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 > The CMOS Inverter II > 1.Dynamic Behavior I > Video
下面就开始这堂课的主要内容
首先介绍动态特性
从前面课程中的定性分析
可以得出
CMOS反相器的传播延时
由反相器通过
PMOS和NMOS分别对负载电容进行充电
和放电的时间决定
这个结论
告诉我们
研究负载电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一步分析之前
我们需要知道
负载电容的主要组成部分
请看这张胶片
这里的这幅图片
对负载电容
充放电的时间
这里说明了怎样计算
传播延时
负载电容的
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呢
这里有这样一张图片
这是一个反相器
这是另一个反相器
第一个反相器的输出是
第二个反相器的输入
可以发现存在这些电容
第一个是栅漏电容
在这里
这是栅漏间的电容
代表了覆盖电容
这是由
横向扩散引起的
还有沟道电容
晶体管工作在线性区时
沟道电容等于WLCox/2
在晶体管工作于饱和区时(沟道电容)等于2WLCox/3
还有扩散电容
Cdb1 和 Cdb2
这是结电容
包括扩散区的
1个底部电容
和3个侧面
结电容
还有这些电容
这是Cg3 和 Cg4
这是这个晶体管和这个晶体管的栅极电容
另外 还存在连线电容
对CMOS电路的
每一个电容单独进行手工分析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因为太复杂了
MOS晶体管模型中的
很多非线性电容
还可能使手工分析的难度加重
所以一个可行的方法是把
所有的电容
集总成一个
位于输出端和地之间的电容
它看起来很简单
但这事实上是对实际情况做了大量简化
甚至在分析一个简单的反相器中
也是做了大量简化的
现在分析主要组成部分
第一个是栅漏电容
首先是Cgd12
在这里
我们假设输入
被一个上升和下降时间都为0的理想电压源驱动
也就是有一个阶跃输入
因此M1和M2或者处于截止区
或者处于饱和区
比如对于NMOS晶体管
如果输入是逻辑“0”
晶体管将关断 如果输入是逻辑“1”
电压减去阈值电压
可能比饱和电压VDSAT大
栅源漏源电压也比VDSAT大
于是晶体管处于饱和区
在输出的前半段时间里
只有覆盖电容
需要考虑
当把栅漏电容
用一个到漏到地电容代替
需要考虑密勒效应
这里做了讲解
这里是输入电压
这里是输出电压
如果输入电压
提高一个小量ΔV
输出电压
将减少ΔV
于是在这个电容两端的
电压差将变化2ΔV
电荷转移2ΔVC
这是电荷转移
比如 我们假设这个电荷量为Q1
我们用位于输出
和地之间的电容取代替它
我们须保证这时候的电荷转移量和
这时候的电荷转移量相等
电压变化
仅为ΔV
所以这种情况的电容
应该是这时候的两倍
是吧 这就叫做密勒效应
这是2C
这里的电容C=2CGDOW
代表单位宽度的覆盖电容
接下来介绍扩散电容
事实上我们应该已经知道怎么计算了
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线性系数了 对吧
系数Keq
可以由下面的等式计算
然后计算Cdb1 和 Cdb2
接着计算扇出栅电容
Cg3 和Cg4 这是Cg3和 Cg4
这个等于NMOS栅源之间
栅漏之间的
交叠电容
以及沟道电容
还有PMOS栅源之间
栅漏之间的
交叠电容
以及沟道电容
我们需要通过两种方法简化这个方程
第一种
假设不需要
考虑密勒效应
因为我们假设这个
连接在一起的栅在50%点到来之前不会翻转
所以在我们感兴趣的区间
Vout2保持为常数
第二个假设是
沟道电容总是
等于WLCox
于是我们可以忽视饱和区
对吧
在这种情况下
这是一个非常悲观的和保守的估计
误差约为10%
不过没关系
对于手工计算准确度足够了
这是两个
反相器级联的版图
你们可以在这本书中
找到计算线性系数Keq
和计算CMOS反相器集总电容的例子
接下来将讲解传播延时的分析
我们有两种不同的模型
第一种是开关模型
你们是否记得我曾说过
晶体管就是一个具有有限的导通电阻
和无限的关断电阻的开关
这里我们就把晶体管看作一个开关
可以发现
这个晶体管在这里相当于一个电阻
这里有一个电容
所以这里有一个电阻和电容
我们可以计算延时
延时为
RC=0.69RonCL
这个电阻可
以通过从
Vout等于VDD到Vout等于VDD/2积分得到
结果等于3VDD(1-5λVDD/6)/4IDSAT
IDSAT在这段时间内是常数 等于这个
在这个基础上 我们可以计算传播延时
等于tpHL 和 tpLH的平均值 等于这个
我会给出一个计算传播延时的例子
比如 这里有两个反相器
这个尺寸为4.5 这个尺寸为1.5
这是第一个反相器的输入
这是第一个反相器的输出
怎样计算传播延时
我们需要计算tpHL 和tpLH
tpHL等于这个 对吧
0.69RC
电容在这
电阻等于这个
tpLH等于0.69乘上这个再乘上这个
这是电容 最后tpLH等于29ps
这个结果怎么得来的
请看这张表
你们还记得这张表吗
当NMOS晶体管的尺寸等于1
导通电阻为13K欧姆 对吧
这个是31K欧姆(指的是PMOS晶体管)
因为NMOS
晶体管的电阻
反比于晶体管的尺寸
于是我们可以
用这个除以晶体管的尺寸
最后就可以算出电阻
如果知道了这个和这个
就可以计算出这两个的算术平均数
最后得到tp 等于 32.5ps
这是最终结果
这是手算得到的
但根据HSPICE仿真结果
发现这个不同于这个
这个不同于这个
这个更大 也就是说相比于手工计算的结果
仿真出来的结果
事实上是更慢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这是第一个问题
你们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这里是输入 并且有一些这样的东西
这个叫上过冲 这个叫下过冲
因为在栅漏之间
有电容
电容两端的
电势不能突变
这就是如果输入突然增加
输出将同时突然增加的原因
电容两端的电压
差不能突然改变
所以这个(仿真)
相对于这个(手算)更大
所以 这个比这个大是有道理的
这就是第一种方法——开关模型
第二种是电流源模型
因为通过
NMOS的电流相同
是饱和电流
所以可以用一个电流源代替晶体管
这里有一个电容和一个NMOS晶体管
当电容放电时
这个可以被简化成这个
所以延迟应该
等于CL乘以电压的变化除以电流
这是电荷量如果电荷量除以电流
可以得到延迟时间
为CLVDD/(2Iav)
平均电流可
以用起始点
和结束点的电流平均计算
起始点Vout = VDD 结束点 Vout = VDD/2
最后得到平均电流
知道了这个和这个
于是我们就可以计算传播延时
结果等于这个
这是传播延时的表达式
tpHL 等于0.69CLReq
电阻可以用这个表示 对吧
如果我们忽视沟道长度调制效应
就可以忽略这一项
那么这个就可以被表示成0.69乘以这个
结果等于这个 最后 得到这个
如果V
DD >> VTn+ VDSATn / 2
对于NMOS晶体管
这个值通常等于0.43 对吧
VDSAT 等于 0.63
所以这个值约为0.74和0.75
这个结果在VDD远大于这个的假设下是有意义的
在这个条件下 可以发现这个等于这个
于是这一项可以被抵消
所以tpHL可以表示成这样
在这个表达式中
可以发现延迟事实上是
不依赖于供电电压的 对吧
因为这里的表达式里没有任何供电电压
由于沟道长度调制效应的影响
供电电压的影响
确实存在
提高供电电压
将带来性能的
小幅改善(比如延迟的减小)
大家可以看这张图片
这幅图说明
tp是供电电压的函数
如果提高供电电压 延时将减小
那是因为仍然存在
沟道长度调制效应的影响
如果没有这个影响
即使提高供电电压 也不能减小传播延时
由于沟道长度调制效应
提高供电电压仅能使传播延时
有一个小量的减小
在这里 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偏差
因为供电电压很低
所以晶体管
没有工作在速度
饱和区
当供电电压约为2VT
2VT事实上约等于VT+VTSAT/2
可以看到传播延时的急剧增加
所以应该避免
工作在这个区域
请比较这个
和之前介绍过的
你可以发现他们是非常相似的
-1
--文档
-1.Introduction to Digital IC
--Video
-2.Architecture of Digital Processor
--Video
-3.Full Custom Design Methodology
--Video
-4.Semicustom Design Methodology
--Video
-5.Quality Metric of Digital IC
--Video
-6.Summary and Textbook Reference
--Video
-7.HW--作业
-7.PPT
--补充材料1
--补充材料2
-Key Points Review of Last Lecture
--Video
-1.Introduction
--Video
-2.The Diode
--Video
-3.The MOSFET Transistor
--Video
-4.Secondary Effects
--Video
-5.Summary and Textbook Reference
--Video
-6.HW--作业
-6.PPT
--补充材料
-Key Points Review of Last Lecture
--Video
-1.Introduction
--Video
-2.Static Behavior
--Video
-3.HW--作业
-3.PPT
--补充材料
-Key Points Review of Last Lecture
--Video
-1.Dynamic Behavior I
--Video
-2.Dynamic Behavior II
--Video
-3.Power Dissipation
--Video
-4. Summary and Textbook Reference
--Video
-5.HW--作业
-5.PPT
--补充材料
-1.Introduction
--Video
-2.Static CMOS Design I
--Video
-3.Static CMOS Design II
--Video
-4.HW--作业
-4.PPT
--补充材料
-Key Points Review of Last Lecture
--Video
-1.Static CMOS Design III
--Video
-2.Static CMOS Design IV
--Video
-3.Dynamic CMOS Design
--Video
-4.Summary
--Video
-5.HW--作业
-5.PPT
--补充材料
-1.Introduction I
--Video
-2.Introduction II
--Video
-3. Static Latches and Registers I
--Video
-4.Static Latches and Registers II
--Video
-5.Static Latches and Registers III
--Video
-6.HW--作业
-6.PPT
--补充材料
-1.Key Points Review
--Video
-2.Dynamic Latches and Registers I
--Video
-3.Dynamic Latches and Registers II
--Video
-4.Dynamic Latches and Registers III
--Video
-5.Pulse Register
--Video
-6.Pipelining
--Video
-7.Schmitt Trigger
--Video
-8.Summary and Textbook Reference
--Video
-9.HW--作业
-9.PPT
--补充材料
-1. Introduction
--Video
-2. Adder: Full Adder (Definition)
--Video
-3. Adder: Circuit Design
--Video
-4. Adder: Logic Design I
--Video
-5. Adder: Logic Design II
--Video
-6. Adder: Summary
--Video
-7.HW--作业
-7.PPT
--补充材料
-1. Key Points Review
--Video
-2. Multiplier
--Video
-3. Shifter
--Video
-4. Summary and Textbook Reference
--Video
-5. HW--作业
-5. PPT
--补充材料
-1. Introduction
--Video
-2. Capacitance
--Video
-3. Resistance
--Video
-4. Electrical Wire Models
--Video
-5. Summary and Textbook Reference
--Video
-6. HW--作业
-6. PPT
--补充材料
-1. Introduction
--Video
-2. Capacitive Parasitics
--Video
-3. Capacitive Parasitics II
--Video
-4. Resistive Parasitics
--Video
-5. Summary and Textbook Reference
--Video
-6. HW--作业
-6. PPT
--补充材料
-1. Assignment Solving
--Video
-2. The teaching assistants want to say
--Video
-1. Problem 1
--Video
-2. Problem 2
--Video
-3. Problem 3
--Video
-4. Problem 4
--Video
-5. Problem 5
--Video
-6. Problem 6
--Video
-7. Problem 7
--Video
-1. Problem 8
--Video
-2. Problem 9
--Video
-3. Problem 10
--Video
-4. Problem 11
--Video
-5. Problem 12
--Video
-6. Problem 13
--Video
-7. Problem 14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