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 >  第三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白寿彝篇” >  4、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白先生与中国通史(一) >  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白先生与中国通史(一)

返回《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白先生与中国通史(一)在线视频

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白先生与中国通史(一)

下一节: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白先生与中国通史(二)

返回《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白先生与中国通史(一)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我们先从1999年3月讲起

1999年3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了《中国通史》的最后一卷

也就是第十二卷

至此呢白先生作为总主编的

十二卷本二十二册一千四百万字的

多卷本《中国通史》

就至此经历了大约二十年的时间

顺利地完成了

那么这一年的四月二十六号

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

祝贺白寿彝先生九十华诞

暨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

这样一个大会

在大会开会之前

就是二十六号的当天

开会之前

中央委托统战部的领导同志

到白先生家

送来了江泽民同志写的贺信

在这个信里面江泽民同志

他写了很长的话 这里我念一段

《中国通史》的出版

是我国史学界的一大喜事

您在耄耋之年

仍笔耕不辍勤于研究

可谓老骥伏枥壮心未已

对您和您的同事们在史学研究上

取得的重要成就

我表示衷心的祝贺

我相信这套《中国通史》

一定会有益于推动全党全社会

进一步形成学习历史的浓厚风气

所以这封信发表以后

在学术界引起广泛的这个影响

这是我一个关于《中国通史》的一个序

那么现在我们讲第一个问题

数十年的学术关注

《中国通史》编纂

我们说经历了二十年左右

为什么我这里要用数十年呢

因为我还知道一些

这方面的历史情况

当侯外庐先生授命

任新中国成立以后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第一届系主任的时候

侯外庐先生来到师大历史系

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就是成立了中国通史教学改革小组

为什么呢

因为按照唯物史观的要求

以往的中国历史教科书

包括大学教材不适合于使用了

所以对于旧的教材

或者旧的教学思想

教学体系要做一些改革

从五十年代初开始

白先生当这个《中国通史》

教学改革小组组长的时候起

我想关于《中国通史》的问题

实际上就是白先生考虑的一个问题

当然他自己在谈到这些问题的时候

他没有讲的那么远

没有讲的那么远

他是从六二年开始讲的

那么六二年到九九年

也有很长的时间了

或者说到八十年代呢

也有二十年左右时间了

他是这样讲的我把这段话念一下

白先生在九十华诞的庆祝会上

回答这个问题

回答了关于为什么要

编《中国通史》这个问题

他说多卷本的

《中国通史》的完成和出版

确实让我感到很激动

想起在1962年

巴基斯坦史学会召开的

国际学术讨论会

那是在解放后我国第一次被邀请

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

在会上

中国代表第一个宣读了学术论文

巴基斯坦的学者说

过去我们讲历史以欧洲为中心

现在我们要以东方为中心

用的教材是日本人编的

他们希望看到

巴基斯坦的学者

他们希望看到

新中国史学家编出的教材来

1974年 隔了十二年之后

我们又一次访巴

访问巴基斯坦

对方用的教材是林语堂编写的课本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

他们仍然没有看到新中国的作品

这两次访问

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

对中国历史是这样重视

我感到吃惊

同时也为没有写出一个字来

而感到惭愧

从那时到现在

二十多个年头过去了

我们终于写出了自己的通史

终于可以宣布

我们有了新中国的历史书了

所以说他是有这样一个几十年

对于《中国通史》这个情结

说现在我们这个书终于有了一个

从头到尾的一个完整的《中国通史》

所以他自己感到确实很激动

因此我们可以说从五十年代初

到九十年代末多少年了是吧

将近半个世纪

这几十年当中都是一种学术关怀

所以我说是数十年的学术关注

为什么说白寿彝先生

对中国通史有数十年的学术关注

我过去也写过这样的文章

为什么在二十世纪几代史学家

都在不断地编写《中国通史》

是一种什么动力在推动这些史学家

尽管他们的观点不一样

写出来的书的质量也不一样

但是他们都有一个根本的心愿

就是把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

要写出来

这就是史学家的责任

我们是不能简单的看出

好像就是说多一本著作少一本著作

不是那么很简单的

从梁启超提出

这个对旧史进行批判

要写新的《中国通史》的时候

章太炎马上就表示出响应

而且写出了一个

《中国通史》的一个提纲

在《章太炎文集》那个《哀清史》的后面

《哀清史》后面有个附录

就录了这个

《中国通史》的一个编纂提纲

那个提纲写的非常好

大家可以看一看

从一九零几年一直到一九九九年

一个世纪几代史学家

写出了一百多种中国通史

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到

这个对于自己祖国的历史

尽管我们许多人的观点不一样

但是都是要把它

要努力的把它写出来

而且用自己的能力

自己的最好的水平

把它反映出来

我想这是一种史学家的这种责任感

这种使命感

在这个期间呢

1972年开了一个

这个出版工作座谈会

在这个会上呢周恩来总理

又提出来一定要编写《中国通史》

这个任务不能停下来

所以白先生呢也为此受到鼓舞

他从1975年文革还没有结束

他就开始组织队伍来写《中国通史》

当时准备写三种不同的部头

我们把它称为小型的

中型的和大型的

白先生跟我们讲

说为了取得经验先写中型的

二百万字

二百万字写出来了

白先生觉得呢没有什么特点

所以二百万字写出来了没有出版

后来呢就是总结一下

说还是先写小的吧

当时正好外文出版社

希望编一本简明的《中国通史》

给外国读者来阅读

所以白先生就和这个任务结合起来

就写我们把它称作小型的《中国通史》

就是后来出版的《中国通史纲要》

这本书用了两年的时间

他说呢就是七七年到七九年

两年时间把这本书写出来了

写出来以后史学研究所的人

这个因为八零年(口误,实为七九年)

七九年就成立了史学研究所

史学研究所的人包括杨钊先生

刘家和先生他们都参加讨论

是逐章逐节逐段地讨论

那这个中国通史纲要二十多万字

都是经过锤炼的

那么后来这本书呢

这个上海人民出版社

就先期出版了中文本

本来是要出外文本

那么它就先期出了中文本

这中文本一出来影响非常大

所以这个书现在呢

已经重印了三十多次

累计印数一百多万册

是发行的比较多的

此外呢有七八种外文本

但首先出的是英文本 日文本

德文本 法文本 世界语文本

有七八种外文版本

在国外呢也有广泛的读者

《中国通史纲要》这本书

我建议同学们不要轻视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轻视呢

因为它里面没有引多少原始材料

他本来是写给外国人看的

所以尽量的不引那原始材料

原始材料翻译起来很困难

另外尽量的不用专业名词专业术语

你比如唐朝实行均田制啊

租庸调 什么后来的一条鞭法

两税法 摊丁入地等等

你说你怎么翻译

翻译起来不好翻译

那么外国人也看不懂

所以他就把这些变法

这些专用名词的内容

把它用现代汉语写出来

而就略去了这个专用名词

所以我们觉得这个书好像太浅显了

但是要深入进去的话

这本书提出的概念性的东西

结论性的东西特别丰富

你一部书写的几十万字上百万字

你写的很详细

你没有提出什么结论性的东西

没有提出什么概念性的东西 对吧

只是让你知道一些知识

当然知识也很重要

但是更重要的是你把这个知识

要抽绎出理论性的认识

《中国通史纲要》是非常重要的一本书

这本书呢

我这个原来的版本

都已经翻来翻去都翻破了

这个反复的阅读

为什么呢

自己对中国通史没有研究

那么你要遵循一种

中国通史的体系

作为你的

认识中国通史的一个基础

你必须要读某一种中国通史

比如你遵循郭老的

你可以

你就把郭老的多读一读

范老的也可以

我觉得呢在我们师范大学读书

最好你还是读白先生

关于中国通史的见解

我讲过中国八九年的中国古代史

我认为白先生他有他独到的见解

说白寿彝那个文集

《中国通史》和《中国封建社会》

那一卷是我编的

因为我对这个确实有体会

中国通史分期

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分期

都有自己的看法

都有他独到的见解

第二个问题我们讲

《中国通史纲要》的特点

白先生把它定位为

为一本通俗的历史读物

那么他又讲通俗 我们的理解是

第一 一般读者能够看得懂

不然就不叫通俗了 容易理解

第二 历史专业工作者也可以读

而且读了之后

能够得到一些新的收获

这才叫作通俗读物

不是那么非常浅显的

那种儿童读物

《中国通史纲要》的主要特点是?

所以这个书在1983年

获得了全国通俗理论读物的一等奖

白先生把它定位于通俗理论读物

就是这样的一个想法

他在谈到这本书的时候

有这样一个指导思想

这样几点我们把它综合起来

第一要把问题阐述清楚

很笼统的概念不用

第二 不求面面俱到

一本三十万字的书

怎么能够面面俱到呢

而是立足于构思全书的体系

所以这就给我们一种学习方法

我们读一本书

或者我们去了解一个史学家

我们怎么去认识他的思想体系

是不是

而不是仅仅于某一个局部的论述

要勾画历史的轮廓

写出主要的问题

这就是这本通史纲要

它十分难能可贵的地方

我后来写过一篇评论

在八十年代好像也是在八三年

就发表在天津《历史教学》上面

那题目是《科学性与通俗性的统一》

科学性与通俗性的统一

当时我记得我是这样讲的

因为它是讲轮廓

我是说我们勾画这个轮廓

用粗线条来勾画

因为它是粗线条

它就是省略了好多其他的东西

所以就分外看的清楚

它不受这些枝枝节节的影响

就轮廓非常清晰

所以一部《中国通史》怎么发展过来的

我们读了这个《中国通史纲要》

就很清楚了

而我们研究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必须要有这个功底

就是对中国通史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这样非常重要

第三点就是文字表述上努力做到

明白 准确 凝练

这也是白先生他的文风

首先你必须是明白

别人看得懂

第二要是准确的

第三 在这个基础上尽量凝练

就是不要有废话

做到凝练当然就是要难一些了

我们首先起码要做到明白和准确

白先生对于

撰写《中国通史》的设想是

所以《中国通史纲要》这本书

我们作为对于不研究中国通史

而又必须要了解中国通史的人

我认为是必读书

必读书

我自从九四年带博士生到现在

快二十年了

我深深感到我们的通史的基础太差

所以当我们研究一个史学问题的时候

要想准确的定位就有一定的难度

有一定的难度

那我们随便举例子

你比如现在我们研究这个唐宋以下的史学

我们要是不读白先生的书

我们很可能就跟着内藤湖南走

唐宋变革论 对吧

那么内藤湖南这些看法是不是

正确的呢

是不是可以采用的呢

我们不妨了解它

是吧

但是我们不能盲从

我认为现在这个唐宋变革论

在我们中国史学界的影响是很大的

所以我曾经讲

我们读了唐长孺先生的书没有

读了王仲荦先生的书没有

韩国磐先生的书读了没有

胡如雷先生的书读了没有

宁可先生的书读了没有

这些书不读就读内藤湖南

对不对

唐宋变革 说的很有根据

我们也要把我们国内学者

他们关于唐宋历史是怎么看的

漆侠先生的书读过没有

是吧

这个河北大学有个宋史研究中心

他们对唐宋怎么看

这些都很重要

如果我们在中国通史上

没有一个基本的看法

我们就会今天跟着这个跑

明天跟着那个跑

结果我们史学史

成了一个没有根底的学问

这对我们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大家要读文章

你们要仔细读我的文章

你们可以从里面看到

白先生对《中国通史》看法的影子

我是说 我始终 我没有多大能耐

中国通史

我教过九年中国古代史

但是我不敢说我有研究

因为我确实没有研究

但是我坚定不移的

遵循白先生这个观点

我的史学史文章要和中国历史对号

都是和白先生这个观点对号

我想我谨守家学传统

这一点我坚定不移

当然别人的观点

你比如西周封建论

这些那些我都关注

我都注意到

但是你注意到 作为你的根据

那是两码事

这是两回事情

《中国通史纲要》在1980年出版

这时候白先生七十二岁

所以他在这个时候接受记者访问了

说七十岁以后开始做学问

那么七十岁开始做学问

这个时候正是小通史出版

大通史进入紧张的撰述阶段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课程列表:

第一章“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陈垣篇”

-1、陈垣生平经历与走上史学研究的道路

--陈垣生平经历与走上史学研究的道路

-2、陈垣为学: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来

--陈垣为学: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来

-3、留守北平维持辅仁、教育学生与学术抗日(上)

--留守北平维持辅仁、教育学生与学术抗日(上)

-4、留守北平维持辅仁、教育学生与学术抗日(下)

--留守北平维持辅仁、教育学生与学术抗日(下)

-5、陈垣晚年经历

--陈垣晚年经历

-6、史学二陈的交往(一)

--史学二陈的交往(一)

-7、史学二陈的交往(二)

--史学二陈的交往(二)

-8、史学二陈的交往(三)

--史学二陈的交往(三)

-9、史学二陈的交往(四)

--史学二陈的交往(四)

-10、陈垣和胡适的交往(一)

--陈垣和胡适的交往(一)

-11、陈垣和胡适的交往(二)

--陈垣和胡适的交往(二)

-12、陈垣和胡适的交往(三)

--陈垣和胡适的交往(三)

-13、陈垣和胡适的交往(四)

--陈垣和胡适的交往(三)

-14、陈垣和胡适、伯希和的交往

--陈垣和胡适、伯希和的交往

-15、陈垣的为师(上)

--陈垣的为师(上)

-16、陈垣的为师(下)

--陈垣的为师(下)

--第一章“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陈垣篇”--第一章测试

第二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刘乃和篇”

-1、刘乃和先生的生平:承学励耘

--刘乃和先生的生平:承学励耘

-2、承学励耘:忘年知己与学术传承

--承学励耘:忘年知己与学术传承

-3、承学励耘:推动陈垣研究与研究陈垣学术

--承学励耘:推动陈垣研究与研究陈垣学术

-4、承学励耘:刘乃和先生的古史研究之专学研究

--承学励耘:刘乃和先生的古史研究之专学研究

-5、古史研究:刘乃和先生的古代史和妇女史研究

--古史研究:刘乃和先生的古代史和妇女史研究

-6、学科建设:刘乃和先生历史文献学研究的贡献

--学科建设:刘乃和先生历史文献学研究的贡献

-7、学术经世

--学术经世

-8、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教育事业

-9、刘乃和先生的高尚品格(一)

--刘乃和先生的高尚品格(一)

-10、刘乃和先生的高尚品格(二)

--刘乃和先生的高尚品格(二)

-11、刘乃和先生的高尚品格(三)

--刘乃和先生的高尚品格(三)

--第二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刘乃和篇”--第二章测试

第三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白寿彝篇”

-1、大学历史学科的三面旗帜

--大学历史学科的三面旗帜

-2、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中国史学史研究上的成就

--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中国史学史研究上的成就

-3、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史学史思想的发展轨迹

--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史学史思想的发展轨迹

-4、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白先生与中国通史(一)

--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白先生与中国通史(一)

-5、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白先生与中国通史(二)

--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白先生与中国通史(二)

-6、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民族史方面的研究创获

--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民族史方面的研究创获

-7、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神圣的社会责任感

--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神圣的社会责任感

-8、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执着的理论追求(一)

--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执着的理论追求(一)

-9、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执着的理论追求(二)

--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执着的理论追求(二)

-10、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突出的通识器局

--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风格——突出的通识器局

--第三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白寿彝篇”--第三章测试

第四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何兹全篇”

-1、来自菏泽的“大时代的‘小人物”

--来自菏泽的“大时代的‘小人物’”

-2、探访何先生和师母足迹

--探访何先生和师母足迹

-3、七十年伉俪

--七十年伉俪

-4、记忆中的郭先生

--记忆中的郭先生

-5、“食货余孽”与“CC特务”(一)

--“食货余孽”与“CC特务”(一)

-6、“食货余孽”与“CC特务”(二)

--“食货余孽”与“CC特务”(二)

-7、《教育短波》与《政论》

--《教育短波》与《政论》

-8、“僧面佛面都不看”与“日理一鸡”

--“僧面佛面都不看”与“日理一鸡”

-9、“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善小而不为”

-10、几次关键的人生抉择(一)

--几次关键的人生抉择(一)

-11、几次关键的人生抉择(二)

--几次关键的人生抉择(二)

-12、走进何宅

--走进何宅

-13、“末班车乘客”与“底子户”

--“末班车乘客”与“底子户”

--第四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何兹全篇”--第四章测试

第五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刘家和篇”

-1、刘家和先生的工作、学术情况

--刘家和先生的工作、学术情况

-2、懵懂中比较意识的萌芽——刘先生的幼年时期

--懵懂中比较意识的萌芽——刘先生的幼年时期

-3、懵懂中比较意识的萌芽——刘先生的中学时期

--懵懂中比较意识的萌芽——刘先生的中学时期

-4、“润物细无声”般的精神启迪——刘先生的江南大学求学经历

--“润物细无声”般的精神启迪——刘先生的江南大学求学经历

-5、“润物细无声”般的精神启迪——刘先生的南京大学、辅仁大学求学经历

--“润物细无声”般的精神启迪——刘先生的南京大学、辅仁大学求学经历

-6、因工作需要转到世界史专业与历史比较研究思想的形成(1952—1979)

--因工作需要转到世界史专业与历史比较研究思想的形成(1952—1979)

-7、重新回到中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和历史比较研究思想日趋成熟

--重新回到中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和历史比较研究思想日趋成熟

-8、在挑战和回应中前进——刘先生学术研究中内在分析方法精彩案例(上)

--在挑战和回应中前进——刘先生学术研究中内在分析方法精彩案例(上)

-9、在挑战和回应中前进——刘先生学术研究中内在分析方法精彩案例(下)

--在挑战和回应中前进——刘先生学术研究中内在分析方法精彩案例(下)

--第五章 “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系列之“刘家和篇”--第五章测试

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成就——白先生与中国通史(一)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