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 >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管理 >  3.1-历史上如何进行管理 >  3.1-历史上如何进行管理

返回《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3.1-历史上如何进行管理在线视频

3.1-历史上如何进行管理

下一节:3.2-人类与环境关系

返回《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3.1-历史上如何进行管理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现在我们就来回顾

历史上如何开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

着重回顾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当初如何设定管理总目标

那样一个目标有否实现的可能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大家都不陌生

是为应对环境危机 1987年

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

在《Our Common Future》中正式提出的

定义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从这一概念中 可以看出几个关键词儿

第一 它是一种发展

什么样的发展呢 满足需求的发展

谁的需求 有当代人 子孙后代

这个概念中蕴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从管理角度看

可持续发展将不同于以往所追求的

在人口 经济 福利等方面的数量上的扩张

即传统意义上的增长

而是使用发展一词

强调以上各个要素在品质上的改善

比如我们居住了更加宽敞的大房子

但周围环境脏乱差

不得不饮用低质水 呼吸污染的空气

这虽然从居住条件来看是增长了

但却不能称为发展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

人类社会 经济与外部资源 环境

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

第二 从人类社会看 应维持哪些需求

是满足衣食住行基本需求

还是追求豪华奢侈 铺张浪费

不同需求意味着不同的消费模式

也势必带动不同的生产和经济方式

影响到人类与环境间的作用关系

比如 严冬当中

有些场所室内的温度过高 只能穿汗衫

而酷夏的时候室内的温度又过低 又不得不穿毛衫

这不仅影响人体健康 而且还浪费大量的能源

长此以往 势必会加剧能源短缺程度

影响到子孙后代的正常需求

而要想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就需要技术的革新

针对人类的需求

围绕满足这一需求的人类社会经济实现过程

也就是 将自然资源加工 制造 转变成为

具有特定使用功能的产品

再经过市场贸易 物资流通 人类使用和消费等环节

进行全流程的技术改善

可见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需要人类精心策划 合理安排

实现在经济、文化和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

使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保持在所希望的水平上

实现人类和环境之间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以后

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大量可持续发展管理研究

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

1997年发布了著名的卡诺勒斯宣言

在这一宣言中 明确提出了在一代人的时间里

将资源 能源和其他物质的利用效率

提高10倍的宏伟目标

这一量化目标是基于1971年

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人口学家

埃利希和哈尔顿教授提出的IPAT方程

该方程表达为

Environmental Impact=Population ×Affluence ×Technology

翻译成中文就是 环境影响=人口×福利×技术

是反映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间

定量关系的基本方程

以英文字母分别表示各变量

该公式就可以表达为I=P×A×T

简称为IPAT方程

是本讲第一个要求同学们牢记的重要方程

上式中 环境影响是指

人类活动对外部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比如 我们建造房屋

将需要开采多种矿产 沙子 木料等

自然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建筑材料

应用中 可采用环境负荷

定量表征人类活动影响的大小

比如 所开采的自然资源的数量

或者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数量等

这一指标反映特定时期

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环境系统的干扰强度

上式的右侧包括三个变量指标

其中 人口是指的特地时期的人口数量

主要受到出生 死亡 迁移的影响

第二个变量是社会福利

指的是人类所享受到的服务水平

可以用人均GDP 人均住房面积等等来表示

主要受到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第三个变量是技术

反映人类获得社会福利过程当中

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水平

如果采用人均GDP代表福利

则根据数学方程物理量量纲一致性原则

该技术就是获得单位GDP所产生的环境负荷

估算过程当中

基于20世纪末环境负荷是自然承载力的2倍

期望在未来半个世纪以内 也就是2050年左右

能将环境负荷降到自然承载能力以内

也就是说 降到2000年的一半

估算过程当中选择 以人均GDP来反映社会福利水平

并根据当时全球的人口和经济增长状况

预计50年以内 人口的规模会翻倍

人均GDP将增长到当时的3-5倍

这种情况下 技术上 实现单位GDP环境负荷

降低到当时的六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2050年的环境负荷将仍维持在20世纪末同样的水平

而20世纪末的环境负荷已经是自然承载力的两倍

不是所预期的状态

要想将环境负荷降低到自然承载力以内

还要再加快一倍的速度进行技术革新

也就是要在50年的一半的时间里

即25年的时间里

将单位GDP的环境负荷

降低到当时的六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而25年就相当于一代人的时间

从而提出了一代人的时间里

将资源 能源和其他物质的利用效率提高10倍

在理论上设定了管理目标后

为了了解人类发展过程当中

环境负荷的实际变化状况

人们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结果发现 对于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过程的发达国家

在其工业化过程当中

经历了伴随经济增长环境负荷也快速增长的过程

如图所示 其中的横坐标是发展的状况

纵坐标是资源的消耗

这一过程共包括三个阶段

在工业化阶段 环境负荷随国民经济发展不断上升

在这一阶段 有些国家曾出现过严重的环境问题

比如 上世纪中叶相继在

比利时 美国 英国 日本等发达国家

发生过8大环境公害事件

大力补救阶段 环境负荷开始以较慢的速度上升

达到顶点以后 逐渐下降

在未来远景阶段

期望环境负荷沿着图中的虚线继续下降

直到实现人们所希望的水平

而对于发展中国家

其发展状况与发达国家显著不同

表现在经济发展的水平

发展速度 经济结构等多个方面

如果仍沿袭西方发达国家曾经经历的发展路线

也就是图中的实线

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加剧全球环境质量的恶化

因此 必须认真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

不去重复它们的错误

那应该怎么办呢

陆钟武院士 也就是我的博士导师

把描绘发达国家环境负荷

随人类发展而变化的曲线

形象地看成是一座“环境高山”

把人类发展过程描绘成一次翻山活动

在指导我研究了

经济增长与环境负荷变化的关系基础上

2003年郑重地提出

“发展中国家要走穿越‘环境高山’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也就是说 要在“环境高山”的半山腰上

开凿一条隧道 沿着图中的绿色曲线穿过去

这样 发达国家走过的翻山活动

就变成了发展中国家要走的穿山活动

这种做法 为获得同样的发展水平

将付出较低的环境代价

这一战略思路 对于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比如中国 印度等 以及发展中的地区

都属于“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的一种选择

如果错过当前的时机 等若干年以后再下决心

就可能为时已晚

穿越环境高山 是避免环境进一步恶化的重要途径

但这种想法是否可能实现呢

为验证这一条

2003年我们分别选择日本 美国和中国三个国家

研究了1960年-1996年期间

这三个国家商用能源消耗量与经济增长

之间的关系 并获得了这幅图片

由此可见 从上世纪70 80年代后

美国和日本的年能源消耗量都已基本稳定

而相对于美国而言 日本在能源消耗方面

走出了“穿越环境高山”的路子

而我国的能源消耗一直沿着环境高山向上攀爬

为了弄清近些年的状况

我请我的研究生孙梦瀛同学按照同样的方法

增补了近十年的数据 结果如图所示

表明日本和美国的能源消耗

仍处于基本稳定的状态

而我们国家仍处于向上攀升阶段

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课程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0-内容设置

--1.0-内容设置

-1.1-为什么开设新生研讨课

--1.1-为什么开设新生研讨课

-1.2-为什么选择CESDE专题

--1.2-为什么选择CESDE专题

-1.3-如何教学研讨

--1.3-如何教学研讨

-1.4-绪论-课程资源与考核评估

--1.4-绪论-课程资源与考核评估

第二章 环境问题

-2.0-内容设置

--2.0-内容设置

-2.1-什么是环境与环境问题

--2.1-什么是环境与环境问题

-2.2-环境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2.2-环境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2.3-如何判断环境问题程度

--2.3-如何判断环境问题程度

-2.4-如何开展学生研讨-示例

--2.4-如何开展学生研讨-示例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管理

-3.0-议题与内容设置

--3.0-议题与内容设置

-3.1-历史上如何进行管理

--3.1-历史上如何进行管理

-3.2-人类与环境关系

--3.2-人类与环境关系

-3.3-如何进行综合管理

--3.3-如何进行综合管理

-3.4-如何推进

--3.4-如何推进

-3.5-学生议题与推荐文献

--3.5-学生议题与推荐文献

章节测试·一

-章节测试·一--章节测试

第四章 物质的循环流动:概念与分类

-4.0-议题提出与内容设置

--4.0-议题提出与内容设置

-4.1-什么是物质的自然循环流动

--4.1-什么是物质的自然循环流动

-4.2-什么是物质的人为流动

--4.2-什么是物质的人为流动

-4.3-学生议题与作业示例

--4.3-学生议题与作业示例

第五章 物质的循环流动:追踪法物流分析

-5.0-议题提出与内容设置

--5.0-议题提出与内容设置

-5.1-如何分析物质流动

--5.1-如何分析物质流动

-5.2-人为流动规律如何-按产量

--5.2-人为流动规律如何-按产量

-5.3-人为流动规律如何-按最终服务量

--5.3-人为流动规律如何-按最终服务量

-5.4-案例分析

--5.4-案例分析

-5.5-如何应用

--5.5-如何应用

-5.6-学生议题与推荐资源

--5.6-学生议题与推荐资源

第六章 物质的循环流动:定点法物流分析

-6.0-议题提出与内容设置

--6.0-议题提出与内容设置

-6.1-定点法物流分析

--6.1-定点法物流分析

-6.2-应用案例

--6.2-应用案例

-6.3-外部效应1-概念

--6.2-应用案例

-6.4-外部效应2-如何估算及应用

--6.4-外部效应2-如何估算及应用

-6.5-学生议题

--6.5-学生议题

第七章 能量的流动

-7.0-议题提出与内容设置

--7.0-议题提出与内容设置

-7.1-理论分析

--7.1-理论分析

-7.2-应用示例

--7.2-应用示例

-7.3-能量的流动—学生议题与推荐文献

--7.3-能量的流动—学生议题与推荐文献

第八章 循环经济中的价值流动

-8.0-议题提出与内容设置

--8.0-议题提出与内容设置

-8.1-经济学若干概念回顾

--8.1-经济学若干概念回顾

-8.2-如何建立物质与价值间的关系

--8.2-如何建立物质与价值间的关系

-8.3-构建价值流动框架

--8.3-构建价值流动框架

-8.4-循环经济有哪些收益

--8.4-循环经济有哪些收益

-8.5-学生议题与推荐文献

--8.5-学生议题与推荐文献

第九章 循环经济实施

-9.0-议题提出与内容设置

--9.0-议题提出与内容设置

-9.1-循环经济是怎样的经济形式

--9.1-循环经济是怎样的经济形式

-9.2-物质及其循环类型

--9.2-物质及其循环类型

-9.3-经济有哪些推进模式

--9.3-经济有哪些推进模式

-9.4-学生议题与推荐文献

--9.4-学生议题与推荐文献

第十章 循环经济保障体系

-10.0-议题提出与内容设置

--10.0-议题提出与内容设置

-10.1-什么是保障体系

--10.1-什么是保障体系

-10.2-循环经济应具有怎样的保障体系

--10.2-循环经济应具有怎样的保障体系

-10.3-如何保障循环经济实施

--10.3-如何保障循环经济实施

-10.4-学生议题与推荐文献

--10.4-学生议题与推荐文献

章节测试·二

-章节测试·二--章节测试

第十一章 可持续发展型企业

-11.0-议题提出与内容设置

--11.0-议题提出与内容设置

-11.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型企业

--11.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型企业

-11.2-如何评价企业的环境性能

--11.2-如何评价企业的环境性能

-11.3-可持续发展型企业—学生议题与推荐文献

--11.3-可持续发展型企业—学生议题与推荐文献

第十二章 生态设计

-12.0-议题提出与内容设置

--12.0-议题提出与内容设置

-12.1-什么是生态设计

--12.1-什么是生态设计

-12.2-如何选择制作产品的材料

--12.2-如何选择制作产品的材料

-12.3-其它技术措施

--12.3-其它技术措施

-12.4-生态设计—学生议题与推荐文献

--12.4-生态设计—学生议题与推荐文献

第十三章 环境友好企业的评估

-13.0-议题提出与内容设置

--13.0-议题提出与内容设置

-13.1-评估者应具有怎样的资质

--13.1-评估者应具有怎样的资质

-13.2-如何进行环境友好企业评估

--13.2-如何进行环境友好企业评估

-13.3-如何申报与评审

--13.3-如何申报与评审

-13.4-环境友好企业的评估—学生议题与推荐文献

--13.4-环境友好企业的评估—学生议题与推荐文献

第十四章 企业环境管理

-14.0-企业环境管理—核心议题的提出

--14.0-企业环境管理—核心议题的提出

-14.1-对企业有哪些管理要求

--14.1-对企业有哪些管理要求

-14.2-如何对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

--14.2-如何对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

-14.3-有哪些企业环境管理措施?

--14.3-有哪些企业环境管理措施?

-14.4-学生议题与推荐资源

--14.4-学生议题与推荐资源

章节测试·三

-章节测试·三--章节测试

期末测试

-期末测试--期末测试

3.1-历史上如何进行管理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