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茶艺 >  4茶艺解读 >  4.3陆羽及《茶经》历史影响:茶器视角 >  4.3陆羽及《茶经》历史影响:茶器视角

返回《茶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4.3陆羽及《茶经》历史影响:茶器视角在线视频

4.3陆羽及《茶经》历史影响:茶器视角

下一节:4.4茶:品饮-艺术-道的过程解读

返回《茶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4.3陆羽及《茶经》历史影响:茶器视角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初老师

您最近又在开始看关于茶器方面的茶书了吧

有什么新的心得体会吗

好的 这一次我又重新阅读了

王子怡博士撰写的著作

《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较研究》

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这本书有空你也多读读 很不错的

好的 那您先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心得吧

王博士在著作中

详细地介绍了茶器的解读

她认为 陆羽在《茶经》中

把和茶事有关的器具

分为具和器两部分

其中把用来采茶和制茶的工具都称为具

却把用来煮茶 饮茶 贮茶 贮盐的器具

包括煮饮茶前炙茶 碾茶等

对茶再加工的辅助性器具

称为器

可见在陆羽的思想里

茶具和茶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指称不同的事物 不能混为一谈

陆羽的文化修养很高

他把这部有史以来

第一部系统论述

茶事的著作以经名

而经是思想行为的准则

因此他将茶具与茶器分开

且十分重视对器的阐述

从而提升了茶饮和茶器的文化品格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

道是幽深玄远的

抽象的 不可言说的

器是直观可感的

形象的 触目所及的

器的制作受道的引导与制约

道则要通过器来传达与表现

并发挥作用

可以说 器以载道 道由器传

二者相统一 相一致

你说的很对

器物不仅是技术发展程度的衡量器

更是反映人的生活方式 生存面貌

伦理道德和精神状态的参照系

蕴涵着不同时代 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的自然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才这样说

茶器的发展还涉及到哲学史 美术史

科技 政治 经济

乃至工商业发展史

以及文化交流史等众多领域

在这些茶器上

不仅可以品味出茶之精华的凝聚

还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积淀

哲学思想的内蕴 时代精神的映照

审美情趣的变化

和文化交流的发展等等

从这个角度来看

一部茶器艺术的发展史

就是一部浓缩而生动的文化史

我们应该看到茶器也是一个

国家器具艺术的重要种类之一

并因较完整地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直延续到今天

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日本的茶器为依托的茶道

虽然源于中国

但现代日本茶器和茶道艺术

国际声誉地位也是不争的事实

由于中日两国之间

悠久而广泛的文化交流

茶器在具体表现形式上

曾经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式样 品种

但又呈现出不同的民族特点和艺术风格

具有不同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

所以可以这样说

茶器的产生 发展 演变

不仅表现在胎 釉 色 形 纹等

外在直观形象中

更不能忽视具体的饮茶方式等

客观催化因素

和蕴涵其中的文化驱动力

而这往往是文化发展过程中隐而不彰

但却十分重要的活力所在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应该看到

目前我国茶器艺术的设计实践

与理论研究中

则存在以西方标准的同质化现象

日本陶瓷茶器也存在这样的倾向

似乎也更关注表层形态的艺术形式

侧重工艺中形式之美和技术因素

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文化背景

和功能效用

割裂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是值得我们关注

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回望遥远的古代

在《茶经》这本专著中

陆羽充分调动了人们的

触觉 视觉和嗅觉 味觉

从形 声 色和味等各个方面

对煮饮茶的全过程

进行了诗意的描述

给人以极大的身心享受

和精神愉悦

使普通的日常生活行为艺术化

散发出隽永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韵味

对茶器的选择 从物质生活的实用考虑

更是从精神境界的升华出发

陆羽作出了越州上的评价

陆羽对世人的卓越贡献

不仅是写了第一部系统茶书

我们还更应该记住

是陆羽把茶器从

物质生活实用引导到

精神境界的飞升的主旨

这是中国古代茶器

文化的基调和主流

因此“恶具”和“败器”

是中国茶器和茶文化中的大忌

这不仅是因为恶具的

胎之厚薄 釉之色泽

造型装饰之变化

不益于茶

更是由于恶具

不利于生活情趣的体现

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茶人们对美器的追求

不仅是对其日常生活之适用

造型装饰之雅致

而且赋予了更多的思想内涵

因此

无论对于中日茶人以及茶文化发展来说

品茶之品

虽然蕴妙无穷 但首先是品茶器

在对茶的品饮和对茶器的创造 欣赏中

人们倾注了更多的情感体验

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

使普通的日常生活饶有兴趣

当我们默默地面对那些或温婉秀丽

或清润典雅 或敦厚古朴的茶器时

有一种无言的表达让我们感动

那不是单纯的一见钟情的怦然心动

而是让人能驻足静思的长久感怀

中国诗词里

也有这样美妙的描述

比如

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写到

白云满碗花徘徊

苏轼《老饕赋》中写到

响松风于蟹眼 浮雪花于兔毫

先生一笑而起 渺海阔而天高

这种美好情怀真是令我们向往

试想是不是现在的我们

太浮躁和急功近利了

我们还应看到

在传统文化中

儒家 道家和禅宗的哲学思想

都追求天人合一

注重淡泊自然 宁静致远

对于调节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调节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都有积极意义

奠定了我国古代的文化心理结构

这种精神也浸润在

中国古代茶器和茶文化中

通过品茶 品器

领略万物之真性 真美

体悟生命的真谛

享受平淡的生活和生命之美

这正是东方的人文精神

和工艺之美的价值体现

这一点也同样体现在日本茶器发展中

从千利休以来

完全以手工制作茶器成为日本茶器的根本

与茶庭 茶室 挂画

茶花等浑然一体的茶器

必须有很高的品格

生活实用与艺术审美

乃至宗教性的精神追求

始终是水乳交融

发挥茶器材料质朴的本质

自然流露出手工制作者真挚的情感

发现日常生活中简素平淡之美

是日本茶器的基本要求

翻开历史

我们依然可以生动地感受到煮茶法

和唐代茶器妥帖地依存 熠熠升辉

点茶法对宋代茶器釉色等的推动

撮泡法对紫砂壶和青化瓷的影响和创新

在日本 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

还依然处于对中国茶器的移植和临摹阶段

但到室町时代后期

则开始了日本茶道本民族文化的确立

以及民族化茶器创造的时代

并且在桃山时代最终催发茶器文化的成熟

通过上述讲解我们来进一步总结一下

中国的禅宗也强调 不离世间觉

平常心是道

到后来发展到行住坐卧

担水劈柴 饥来吃饭 困来即眠

都是体道悟道

更是将道境的开启

置入了日常普通生活的感性活动

与直观体验中

对中国哲人来说

人的终极解脱是在于不脱离世间

感性但又超越于世间

感性的内在精神的自觉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流

都强调“道”

必须通过亲身体验与修持

在直观感性的形象

和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去体悟

这也是天人合一

和知行合一的具体体现

也正是如此

中国古代茶人

很善于享受这种茶事过程中

触事皆手亲的生活乐趣

可以说

是在那些以亲自烹茶为殊乐的茶人看来

烹茶之乐和饮茶之乐参半融合

实在是一种富有生活乐趣的雅事

因此 中国各个朝代

都有文人雅士参与茶器的制作

表现了他们的闲情逸致 恬淡生活

比如 乾隆时期

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

参与制作的曼生壶

既有生活情趣

又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品格

观赏品味这些茶器

我们可以悠然进入一种快然自足

神爽意快的畅然的精神境界

今天 当我们从立体的角度

以新的热情返回到古代茶器的解析中

并努力地了解它们的文化内涵

更在于以知行合一的方式

在柔软开启的感性的启发下

敞开温暖的胸怀

唤起人们对自然 生命 生活的热爱

既强调人与人

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性

又充分肯定人类生命的内在的丰盈

在亲身参与采摘烘焙茶叶

捏拉烧制茶器

自汲香泉煎茗

点煮冲泡茶水的过程中

去体验声明的丰富

和精神情感的满足

内心世界的充盈

和创造性的释放

从而使精神

不着痕迹地升华于平凡事物上

并创造着艺术化生活的和谐空间

使人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

这时 我们会发现

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

茶艺课程列表:

1课程导引

-1.1茶艺学习的价值及提升拓展

--1.1茶艺学习的价值及提升拓展

-1.2茶艺课程学习介绍

--1.2茶艺课程学习介绍

-1.3学生茶艺课程剪影欣赏

--1.3学生茶艺课程剪影欣赏

-1.4讨论交流:我们为什么爱喝茶?

--1.4讨论交流:我们为什么爱喝茶?

-第一章测试题

2中国古代泡茶饮茶方式演变

-2.1唐代泡茶饮茶方式

--2.1唐代泡茶饮茶方式

-2.2宋代泡茶饮茶方式

--2.2宋代泡茶饮茶方式

-2.3明清泡茶饮茶方式

--2.3明清泡茶饮茶方式

-第二章测试题

3儒释道对中国茶文化的推动

-3.1儒家对中国茶文化的推动

--3.1儒家对中国茶文化的推动

-3.2佛家对中国茶文化的推动

--3.2佛家对中国茶文化的推动

-3.3道家对中国茶文化的推动

--Video

-第三章测试题

4茶艺解读

-4.1茶圣陆羽及《茶经》介绍

--4.1茶圣陆羽及《茶经》介绍

-4.2陆羽及《茶经》历史影响解读

-- 4.2陆羽及《茶经》历史影响解读

-4.3陆羽及《茶经》历史影响:茶器视角

--4.3陆羽及《茶经》历史影响:茶器视角

-4.4茶:品饮-艺术-道的过程解读

--4.4茶:品饮-艺术-道的过程解读

-4.5茶艺层次结构

-- 4.5茶艺层次结构

-4.6泡茶姿态及茶人要求

-- 4.6泡茶姿态及茶人要求

-第四章测试题

5茶树植物学特性及茶叶分类

-5.1茶树植物学特性

-- 5.1茶树植物学特性

-5.2茶叶分类

--5.2茶叶分类

-第五章测试题

6茶区和浙江省主要茶品

-6.1中国茶区

--6.1中国茶区

-6.2浙江省茶区及茶文化溯源

--6.2浙江省茶区及茶文化溯源

-6.3浙江省主要茶品

--6.3浙江省主要茶品

-第六章测试题

7茶品品质鉴别及介绍

-7.1茶叶品质感官鉴别方法

-- 7.1茶叶品质感官鉴别方法

-7.2茶品介绍要点及表达

-- 7.2茶品介绍要点及表达

-第七章测试题

8泡茶操作规范与技术要求

-8.1泡茶用具及使用方法介绍

-- 8.1泡茶用具及使用方法介绍

-8.2泡茶操作程序与要求

-- 8.2泡茶操作程序与要求

-8.3泡茶操作心法和手法

--8.3泡茶操作心法和手法

-8.4如何冲泡出一杯好茶

--8.4如何冲泡出一杯好茶

-8.5喝茶方式及科学饮茶

--8.5喝茶方式及科学饮茶

-第八章测试题

9绿茶与红茶行茶法

-9.1绿茶行茶准备

--9.1绿茶行茶准备

-9.2绿茶行茶法演示

--9.2绿茶行茶法演示

-9.3红茶行茶准备

-- 9.3红茶行茶准备

-9.4红茶行茶法演示

--9.4红茶行茶法演示

-9.5讨论交流:行茶姿态与美感

--9.5讨论交流:行茶姿态与美感

10茉莉花茶行茶法

-10.1茉莉花茶行茶准备

--10.1茉莉花茶行茶准备

-10.2茉莉花茶行茶法演示

--10.2茉莉花茶行茶法演示

11乌龙茶和普洱茶行茶法

-11.1乌龙茶行茶准备

--11.1乌龙茶行茶准备

-11.2乌龙茶行茶法演示

--11.2乌龙茶行茶法演示

-11.3普洱茶行茶准备

--11.3普洱茶行茶准备

-11.4普洱茶行茶法演示

--11.4普洱茶行茶法演示

-11.5讨论交流:行茶风格与韵味

--11.5讨论交流:行茶风格与韵味

12行茶解说

-12.1行茶解说要点及表达

--12.1行茶解说要点及表达

-12.2行茶解说撰写与表达演示范例

--12.2行茶解说撰写与表达演示范例

13品鉴茶汤

-13.1品茶角度与方法

--13.1品茶角度与方法

-13.2饮茶体验与方法

--13.2饮茶体验与方法

14茶艺表演规范及演示

-14.1茶艺表演规范

--14.1茶艺表演规范

-14.2茶艺表演演示

--14.2茶艺表演演示

15茶席介绍

-15.1茶席解读

--15.1茶席解读

-15.2茶席构成要素及评判要求

--15.2茶席构成要素及评判要求

16茶席设计

-16.1茶席设计方法

--16.1茶席设计方法

-16.2茶席设计文案撰写

--16.2茶席设计文案撰写

-16.3茶席设计与文案撰写范例

--16.3茶席设计与文案撰写范例

4.3陆羽及《茶经》历史影响:茶器视角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