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外比较文学研究专题 >  第四章 中国古诗对肯尼斯•雷克思罗斯诗歌创作的影响 >  4.2 吸纳使用中国古诗对仗的技法 >  4.2 学习视频·

返回《中外比较文学研究专题》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4.2 学习视频·在线视频

下一节:4.3 学习视频

返回《中外比较文学研究专题》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4.2 学习视频·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好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

我们知道雷克思罗斯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诗

由于他长期研习和翻译中国古诗

中国古诗的一些技法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雷克思罗斯曾说 继波德莱尔之后

对西方诗歌影响 最大的可能是来自外面

来自中国与日本诗歌的译文

这句话用在其他一些诗人身上 也许有些夸张

但对于他自己来说却是恰如其分的

我们在 雷克思罗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

创作的诗歌中 可以明显地看到

受中国古诗影响的痕迹

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诗歌句式简洁

大多数为5-7个音节

因为受中国古诗对仗技法的影响

诗歌中的对称句式明显增多

2、改写中国古诗句

或借用中国古诗中的意象进行诗歌创作

3、利用中国古诗意象及其意蕴在诗歌中

营造出多样的情与境的关系

这几个方面我们将在后面的几节中逐一介绍

这一节我们先考察雷克思罗斯在诗歌创作中

如何吸纳使用中国古诗对仗技法的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中

对仗是常用的技巧之一

对仗是通过词语和句式的两相对偶

来取得诗歌形式上和意义上两方面整齐匀称的一种修辞方法

也是我国古诗常见的艺术手段

它会聚了结构形式美和声韵音乐美

使表现的内容鲜明精美 富有张力

对仗的一般规则

一是词性相对

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

形容词对形容词 数词对数词

副词对副词等

二是词意相对或相关

如颜色对颜色 方位对方位

人对人 物对物等

三是结构形式及其在句中成份相同

如偏正结构与偏正结构相对

动宾结构与动宾结构相对

单字词对单字词 双字词对双字词

主语对主语 谓语对谓语

宾语对宾语等

律诗对仗还要求平仄声相对

即平声对仄声 仄声对平声

如杜甫著名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两行诗句中 两个 与 一行 相对

数量词对数量词 黄鹂 与 白鹭 相对

它们都是表示 鸟类的名词 在句中作主语

鸣 与 上 动词对动词 充当句子的谓语

翠柳 与 青天 相对 它们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

诗句的平仄也大致对应

声调起伏 错落有致

富有节奏和韵律感

在雷克思罗斯的《汉诗百首》中

就选译了杜甫的这首《绝句》

他也用对称的结构将这两句诗翻译了出来

如果我们将译诗写成两行

便可见其对称式的结构

A pair of golden orioles sings in the bright green willows

A line of white egrets crosses the clear blue sky

其中 a pair of 对 a line of

golden orioles 对 white egrets

sings 对 crosses

the bright green willows 对 the clear blue sky

译文中的对称结构清晰明了

雷克思罗斯将原诗中的 两个黄鹂 译成a pair of golden orioles

而不严格按字面意思译成two yellow orioles

我们都知道 一般情况下 两个 译成英语是 two

一双 译成英语是 a pair of

而雷克思罗斯把 两个 译成 a pair of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他这样翻译到底好不好呢

我认为他的这种翻译是非常妥帖的 为什么呢

因为第一 a pair of 与下一句的 a line of 结构一致

相对相偶 使译诗具有对称美

第二 a pair of 有成双成对的意味

更适合表达两个黄鹂在杨柳中恩爱嬉戏、雀跃欢唱的场景

译文中把 黄鹂 译成 golden orioles

而不是 yellow orioles golden(金黄色)比yellow更为亮丽

同样雷克思罗斯将 翠柳 译成 bright green willows

而非 green willows 、

将 青天 译成 the clear blue sky 而非 the blue sky

更赋予了诗境的鲜亮感

这两句译文很好地传达了原诗的韵味

将原诗明艳、欢快、动人的江南早春景色呈现了出来

在雷克思罗斯的其它一些译诗中也可看到同样的翻译手法

这里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现在我给同学们出一个课后思考题

雷克思罗斯把杜甫诗句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译为 White birds over the grey river

Scarlet flowers on the green hills

大家认为他的翻译是否妥当 请给出理由

从雷克思罗斯这些译文中

我们可以看出他非常熟悉中国古诗的 对仗 技法

并且非常擅长传达中国古诗的意境

中国古诗的 对仗 技法

雷克思罗斯在诗歌创作中 偶尔也加以改造运用

当然英文单词的发音与汉字的发音不同

没有平声和仄声的区分

故而雷克思罗斯在模仿时 不能追求平仄的对应

但 对仗 所讲究的诗句结构对称

他在模仿创作时 确实是深得要领

如他的诗 In the Dark Forest the Whisper

全诗共四行 由两句跨行连续的诗句构成

如果 我们把该诗 写成两行

其类似中国古诗 对仗的结构 便一目了然

In the dark forest the whisper of a million leaves

On the deep sea the sigh of a million waves

诗句中forest对sea whisper对sigh

leaves对waves 对仗工整

诗中将幽暗的森林同深深的大海相比

把树叶的低语同波涛的叹息相对

诗句相对相偶 意象突出 结构对称

再看雷克思罗斯写的诗歌 Slowly The Moon Rises

全诗共四行 由两句跨行连续的诗句构成

Slowly the moon rises

Over the quiet sea

Slowly the face of my beloved

Forms in my mind

这首诗的结构也很对称

其中moon对face 名词对名词

rises对forms 动词对动词

over对 in 介词与介词相对

sea对mind 名词对名词

这种对称结构 虽然不如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对仗那样严格完整

但却赋予了诗歌一种整齐美

有时雷克思罗斯 也将一些中国古诗的诗句加以改写、

模仿写出一些结构对称的诗句

例如 他曾指出 以下诗句便由《离骚》中的诗句改写而来

Young in Spring I gathered

Flowers on the mountain

Old in Autumn I pick

Sedges by the river

这些诗句 改写自《离骚》中的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诗句中 朝 即早上

夕 为日落时分 搴 和 揽 均有拔取之意

洲 指水中陆地 木兰 是一种花名

宿莽 为一种草名

对比雷克思罗斯的诗句与《离骚》中这两句

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大意和结构的相似

在雷克思罗斯的诗歌中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结构对称的诗句

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从总体视觉效果来看

这些诗句结构工整整齐

具有一种平衡而和谐的美感

诗句对称式的结构

使其中蕴含的意象相对相偶、互相照应

在相互的对比映衬中

诗歌意象显得更为灵动突出

从听觉效果而言

这些诗句 每行多由5-7个音节组成

其音节数与中国古诗的五言诗和七言诗相仿

5-7个音节的朗读时间长度与大多数人的正常呼吸时间长度大致相当

读起来从容不迫、琅琅上口

可以说雷克思罗斯对中国古诗句式的模仿

使其诗句避免了拖沓冗长

变得更为简洁明朗 诗句对称式的结构

给其诗歌增添了整齐感和韵律美

好 这一节

就讲到这里

中外比较文学研究专题课程列表:

第一章 比较文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1.1 跨文化研究

--1.1 学习视频

-1.2 比较文学

--1.2 学习视频

-1.3 世界文学

--1.3 学习视频

-1.4 世界文学与非西方文学经典

--1.4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一章 试题

第二章 爱默生与中国文化

-2.1 爱默生眼里的中国

--2.1 学习视频

-2.2 爱默生与儒家思想

--2.2 学习视频

-2.3 爱默生思想与禅宗思想的契合

--2.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第二章 测验

第三章 庞德与中国文化

-3.1 庞德的中国情缘

--3.1 学习视频

-3.2 庞德的诗学理念与其翻译的《华夏集》

--3.2 学习视频

-3.3 庞德与儒家思想

--3.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三章 测验

第四章 中国古诗对肯尼斯•雷克思罗斯诗歌创作的影响

-4.1 雷克思罗斯翻译的中国古诗词

--4.1 学习视频·

-4.2 吸纳使用中国古诗对仗的技法

--4.2 学习视频·

- 4.3 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意象

--4.3 学习视频

-4.4 营造中国式诗境

--4.4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四章 测验

第五章 奥登与中国

-5.1 诗人奥登的中国之行及诗歌:《在战争时期》

--5.1 学习视频

- 5.2 奥登对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上)

--5.2 学习视频

-5.3 奥登对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下)

--5.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五章 测验

第六章 白璧德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6.1 白璧德的节度法则与孔子的中庸之道

--6.1 学习视频

-6.2 白璧德的人文主义领袖与孔子的为政者素质之间的契合

--6.2 学习视频

- 6.3 白璧德与孔子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上的契合

--6.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六章 测验

第七章 赛珍珠与中国

-7.1 赛珍珠如何与中国结缘

--7.1学习视频

-7.2 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农民

--7.2 学习视频

-7.3 赛珍珠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7.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讨论4

-讨论5

-第七章 测验

第八章 比较文学视角中的月亮

-8.1 作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月亮”意象

--8.1 学习视频

- 8.2 月亮在中国与欧洲文学艺术中的审美表征

--8.2 学习视频

-8.3 与月亮有关的中国与欧洲代表性文艺作品欣赏

--8.3 学习视频

-8.4 月亮在中国和欧洲文艺中表征差异的历史根源与文化差异

--8.4 学习视频

-8.5 中国人和欧洲人对待自然不同态度及其结果

--8.5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八章 测验

第九章 中西诗学交汇中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9.1《旧锦囊》时期: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象征诗歌相结合的最初尝试

--9.1 学习视频

-9.2《雨巷》时期: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音乐性的完美结合

--9.2 学习视频

-9.3《我底记忆》时期:去除音乐性,走向诗歌内在韵律的散文化表现

--9.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九章 测验

第十章 《名人传》与《史记》的异与同

-10.1 《名人传》与《史记》的同

--10.1 学习视频

-10.2 《名人传》与《史记》的异

--10.2 学习视频

-10.3 《名人传》为何没能像《史记》那样垂范后世?

--10.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十章 测验

第十一章 潇湘八景诗画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11.1 八景图缘起

--11.1 学习视频

-11.2 中国禅僧在日本写下潇湘八景诗

--11.2 学习视频

-11.3 潇湘八景诗画的感召力

--11.3 学习视频

-11.4 “求变进取”的精神

--11.4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十一章 测验

第十二章 19世纪俄罗斯作家眼中的中国

-12.1 想象与虚构:普希金诗歌创作中的中国形象

--12.1 学习视频

-12.2 误读与偏见:冈察洛夫眼中的中国形象

--12.2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十二章 测验

第十三章 书史研究与比较文学

-13.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Book History

--13.1 学习视频

-13.2 The Book History in English Literature

--13.2 学习视频

-13.3 The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China's Book History

--13.3 学习视频

-13.4 The Role of Book History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13.4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讨论4

-第十三章 测验

4.2 学习视频·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