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外比较文学研究专题 >  第二章 爱默生与中国文化 >  2.2 爱默生与儒家思想 >  2.2 学习视频

返回《中外比较文学研究专题》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2.2 学习视频在线视频

下一节:2.3 学习视频

返回《中外比较文学研究专题》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2.2 学习视频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好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

我们知道 爱默生年轻时

对中国非常厌恶

但他中晚年时

却对中国儒家思想非常推崇 赞誉有加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爱默生了解中国儒家思想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间

早期 他对中国毫无认识 充满偏见

他读大学时 曾借过孔子的书

但几天后就还掉了

显然那时他对孔子不感兴趣

在他形成自己哲学的十年中

几乎没有读过孔子

直到他的超验主义思想形成后

他才感到有读孔子的必要

爱默生开始认真对待孔子是在1836年

从此后他一直保持对中国儒家经典的兴趣

他首先读的是马什曼(Joshua Marshman)翻译的《孔子》

读后他非常喜欢

在笔记中摘录了好几十段

1843年 爱默生得到一本克利翻译的

《中国古典:通称四书》 他如获至宝

在《日晷》上刊载了长达6页的 四书 语录

1867年 爱默生又从图书馆里借到

理雅各(James Legge)译注的《中国经典》

认真研读了两个多月

爱默生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青睐

一方面是由于 儒家思想与爱默生思想有相通之处

引发了他的共鸣 另一方面是

他希望从儒家思想中为超验主义学说寻求理论支持

下面我们谈谈 爱默生思想与儒家思想的一些契合之处

爱默生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第一个契合点

是它们的 天人观

中国文化中的天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

天 它无处不在

是一种神秘而超验的力量

控制着人世间的一切

当孔子得知其弟子 颜回先他而去时

哀号道 天丧予 天丧予

意思是说 是天要了颜回的性命

在孔子看来 人的命运 是由天所控制的

人无法逆转天命

只能心存敬畏

但孔子 并非用一种消极的态度 去面对天命

孔子说 不怨天 不尤人

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

意思就是说

不要去埋怨天 也不要埋怨他人

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

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孔子 是要人正确地了解天命、积极地活着

孔子说 天生德于予

他坚信人的内在道德力量 根源于天

而人又是可以 知天命的

既然 人性是天赋予的

人能知天命

孔子也因此坚信天人合一的观点

儒家经典中一些言论如

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都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人道即天道

以及儒家 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爱默生的 超灵 或者 上帝

与儒家的 天 是相契合的

爱默生笃信超灵的存在

认为自然万物 都充满了精神的存在

这种精神本身便是世间万物的内涵

是一种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的力量

爱默生把它称作 超灵

超灵 也就是上帝

爱默生承认 超灵 的权威

他在《神学院致辞》中写道

与它抗争 每战必输

因此 爱默生的 超灵 如同孔子的天一样

是统辖宇宙的唯一意志

同样 爱默生对 超灵 的态度也是非常积极的

他认为上帝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

他说 在灵魂的每一个行为上

都有人和上帝的统一 这是不言而喻的

最单纯的人在真心诚意崇拜上帝之时 就变成了上帝

这样 爱默生就将 超灵 和人融合在了一起

这与儒家的 天人合一 的观点 有同工之妙

爱默生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第二个契合点

是于它们的 人性观

在儒家看来 既然人性乃天赋

那么人性与天性就具有同一性

因此儒家认为人性本善

《中庸》里写道 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

意思是仁爱就是人

将爱父母放在第一位

仁 是人的基本特征和共性

儒家的人性论命题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既 肯定了所有人 具有的共同的人性

又强调了 每个个体的后天的差异性

以及人性的可变性

人具有共同的人性

加上人性又是可塑造的

因此人是可教育的

这也就自然导致儒家

对人的后天教育和修身的重视

所谓的人道

在中国文化里指的便是德

儒家讲修身养性

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对个人道德的不断提升

爱默生认为

上帝具有至善的德性

是绝对的 善的化身

在他看来 既然上帝普遍存在于人心

那么人性在本质上应该是善的

他在《论超灵》中说

一个人是一座寺庙的外观

一切智慧 和一切善都住在里面

爱默生也认为人是可以完善的

他相信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和他心中的上帝一样完美

爱默生主张的超验主义

本意也就是要反抗加尔文教关于 原罪 和 定命 的论断

强调 靠个人努力 来达到道德完善 和社会进步

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的内容

正是他最需要的内容

爱默生也和孔子一样

非常重视教育 对爱默生来说

教育可以使人突破内心的限制

并不断完善自己

他大力提倡普及教育

因此 也促进了美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爱默生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第三个契合点是它们的 道德观

儒家的道德修养和爱默生的道德完善都强调个人的精神追求

孔子说自己 饭疏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意思是吃粗饭喝冷水

弯起胳膊当枕头

快乐就在其中了

干不义的事、用不正当的手段

得到来的富贵 对我来说

就如同浮云一样没有意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孔子所在意的是

个人的道德修为

是精神追求 而不是物质享受

他们所追求的道德完满

完全出于 个人良知的 内在要求

而不是外部因素的 强制推动

这种儒家的道德要求和生活方式

与超验主义重精神而轻物质的主张是不谋而合的

爱默生非常重视个人内在的 精神追求

他认为人必须要加强自我修养 以发挥心中的善性

他不断强调人的自我反省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性

实际上 这也是爱默生对19世纪中期以后

美国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回应

当时的美国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之中

由于经济 迅猛发展

导致人们片面追求物质享受 而忽视精神追求

社会中自私、贪婪、虚荣的风气盛行

忽视精神追求

还使得人的独立意志 遭到毁坏

人不断被异化

爱默生在演讲中 一针见血地指出

灵魂沦为金钱的仆役 牧师变成了仪式

律师变成了法典 机械师变成了机器

水手变成了船上的一根绳子

因此 他希望通过 精神的力量来抵抗

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至上

他说道 棉花可以差一些

人却应该更好一些

他希望借儒家思想

所倡导的宁静淡泊来对抗美国物质社会中的喧嚣诱惑

用儒家博大的精神文化来救治美国社会充满欲望的各种弊病

爱默生对儒家思想的接受 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有时甚至不惜割裂下文语境

断章取义来为其所用 但总体上来说

他选择引用的儒家思想相关内容

基本都具有普遍价值

在东西方都能获得认同和接受

他的初衷是借中国文化以重塑美国的国民性

构建美国独立的文化精神

在这一过程中

他希望 既要冲破教会的成规陋习

也要避免因个性 过度张扬而带来的道德失衡

他一方面积极倡导 自强自立的独立精神

另一方面又希望 约束人的欲望

保持人对宇宙自然的 敬畏之心

儒家的一些观念正好符合爱默生的需求

有学者认为

正是这种经过儒家思想调和的 超验主义思想

替起步飞向 现代物质繁荣的美国

奠定了强有力的 精神准则 和心灵支柱

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好 这一节我们就讲到这里

谢谢大家!

中外比较文学研究专题课程列表:

第一章 比较文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1.1 跨文化研究

--1.1 学习视频

-1.2 比较文学

--1.2 学习视频

-1.3 世界文学

--1.3 学习视频

-1.4 世界文学与非西方文学经典

--1.4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一章 试题

第二章 爱默生与中国文化

-2.1 爱默生眼里的中国

--2.1 学习视频

-2.2 爱默生与儒家思想

--2.2 学习视频

-2.3 爱默生思想与禅宗思想的契合

--2.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第二章 测验

第三章 庞德与中国文化

-3.1 庞德的中国情缘

--3.1 学习视频

-3.2 庞德的诗学理念与其翻译的《华夏集》

--3.2 学习视频

-3.3 庞德与儒家思想

--3.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三章 测验

第四章 中国古诗对肯尼斯•雷克思罗斯诗歌创作的影响

-4.1 雷克思罗斯翻译的中国古诗词

--4.1 学习视频·

-4.2 吸纳使用中国古诗对仗的技法

--4.2 学习视频·

- 4.3 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意象

--4.3 学习视频

-4.4 营造中国式诗境

--4.4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四章 测验

第五章 奥登与中国

-5.1 诗人奥登的中国之行及诗歌:《在战争时期》

--5.1 学习视频

- 5.2 奥登对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上)

--5.2 学习视频

-5.3 奥登对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下)

--5.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五章 测验

第六章 白璧德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6.1 白璧德的节度法则与孔子的中庸之道

--6.1 学习视频

-6.2 白璧德的人文主义领袖与孔子的为政者素质之间的契合

--6.2 学习视频

- 6.3 白璧德与孔子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上的契合

--6.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六章 测验

第七章 赛珍珠与中国

-7.1 赛珍珠如何与中国结缘

--7.1学习视频

-7.2 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农民

--7.2 学习视频

-7.3 赛珍珠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7.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讨论4

-讨论5

-第七章 测验

第八章 比较文学视角中的月亮

-8.1 作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月亮”意象

--8.1 学习视频

- 8.2 月亮在中国与欧洲文学艺术中的审美表征

--8.2 学习视频

-8.3 与月亮有关的中国与欧洲代表性文艺作品欣赏

--8.3 学习视频

-8.4 月亮在中国和欧洲文艺中表征差异的历史根源与文化差异

--8.4 学习视频

-8.5 中国人和欧洲人对待自然不同态度及其结果

--8.5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八章 测验

第九章 中西诗学交汇中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9.1《旧锦囊》时期: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象征诗歌相结合的最初尝试

--9.1 学习视频

-9.2《雨巷》时期: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音乐性的完美结合

--9.2 学习视频

-9.3《我底记忆》时期:去除音乐性,走向诗歌内在韵律的散文化表现

--9.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九章 测验

第十章 《名人传》与《史记》的异与同

-10.1 《名人传》与《史记》的同

--10.1 学习视频

-10.2 《名人传》与《史记》的异

--10.2 学习视频

-10.3 《名人传》为何没能像《史记》那样垂范后世?

--10.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十章 测验

第十一章 潇湘八景诗画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11.1 八景图缘起

--11.1 学习视频

-11.2 中国禅僧在日本写下潇湘八景诗

--11.2 学习视频

-11.3 潇湘八景诗画的感召力

--11.3 学习视频

-11.4 “求变进取”的精神

--11.4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十一章 测验

第十二章 19世纪俄罗斯作家眼中的中国

-12.1 想象与虚构:普希金诗歌创作中的中国形象

--12.1 学习视频

-12.2 误读与偏见:冈察洛夫眼中的中国形象

--12.2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十二章 测验

第十三章 书史研究与比较文学

-13.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Book History

--13.1 学习视频

-13.2 The Book History in English Literature

--13.2 学习视频

-13.3 The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China's Book History

--13.3 学习视频

-13.4 The Role of Book History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13.4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讨论4

-第十三章 测验

2.2 学习视频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