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 >  第一章“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陈垣篇” >  14、陈垣和胡适、伯希和的交往 >  陈垣和胡适、伯希和的交往

返回《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陈垣和胡适、伯希和的交往在线视频

陈垣和胡适、伯希和的交往

下一节:陈垣的为师(上)

返回《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陈垣和胡适、伯希和的交往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最近

我看到了一个材料

就日本一个很有名的

研究中国史的学者

叫贝冢茂树

贝冢茂树大概是1951 52年

贝冢把这一封公开信

翻译成了日文

在日本发表

得到了非常热烈的欢迎和肯定

那么从这也可以看到

当时日本人民和日本的学者

我是讲的纯粹的学者

他们是怎么看待

中日中美的关系的

那么这个是讲

我看到的这个反应

那么胡适看到这封信以后

他有什么反应呢

那么《胡适日记》

可以看到

他看到公开信的头几天

六月十九号 六月二十号

二十一号 二十四号

二十五号

这几天

接连几天都谈到了公开信

而且用了一些过去很少用的词

那么可以看到给胡适很大的刺激

但不久以后他就慢慢冷静下来了

到了五十年代中期

这个时候两岸对峙的局势已经定格了

所以两个人的角色

也已经定格了

所以两个人又回到过去

我们就可以看看五十年代中期以后

胡适是怎么样谈论我祖父的

一个呢 是五九年一月三号

就是刚才已经提到了

那个胡适在台湾中央研究院

新年团拜会上讲的关于我祖父

要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那段话

这是一月十三号

五月十三号

道教正一教六十三代天师

那时候在台湾

去拜访胡适

要借中央研究院的

《道藏》来翻译

胡适就不赞成翻译这个《道藏》

他就跟张天师说

陈垣写的《南宋出河北新道教考》

这本书才是值得印的

这本书里面

说全真教

大道教

太一教

的源流很详细

收了很多备版的资料

文章也很清楚

从这可以看到道教是用民族思想的

现在这本书原本是木刻的

现在大陆上一九五七年排印的新本子

在香港可以买得到

我是看过全部《道藏》的人

我不劝你们看

陈垣这部书里

才是值得一看的

他推荐这个张天师

看我祖父的

《南宋出河北新道教考》

而且他很清楚

他知道1957年

在大陆已经重新排版印了这本书

胡适为何推荐张天师看陈垣此部书

一九六一年一月十六号

他在谈校勘学方法的时候

他说

陈援庵遇到重要的校勘

是倒过头来校勘的

使他失去了文词的意义

硬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校对

这个话是怎么理解呢

那打个比方

《通鉴胡注表微》这几个字

你顺着叫的时候

如果中间这个注字写错了

但是你过去已经习惯了

《通鉴胡注表微》

所以你顺着校的时候

就不一定会注意到这个错误

那么陈垣先生是怎么校的

他完全打乱了它的意思

《通鉴胡注表微》他倒过来校

微表注胡鉴通

那么你一点都

不了解它的意思以后

就不可能出现

刚才他讲的那种校勘上的错误

所以从这也可以看到

胡适对我祖父的校勘

是很了解的

到三月十一号

胡适又谈起

他担任辅仁大学校董的事

他在远在三十年前

陈援庵和一位美国传教士来看我

他们说国民政府颁布的

《私立大学组织法》

必须设有一个校董会

让我担任他们的校董

最可怪的

那时辅大的校长要请陈垣担任

陈垣是个基督教徒

他们已经用新教的教徒

来做旧教大学的校长了

到一九六二年一月四号

胡适要设想

把他一些重要的古籍

拍成缩微胶卷

那个时候缩微胶卷已经很先进了

而且他提到《元典章》

他说

就《元典章》来说

是原刻本

只有陈援庵先生校勘过

我曾替他做过一篇序

讲这个话四十天以后

他竟因为心脏病突发去世了

所以可以说一直

到了他临终以前不久

他还是没有忘记这位老朋友

那么从我祖父这方面来说呢

他也很关注胡适到了台湾以后的情况

这个请人托在澳门香港的朋友

买史语所出的关于

胡适和傅斯年的纪念文集

要他们去买

而且就说

后来因为他的这样一个地位

果真从香港寄到了师大 他收到了

中间还有一段

有一次海关把它扣留了

还是由师大出面

把这本书

能够收到

祖父能读到了

胡适到台湾之后

胡陈之间有哪些联系

那么关于当时两岸之间

买书寄书的事

还要提到一个人

他就是陈寅恪先生说的

两代姻亲

三代世交

七年同学的俞大维

俞大维是陈寅恪先生的表弟

又是妹夫

当时在香港澳门

就可以买到大陆出版的书

也可以买到台湾出版的书

但是台湾当局

对大陆的书籍带到台湾

是严格禁止的

前面提到胡适他之所以能看到

五七年大陆出版的

《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

是因为他有台湾中央研究院

院长的身份

而另外一位

常派人到香港买书

带书到台湾

供台湾学者阅读的

就是俞大维先生

因为当时他有

台湾国防部长的身份

而且他又酷爱文史

前几年我才知道

当年为俞大维先生买书

带书的人当中

有一位就是我的表妹夫

我曾经向他建议

把这一段买书带书的经过

写出来

买什么书

怎么样带法

怎么样提供给

经过选择的台湾学者使用

这个是非常有价值的史料

说到俞大维先生

还要提一件事

二三十年前

台湾有一个教授发表文章

就史学二陈的比较

发表了一通议论

大维先生知道以后

非常生气

把这位教授叫来

严厉地批评了他

俞大维先生说

你知道吗

像陈垣先生这样

自学成才的大师

世上有几个

还轮得到你来说三道四吗

那位教授后来在

纪念大维先生的逝世文章中

坦诚地披露了这段经历

陈垣先生的交往

我还要提一个人

这个人不是中国人 是外国人

就是伯希和

伯希和应该说

是西方二十世纪

西方最杰出的

汉学家的代表之一

也是掠夺敦煌文物

最多最精的一个人

在他之前有斯坦因

伯希和掠夺的东西

虽然没有斯坦因多

但是比斯坦因精得多

那么

陈垣先生和伯希和的交往

根据我现在掌握的材料

最迟应该是在一九二四年

这个时候他们两个人

就学术上的交流

那一年

陈垣先生

应伯希和的请求

让他一个助手

到福州

专门去找一方

所谓摩尼教的碑

但这个助手去了十几天

专门去了

结果没找到

一九二七年的时候

伯希和送给陈垣先生好多种

他的著作的单行本

而且请陈垣先生

把其中的几本

转交给王国维先生

我祖父有封回信

这封回信呢

是最近

从法国巴黎的吉美博物馆的

伯希和档案中找到的

从这封信可以看到

我祖父说

你寄来的东西我收到了

而且给王国维先生单行本

我也给他送去了

但是遗憾的是

送去以后的三天

王国维先生就自沉于昆明湖

非常可惜

从这就可以看到

王 陈 和伯希和之间的关系

和王陈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九二七年的事情

到了一九三一年

陈垣先生出版了

《敦煌劫余录》这本书

这是一本关于北京图书馆馆藏的

敦煌经卷的目录书

为什么叫《敦煌劫余录》呢

因为敦煌这些经卷

后来藏在了北京图书馆

就现在国家图书馆

是经过斯坦因 伯希和等人

掠夺之后剩下的一部分

运到北京的

一共八千卷

陈垣先生用了几个月的功夫

编了《敦煌劫余录》

这部目录书

在书的序言里面

他点名批评了伯希和

他说清光绪三十三年

匈人斯坦因

法人伯希和

相继至敦煌

载遗书遗器而西

遗书遗器 包括一些文物

陈垣先生刚才讲了

跟伯希和还有交往

所以有人就对他说了

你这本书叫《敦煌劫余录》

这个“劫余"这两个字

太刺激了

最好改一个比较缓和的字眼

《敦煌劫余录》的得名有哪些故事

陈垣先生怎么回答呢

他说不行

用“劫余”这两个字

还不足以表达我们的愤慨之思

所以坚持不改

那么果然这本书出版了以后

伯希和还两次到了中国

他当然知道《敦煌劫余录》了

但是伯希和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

表达他对陈垣先生的敬意

包括刚才我讲的

他认为中国的世界级学者

就是陈垣和王国维

有一次当着胡适的面

有人问他现在中国史学的权威是谁

他毫不犹豫地就说是陈垣

那么从这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我经常讲

学术无国界

学者有祖国

那么现在

远远

没有到天下大同的时候

世界各国并存的情况还存在

而且还要延续很长的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面

作为一个中国的学者

你首先要想到

起码你是一个中国的公民

你在对外打交道的时候

一定要坚持爱国的立场

那么而且从

陈垣先生跟伯希和交往这个例证

也可以看到

你只有坚持爱国立场

坚持民族大义

才能够赢得对手的尊重

相反

你在外国人面前摇尾乞怜

实际上只会被人唾弃

那么当然了

伯希和在学术上

包括在中法学术交流上

他是有贡献的

所以一九四五年十月

伯希和去世

陈垣先生写了封信

表达了惋惜之情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课程列表:

第一章“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陈垣篇”

-1、陈垣生平经历与走上史学研究的道路

--陈垣生平经历与走上史学研究的道路

-2、陈垣为学: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来

--陈垣为学: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来

-3、留守北平维持辅仁、教育学生与学术抗日(上)

--留守北平维持辅仁、教育学生与学术抗日(上)

-4、留守北平维持辅仁、教育学生与学术抗日(下)

--留守北平维持辅仁、教育学生与学术抗日(下)

-5、陈垣晚年经历

--陈垣晚年经历

-6、史学二陈的交往(一)

--史学二陈的交往(一)

-7、史学二陈的交往(二)

--史学二陈的交往(二)

-8、史学二陈的交往(三)

--史学二陈的交往(三)

-9、史学二陈的交往(四)

--史学二陈的交往(四)

-10、陈垣和胡适的交往(一)

--陈垣和胡适的交往(一)

-11、陈垣和胡适的交往(二)

--陈垣和胡适的交往(二)

-12、陈垣和胡适的交往(三)

--陈垣和胡适的交往(三)

-13、陈垣和胡适的交往(四)

--陈垣和胡适的交往(三)

-14、陈垣和胡适、伯希和的交往

--陈垣和胡适、伯希和的交往

-15、陈垣的为师(上)

--陈垣的为师(上)

-16、陈垣的为师(下)

--陈垣的为师(下)

--第一章“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陈垣篇”--第一章测试

第二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刘乃和篇”

-1、刘乃和先生的生平:承学励耘

--刘乃和先生的生平:承学励耘

-2、承学励耘:忘年知己与学术传承

--承学励耘:忘年知己与学术传承

-3、承学励耘:推动陈垣研究与研究陈垣学术

--承学励耘:推动陈垣研究与研究陈垣学术

-4、承学励耘:刘乃和先生的古史研究之专学研究

--承学励耘:刘乃和先生的古史研究之专学研究

-5、古史研究:刘乃和先生的古代史和妇女史研究

--古史研究:刘乃和先生的古代史和妇女史研究

-6、学科建设:刘乃和先生历史文献学研究的贡献

--学科建设:刘乃和先生历史文献学研究的贡献

-7、学术经世

--学术经世

-8、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教育事业

-9、刘乃和先生的高尚品格(一)

--刘乃和先生的高尚品格(一)

-10、刘乃和先生的高尚品格(二)

--刘乃和先生的高尚品格(二)

-11、刘乃和先生的高尚品格(三)

--刘乃和先生的高尚品格(三)

--第二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刘乃和篇”--第二章测试

第三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白寿彝篇”

-1、大学历史学科的三面旗帜

--大学历史学科的三面旗帜

-2、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中国史学史研究上的成就

--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中国史学史研究上的成就

-3、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史学史思想的发展轨迹

--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史学史思想的发展轨迹

-4、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白先生与中国通史(一)

--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白先生与中国通史(一)

-5、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白先生与中国通史(二)

--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白先生与中国通史(二)

-6、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民族史方面的研究创获

--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民族史方面的研究创获

-7、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神圣的社会责任感

--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神圣的社会责任感

-8、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执着的理论追求(一)

--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执着的理论追求(一)

-9、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执着的理论追求(二)

--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执着的理论追求(二)

-10、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突出的通识器局

--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突出的通识器局

--第三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白寿彝篇”--第三章测试

第四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何兹全篇”

-1、来自菏泽的“大时代的‘小人物”

--来自菏泽的“大时代的‘小人物’”

-2、探访何先生和师母足迹

--探访何先生和师母足迹

-3、七十年伉俪

--七十年伉俪

-4、记忆中的郭先生

--记忆中的郭先生

-5、“食货余孽”与“CC特务”(一)

--“食货余孽”与“CC特务”(一)

-6、“食货余孽”与“CC特务”(二)

--“食货余孽”与“CC特务”(二)

-7、《教育短波》与《政论》

--《教育短波》与《政论》

-8、“僧面佛面都不看”与“日理一鸡”

--“僧面佛面都不看”与“日理一鸡”

-9、“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善小而不为”

-10、几次关键的人生抉择(一)

--几次关键的人生抉择(一)

-11、几次关键的人生抉择(二)

--几次关键的人生抉择(二)

-12、走进何宅

--走进何宅

-13、“末班车乘客”与“底子户”

--“末班车乘客”与“底子户”

--第四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何兹全篇”--第四章测试

第五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刘家和篇”

-1、刘家和先生的工作、学术情况

--刘家和先生的工作、学术情况

-2、懵懂中比较意识的萌芽——刘先生的幼年时期

--懵懂中比较意识的萌芽——刘先生的幼年时期

-3、懵懂中比较意识的萌芽——刘先生的中学时期

--懵懂中比较意识的萌芽——刘先生的中学时期

-4、“润物细无声”般的精神启迪——刘先生的江南大学求学经历

--“润物细无声”般的精神启迪——刘先生的江南大学求学经历

-5、“润物细无声”般的精神启迪——刘先生的南京大学、辅仁大学求学经历

--“润物细无声”般的精神启迪——刘先生的南京大学、辅仁大学求学经历

-6、因工作需要转到世界史专业与历史比较研究思想的形成(1952—1979)

--因工作需要转到世界史专业与历史比较研究思想的形成(1952—1979)

-7、重新回到中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和历史比较研究思想日趋成熟

--重新回到中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和历史比较研究思想日趋成熟

-8、在挑战和回应中前进——刘先生学术研究中内在分析方法精彩案例(上)

--在挑战和回应中前进——刘先生学术研究中内在分析方法精彩案例(上)

-9、在挑战和回应中前进——刘先生学术研究中内在分析方法精彩案例(下)

--在挑战和回应中前进——刘先生学术研究中内在分析方法精彩案例(下)

--第五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刘家和篇”--第五章测试

陈垣和胡适、伯希和的交往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