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 >  第五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刘家和篇” >  8、在挑战和回应中前进——刘先生学术研究中内在分析方法精彩案例(上) >  在挑战和回应中前进——刘先生学术研究中内在分析方法精彩案例(上)

返回《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在挑战和回应中前进——刘先生学术研究中内在分析方法精彩案例(上)在线视频

在挑战和回应中前进——刘先生学术研究中内在分析方法精彩案例(上)

下一节:在挑战和回应中前进——刘先生学术研究中内在分析方法精彩案例(下)

返回《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在挑战和回应中前进——刘先生学术研究中内在分析方法精彩案例(上)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读书方法这个咱们下次找机会再说

咱们下面举个例子

最精彩的案例分析

通过这四个例子

我们看看刘先生的学术

刘先生平生所学在具体研究中

怎么体现出来的

这个就用了当时

前年我与先生对话的那篇

文章的题目

《在挑战和回应中前进》

学术研究

其实每一项研究

都是在回应一个挑战

不管这种挑战是人家提出来的

还是我们自己发现的

所谓挑战就是

一个你必须回答的问题

你查查词典什么叫challenge

challenge就是一个问题

你一定要回答

你不回答就过不去

这叫挑战

那么这里面的这个挑战

我们中国人

应对挑战能力怎么样

这能力不是天生的

不是说我们这个人种

天生应战能力弱

不是

是没有把你放到那种条件环境里去

放在那环境里他就不一样

就像咱们说爱国

对我们来说爱国就是一个名词

可对刘先生来说情况不一样

他在沦陷区

爱国对他来说真真切切的

是中国的语言 文化 传统

学中国的语言和文化

生活在中国的传统里面

对他来说就是最大的爱国

所以他有自觉 他有动力

我们说爱国

总觉得很没有什么切身的东西

在推动着我们

那么我们迎接挑战

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情况

就是我们有些时候对学习上的挑战

我们没有形成自觉

那咱们看刘先生

我前面其实还说了这么一个情况

大家也可以考虑一下

我们学术进步

说中国人的学术进步呀

我觉得我们传统时代的学术进步

大体上有三种情况推动

第一个新资料的发现

带动了文献考辨和史实探究

这是我们传统时代

学术进步的一个推动力

第二个 社会实践和价值观的进步

推动了史论的发展

第三个 域外思想和方法的引入

促使学术方法的创新

大体上是这三个方法

中国传统学术的进步

主要有哪些推动

具体看 第一方面举例子

升平时代

汉唐 清朝政府组织图书整理

这个对学术有很大推动作用

这是资料的问题

是整理资料

还有呢

突然发现一个什么东西

像古代突然发现汲冢图书

竹书纪年 等等

一下子学术带起来了

今天突然出现了那么多楚墓竹简

清华简 武大简 浙大简 北大简

突然出现这么多

在当今时代

它能不能像古代那样

推动学术发展

这恐怕也值得研究

第二个方面 新经验 新的需要

新的反省 新的认识

汉朝人对秦朝政治是有反省的

所以大家读贾谊《过秦论》

名篇

这是这个反省的产物呀

《贞观政要》

大家觉得很重要

对我们认识唐代历史

唐朝君臣

怎么样反省隋朝灭亡的经验

这类都是新的时代

新的需要推动的

迎接挑战的作品

第三个外来的

佛教是最典型的了

那么今天我们还在说外在的东西

还很难进入到里面去

这是个问题

比如我们今天讲

中国古代史在

今天这个时代的进步靠什么

一般很多人认为靠楚墓竹简

看汉代的各种简的发现

帛书什么之类的 是吧

当然这个很重要了

这太重要了

但是如果就这些

顶多我们用用王国维的

二重证据法

这就可以保证

我们的中国古代史就能够进步

这恐怕至少不全面吧

因为面对的挑战

绝不仅仅那么一些

我们的挑战太多啦

看看 举一下挑战

这几个就是我要举例子的

《尚书》梓材篇中

有“人历”“人宥”这两个词

究竟怎么样理解

才能够对传统的学术有突破

《尚书》梓材篇怎么读能有突破

第二个孔子的“仁礼学说”

大家觉得都没什么可说的了

孔子的学问这么多人做

还有什么说的

那么在当今时代

还有没有新的发现的可能

因为后面我讲刘先生的文章

就是研究这个问题的

有创新呀

中国人素来把以史为鉴

当做学史的最高价值理想

深信不疑呀

我们深信不疑 以史可以为鉴

可是这种信仰

这种命题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你为什么相信以史为鉴呀

你说以史为鉴的时候说的是什么

你能说清楚吗

荀子提出“虚壹而静”

荀子提出“虚壹而静”

这个解蔽的方法

“虚壹而静”的解蔽方法

到底是什么方法

到底这个“虚壹而静”说的是什么

它有什么意义

它对我们今天来说有什么意义

这些问题

我们搞历史的很多人认为不成问题

不是问题

可是在刘先生眼里 这些都是问题

这些问题没解决

需要去思考

需要去研究

当然另外更大的问题

我们讲轴心文明

希腊 中国 印度轴心文明

怎么认识它的内涵

刚才我讲刘先生的那篇文章

回答的这个问题

西方学者曾经认为

中国历史是停滞的

中国人没有形成有体系的本体思想

我们怎么看

像这样的问题

你看刘先生的文章

都是回答这样的问题

未来我们应该怎样建设自己的文化

怎样推动新的世界文化的发展

这些都是关系到民族文化

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问题

是严峻的挑战

摆在我们面前

那么这些深层次的文化上的原因

做学术研究的人

还不把它当做挑战来应对吗

来思考吗

刘先生写文章

讲可公度 不可公度的问题

其实就是在回应这样的问题呀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

《梓材》篇的人历 人宥

我们简单地看一下

它需要什么样的知识

原文 奸宄杀人历人宥

肆亦见厥君事戕败人宥

这个话本身就不好懂

得需要考证才能了解

咱们先不看这个

这里面出现了两个词一个是人历

一个是人宥

历 历史的历

宥 宽宥的宥

刘先生经过研究发现 伪孔传 以下

大多数注释家都把其中的宥

训释为宽宥

这样就发现问题了

什么问题

《梓材》篇

是周初周公

给大臣们发布谈话的记录

这种谈话有好几篇

周初八诰

都是周公分封的时候和大臣的谈话

发布命令的文诰

那么它的基本思想应该是一致的

这句话如果把宥

解释为宽宥的话

那就与《康诰》

《酒诰》的整体思想发生矛盾了

就是周公的思想不完全是宽宥的

他指示这些人

分封到各地去的时候

去怎么样利用当地的条件

怎么样建立周人的统治

怎么样能够保证长治久安

不是单纯的宽宥呀

这就是问题

那么就说明

把它解释为宽宥不合适

那么这个宥解释成什么呢

刘先生考察了伪孔传

孔颖达 蔡沈 孙诒让

发现把宥

确实解释为宽宥是有困难的

根据音韵学

证明人宥就是人有

中国人写字通假的时候

有时写得复杂

有的时候写得简略

就是取的部首里的某一部

人宥就是人有

人有就是人友

人友就不是宽宥了

就是一个人群的名称

这群人叫人友

人历呢

应该就是跟人宥

相对的另一群人

人宥是一群人

跟人宥相对的另一群人叫人历

人历再通过音韵学发现

根据前人的研究

历就是那个鬲

人历就是人鬲

人鬲有的时候可以作奴隶讲

可是到底是什么

刘先生对这个进行了考证

人友就是百姓

就是城邦的主体

就是有身份的人

这个友呀

朋友的友

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自己家同姓的兄弟叫友

另一种是互相通婚的对方的男性

也叫友

婚友 族友和婚友

那么人历呢

这个历通黎

人历就是黎民

就相当于

刚才我们说的斯巴达的希洛特

黑劳士的那么一种人

叫人历

所以你看刘先生做研究

都是有比较的

希腊斯巴达是黑劳士

印度那里是种姓里的首陀罗

中国有所谓的黎民

黎民跟百姓不一样呀

百姓是人宥

百姓是地位高的 当官的

黎民是下层的

所以通过考证发现

人宥就是人友

就是同姓的族友 异姓的婚友

人历就是黎民

就是城邦主体之外的其他人群

这么两种人群

这种制度

到春秋战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到了战国 秦汉以后

编户齐民之后

这种制度没有了

所以到汉朝时 汉朝人不懂

汉朝人不理解

所以就开始猜

经学家们也有问题 也在猜

搞不清人宥是什么东西

所以就造成这么大一个问题

那么这样的话

《梓材》篇

它的基本含义就很难找到了

就读不出来了

刘先生这篇文章的意义就在于

通过考证

通过在清人研究的基础上

继续考证

发现人历 人宥

确定的是两种人群

人宥是城邦的主体

有权力的

人历是黎民

是城邦被治理的 被统治的

广大的民众

刘先生是通过这种方式

来展现他对周代社会阶层的研究

这是历史研究的最正宗的方法

研究史料

通过史料读出来历史

而不是先想到

那个历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是吧

这就回应了这种挑战

周代的社会制度是什么样子的

社会关系是什么样子的

这个《梓材》篇这样的书怎么读

回应这个挑战

能够回应这样的挑战

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我们通过文章看出第一个

传统中国学术

小学 经学 史学

还是那句话

从小学到经学者 其经学可信

从经学到史学者 其史学可信

第二个

中外古史比较

中国古代 希腊和印度

你要知道世界的古代那个时候

人类的共同体

某一个国家 某个民族 某个地区

它的共同体的基本构成是什么样子

你心里面应该有个数

古代的文献

所说的这个事情

大体上不会出那个之外去

刘家和先生

《〈书·梓材〉人历、人宥试释》

一文的学术价值是什么

能做到这点是不容易的

但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还是能做到的

大家看了文章就知道会有信心的

第二个

儒家仁礼学说新探

其中第一条

孔子之前有没有仁这个字

这个考证简直是太精彩了

第一个《尚书》有没有仁这个字

《尚书》中明白

写着这句话 《金縢》篇

予仁若考 能多材多艺

能事鬼神

这是周公向神祷告

说让我代替我哥哥吧

你们别把我哥哥带走了

把我带走吧

我 又怎么样 又怎么样

我能伺候你

你把我带走吧

然后把这些词记录下来

放在一个金柜箱子里存起来

干什么

事后闹矛盾时拿出来证明我的心计

我是忠心耿耿的

这是政治家呀

看看这里面的仁是不是仁

刘先生发现问题

第一个史记

鲁周公世家记载的时候只说

旦巧

周公旦 我巧

所以把我带走吧

你别带走他了我巧

没说别的 就说巧

好了 再查到王念孙

王引之这父子两个

是清朝最大的考据家

他认为考和巧古字通

没错 没问题 考就是巧

予仁若考 考就是巧 若巧

跟《史记》那个就吻合啦

若就是而

我是又仁又巧

又多才又多艺 你把我带走吧

这是王氏父子

阮元进一步说这个仁

仁是什么

仁的意思就是佞

仁的写法上就是佞的简化

把女字去掉就是仁

佞这个字把女字去掉就是仁

说佞什么意思呢

佞就是巧

是吧 什么佞呀 焉用佞

为什么要巧言善辨呀

佞就是巧言善辨

所以阮元认为佞也是巧

这样的话跟《史记》也对上了

就是巧 我巧 我聪明 我乖巧

那把我带走 我伺候你

刘先生发现问题了

如果佞是巧

那么考这个字多余了

往哪放呀

没地方放了 发现问题了

诸位呀 读书怎么读呀

我现在是把思路简化在这

好像很容易

其实可不容易呀

你看 一片古籍 你去找去

如果佞是巧 那考怎么办

所以刘先生综合王阮二家之说

认为仁是佞的简化

这没错

考是巧也没错

但是佞不能解释为巧

而应该解释为才

佞就是聪明 就是有才

先生说就是有才 没别的 就是有才

《左传》《国语》中有很多例子

先生举了大量的例子证明

佞就是才

正好这个佞如果是才

跟后面的多才多艺就相通了

佞跟材相通

但是不是百分之百相等

那不等于就重复了吗

它是有所细微的差别

这个聪明是带一点儿巧劲的

带点儿灵活劲的那种

后面那个材就是我材料好

前面的佞是我聪明有才

这样的话

佞而巧和多才多艺

大体上就说了两个方面的才能

就算是吻合了

那为什么说两遍

它们两个确实有细微的差异

所以由此证明

《尚书》里没有仁这个字

孔子之前 在《尚书》里

没有仁这个字

这个问题可是非常重要的

下这么大功夫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

那么《诗经》其他地方也没有

严格意义上的仁字

所以仁

是孔子对于礼和德的

一个创新性的一个创造

所以孔子为什么了不起呀

他发明了仁

用仁这个字

表达一种新的思想

来更新 创新德

给礼注入新的灵魂

所以刘先生这篇文章的前半边内容

解决了《尚书》有没有仁这种考证

是非常精当的

从中可以看出人

脑子这种智慧的发挥

刘家和先生

《先秦儒家仁礼学说新探》

一文的学术价值是什么

这篇文章的第二个

仁 礼关系就不细说了

仁和礼

刘先生说仁为爱的外伸

仁就是推己及人

仁就是推己及人

礼是节制

仁和礼构成一个整体

两者都是爱

质量相等 向量相反

一个是由内向外

不断地

当然也借助礼往外推广出去

当然礼同时对仁的

推广形成阶段性的

层次的划分

第三个“克己复礼”的解释

这个意义也非常重大

后来刘先生又写一篇文章

专门谈“克己复礼”的解释

讲约己和胜己

这都是对于今天的学术来说

对我们正确地认识孔子的思想

儒家的思想有大贡献的学术成果

这是第二篇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课程列表:

第一章“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陈垣篇”

-1、陈垣生平经历与走上史学研究的道路

--陈垣生平经历与走上史学研究的道路

-2、陈垣为学: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来

--陈垣为学: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来

-3、留守北平维持辅仁、教育学生与学术抗日(上)

--留守北平维持辅仁、教育学生与学术抗日(上)

-4、留守北平维持辅仁、教育学生与学术抗日(下)

--留守北平维持辅仁、教育学生与学术抗日(下)

-5、陈垣晚年经历

--陈垣晚年经历

-6、史学二陈的交往(一)

--史学二陈的交往(一)

-7、史学二陈的交往(二)

--史学二陈的交往(二)

-8、史学二陈的交往(三)

--史学二陈的交往(三)

-9、史学二陈的交往(四)

--史学二陈的交往(四)

-10、陈垣和胡适的交往(一)

--陈垣和胡适的交往(一)

-11、陈垣和胡适的交往(二)

--陈垣和胡适的交往(二)

-12、陈垣和胡适的交往(三)

--陈垣和胡适的交往(三)

-13、陈垣和胡适的交往(四)

--陈垣和胡适的交往(三)

-14、陈垣和胡适、伯希和的交往

--陈垣和胡适、伯希和的交往

-15、陈垣的为师(上)

--陈垣的为师(上)

-16、陈垣的为师(下)

--陈垣的为师(下)

--第一章“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陈垣篇”--第一章测试

第二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刘乃和篇”

-1、刘乃和先生的生平:承学励耘

--刘乃和先生的生平:承学励耘

-2、承学励耘:忘年知己与学术传承

--承学励耘:忘年知己与学术传承

-3、承学励耘:推动陈垣研究与研究陈垣学术

--承学励耘:推动陈垣研究与研究陈垣学术

-4、承学励耘:刘乃和先生的古史研究之专学研究

--承学励耘:刘乃和先生的古史研究之专学研究

-5、古史研究:刘乃和先生的古代史和妇女史研究

--古史研究:刘乃和先生的古代史和妇女史研究

-6、学科建设:刘乃和先生历史文献学研究的贡献

--学科建设:刘乃和先生历史文献学研究的贡献

-7、学术经世

--学术经世

-8、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教育事业

-9、刘乃和先生的高尚品格(一)

--刘乃和先生的高尚品格(一)

-10、刘乃和先生的高尚品格(二)

--刘乃和先生的高尚品格(二)

-11、刘乃和先生的高尚品格(三)

--刘乃和先生的高尚品格(三)

--第二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刘乃和篇”--第二章测试

第三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白寿彝篇”

-1、大学历史学科的三面旗帜

--大学历史学科的三面旗帜

-2、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中国史学史研究上的成就

--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中国史学史研究上的成就

-3、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史学史思想的发展轨迹

--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史学史思想的发展轨迹

-4、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白先生与中国通史(一)

--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白先生与中国通史(一)

-5、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白先生与中国通史(二)

--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白先生与中国通史(二)

-6、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民族史方面的研究创获

--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民族史方面的研究创获

-7、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神圣的社会责任感

--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神圣的社会责任感

-8、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执着的理论追求(一)

--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执着的理论追求(一)

-9、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执着的理论追求(二)

--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执着的理论追求(二)

-10、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突出的通识器局

--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突出的通识器局

--第三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白寿彝篇”--第三章测试

第四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何兹全篇”

-1、来自菏泽的“大时代的‘小人物”

--来自菏泽的“大时代的‘小人物’”

-2、探访何先生和师母足迹

--探访何先生和师母足迹

-3、七十年伉俪

--七十年伉俪

-4、记忆中的郭先生

--记忆中的郭先生

-5、“食货余孽”与“CC特务”(一)

--“食货余孽”与“CC特务”(一)

-6、“食货余孽”与“CC特务”(二)

--“食货余孽”与“CC特务”(二)

-7、《教育短波》与《政论》

--《教育短波》与《政论》

-8、“僧面佛面都不看”与“日理一鸡”

--“僧面佛面都不看”与“日理一鸡”

-9、“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善小而不为”

-10、几次关键的人生抉择(一)

--几次关键的人生抉择(一)

-11、几次关键的人生抉择(二)

--几次关键的人生抉择(二)

-12、走进何宅

--走进何宅

-13、“末班车乘客”与“底子户”

--“末班车乘客”与“底子户”

--第四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何兹全篇”--第四章测试

第五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刘家和篇”

-1、刘家和先生的工作、学术情况

--刘家和先生的工作、学术情况

-2、懵懂中比较意识的萌芽——刘先生的幼年时期

--懵懂中比较意识的萌芽——刘先生的幼年时期

-3、懵懂中比较意识的萌芽——刘先生的中学时期

--懵懂中比较意识的萌芽——刘先生的中学时期

-4、“润物细无声”般的精神启迪——刘先生的江南大学求学经历

--“润物细无声”般的精神启迪——刘先生的江南大学求学经历

-5、“润物细无声”般的精神启迪——刘先生的南京大学、辅仁大学求学经历

--“润物细无声”般的精神启迪——刘先生的南京大学、辅仁大学求学经历

-6、因工作需要转到世界史专业与历史比较研究思想的形成(1952—1979)

--因工作需要转到世界史专业与历史比较研究思想的形成(1952—1979)

-7、重新回到中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和历史比较研究思想日趋成熟

--重新回到中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和历史比较研究思想日趋成熟

-8、在挑战和回应中前进——刘先生学术研究中内在分析方法精彩案例(上)

--在挑战和回应中前进——刘先生学术研究中内在分析方法精彩案例(上)

-9、在挑战和回应中前进——刘先生学术研究中内在分析方法精彩案例(下)

--在挑战和回应中前进——刘先生学术研究中内在分析方法精彩案例(下)

--第五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刘家和篇”--第五章测试

在挑战和回应中前进——刘先生学术研究中内在分析方法精彩案例(上)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