“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一)

--3.6.1图文感知

--3.6.1视频领悟

-3.6.2“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二)

--3.6.2图文感知

--3.6.2视频领悟

-3.本章作业

--三章作业

-3.本章讨论

--三章讨论

4.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接受论(主讲人:孟凡生)

-4.1.1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4.1.1图文感知

--4.1.1视频领悟

-4.1.2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一)

--4.1.2图文感知

--4.1.2视频领悟

-4.1.3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二)

--4.1.3图文感知

--4.1.3视频领悟

-4.1.4中国文学阅读理论

--4.1.4图文感知

--4.1.4视频领悟

-4.2“以意逆志”说与文学批评方法

--4.2图文感知

--4.2视频领悟

-4.3.1“知音”说与文学鉴赏条件

--4.3.1图文感知

--4.3.1视频领悟

-4.3.2“知音”的实现路径

--4.3.2图文感知

--4.3.2视频领悟

-4.4.1“诗无达诂”与读者的创造性阅读

--4.4.1图文感知

--4.4.1视频领悟

-4.4.2王夫之“自得”说与文学接受

--4.4.2图文感知

--4.4.2视频领悟

-4.5.1“训诂”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1图文感知

--4.5.1视频领悟

-4.5.2“涵泳”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2图文感知

--4.5.2视频领悟

-4.本章作业

--四章作业

-4.本章讨论

--四章讨论

5.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源流论(主讲人:马兆杰)

-5.1.1“诗之兴也”说与文学起源

--5.1.1图文感知

--5.1.1视频领悟

-5.1.2“举重劝力”说与文学起源

--5.1.2图文感知

--5.1.2视频领悟

-5.1.3“祝史陈信”说与文学起源

--5.1.3图文感知

--5.1.3视频领悟

-5.1.4“观物取象”说与文学起源

--5.1.4图文感知

--5.1.4视频领悟

-5.2.1“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一)

--5.2.1图文感知

--5.2.1视频领悟

-5.2.2“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二)

--5.2.2图文感知

--5.2.2视频领悟

-5.2.3“复古通变”说与文学发展

--5.2.3图文感知

--5.2.3视频领悟

-5.3“因时而兴”说与文学新时代

--5.3图文感知

--5.3视频领悟

-5.本章作业

--五章作业

-5.本章讨论

--五章讨论

期末考试(命题人:全体教师)

-期末考试

4.1.2图文感知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