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儒家修身之道 >  第三讲 儒家修身之道总论 >  3-1儒家心性之学(一) >  教学视频:3-1儒家心性之学(一)

返回《儒家修身之道》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教学视频:3-1儒家心性之学(一)在线视频

教学视频:3-1儒家心性之学(一)

下一节:教学视频:3-2儒家心性之学(二)

返回《儒家修身之道》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教学视频:3-1儒家心性之学(一)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第三讲 儒家修身之道总论

我们在第一次课的时候

讲到了儒家的真正的传统是两个方面

也就是《四书五经》里面所包括的

群经之首的易经系统 基本上已经是绝学

还有半个绝学 就是儒家的修身之道

这一套东西是我们这个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的

其他的文化都是靠宗教来安立社会的

唯有我们这个文化是靠知识

对人性 对社会的完全的了解

这个是很特别的

也就是像上个世纪美国的大心理学家马斯洛

所向往的 我们的道德 我们的价值

应该安立在真正的知识之上

这套东西很有意思

我们中国的古人或者说古圣贤

他们一开始就在强调这个

这是非常特别的

这不是由普通的知识一步步发展过来的

上来就关心的是人的内在的精神

如果仅说精神的话可能还不够全面

用我们今天的话语来说还包括灵性

精神加灵性的这些东西

是从一开始就关心的

比如说 孔夫子的学生子路

曾经问孔夫子什么是君子

孔夫子的回答说“修己以敬”

也就是说修行自己达到“敬”

就是敬畏的那个“敬”

然后子路说就这样了吗?

“如斯而已乎” 就这样就够了吗?

然后孔夫子说还要“修己以安人”

修行自己不去扰乱别人 令世界安宁

然后子路还不甘心 问如斯而已乎?

接着问第二遍 说这样就够了吗?

然后孔夫子说“修己以安百姓”

说修己以安百姓 连尧舜也认为自己做的不够

因此像这种修己不是宗教的目的

而仅仅是我们对个人的要求

这种要求是儒家所特有的

而他们有一套系统的知识来阐述这些东西

孔夫子是承上启下的人物

在他之前可以追溯到尧舜禹的时代

尧在向舜禅让 托付天下的时候

曾经有过交代 叫做“允执其中”

“允执其中”就是儒家的心性的精髓

就是说修行的精髓

这个可以见到的是在《论语》里面有一段

尧曰 咨!(这是口语)尔舜!就是“你,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

就是这个历数太复杂了 我们简单的说

就是老天爷的命数现在到了 在你身上

你要“允执其中”

“允”我们很多的书上翻译叫做“诚”

也可以这么解释

实际上如果你查早一点的词典的话

“允”其实就是答应 允诺的意思

“允执其中”的意思就是你要答应“执其中”

就是你做事要守中 不要走极端

“四海困穷”意思是说如果你不执中的话

(就会导致)四海危困、穷苦

这个时候“四海”指的是世界了

那个时候我们中国看到的四边都是大海

我们就是整个的世界

四海穷困 如果人们都心生叛逆的话

那么上天给你的禄位就会永远的结束

有这么严重 所以提醒他你要答应执中

不要走极端 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们文化初期的时候就有的精神

而在别的文化里面没有见到

同样 在我们另外的典籍里面

比如说像《黄帝内经》里面也提到过

什么样的人是健康的呢?叫“平人”

就是平均的“平” 平等的“平”

“平人”是什么特点呢?

就是他的身体状态既不偏阴也不偏阳是在其中

这个时候的人是健康的人

所以虽然没有直接讲“允执其中”

其实这个体现在我们所有的

中国文化的早期的精神当中 都有这个“中”字

从唐到宋 学者们开始非常地重视

《礼记》里面的《大学》和《中庸》这两篇

把它单独拿出来

然后和《论语》《孟子》放在一起叫做“四书”

最重视的就是中庸之道

朱熹和王阳明他们都非常重视中道

朱熹在《中庸章句序》里说

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 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

“上古圣神继天立极”指的就是尧舜禹他们

“继天立极”就是他们奉天命然后立下来的

道统从这来传下来的

“其见于经 则允执其中”

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论语》里面“允执其中”

“尧之所以授舜也”

后面说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

就是舜之所以授禹

就是尧授舜、舜授禹

朱子接着说

夫尧 舜 禹 天下之大圣也

以天下相传 天下之大事也

也就是说禅让天下

以天下之大圣 行天下之大事

而其授受之际 叮咛告诫不过如此

则天下之理 岂有以加于此哉!

这段话朱子总结

就是天下之礼没有可以比这个更大的了

所以“岂有以加于此哉?”是这样说的

宋明理学极为重视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执其中”

这十六字简称“十六字心传” 非常得有名

他们认为这是儒家圣人一脉相传的道统心法

我们可以看到的就是记载在上古文献

《尚书·大禹谟》舜与禹托付天下的对话

这个讲法一直顺下来 很不错

不料后来的明清学者考证指出

“十六字心传”是魏晋人士的组合

后一句“允执其中”是《论语》里面

记载圣王尧 舜的对话

前三句来自于先秦的《荀子》

《荀子》这本书里记载

可是据明清人士考证 它也不是荀子的原话

是他引用《道经》里的话

但凡你了解一点修行你就知道

这个话是指的修行

也就是说《大禹谟》的时代并不那么早

可能应该要晚一些

可是这几句话对后世影响特别大

因为宋以后我们中国人又过了1000多年

这1000多年我们依然受它的影响

虽然完整的“十六字心传”不是《尚书》时代的

但是它的影响也非常大

所以我们解释一下它的意思

“人心惟危”这个“危”

它的意思我们今天可以说是危险的“危”

但是在古代里面更多的意思是“易倾”

就是容易倒的意思 或者说是不安定的意思

人心是不安定的

容易往这边倾 往那边倾

这个“允” 我们刚才解释过

实际上我们解释成应允 答应 承诺

可能更恰当一些

“厥”的音就是决定的“决”

它的意思就是代词“其”的意思

“允执其中”“允执厥中”都是一个意思

从这儿你可以看到他讲人心的特点是

易变的 不安定的

“道心”是很微弱的

这个心不是两个心

有的人把它解释成两个心

把“道心”解释成一个客观的东西

是不对的 都是一个心

它指的是我们的心在这个世界上

应付事情当中

它是不安稳的 是易变的 易倾的

修道的心是很微弱的

我们现在有很多的佛教徒 有很多的修行人

你一定很理解什么叫“道心”

是微弱的 “道心惟微”

佛教徒里面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讽刺一些不是太好的修行人

一年学佛 佛在心中

两年学佛 佛在大殿

三年学佛 佛在西天

“道心惟微” 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你看得出来

他这个里面讲的是修行的事情

说是《道经》里面的 这个是太合理了

后面一句就是你应该“执中”

而不要走偏也不要走极端

张居正说 十六字心传

其道无他(就是说没有)

天下之事 虽然日理万机 当然指的是最高统治者

莫不各有个自然恰好的道理

虽然事情很多 但是其实都有个做事的

共同之处 就是要执中

但是做事要执中 或者说中庸之道

非常得难 难在哪里?

张居正说得非常得棒

他说关键是 此心要廓然大公

我们要有公正的心 还要无为守正

不管什么样的事情纷踏至来

皆因其本然之理 顺而应之 各当其可

并不会因为事情太多而让自己变得极其烦乱

只要我们的内心是大公无私 无为守正的

所有的事情来了 我们顺而应之

同时要兢兢持守 不让任何一件事有偏

或者流于过与不及之差

则民心悦 指的民意

而天位可长存也 指的是国家可以长存

苟或不能执中 就是说如果不能做到执中的话

则政乖民乱 就是说政治乖戾 百姓社会变乱

将使四海之人危困穷苦 心生怨叛

就是心生怨恨还有叛乱

而人君之所以受于天之禄位

亦永绝而不可复享矣 可不戒哉

这多么的重要

所以中庸之道不仅是伟大的学问

也是伟大的政治理念

张居正这么说

唐虞夏后致治之盛 指的古代的盛世

皆由此一言基之

皆由此一言 就是“允执厥中”来做基础

岂非万世之标准哉

在伟大的政治家张居正看来

中庸之道要靠我们内心的廓然大公 无为守正

才能做得到 由此才可以奠定盛世

那么我们再下面接着看

这个“危”刚才我们说是不安 是易倾

所以我们要安心和正心

这个指的是“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指的是求道之心微弱

或者说修道之心的道心微弱

这个不是两个心 都是人心

张居正所说的“允执厥中”

所要求的人的心理的背景

实际上也是靠很多的修行来达到的

所以中庸绝不像说起来那么简单

否则就变成一个很愚痴的中庸

我们看人心有什么特点呢?

就像刚才我们讲“十六字心传”里面说的

“人心惟危”是不安的 易倾的

所以我们要安心 正心

“道心惟微”就是微弱的“微”

是求道之心微弱 并不是在外面存在一个道心

客观的道心 不是的

南宋的大学者陆象山(陆九渊)

心学的开创者 他专门解释过这段话

他说心是一个 自人而言

从人的角度来说叫做惟危

就是危险的危 易倾 易变

自道而言 从修道的角度来说

那个微弱的微 罔念作狂 克念作圣

如果你念头混乱就会变得疯狂

能够克制自己的念头就能成为圣人

他说这不是很危吗?

无声无臭 无形无体不是非常得微弱吗?

指的是那个道心

所以心是一个 指的是我们人心的特点

求道的心都是比较微弱的

所以我们要安心

然后使我们求道的心变得越来越发展盛大

那么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之后

惟精惟一

同样 心学大师 陆王心学的第二位 王阳明

回答他的学生关于“惟精惟一”的提问时

是这样说的

“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者”

“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

他说的非常得清楚 也就是说下功夫的过程

所有了解一点儒家的修身之道

儒家心性之学的

我们都很熟悉

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就是惟精而求惟一

以此我们可以达到“允执厥中”

儒家修身之道课程列表:

第一讲 绪论:课程简介及相关预备知识

-1-1课程简介

--教学视频:1-1课程简介

--相关资料

-1-2儒家是一门知识而不是宗教

--教学视频:1-2儒家是一门知识而不是宗教

--相关资料

-1-3中国文化是反异化而重整合

--教学视频:1-3中国文化是反异化而重整合

--参考视频

--相关资料

-第一讲思考题之1

-第一讲思考题之2

第二讲 参考书

-2-1必读书(一)

--教学视频:2-1必读书(一)

--必读书

--深入研读

-2-2必读书(二)

--教学视频:2-2必读书(二)

--必读书

--深入研读

-2-3扩展阅读(一)

--教学视频:2-3扩展阅读(一)

--扩展阅读

-2-4扩展阅读(二)

--教学视频:2-4扩展阅读(二)

--扩展阅读

-2-5扩展阅读(三)

--教学视频:2-5扩展阅读(三)

--扩展阅读

-2-6扩展阅读(四)

--教学视频:2-6扩展阅读(四)

--扩展阅读

-第二讲思考题之1

-第二讲思考题之2

第三讲 儒家修身之道总论

-3-1儒家心性之学(一)

--教学视频:3-1儒家心性之学(一)

-3-2儒家心性之学(二)

--教学视频:3-2儒家心性之学(二)

-3-3大学

--教学视频:3-3大学

-3-4大人(一)

--教学视频:3-4大人(一)

--html

-3-5大人(二)

--教学视频:3-5大人(二)

-第三讲思考题之1

-第三讲思考题之2

-第三讲思考题之3

第四讲 明明德

-4-1三纲领之间的关系

--教学视频:4-1三纲领之间的关系

-4-2明明德(一)

--教学视频:4-2明明德(一)

-4-3明明德(二)

--教学视频:4-3明明德(二)

-第四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四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五讲 亲民

-5-1 亲民与新民(一)

--教学视频:5-1 亲民与新民(一)

-5-2 亲民与新民(二)

--教学视频:5-2 亲民与新民(二)

--html

-5-3亲民 “兼具教养义”

--教学视频:5-3亲民 “兼具教养义”

-第五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五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六讲 止于至善

-6-1家庭问题和缺乏爱引起了许多现代社会问题

--教学视频:6-1家庭问题和缺乏爱引起了许多现代社会问题

-6-2爱的知识——礼

--教学视频:6-2爱的知识——礼

-6-3人生要道——至善

--教学视频:6-3人生要道——至善

-6-4仁者无忧

--教学视频:6-4仁者无忧

-6-5知止而后有定

--教学视频:6-5知止而后有定

-第六讲公共思考题

期中考试

-考试--儒家修身之道期中考试

第七讲 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个人

-7-1政治与伦理的结合

--教学视频:7-1政治与伦理的结合

-7-2教化的社会和尚文不尚武的文化

--教学视频:7-2教化的社会、尚文不尚武的文化

-7-3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精神状况

--教学视频:7-3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精神状况

-7-4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及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突破转折

--教学视频:7-4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及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突破转折

-第七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七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八讲 自我完成与超越个人之路(上)

-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

--教学视频: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

-8-2意识的四种形态

--教学视频:8-2意识的四种形态

-8-3达成自我意识的人的表现

--教学视频:8-3达成自我意识的人的表现

-8-4相对意识:我们目前的状况

--教学视频:8-4相对意识:我们目前的状况

-8-5意识程度的差异

--教学视频:8-5意识程度的差异

-第八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八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九讲 自我完成与超越个人之路(下)

-9-1中华民族是由个人主义者组成

--教学视频:9-1中华民族是由个人主义者组成

-9-2现代西方超越个人的追求与问题

--教学视频:9-2现代西方超越个人的追求与问题

-9-3中国传统的超越与政治精英

--教学视频:9-3中国传统的超越与政治精英

-第九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九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十讲 诚意

-10-1诚是文明建立的基础 不诚无物

--教学视频:10-1诚是文明建立的基础 不诚无物

-10-2诚意首先是不自欺忠于真相

--教学视频:10-2诚意首先是不自欺忠于真相

-10-3诚意是形成高智商、创造力的基础

--教学视频:10-3诚意是形成高智商、创造力的基础

-10-4虚伪与邪恶关系密切

--教学视频:10-4虚伪与邪恶关系密切

-10-5诚意令自我满足和快乐

--教学视频:10-5诚意令自我满足和快乐

-10-6慎独

--教学视频:10-6慎独

-10-7“德润身”——身心健康愉悦之源

--教学视频:10-7“德润身”——身心健康愉悦之源

-第十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十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十一讲 君子的修行

-11-1“诚于中形于外”—相随心生

--教学视频:11-1“诚于中形于外”—相随心生

-11-2圣人之容—温良恭俭让

--教学视频:11-2圣人之容—温良恭俭让

-11-3君子和小人代表了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

--教学视频:11-3君子和小人代表了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

-11-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教学视频:11-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11-5至善即是爱的知识

--教学视频:11-5至善即是爱的知识

-第十一讲公共思考题

第十二讲 正心

-12-1情绪与身心的关系

--教学视频:12-1情绪与身心的关系

-12-2你的看法决定你的态度和情绪

--教学视频:12-2你的看法决定你的态度和情绪

-12-3中国传统文化对感情、情绪的见解

--教学视频:12-3中国传统文化对感情、情绪的见解

-12-4心不在焉与活在当下

--教学视频:12-4心不在焉与活在当下

-12-5伟大成就与意识的高度专注的关系

--教学视频:12-5伟大成就与意识的高度专注的关系

-第十二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十二讲公共思考题之2

期末考试

-考试--儒家修身之道期末考试

教学视频:3-1儒家心性之学(一)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