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外比较文学研究专题 > 第二章 爱默生与中国文化 > 2.1 爱默生眼里的中国 > 2.1 学习视频
同学们好
前面张隆溪教授 为我们讲解了
比较文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在后面的学习中
我们将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
来探讨各类不同的比较文学研究选题
在这一部分里
我们将要研究学习爱默生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
是美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及社会活动家
是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
爱默生于1803年出生在美国波士顿
祖上为牧师世家
爱默生22岁时 进入哈佛神学院学习
23岁时便开始以唯一神教牧师身份布道
唯一神教是基督教派的一种
此教派强调上帝只有一位
反对 三位一体 说
也就是说不相信上帝由三个位格
即 圣父、 圣子和圣灵 组成
1829年26岁的爱默生
被聘任为波士顿第二教堂初级牧师
1832年 爱默生因对唯一神教过于理性而不满
提出改革意见 却遭到拒绝
于是愤然离职 之后
爱默生以私人身份进行传教 一直到1838年
此后 他很少从事教会活动
而是专心于 著书和演讲
爱默生离职后
进行了第一次欧洲之旅
结识了许多英国浪漫派诗人
如柯勒律治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等等
浪漫主义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
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爱默生深受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
将浪漫主义思想介绍到美国
欧洲之行使爱默生从唯一神教转向超验主义
1836年 爱默生发表《论自然》
首次系统地阐述超验主义思想
不久后 爱默生与其他志同道合的超验主义者
建立了 超验主义俱乐部
超验主义的主要思想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 超验主义者强调精神或超灵
认为这是宇宙至为重要的存在因素
超灵是一种无所不容、无所不在、抑恶扬善的力量
是万物之本
它存在于人和自然界内
第二 超验主义者强调个人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 个人是社会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会的革新 只能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完善
才能实现
第三 超验主义者以全新的目光看待自然
认为自然界是超灵或上帝的象征
在超验主义者看来
自然界不只是物质而已
它有生命 上帝的精神充溢其中
自然万物都具有象征意义
它是超灵的外衣
是精神世界的体现
因此 它对人的思想具有一种健康的滋补作用
超验主义主张回归自然
向大自然学习
接受它的启示和影响
以便在精神上成为完人
1840年 超验主义俱乐部出版了自己的刊物《日晷》
进一步宣传 超验主义观念
1842年到1844年期间
爱默生担任该杂志主编
成为超验主义的旗手
爱默生的思想和作品
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美国文化的独立与美国民族精神的形成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一生著述颇丰
其中最为重要的有《论自然》、
《美国学者》、《神学院致辞》等
《论自然》是其超验主义的经典之作
几乎包含了其超验主义思想的所有精髓
爱默生引领的超验主义运动是一场思想 与文化的解放运动
被誉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在超验主义学说中 爱默生对自然
对人有自己新的看法
形成了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
爱默生的思想对美利坚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重大
他是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
美国总统林肯 称爱默生为
美国精神的先知 美国的孔子
爱默生被誉为美国的孔子
因其思想与孔子学说在许多方面相契合
但爱默生对中国的态度却并不是那么友善
在爱默生之前 许多西方人
从早期13世纪的马可•波罗
到16世纪的蒙田
再到18世纪的伏尔泰
他们对中国都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然而 与这些人对中国的赞美和推崇相反
爱默生早年对中国印象并太好
对中国的评价基本都是负面的
1822年 仅19岁的爱默生
就在一篇文章中 对中国进行了批评
他写道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代复一代
表现出同样恼人的单调
就和他们的 瓷器画一样 平淡无奇
爱默生在这里 将中国视为 单调的同义词
在他眼里 中国的人、事、物都千篇一律
缺乏个性统一得 令人生厌
这跟他所强调的个人主义思想 刚好是相悖而行的
这也就不奇怪
他对这样一个千篇一律 的中国 大加批判
两年后 爱默生对中国进行了
更为严厉的批判和谴责
他在日记中写道
这个天朝帝国——吊死这天朝帝国
我恨北京 我不会去喝黄河的水、驱邪的茶
人们容易把一个国家的产品
和它的生产者的混为一谈
茶叶 这微不足道的本植物
在西方纯属奢侈……我恨中国
它是个俗丽的花瓶
呸!中国
从这段文字 我们可以看出
爱默生对中国的极度鄙视
在他眼里中国是最丑陋的国家
他说: 中华帝国享有的
纯粹是木乃伊的名声
她将世界上最丑陋的特征
小心翼翼地保留了三四千年之久……
中国 古老的白痴
乏味得令人佩服
她在各国的集会上 只能说
我出茶叶 在爱默生看来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象征的是停滞不前
中国是贫穷 落后 封闭的
是 木乃伊
大致说来
爱默生对中国的批判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 中国代表着君主制
中国人绵羊般地 顺从着一个暴君
匍匐于一个 巨大而集权的官僚机构前
第二 中国社会停滞不前
她贫穷封闭又僵化
第三 中国的历史和民族性中缺少个人和个性
爱默生对中国的评价
与19世纪 一些重要的思想家们
如亚当•斯密、黑格尔、马克思等
对中国的看法大体上是一致的
他们都将中国视为一个自满自足
停滞不前 腐败无能的庞然怪物
在他们眼里
中国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
不是向前积极进取
而是深陷在历史的沼泽里不能自拔
这些看法有不实 也有侮辱
但却言中了一个不幸的事实
中国作为一个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国家
正在走向衰落
19世纪 是中国饱受耻辱的 一个世纪
也是在这个时期
中国从一个伟大的帝国 衰败成一个半殖民地国家
导致中国衰败 有多种原因
当时清朝的 君主制度 古老而僵化
政治腐败 国家内部 矛盾严重
外部入侵不断 人们生活困苦 怨声载道
当时的中国政府无能
既难以自我更新
又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
故而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的形象不断恶化
中国几乎沦为 僵固 与 落后 的同义词
19世纪 有关中国的文章中
所描绘的中国画面 大多都是令人生厌的
他们不断地在 重复着同样的主题
穷落后的中国 邪恶叵测的中国人
可以说 这些社会主流观点
以及19世纪 西方普遍接受的 中国负面形象
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了爱默生对中国的看法
总而言之 爱默生 对中国的认识
有歪曲、误解和不实
由于当时 中国积贫积弱 的社会现状
加之他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以及大众主流观点的影响
造成了他对中国的反感
使他对中国评价时 过于偏激武断
后来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
爱默生 对中国的态度逐渐缓和
他的语气 也变得理智平和了
1868年 65岁的爱默生
在欢迎中国外交使团的宴会上
不仅对中国的发明 和一些制度进行了赞美
更是对孔子学说 大加赞赏
爱默生态度的转变与他对中国儒家思想的仰慕
以及他与孔子思想上的契合有关
详细的内容 我们将在下一节中
继续进行讲解
这一节我就讲到这里
谢谢大家
-1.1 跨文化研究
--1.1 学习视频
-1.2 比较文学
--1.2 学习视频
-1.3 世界文学
--1.3 学习视频
-1.4 世界文学与非西方文学经典
--1.4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一章 试题
-2.1 爱默生眼里的中国
--2.1 学习视频
-2.2 爱默生与儒家思想
--2.2 学习视频
-2.3 爱默生思想与禅宗思想的契合
--2.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第二章 测验
-3.1 庞德的中国情缘
--3.1 学习视频
-3.2 庞德的诗学理念与其翻译的《华夏集》
--3.2 学习视频
-3.3 庞德与儒家思想
--3.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三章 测验
-4.1 雷克思罗斯翻译的中国古诗词
-4.2 吸纳使用中国古诗对仗的技法
- 4.3 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意象
--4.3 学习视频
-4.4 营造中国式诗境
--4.4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四章 测验
-5.1 诗人奥登的中国之行及诗歌:《在战争时期》
--5.1 学习视频
- 5.2 奥登对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上)
--5.2 学习视频
-5.3 奥登对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下)
--5.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五章 测验
-6.1 白璧德的节度法则与孔子的中庸之道
--6.1 学习视频
-6.2 白璧德的人文主义领袖与孔子的为政者素质之间的契合
--6.2 学习视频
- 6.3 白璧德与孔子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上的契合
--6.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六章 测验
-7.1 赛珍珠如何与中国结缘
--7.1学习视频
-7.2 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农民
--7.2 学习视频
-7.3 赛珍珠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7.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讨论4
-讨论5
-第七章 测验
-8.1 作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月亮”意象
--8.1 学习视频
- 8.2 月亮在中国与欧洲文学艺术中的审美表征
--8.2 学习视频
-8.3 与月亮有关的中国与欧洲代表性文艺作品欣赏
--8.3 学习视频
-8.4 月亮在中国和欧洲文艺中表征差异的历史根源与文化差异
--8.4 学习视频
-8.5 中国人和欧洲人对待自然不同态度及其结果
--8.5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八章 测验
-9.1《旧锦囊》时期: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象征诗歌相结合的最初尝试
--9.1 学习视频
-9.2《雨巷》时期: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音乐性的完美结合
--9.2 学习视频
-9.3《我底记忆》时期:去除音乐性,走向诗歌内在韵律的散文化表现
--9.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九章 测验
-10.1 《名人传》与《史记》的同
-10.2 《名人传》与《史记》的异
-10.3 《名人传》为何没能像《史记》那样垂范后世?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十章 测验
-11.1 八景图缘起
-11.2 中国禅僧在日本写下潇湘八景诗
-11.3 潇湘八景诗画的感召力
-11.4 “求变进取”的精神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十一章 测验
-12.1 想象与虚构:普希金诗歌创作中的中国形象
-12.2 误读与偏见:冈察洛夫眼中的中国形象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十二章 测验
-13.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Book History
-13.2 The Book History in English Literature
-13.3 The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China's Book History
-13.4 The Role of Book History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讨论4
-第十三章 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