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工程伦理 > 第十三章 全球化视野中的工程伦理 > 第十三章习题 > 10.2 数据安全与数字身份
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跟大家介绍
数据安全与数字身份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徐某某案件
2016年8月19日
18岁的花季少女徐某某
遭电信诈骗而猝死的消息
惊动全国
案件侦破后发现
因本省的高招网站
存储的考生信息没有加密
而且系统也存在着安全漏洞
一名年轻的黑客攻进了该系统
获取了数万考生的身份信息
并且在网上售卖
购买信息的团伙
利用这些信息实施电信诈骗
最终导致徐某某上当受骗
损失了上万元的金钱
并因心力交瘁而猝死
这个血淋淋的案例充分说明
在大数据应用风起云涌的当下
个人信息
个人敏感数据
常常在人们无意识之间被提取
被记录
被关联处理
如果缺乏数据安全手段
等于直接暴露在公众之下
还有呢
一些黑客
用在A平台上破解得到的账号密码
去B平台上试验
一旦得手就会导致B平台数据的泄露
这叫撞库
一些著名的平台就曾因遭受撞库攻击
而导致部分用户的身份证
信用卡的敏感信息外泄
另外很多应用把数据存在云端
如果云存储的安全管理
和审计体制不完备的话
就可能造成大数据时代的个人敏感数据
外泄
个人财产损失
甚至生命危险
都存在了可能性
因此
强化技术
管理法治手段
来保证数据安全
是大数据应用的第一条伦理法则
第2个问题谈的数字身份困境
身份
通常是用来界定一个人是谁或者是什么
应当具有可识别性
独特性
唯一性
在我们中国
身份证和每个人的身份一一对应
马克思曾经说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生活在社会上应该享有自由
但必须以不伤害他人的自由为边界
人和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
人们共同组成的社会
应该是公正的讲法治的
一个成年人
要承担赡养等法定的民事责任
他和家人
朋友和社会上的其他人相处的时候
要承担伦理道德责任
如果他是教师就要教书育人
医生就要救死扶伤
军人应当保家卫国
法官必须公正执法
这是职业道德责任
在互联网出现的最初
也就是万维网的设计
遵循了平等自由的原则
在上网
大家都可以采用匿名的规则
当你注册一个网络账号
不需要提供真实的社会身份
就可以在网上开始冲浪
那么网络账号就是一个人的数字身份
它与人的社会身份不一样
数字身份具有多样性
我可以注册很多个账号
很多马甲
所以也具有可变性
容易被盗用被破解
也容易被追溯
这是它的特点
每一个平台都非常注重对数字身份的管理
在一般性的场合呢
我们是用
用户名加密码和校验码的方式
来进行数字身份管理
在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场合
比如网络购物
金融的银行卡的这种应用
就可能要采用第三方认证
或者用人脸指纹等
个人的生物特征作为数字身份的一部分
关于数字身份的伦理辩题是
实名制还是匿名制
究竟哪个更符合伦理规则
我曾经从用户 网络服务提供商
政府 一般的第三者
法律学者和伦理学者的角度
来归纳采用实名制进行数字身份管理的
利和弊
也做成了这么一张表
我不详细展开来说
只从学者的角度看
采用实名制
好的方面是
利于发扬他律与自律共治的
道德作用
维护正当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原则
实名制造成的伦理损害
也包括
用不信任作为信获得信任的前提
以限制个人自由
来保护社会全体的自由
以正价值的信息
全面否定了负价值的信息
以用户个体的潜在风险
换取网络空间整体安全
稍加总结呢
就是说实名制以
个体利益的牺牲
来换得了整个网络空间
和整个社会更大范围的安全可控
当你听到上面的话
那么有些同学就可能会觉得不太舒服
事实上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增长
关联信息的挖掘
深度学习算法的普及
使得即使在匿名环境下
一个人如果被关注上了
他也很容易被准确的定位
大家也都知道我们有
人肉搜索这一个说法
或者说只要你上网
就会留下痕迹
就有可能被人找到
完全的匿名几乎是不存在的
那么在中国从2012年开始
实名制管理就得到了明确
并且逐渐地加以强化
与美国等西方国家
制度体系和文化传统不同
中国文化把集体利益排在个人利益之前
把责任看作重于义务
相比竞争呢更加重视和谐环境
这也是实名制出现的一个逻辑基础
可以说呢
实行实名制管理
体现了平等自由
各负其责的中国现实需要
也是大数据应用的第二条伦理法则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
-配套教材
-讨论题1
-讨论题2
-第一章 习题
-讨论题1
-讨论题2
-第二章习题
-讨论题1
-讨论题2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习题
-材料讨论
-第五章习题
-讨论题1
-讨论题2
-第六章
-讨论题1
-讨论题2
-第七章作业
-材料讨论
-讨论题2
-第八章习题
-讨论1
-讨论题2
-第九章习题
-讨论题1
-讨论题2
-讨论题1
-讨论题2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习题
-讨论题1
-讨论题2
-第十二章习题
-讨论题1
-讨论题2
-讨论题3
-第十三章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