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教师科学用声与声音形象塑造 >  第一章 教师用声概说 >  第二节 什么是教师科学用声 >  1.2.1 教师科学用声的定义、重要性

返回《教师科学用声与声音形象塑造》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1.2.1 教师科学用声的定义、重要性在线视频

下一节:1.2.2 教师科学声音的特点、学习教师科学用声和声音形象塑造的意义

返回《教师科学用声与声音形象塑造》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1.2.1 教师科学用声的定义、重要性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前面探讨了那么多教师用声的背景

那么我们所讲的教师科学用声

到底是什么呢

经过前面的讲述

相信大家心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答案

我们认为教师科学用声

它是指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以最小的能量

最低的磨损

最佳的锻炼方式

发出符合职业需要的

高质量声音的发声方法

是符合教师职业用声的特点

符合人的发声规律

最大限度发挥发声器官的作用

并且能够保护发声器官健康的方法

在这个定义当中

我们明确了教师科学用声的目的和特点

也就是我们并非去创设一套新的发声原理

而是在透彻的掌握人类发声原理的基础上

以教师的工作环境和要求作为出发点

而设计出来的一套声音调教的方法

以最大限度的提升授课的效果

并且保证老师们的健康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教师科学用声的重要性和特点

在此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

声带振动不一定会发出声音

但是只要我们发出了人声

那么声带就一定震动了

为什么呢

人耳的听觉范围叫做听阈

人耳正常的听力的频率范围

是在20赫兹到2万赫兹之间

最敏感的频段

是3000赫兹到4000赫兹之间

也就是说

低于20赫兹或者高于2万赫兹的声音

人耳都是听不到的

也就是说即便震动了也是白震动

当我们的声带低频振动的时候

我们就不一定发出声音

但是我们发出人耳可以听见的声音的时候

声带一定是振动摩擦了

既然摩擦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所需要考虑的

就是如何去优化这种振动摩擦的效果

以及如何不再去增加这种振动摩擦的负担

对于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教师科学用声的方法

其实我想大家都已经做到胸中有数了

教师科学用声

它是保证我们授课质量的有效途径

我们知道无论是教学过程

还是谈话的过程

没有人喜欢沙哑的 尖锐的 卡顿的

还有呆板的声音

教师科学用声

从三个方面来保证我们授课的质量

一方面是音色

第二个方面是声音的集中度

第三个方面是声音的弹性

音色是声音的感觉特性

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所决定

发声体的材料 结构 大小等因素

都会引起音色的差异

比如说我们每个人的声音都是独特的

那音色是可以改变的吗

当然了

电视配音演员通过改变自己的发声状态

来塑造不同的人物角色

也就是说

人可以通过改变发声器官的形状 大小

还有气流的通路

甚至是发声器官的质地

来改变自己的声音

以此我们就可以推断

不好听的声音也是可以被改变的

好 第二个概念

声音的集中度

大家可以把它抽象地理解为

声音的聚焦程度

在不加控制的日常状态之下

打在我们口腔内部的声波

它是呈现出一个散射的状态的

并且它还会被我们软趴趴的口腔壁

吸收掉不少能量

也就是说口腔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

它美化和扩大共鸣的功能

科学的发声方法

能够极大地改变这样的状态

让我们的声波的反射路线更加的明确集中

增强声音的穿透力

第三个概念 声音弹性

这个概念

我们在后面还会详细的来讲解

它其实是从我们的播音发声学当中

借鉴来的一个概念

指我们的声音的变化能力

以及声音对于变化着流动着的情感

和逻辑的适应能力

声音的弹性越强

声音对于思想和情感的呈现度就越高

表现力也就越高

发有情之声是人类语言永远的目标之一

有感情和思想的声音才是有感染力的

这是再好的音色都无法取代的

科学用声重要性的第二点是教师科学用声

它是保护教师身体健康的有效方法

声音健康

它其实是我们身体和心理的综合反应

发声器官的疾病

一定会表现在我们的声音上

气力虚弱也会表现在我们的声音上

甚至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认知水平

都会表现在我们的声音上

科学用声的方法

能够有效地减少声带的摩擦

提高气息的使用效率

让老师们不再扯着嗓子喊

还是用圆润的动听的

更加贴合情感的声音来吸引学生

在保护身体健康的同时

使讲课变成一件愉悦和富有成就感的事情

说到重要性

还有第三点

就是教师科学用声

是对学生声音审美的一种重要的示范

美好的声音不仅能够抓住学生的耳朵

也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

形成对声音美的感知

教师科学用声与声音形象塑造课程列表:

第一章 教师用声概说

-第一节 教师用声的特殊性

--1.1.1 教师用声的特殊性

--1.1.2 教师用声的特点

-第二节 什么是教师科学用声

--1.2.1 教师科学用声的定义、重要性

--1.2.2 教师科学声音的特点、学习教师科学用声和声音形象塑造的意义

-第一章 讨论

-第一章测试

第二章 教师科学发声基础原理

-第一节 发声的动力——气息

--2.1.1 气息控制的原理

--2.1.2 几种呼吸方法

--2.1.3 气息控制的要求

-第二节 发声的工具——发声器官

--2.2.1 发声的工具-发声器官

--2.2.2 发声的工具-咬字器官

-第三节 发声的指导——发声心理

--2.3 发声的指导——发声心理

-第四节 声音的美化——发声的共鸣与声音弹性

--2.4.1 声音的美化——共鸣控制的要求

--2.4.2 声音的美化——共鸣的作用

--2.4.3 声音的美化——声音弹性

-第二章 讨论

-第二章测试

第三章 教师科学用声法

-第一节 教师用声的误区及成因

--3.1 教师用声误区及成因

-第二节 提升教师发声能力

--3.2.1 提升教师发声能力导论

--3.2.2 提升口腔控制能力

--3.2.3 提升喉部控制能力

--3.2.4 提升共鸣控制

--3.2.5 提升协调控制能力

--3.2.6 提升气息控制能力(1)

--3.2.6 提升气息控制能力(2)

-第三节 如何让讲课更加清晰

--3.3.1 区分语音问题与发声问题

--3.3.2 如何让讲课更加清晰--“吐字归音”的运用

--3.3.3 如何让讲课更加清晰-实声的运用

--3.3.4 如何让讲课更加清晰--提升气息的支撑力度

--3.3.5 如何让讲课更加清晰--与设备的有效配合

-第四节 如何降低讲课的疲劳感

--3.4.1 找到自己的“自如音域”

--3.4.2 讲课时如何“放松”喉部

--3.4.3 “以情促声”和“以气带声”

--3.4.4 把握讲课节奏

-第五节 如何提高讲课用声的效率

--3.5.1 找到“声挂前腭”的感觉

--3.5.2 找到合适的语速

--3.5.3 明确讲课重点和重音

--3.5.4 有效调度共鸣

--3.5.5 找准发声距离

-第六节 如何让声音贴合情感变化

--3.6.1 教师声音与授课内容的关系(上)--音色、停连、重音与授课内容的关系

--3.6.1 教师声音与授课内容的关系(中)--语气授课内容的关系

--3.6.1 教师声音与授课内容的关系(下)--声音形象与授课内容的关系

--3.6.2 音色如何服务于内容

--3.6.3 停连如何服务于内容

--3.6.4 重音如何服务于内容

--3.6.5 语气如何服务于内容

--3.6.6 声音形象如何服务于内容

-第七节 如何让声带越用越好

--3.7.1 如何让声带越用越好 - 运用与保护并举

--3.7.2 如何让声带越用越好 - 在运用中训练

--3.7.3 克服心理障碍

-第八节 如何克服自身声音缺陷

--3.8.1 改变“尖”、“细”、“薄”的声音

--3.8.2 改变“沙哑”、“暗淡”的声音

-第三章 讨论

-第三章测试

第四章 教师声音形象的塑造

-第一节 提升教师声音的审美能力

--4.1 提升教师声音审美能力

-第二节 不同类型的教师声音形象特点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4.2 不同类型的教师声音形象特点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第三节 如何定位自己的声音

--4.3.1 影响声音形象定位的要素——教师性格

--4.3.2 影响声音形象定位的要素及定位自身声音形象的原则

-第四节 如何塑造不同类型的声音形象

--4.4.1 如何塑造不同类型的声音形象(一)

--4.4.2 如何塑造不同类型的声音形象(二)

-第四章 讨论

-第四章测试

第五章 教师声音的保护

-第一节 教师用声相关疾病的表征

--5.1.1 医学视野中的人体发声器官

--5.1.2 教师用声相关疾病表征

-第二节 如何预防和治疗教师咽喉疾病

--5.2 教师咽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第五章测试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教师科学练声的原则方法与练声方案

-第一节 教师科学练声的原则

--6.1.1 科学练声的原则方法

-第二节 教师科学练声方案

--6.2.1 60分钟练声方案1-热身

--6.2.2 60分钟练声方案2-唇舌力度单项练习

--6.2.3 60分钟练声方案3-唇舌力度综合练习

--6.2.4 60分钟练声方案4-打开口腔

--6.2.5 60分钟练声方案5-气息练习

--6.2.6 60分钟练声方案6-声音弹性练习

--6.2.7 声音综合练习

--6.2.8 温馨提示

-第六章 讨论

1.2.1 教师科学用声的定义、重要性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