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外比较文学研究专题 >  第十三章 书史研究与比较文学 >  13.3 The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China's Book History >  13.3 学习视频

返回《中外比较文学研究专题》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13.3 学习视频在线视频

下一节:13.4 学习视频

返回《中外比较文学研究专题》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13.3 学习视频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那么书籍史在中国又是什么样一种情况?

我们能从中国大量的书籍史材料中学到些什么?

尽管研究传统中国文化的学者们常常不使用这样的术语,

但关于中国文化与书籍不同的物理形式及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

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个问题其实存在相当多的常识,

它与中国书籍史问题密切相关。

举例来说,我肯定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文化最远古的时代,

留存下来的文字记载都来自刻在甲骨和金属器物上的文字和铭文

很显然,人们不大可能在这些物体表面上写一篇短篇故事或一篇散文,

因此这些最早的文本有着简单的宗教仪式或纪念功能。

后来,人们将更复杂的文本写在帛书或竹简上——但这些书写材料

都有其弊端,因为作帛书用的丝绸极其昂贵,而竹简太笨重,

捆竹简的绳子又往往容易断掉。

战国和汉代文本传播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当绳子断掉或烂掉之后,

这些竹简文本很容易混杂在一起,竹简的顺序弄得混乱颠倒。

东汉晚期纸的发明无疑解决了传播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也使得书籍不再那么昂贵。

然而,造纸术的发明也产生了其他一些料想不到的后果。

比如,尽管中国的书法早在纸产生以前就被发明了出来,但造纸业的

发展却促使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在六朝真正繁荣起来,

产生了多种书法字体,而书法也成了艺术家自我表达的工具。

其原因在于此时人们已经有财力在比竹简宽得多的平面上练习书法。

书法的发展反过来也影响了诗歌方面的美学理想,

因为语言的内容和风格被认为代表着诗人的性格。

纸的发明同时也使得知识分子开始用炭笔拓片在石碑上拓字。

这一做法后来演变成为了刻印文字而特意在木板上进行雕刻

换言之,印刷术由此得以发明,这或许是世界书籍史上最重要的一项研制成果。

印刷术不仅仅能将同样的书籍以另一种崭新的方式呈现给公众,

或者使书变得越来越便宜——它使社会围绕着信息来组织自身的方式

发生了一些巨大变革,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在接下来的几分钟,我会给大家举几个例子,以说明印刷术的发展

如何改变了宋代的文学史、思想史和社会史进程。

尽管唐代也偶尔使用印刷术,但印刷术真正得到广泛应用还是在宋代,

催生了我们可称之为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文化”。

对宋代思想史和文学史有所了解的同学也许清楚,

这是华夏文明的一个巨大转折点。

宋代所发生的许多变革都能追溯到印刷术的普遍应用上。

在宋初,宋太祖和宋太宗都下过敕令,命令官方刻印佛教典籍。

这也是唐、五代时期屡次进行的佛经印刷活动的继续。

然而,真正说来,宋代的印刷文化发端自这两位皇帝及后来的皇帝

下令刻印儒家经典,即五经的标准刻本的举措。为备考科举考试,

学子们需使用这些书籍。

后来的一些商业编辑则出版了更适合考生们使用的儒家典籍——

价格更便宜,还附有大量注释。

考虑一下这一点怎样影响着中国社会:突然之间,一个有上进心的学子

能够以更低的代价,也更容易备考选拔国家公职人员的科举考试。

尽管理论上科举考试向所有人开放,

但家中男丁若要在高薪聘来的家庭教师的辅导下攻读典籍手抄本,

这不菲的花费只有那些相对富裕的家庭才负担得起。

从宋代开始,来自更广泛阶层的人们开始能够为参加科举考试而努力学习

——这一点不仅使政府公职变得更多样化,而且极大拓展了人们的文化水平。

即使不久以后落榜的考生越来越多,这些吸纳了典籍中价值观的人

终究算是读书人,从而催生出一个庞大的读者群,

以及一批希望通过写作来谋生的人。

或者再来看另一个例子:你们当中有很多人可能知道,在很多方面,

宋代的作家与过去的文学之间的关系更密切。

一方面,宋代散文文体以强调“古体”而闻名,

这就是开始于11世纪初的古文运动——

这一变革的首要动力是唐代作家韩愈和柳宗元的正典化进程和他们作品的广泛传播。

各种文学史通常将这两位唐代作家视为古文运动的开创者,该运动

在宋代得以延续,但事实上,要不是宋代出版商刻印了韩、柳二人的

标准版著作集,古文运动是不会发生的。

同样,考虑一下宋代作家总喜欢以多种不同方式谈论古代文学这件事。

由欧阳修首创的诗话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体裁,而到了12世纪早期,诗话已变得十分流行。

宋代的诗歌散文中随处可见提及旧时的作家,尤其喜欢援引唐代文人的典故。

当然,正如世界上所有其他文学一样,中国文学一直是

作为传统的一部分存在的,作家引用前朝文人是常有的情况。

但到了宋代,用典急剧增加,而作家在如何看待其本人作品与文学史的关系

这方面的自我意识也变得更加强烈。

这一风格变化以及与往昔作品的联系更密切的主要原因在于,

大众能很容易而又便宜地买到的过去的文学产品比以前多得多。

因为当时出版了如此之多前朝作家的新的标准版著作——特别是

唐代作家的作品——宋代作家要通晓过去的文学作品的话,

既无需靠机缘偶遇手抄本,也不必死记硬背。

他们只消在书架边翻阅一下自己的藏书就能找到所需的引文。

而且,作家们可以假定他们的读者同样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书,

因而能理解他们作品中的典故,或是已经读过作家们在诗话中探讨的那些诗歌。

随着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可获得的文本数量急剧增加,这一点显然

在改变着作家们心目中自身与文学史的关系,并同样改变了他们自身的写作风格。

有关宋代文人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家从中国文学史基础课上可能并未得悉:

宋代的知识分子往往也是了不起的古文物研究家,他们经常搜寻

并高度评价几个世纪以前的艺术和书法作品。除此之外,他们对手工艺品,

比如古代的青铜制品或其他古玩,也有同样的兴趣。

印刷术同样大大促进了古文物研究的发展,因为使用印刷术

来传播文物的图像比较容易,使用图像作为文本的补充则能使文物辨别和鉴赏更为便捷。

虽然活字印刷术已由北宋的毕昇发明出来,但在中国历史上很少使用,

直到很久以后才较为普及;宋人多使用雕版印刷术。

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两种印刷技术在宋代使用时所涉及的经济因素。

活字印刷术需要巨额的投资才能制作出活字版;鉴于汉语中

汉字的数量之多,中国出版商投资活字印刷所需的花费远大于西方出版商。

相比之下,雕版印刷能够由可能识字不多的印刷匠以较低代价实现;

他们所要做的就是从作家那里拿来文稿,将它粘在木刻印版上,

然后沿着文稿中的墨迹,雕刻出阳文就行了。

采用这种方法来刻印图像同样很容易,制作插图版著作也是如此。

在宋代,插图只为了少数特定目的而采用,比如为艺术品制作目录,

或是在药物学著作中附上植物的图片,如此一来医生在诊治病人时

就能正确无误地给他们开药方。

然而,在后来的一些朝代,戏剧和小说也开始配上了插图,

从而改变了文学阅读的性质,并吸引了文化程度较低的年轻读者的兴趣。

因时间原因,我就不再详述书籍变化的本质怎样改变了中国人的阅读

和写作,例如新体裁和新写作风格的发展等问题。

但我想,通过这个简短的概述,你们能了解那些随着印刷术的发展而来的巨大变革。

在最后的第四讲中,我将谈一谈我们如何及为何想通过书籍史的构架

来开展比较文学研究。

中外比较文学研究专题课程列表:

第一章 比较文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1.1 跨文化研究

--1.1 学习视频

-1.2 比较文学

--1.2 学习视频

-1.3 世界文学

--1.3 学习视频

-1.4 世界文学与非西方文学经典

--1.4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一章 试题

第二章 爱默生与中国文化

-2.1 爱默生眼里的中国

--2.1 学习视频

-2.2 爱默生与儒家思想

--2.2 学习视频

-2.3 爱默生思想与禅宗思想的契合

--2.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第二章 测验

第三章 庞德与中国文化

-3.1 庞德的中国情缘

--3.1 学习视频

-3.2 庞德的诗学理念与其翻译的《华夏集》

--3.2 学习视频

-3.3 庞德与儒家思想

--3.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三章 测验

第四章 中国古诗对肯尼斯•雷克思罗斯诗歌创作的影响

-4.1 雷克思罗斯翻译的中国古诗词

--4.1 学习视频·

-4.2 吸纳使用中国古诗对仗的技法

--4.2 学习视频·

- 4.3 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意象

--4.3 学习视频

-4.4 营造中国式诗境

--4.4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四章 测验

第五章 奥登与中国

-5.1 诗人奥登的中国之行及诗歌:《在战争时期》

--5.1 学习视频

- 5.2 奥登对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上)

--5.2 学习视频

-5.3 奥登对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下)

--5.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五章 测验

第六章 白璧德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6.1 白璧德的节度法则与孔子的中庸之道

--6.1 学习视频

-6.2 白璧德的人文主义领袖与孔子的为政者素质之间的契合

--6.2 学习视频

- 6.3 白璧德与孔子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上的契合

--6.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六章 测验

第七章 赛珍珠与中国

-7.1 赛珍珠如何与中国结缘

--7.1学习视频

-7.2 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农民

--7.2 学习视频

-7.3 赛珍珠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7.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讨论4

-讨论5

-第七章 测验

第八章 比较文学视角中的月亮

-8.1 作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月亮”意象

--8.1 学习视频

- 8.2 月亮在中国与欧洲文学艺术中的审美表征

--8.2 学习视频

-8.3 与月亮有关的中国与欧洲代表性文艺作品欣赏

--8.3 学习视频

-8.4 月亮在中国和欧洲文艺中表征差异的历史根源与文化差异

--8.4 学习视频

-8.5 中国人和欧洲人对待自然不同态度及其结果

--8.5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八章 测验

第九章 中西诗学交汇中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9.1《旧锦囊》时期: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象征诗歌相结合的最初尝试

--9.1 学习视频

-9.2《雨巷》时期: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音乐性的完美结合

--9.2 学习视频

-9.3《我底记忆》时期:去除音乐性,走向诗歌内在韵律的散文化表现

--9.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九章 测验

第十章 《名人传》与《史记》的异与同

-10.1 《名人传》与《史记》的同

--10.1 学习视频

-10.2 《名人传》与《史记》的异

--10.2 学习视频

-10.3 《名人传》为何没能像《史记》那样垂范后世?

--10.3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十章 测验

第十一章 潇湘八景诗画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11.1 八景图缘起

--11.1 学习视频

-11.2 中国禅僧在日本写下潇湘八景诗

--11.2 学习视频

-11.3 潇湘八景诗画的感召力

--11.3 学习视频

-11.4 “求变进取”的精神

--11.4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十一章 测验

第十二章 19世纪俄罗斯作家眼中的中国

-12.1 想象与虚构:普希金诗歌创作中的中国形象

--12.1 学习视频

-12.2 误读与偏见:冈察洛夫眼中的中国形象

--12.2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第十二章 测验

第十三章 书史研究与比较文学

-13.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Book History

--13.1 学习视频

-13.2 The Book History in English Literature

--13.2 学习视频

-13.3 The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China's Book History

--13.3 学习视频

-13.4 The Role of Book History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13.4 学习视频

-讨论1

-讨论2

-讨论3

-讨论4

-第十三章 测验

13.3 学习视频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