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外比较文学研究专题 > 第十二章 19世纪俄罗斯作家眼中的中国 > 12.1 想象与虚构:普希金诗歌创作中的中国形象 > 12.1 学习视频
同学们好
很高兴有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大家应该知道
普希金是现代俄罗斯文学和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
他被誉为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也许有同学会问
普希金从未到过中国
他与中国和中国文化发生了什么关系呢
中国和中国文化在普希金的生命轨迹中留下了什么样的痕迹呢
下面我就和大家来谈谈这个话题
普希金的生活经历是曲折和多彩的
他生于1799年 曾经参与过十二月党人的文学团体
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
由于他的诗歌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
他曾经两次被变相流放
1837年2月 普希金在沙皇及其帮凶蓄意策划的决斗中遇害
年仅38岁
不过 在这短暂的38年生涯中
普希金始终向往中国
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多次对中国进行直接和间接的描写
构建了一个模糊但却独具特色的中国形象
普希金对中国的了解
始于他的曾外祖父
他的曾外祖父名叫汉尼拔
是 彼得大帝的黑奴
因为在那个时代
皇宫贵族们喜欢收养一些来自非洲的儿童
以供自己消遣娱乐之用
普希金的曾外祖父深受彼得大帝的宠爱
后来入伍担任军职
曾经被派往与中国相邻的边境 修筑军事要塞
他很有可能到过中国
后来 普希金在《自传》这本书中
提到过这件事
1811年 普希金进入皇村学校学习
在这里 他与中国文化再一次发生了联系
皇村是历代沙皇的离宫 始建于1780年
在席卷欧洲的 中国热 的影响下
皇村在某种程度上也被中国化了
其中建设了中国式剧院、凉亭和小桥等
不少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物
再后来 在这里还建了一个 中国村
普希金在皇村求学6年
这些中国式的建筑深深吸引了他
我们可以在他创作的诗歌中找到这些印记
比如 1813年
普希金创作了诗歌《致娜塔莉亚》
这是一首爱情诗
也是普希金现存最早的一首诗歌
诗中的主人公娜塔莉亚
是皇村农奴剧团的一名女演员
普希金经常去看她的演出
并深深地爱上了她
在这里 当时只有14岁的中学生普希金
在诗中刻画了他与娜塔莉亚在 凉亭 幽会的情景
他写道 我单独在凉亭和她在一起
看见 那纯洁的百合花
我颤栗 苦恼 目瞪口呆
在皇村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中
普希金最喜欢的是 凉亭
他深谙建筑在中国园林中的组景作用
所以他在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中描写黑海龙王的花园时
也提到了凉亭
诗中写道 一座座明亮的凉亭
掩映在常绿的草木之间
那是个幽静的去处
给人以安宁和清凉
同时 普希金在他现存最早的诗歌《致娜塔莉亚》中
第一次提到了中国人的形象 在他的笔下
中国人主要是作为正面形象出现的
诗人在诗中写道
我不是东方后宫的统治者
我不是阿拉伯人 也不是土耳其人
请不要把我当作
是一个礼貌的中国人
或是一个粗鲁的美国人
普希金在写这首诗歌时 年仅14岁
估计他在诗中提到的这些不同国家的人的特征
应该与娜塔莉亚所在剧团演出的剧目有关
诗中出现的 有礼貌的中国人 的形象
应该来自该剧团的演出
1820年 普希金因写作歌颂自由的诗篇
而被流放到俄罗斯南部
在那里 他认识了曾经到过中国边境的外交官维格尔
与这名外交官的交往
无疑会增加普希金对中国的感性认识
此外 普希金的很多朋友因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失败
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为了关心自己的朋友和了解他们的流放地
普希金订阅了杂志《西伯利亚通报》
这份杂志经常登载俄罗斯汉学家们写的有关介绍中国的文章
这在某种程度上
也加深了他对中国的了解
19世纪20年代末期
普希金认识了汉学家比丘林
这对他更为深入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比丘林是俄罗斯中国学和东方学的奠基人
1808年1月 他作为第九届俄罗斯驻华宗教使团团长抵达中国
前后在北京居住达十三年半左右
他因在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做出杰出贡献而享有
俄罗斯第一位大汉学家
俄罗斯汉学的奠基人 等美誉
与比丘林的交往
让普希金得到了不少关于中国的第一手资料
普希金读过的介绍中国的书籍应该不少
目前保存下来的藏书就有82种之多
其中就有《中华帝国概述》《谈中国的花园》
《四书解义》《赵氏孤儿》《三字经》等重要著作
在我看来 普希金应该是从诸如《四书解义》《三字经》这样一些书籍当中
接触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哲学家
例如 他在自己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第一章的草稿中
作者在介绍主人公奥涅金曾经受到过的教育时
就称赞中国的孔子 他这样写道
孔夫子 中国的圣贤
教导我们尊重青年
为防止他们迷途
不能急于加以责难
只有他们肩负着希望
使希望……
我想 普希金之所以直接提及中国圣贤孔子
并且建议大家 要尊重青年
青年肩负着希望 等观点
应该是孔子提出的 有教无类 后生可畏
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影响他的结果
除了孔子 普希金还对中国的另一个圣贤孟子进行过介绍
在《文学报》1830年第1期
曾经刊登过一篇关于《三字经》的未署名的评论文章
该文介绍了《三字经》的基本内容
为了使俄罗斯读者更好地读懂《三字经》
书评作者转引了译者比丘林在书中对 孟母三迁
这个故事所做的详尽注解
据我国普希金研究专家张铁夫先生的考证
这篇评论文章很有可能是普希金的手笔
1828年12月 29岁的普希金在莫斯科的一次舞会上
认识了有莫斯科第一美女之称的娜塔莉亚·冈察洛娃
对她一见钟情
而此时的冈察洛娃
还只有16岁 1829年4月
普希金委托美籍俄罗斯人托尔斯泰伯爵
向冈察洛娃的母亲提亲
但未得到肯定性答复
5月1日 普希金在给冈察洛娃的母亲留下一封信后
动身去了高加索
10月 普希金回到莫斯科
迫不及待地到冈察洛娃家打探冈察洛娃母亲的态度
这一次 不仅冈察洛娃小姐对他的态度十分冷淡
而且冈察洛夫的母亲对他也很不待见
并拒绝了这门亲事 为什么呢
因为此时的普希金不仅没钱
而且他与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关系十分紧张
这些都令冈察洛娃的母亲十分担心
情场上失意的普希金
于1829年12月23日创作了一首无题诗
抒发了自己苦闷的心情
表达了自己想逃离当前环境的愿望
也正是在这首诗中
诗人第一次表达了想到中国去的愿望
他在诗中写道
出发吧 朋友们
我已准备停当
无论你们想去哪儿
我都愿意跟在身旁
到处跟着
只要避开那傲慢的女郎
无论是去遥远的中国长城脚下
还是去喧闹的巴黎
或者最终去那个地方……
我们在上面这首诗中可以看到
普希金用了 傲慢的 一词来形容冈察洛娃
这说明这位在俄罗斯文坛叱诧风云的诗人
当时受到的是多么大的委屈
以至于从不服输的多情浪子普希金
也萌生了找个安静地方去疗疗伤的念头
就这样 遥远的中国
成为普希金逃避爱情的首选地
据一些学者的考证
普希金在这首诗歌中对 中国 一词的修饰语
经历过两次变化 在最初的手稿当中
他使用的是 спокойный Китай
意思是 平静地中国
但这首诗第一次发表时
спокойный Китай 变成了 застойный Китай
意思是 停滞的中国
到这首诗再版时
则变成了 далёкий Китай
即 遥远的中国 我认为
从 平静的中国 停滞的中国 到最后 遥远的中国
这个小小的变化
折射出了普希金对中国认识的一种变化
19世纪30年代的中国
积贫积弱 闭关锁国
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在欧洲人的眼里
那时的中国几乎就是 腐败、停滞和落后 的代名词
是发达的欧洲文明的反面例子
例如 普希金的好友恰达耶夫就曾经将中国视为 迟钝而停滞不前 国家
普希金最后选择了一个中性的词汇 далёкий 也就是遥远的 来形容中国
这不仅是出于诗歌创作本身的需要
也是他逃离爱情折磨的一种情绪的表达
但这也同时说明
虽然普希金对于如何认识中国这个问题
还处在摇摆和紧张思考之中
但他最终选择了带有中性色彩的形容词来修饰 中国
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说明
他对中国并没有什么偏见
1830年1月7日 普希金给沙皇政府的政治审查机构负责人
卞肯多尔夫将军写了一封信
正式提出出国的申请
他在信中说 目前我还未结婚
也没有担任公职
我想去法国或意大利做一次旅行
如果我的要求不能获准
则请求准许我随团访问中国
10天后 卞肯多尔夫在回信中转达了尼古拉一世的旨意
并以花销太大、脱离正业为由
不同意他去法国、意大利旅行
又以使团人员已经确定、不能替换为由
拒绝了他去中国的申请
3月24日 普希金回信卞肯多尔夫
他在信中写道
尽管四年来我谨言慎行
但并未得到当局的信任
我痛苦地看到
我的一些最微小的行动
都引起怀疑和不友善的态度
将军 请你原谅我怨气满腹
态度放肆
不过请您看在上帝的面上
哪怕是用一分钟时间设身处地地替我想一想
了解一下我的处境是多么难受
它是这样不稳定
以致于我每分钟都感到大祸临头
这种灾祸我无法预见
也无法躲避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普希金之所以将中国作为他异国之行的目的地之一
其中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
那就是他希望躲避政治灾难
而中国作为遥远的哲学之邦和文明古国
自然会受到诗人的关注
同学们 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看到 普希金作为文学家
他对中国的思考主要是从文学创作和自身经历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的
其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意象
主要包括 中国花园 中国人 中国长城 这三个意象
在他的眼里
花园 是青年爱情的寓所
中国人 是文质彬彬的
而 中国的长城 则是其躲避风暴的平静港湾
与同时代的其他文学家相比
普希金并未像别林斯基、赫尔岑、果戈理那样
极力否定中国及其中国文化
对普希金来说
中国意象只是其抒发个人情感的寄托物
带有虚构性和想象性
虽然普希金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交集并不多
但我们通过诗人生命轨迹上的这些中国印记
依然可以洞悉到普希金诗歌创作中的真情实感和人生命运的悲剧性
好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谢谢大家的聆听 再见
-1.1 跨文化研究
--1.1 学习视频
-1.2 比较文学
--1.2 学习视频
-1.3 世界文学
--1.3 学习视频
-1.4 世界文学与非西方文学经典
--1.4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一章 试题
-2.1 爱默生眼里的中国
--2.1 学习视频
-2.2 爱默生与儒家思想
--2.2 学习视频
-2.3 爱默生思想与禅宗思想的契合
--2.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第二章 测验
-3.1 庞德的中国情缘
--3.1 学习视频
-3.2 庞德的诗学理念与其翻译的《华夏集》
--3.2 学习视频
-3.3 庞德与儒家思想
--3.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三章 测验
-4.1 雷克思罗斯翻译的中国古诗词
-4.2 吸纳使用中国古诗对仗的技法
- 4.3 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意象
--4.3 学习视频
-4.4 营造中国式诗境
--4.4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四章 测验
-5.1 诗人奥登的中国之行及诗歌:《在战争时期》
--5.1 学习视频
- 5.2 奥登对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上)
--5.2 学习视频
-5.3 奥登对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下)
--5.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五章 测验
-6.1 白璧德的节度法则与孔子的中庸之道
--6.1 学习视频
-6.2 白璧德的人文主义领袖与孔子的为政者素质之间的契合
--6.2 学习视频
- 6.3 白璧德与孔子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上的契合
--6.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六章 测验
-7.1 赛珍珠如何与中国结缘
--7.1学习视频
-7.2 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农民
--7.2 学习视频
-7.3 赛珍珠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7.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讨论4
-讨论5
-第七章 测验
-8.1 作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月亮”意象
--8.1 学习视频
- 8.2 月亮在中国与欧洲文学艺术中的审美表征
--8.2 学习视频
-8.3 与月亮有关的中国与欧洲代表性文艺作品欣赏
--8.3 学习视频
-8.4 月亮在中国和欧洲文艺中表征差异的历史根源与文化差异
--8.4 学习视频
-8.5 中国人和欧洲人对待自然不同态度及其结果
--8.5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八章 测验
-9.1《旧锦囊》时期: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象征诗歌相结合的最初尝试
--9.1 学习视频
-9.2《雨巷》时期: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音乐性的完美结合
--9.2 学习视频
-9.3《我底记忆》时期:去除音乐性,走向诗歌内在韵律的散文化表现
--9.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九章 测验
-10.1 《名人传》与《史记》的同
-10.2 《名人传》与《史记》的异
-10.3 《名人传》为何没能像《史记》那样垂范后世?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十章 测验
-11.1 八景图缘起
-11.2 中国禅僧在日本写下潇湘八景诗
-11.3 潇湘八景诗画的感召力
-11.4 “求变进取”的精神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十一章 测验
-12.1 想象与虚构:普希金诗歌创作中的中国形象
-12.2 误读与偏见:冈察洛夫眼中的中国形象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十二章 测验
-13.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Book History
-13.2 The Book History in English Literature
-13.3 The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China's Book History
-13.4 The Role of Book History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讨论4
-第十三章 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