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茶艺 >  5茶树植物学特性及茶叶分类 >  5.2茶叶分类 >  5.2茶叶分类

返回《茶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5.2茶叶分类在线视频

5.2茶叶分类

下一节:6.1中国茶区

返回《茶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5.2茶叶分类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中国茶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可以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从茶树发芽迟早分类

可以分为

特早生型 早生种(清明前)

中生种(四月中旬)

晚生种(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

比如 平阳特早 乌牛早 黔茶8号

晚生种比如 不知春 乌叶单丛茶

茶树是多年生作物

在2月到3月份

当其它作物刚刚萌芽吐蕊时

新茶就采制上市了

但是 不同品种发芽期差异很大

农谚“茶叶是个时鲜草

早采3天是个宝,晚采3天是个草”

意即发芽早晚价值大不一样

按茶的外形分类也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从绿茶类看

针形茶 如安化松针等

扁形茶 如龙井茶 千岛玉叶等

曲螺形茶 如碧螺春 蒙顶甘露等

片形茶 如六安瓜片等

兰花形茶 如舒城兰花等

单芽形茶 如蒙顶黄芽等

珠形茶 如平水珠茶等

从紧压程度来看

也可以分为散茶和紧压茶

以普洱茶为例

按压制形状划分可分为

饼茶

沱茶

砖茶

金瓜贡茶

香菇紧茶

柱茶

七子饼

小金沱

老茶头

按季节分类

茶叶也可以分为春茶 夏茶 秋茶 冬茶

春茶

俗称春仔茶或头水茶

依时日又可分早春

晚春 (清)明前 明后

(谷)雨前 雨后等茶

所占总产量比例 35%

春季温度适中 雨量充沛

再加上茶树经过

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

使得春季茶芽肥硕

色泽翠绿 叶质柔软

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特别是氨基酸

不但使春茶滋味鲜活

且香气宜人富有保健作用

比如六安瓜片 龙井茶等

夏茶

5月下旬至8月中旬

所占总产量比例 35%

夏天 茶树新的

梢芽叶生长迅速

使得能溶解茶汤的水浸出物

含量相对减少

特别是氨基酸等的减少

使得茶汤滋味

香气多不如春茶强烈

由于带苦涩味的花青素

咖啡因 茶多酚含量

比春茶多

不但使紫色芽叶增加色泽不一

而且滋味较为苦涩

秋茶

秋茶8月下旬至10月下旬

所占总产量比例 25%

秋季气候条件介于春夏之间

茶树经春夏二季生长

新梢芽内所含物质相对减少

叶片大小不一 叶底发脆 叶色发黄

滋味和香气显得比较平和

冬茶

冬片茶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

所占总产量比例 5%

冬茶是在秋茶采完后

气候逐渐转冷后生长的

因冬茶新梢芽生长缓慢

内含物质逐渐增加

所以滋味醇厚 香气浓烈

按茶树叶片大小分类

可分为大叶类 中叶种 小叶类茶叶

按照茶树成熟叶片的长度

并兼顾宽度分为特大叶类 大叶类

中叶类和小叶类

叶片大小通过测量叶面积

(叶长×叶宽×0.7)进行比较

叶面积在70平方厘米以上

为特大叶品种

叶面积在40~69平方厘米之间为大叶品种

叶面积在21~39平方厘米之间为中叶品种

叶面积在20平方厘米以下为小叶品种

大叶种茶树 由于顶端生长优势明显

自然生长的茶树分枝呈单轴分枝

从叶片的大小来看

定型成熟叶片的面积一般大于40平方厘米

大叶种茶树集中分布在

滇西 滇南两大茶区

小叶种茶是一种茶树栽培品种类型

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北茶区

按照茶树生长海拔划分可分为

平地茶和高山茶

古往今来 我国的历代贡茶 传统名茶

直至当代新创制的名茶 优质茶等等

大多出自高山

更有许多名茶 干脆以高山云雾命名

如浙江华顶云雾 江西庐山云雾

江苏花果山云雾 湖北熊洞云雾

湖南南岳云雾等等 都是如此

高山茶

是对产自海拔较高的山区的茶的通称

有高山 能产茶的地方 都可以有高山茶

海拔高度 目前没有定论

一般认为生长于海拔1000米以上茶园

所产制的茶叶为高山茶

台湾以海拔2600米为上限

高山茶与平地茶相比

两者的品质特征有如下区别

高山茶芽叶肥壮 节间长

颜色绿 茸毛多

经加工而成的茶叶

条索紧结 肥硕

白毫显露 香气馥郁

滋味浓厚 耐冲泡

平地茶芽叶较小

叶底坚薄 叶张平展

叶色黄绿欠光润

经加工而成的茶叶 条索较细瘦

身骨较轻 香气稍低 滋味和淡

高山茶之所以比平地茶好

是高山气候条件

土壤因子以及植被等

综合影响的结果

是由于高山具有适合茶树生长的

天然生态条件的缘故

其实 凡是在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湿度较大 光照适中

土壤肥沃的地方采制的茶叶

品质都比较好

为此 人们往往采用人工模拟

茶树天然生态环境的方法

去提高茶叶的品质

按茶叶加工工艺划分

我们再总结一下中国茶叶

按制作工艺划分形成的茶类

绿茶主要有烘青 晒青 蒸青和炒青茶

白茶分白芽茶和白叶茶

黄茶分黄芽茶 黄小茶和黄大茶

乌龙茶主要在

福建 广东和台湾地区

红茶主要有小种红茶

工夫红茶和红碎茶

黑茶主要在云贵 四川

湖南和湖北地区

以这六大茶类为基础

还有再加工茶类

茶艺课程列表:

1课程导引

-1.1茶艺学习的价值及提升拓展

--1.1茶艺学习的价值及提升拓展

-1.2茶艺课程学习介绍

--1.2茶艺课程学习介绍

-1.3学生茶艺课程剪影欣赏

--1.3学生茶艺课程剪影欣赏

-1.4讨论交流:我们为什么爱喝茶?

--1.4讨论交流:我们为什么爱喝茶?

-第一章测试题

2中国古代泡茶饮茶方式演变

-2.1唐代泡茶饮茶方式

--2.1唐代泡茶饮茶方式

-2.2宋代泡茶饮茶方式

--2.2宋代泡茶饮茶方式

-2.3明清泡茶饮茶方式

--2.3明清泡茶饮茶方式

-第二章测试题

3儒释道对中国茶文化的推动

-3.1儒家对中国茶文化的推动

--3.1儒家对中国茶文化的推动

-3.2佛家对中国茶文化的推动

--3.2佛家对中国茶文化的推动

-3.3道家对中国茶文化的推动

--Video

-第三章测试题

4茶艺解读

-4.1茶圣陆羽及《茶经》介绍

--4.1茶圣陆羽及《茶经》介绍

-4.2陆羽及《茶经》历史影响解读

-- 4.2陆羽及《茶经》历史影响解读

-4.3陆羽及《茶经》历史影响:茶器视角

--4.3陆羽及《茶经》历史影响:茶器视角

-4.4茶:品饮-艺术-道的过程解读

--4.4茶:品饮-艺术-道的过程解读

-4.5茶艺层次结构

-- 4.5茶艺层次结构

-4.6泡茶姿态及茶人要求

-- 4.6泡茶姿态及茶人要求

-第四章测试题

5茶树植物学特性及茶叶分类

-5.1茶树植物学特性

-- 5.1茶树植物学特性

-5.2茶叶分类

--5.2茶叶分类

-第五章测试题

6茶区和浙江省主要茶品

-6.1中国茶区

--6.1中国茶区

-6.2浙江省茶区及茶文化溯源

--6.2浙江省茶区及茶文化溯源

-6.3浙江省主要茶品

--6.3浙江省主要茶品

-第六章测试题

7茶品品质鉴别及介绍

-7.1茶叶品质感官鉴别方法

-- 7.1茶叶品质感官鉴别方法

-7.2茶品介绍要点及表达

-- 7.2茶品介绍要点及表达

-第七章测试题

8泡茶操作规范与技术要求

-8.1泡茶用具及使用方法介绍

-- 8.1泡茶用具及使用方法介绍

-8.2泡茶操作程序与要求

-- 8.2泡茶操作程序与要求

-8.3泡茶操作心法和手法

--8.3泡茶操作心法和手法

-8.4如何冲泡出一杯好茶

--8.4如何冲泡出一杯好茶

-8.5喝茶方式及科学饮茶

--8.5喝茶方式及科学饮茶

-第八章测试题

9绿茶与红茶行茶法

-9.1绿茶行茶准备

--9.1绿茶行茶准备

-9.2绿茶行茶法演示

--9.2绿茶行茶法演示

-9.3红茶行茶准备

-- 9.3红茶行茶准备

-9.4红茶行茶法演示

--9.4红茶行茶法演示

-9.5讨论交流:行茶姿态与美感

--9.5讨论交流:行茶姿态与美感

10茉莉花茶行茶法

-10.1茉莉花茶行茶准备

--10.1茉莉花茶行茶准备

-10.2茉莉花茶行茶法演示

--10.2茉莉花茶行茶法演示

11乌龙茶和普洱茶行茶法

-11.1乌龙茶行茶准备

--11.1乌龙茶行茶准备

-11.2乌龙茶行茶法演示

--11.2乌龙茶行茶法演示

-11.3普洱茶行茶准备

--11.3普洱茶行茶准备

-11.4普洱茶行茶法演示

--11.4普洱茶行茶法演示

-11.5讨论交流:行茶风格与韵味

--11.5讨论交流:行茶风格与韵味

12行茶解说

-12.1行茶解说要点及表达

--12.1行茶解说要点及表达

-12.2行茶解说撰写与表达演示范例

--12.2行茶解说撰写与表达演示范例

13品鉴茶汤

-13.1品茶角度与方法

--13.1品茶角度与方法

-13.2饮茶体验与方法

--13.2饮茶体验与方法

14茶艺表演规范及演示

-14.1茶艺表演规范

--14.1茶艺表演规范

-14.2茶艺表演演示

--14.2茶艺表演演示

15茶席介绍

-15.1茶席解读

--15.1茶席解读

-15.2茶席构成要素及评判要求

--15.2茶席构成要素及评判要求

16茶席设计

-16.1茶席设计方法

--16.1茶席设计方法

-16.2茶席设计文案撰写

--16.2茶席设计文案撰写

-16.3茶席设计与文案撰写范例

--16.3茶席设计与文案撰写范例

5.2茶叶分类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