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儒家修身之道 >  第六讲 止于至善 >  6-3人生要道——至善 >  教学视频:6-3人生要道——至善

返回《儒家修身之道》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教学视频:6-3人生要道——至善在线视频

教学视频:6-3人生要道——至善

下一节:教学视频:6-4仁者无忧

返回《儒家修身之道》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教学视频:6-3人生要道——至善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学贯中西的伟大保守主义者辜鸿铭

在一百多年前

中国处于五四运动

和西化的过程当中的时候

在他的《中国人的精神》里面

曾经说过一段话

这段话在我年轻时读的时候

我并不觉得我能理解

他是这样说的:

关于人生的目的

基督教的答案是给上帝增光

儒家则认为人生的主要目的

是做一个孝顺的儿子和善良的公民

我们看到这会觉得没有激情

但是这是一个真正的成熟的长者

或者说是一个大人才有的深刻地观察

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至善

也就是孟子说的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刚才我们说的

除了令人之间有亲之外

还有它涉及到社会的问题

在《孝经》里面我们会看到

它虽然讲的是孝 但是不仅仅是孝

而是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以孝敬来做根本

社会才能“得之者生”

我们看《孝经》开始就是

子曰:“夫孝 德之本也”

就是说德的根本“教之所由生也”

就是说教化文明是由此发生的

孔子还说

“教民亲爱 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 莫善于悌”

就是说让人之间有亲有爱

关键要从“孝”开始

教育人民要互相礼敬、和顺

最重要的是“悌”

也就是弟弟对兄长的那种尊重叫做“悌”

“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就是“音乐”的“乐”

所以要改造一个社会的风气

最大的“莫善于乐”

可惜我们的《乐经》已经遗失了

不知道当初是什么样的

“安上治民 莫善于礼”

“安上”就是令长上心安

或者说令国家的统治者心安

还要使人民得到治理

“莫善于礼 礼者 敬而已矣”

礼是什么? 就是“敬”

这是最关键的

“故敬其父 则子悦 敬其兄 则弟悦”

如果你对你的朋友或者(其他的)什么人

你尊敬他的父亲 他的儿子会高兴

你尊敬他的兄长 他弟弟会高兴

如果你尊敬另外一个国家的人的君主

那么他的臣子会高兴

所以我们可能想不到“ 礼”的作用

下边接着说

孔子说 “敬一人 而千万人悦”

就是说你尊敬一个人

而所有的人都会感到高兴

“所敬者寡”

你要去尊敬的人很少

但是感到高兴的人是众多的

“此之谓要道”

换句话说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个

今天我们听我们的中国文化觉得很遥远了

我们曾经有这么好的传统

下面我们接着说

子曰 “君子之教以孝也”

“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 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教以悌 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 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简单的解释是君子教人行孝道

并不是说挨家挨户天天地去教导

君子教人行孝道

是让天下为人父的人都能够得到尊敬

教给人为悌之道

是让天下作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

教人以为臣之道

是让天下做君主的人都能受到尊敬

以此安天下

这一套知识我从来没有

在其他的文明当中看到过

这样我们人人相敬

这个社会你还用担心被人冒犯?

或者说我们感到非常的愤怒吗 很难

我们说要完全做到也不是那么容易

至少这个方向是对的

而相较于其他的文明

我们确实是一个长治久安的社会

那么下面接着孔夫子说

子曰 “君子之事亲孝 故忠可移于君”

意思是君子对于亲人的孝可以转化为

对上级领导领袖或者说对君主的忠

“事兄悌 故顺可移于长”

意思是你在家里面

对兄长的顺从尊重就是“悌”

可以转移为你在社会上

对于长辈 对于资深长者的和顺

“居家理 故治可移于官”

意思是在家里

处理好自己的家庭的事务

可以把理家的道理

转移为做官治理国家

“是以行成于内 而名立于后世矣”

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

也就是说能够齐家、治理好家政的人

他的名声也会显扬出去

孔夫子又说 “爱亲者 不敢恶于人”

就是说一个爱自己亲人的人

不会对别人很坏

“敬亲者 不敢慢于人”

一个尊敬自己亲人的人

也不会在别人面前非常傲慢

“爱敬尽于事亲 而德教加于百姓”

就是说如果我们对于亲人是用爱敬的话

这样的人作为统治者、作为天子

德教就会用于百姓身上

“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这个讲的是天子之孝

不是说只有我们普通的人 天子也一样

子曰 “夫孝 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

也就是说孝是天经地义的 是人都会做的

“天地之经 而民是则之”

那么作为天经地义

我们就以它为准则来做

叫做“则天之明 因地之利 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 其政不严而治”

什么意思呢?

这样的德之教不需要很严肃才能形成

它的政治也不需要非常的严酷

才能得到治理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

先王指的还是尧舜禹

“是故先之以博爱”

就是先王见到这种教

可以教化民众

就是先示以博爱

“而民莫遗其亲 陈之德义 而民兴行”

而民不会遗弃他们的亲人

跟他们陈述德和义

而民就会兴起去做

“先之以敬让 而民不争”

指的就是过去的圣王们

先做出敬让来做榜样

那么民就不争了

“导之以礼乐 而民和睦”

就是以礼乐来引导他们

那么民众就会和睦

“示之以好恶 而民知禁”

告诉他们或者说显示出来好恶

老百姓就知道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孔子说 “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

“不敢遗小国之臣”

也就是说过去的圣贤

以孝来治天下的时候

连一个微小国家的臣子都不敢遗弃

“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

“故得万国之欢心 以事其先王”

“治国者 不敢辱于鳏寡 而况于士民乎?”

“鳏寡”指的是没有太太的男人

和没有丈夫的女人

这在古代是很可怜的

所以连这种人都不能欺辱

更何况一般的士和民

“故得百姓之欢心 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 不敢失于臣妾 而况于妻子乎?”

就是说连臣妾都不会失礼

或者说做得不好 而况妻子呢?

“故得人之欢心 以事其亲”

“夫然 故生则亲安之”

“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

“灾害不生 祸乱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接着说 子曰

“孝子之事亲也 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 然后能事亲”

是说孝子对父母亲的这种侍奉

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尊敬父母

在生活上要愉快地去服侍

父母生了病 要忧虑地去照料

父母去世 悲哀地去料理后事

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地对待

这个五方面做完美了

可以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孝的责任

“事亲者 居上不骄 为下不乱 在丑不争”

也就是说侍奉父母双亲

即使你身居高位也不能骄傲

即使你身处社会的下层

也不能胡作非为

“居上而骄则亡 为下而乱则刑”

“在丑而争则兵”

意思是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

势必要遭致灭亡

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

免不了遭受刑罚

在民众中争斗

则会引起互相地残杀

“三者不除 虽日用三牲之养”

“犹为不孝也”

这三项恶事指的是骄、乱、争

不戒除的话

即使对父母天天用

牛羊猪三牲的肉食来尽心地奉养

也还是不孝之人

所以我们中国人说的孝

从来不是单纯的

而是跟社会连在一起的

孔夫子说 仁者“爱人”

在《论语·学而》里面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矣”

也就是说孝弟对社会的影响力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是“仁”之本

“其为仁之本与?”

“君子务本”指的就是孝弟

“本立而道生”

这个社会就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所以孝弟是“仁”之本

我们看一段故事

这个故事挺有意思

就是在《论语》里面

孔子的一个学生

向孔夫子问守丧的事情

他的名字叫宰我

在孔夫子的时代 守丧三年

也就是说父母去世

如果你有公职的话 要辞职回家

如果你在经商

要放下你的生意回家

所以不像我们现在

按照我们现在人的做法

几乎就没有丧礼了

那么要守丧三年

宰我说“三年之丧 期已久矣”

就是说三年的丧期

这个时间是否太久了

子曰“食夫稻 衣夫锦”

“于女” 这“女”字通假于“汝”

“于女安乎?”

宰我说“安”

孔夫子说 “女安 则为之!”

就说如果你觉得安心的话

你就干吧

三年丧期在古代有一定的做法

就像孔夫子后面说

“夫君子之居丧 食旨不甘”

吃好吃的 不觉得好吃

“闻乐不乐” “乐”这个地方

你可以念乐“le” 也可以念乐“luo”

在《论语》里面

“yue”“ le”“ luo”有点复杂

用我们今天的说法

就是听音乐不觉得高兴

“居处不安”

在家待着 心里不安

因此我就不做这些事情

就是说 不“食旨” 不“闻乐”

不去听音乐 也不在家里待着

专门地去居丧

孔夫子说

今天你觉得安 你就做吧

宰我就出去了

他们都是很真实的人

然后他走了之后

孔夫子对身边的人说

“予之不仁也”

“予”指的是宰我

说他“不仁” 理由是什么呢

孔夫子这样说

“子生三年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就是说 小孩出生三年

之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

也就是说 这三年都是要父母

精心地照看 天天抱在怀里

“三年之丧 天下之通丧也”

孔夫子说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三年之丧这个丧期

是天下共通的共识

宰我也有在父母怀中

得到三年父母的爱

这个故事讲宰我跟一般人的差异

就是关于安还是不安的问题

这个“安”指的是我心里

没有觉得有愧

我没有觉得好像做得不对

这种状态 这个“安”

梁漱溟的解释 非常的有意思

也说到了“仁”的关键的地方

他说“安”就意味着不仁

因为前面孔夫子说

“予之不仁也”

说宰我不仁

什么意思呢

我们中国人有一句成语叫“麻木不仁”

因此他的心安

指的他的心是麻木的 没有感受的

所以叫做麻木不仁

相反来说 “不安”是什么意思

那“不安”就是“仁”吗

我心里觉得

像《孝经》上说

孝子居丧 “服美不安”

穿漂亮的 我心里不安

“闻乐不乐” 听音乐我也不高兴

“食旨不甘” 吃好吃的也没味道

所以这种“不安”

指的就是一个人内在的仁 在这件事情上

换句话说

仁指的是 敏锐觉察的内心状态

我对这件事情

我觉得受不了 所以我不安

我才去做这样的

“居丧三年”的丧礼

在儒家来看

关键是我们那种敏锐觉察的内心状态

换句话说 是有意识的状态

你是一个情感深厚 敏锐察觉的人

而不是情感很薄

对什么事情都没有感觉

我们那个时候 管这种人叫小人

而一个大人是情感非常的深厚

或者说宅心仁厚 敏锐察觉 这样的人

而不仅仅是指一种

美好的道德习惯

在一百多年前

胡适曾经评论孔夫子的“仁”

说是一种美好的道德习惯

梁漱溟对这个非常不满意

他说 错了 这不是一个习惯

他说一旦成为一个习惯的话

你就会没有感受

你就会 遇到了事情照着去做

等到事情一改变的话

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那么真正的仁

指的内心的这种敏锐觉察

还有情感深厚

所以他会当下随感而应

很多的事情可以变通

而不失他的内心之仁

儒家修身之道课程列表:

第一讲 绪论:课程简介及相关预备知识

-1-1课程简介

--教学视频:1-1课程简介

--相关资料

-1-2儒家是一门知识而不是宗教

--教学视频:1-2儒家是一门知识而不是宗教

--相关资料

-1-3中国文化是反异化而重整合

--教学视频:1-3中国文化是反异化而重整合

--参考视频

--相关资料

-第一讲思考题之1

-第一讲思考题之2

第二讲 参考书

-2-1必读书(一)

--教学视频:2-1必读书(一)

--必读书

--深入研读

-2-2必读书(二)

--教学视频:2-2必读书(二)

--必读书

--深入研读

-2-3扩展阅读(一)

--教学视频:2-3扩展阅读(一)

--扩展阅读

-2-4扩展阅读(二)

--教学视频:2-4扩展阅读(二)

--扩展阅读

-2-5扩展阅读(三)

--教学视频:2-5扩展阅读(三)

--扩展阅读

-2-6扩展阅读(四)

--教学视频:2-6扩展阅读(四)

--扩展阅读

-第二讲思考题之1

-第二讲思考题之2

第三讲 儒家修身之道总论

-3-1儒家心性之学(一)

--教学视频:3-1儒家心性之学(一)

-3-2儒家心性之学(二)

--教学视频:3-2儒家心性之学(二)

-3-3大学

--教学视频:3-3大学

-3-4大人(一)

--教学视频:3-4大人(一)

--html

-3-5大人(二)

--教学视频:3-5大人(二)

-第三讲思考题之1

-第三讲思考题之2

-第三讲思考题之3

第四讲 明明德

-4-1三纲领之间的关系

--教学视频:4-1三纲领之间的关系

-4-2明明德(一)

--教学视频:4-2明明德(一)

-4-3明明德(二)

--教学视频:4-3明明德(二)

-第四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四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五讲 亲民

-5-1 亲民与新民(一)

--教学视频:5-1 亲民与新民(一)

-5-2 亲民与新民(二)

--教学视频:5-2 亲民与新民(二)

--html

-5-3亲民 “兼具教养义”

--教学视频:5-3亲民 “兼具教养义”

-第五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五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六讲 止于至善

-6-1家庭问题和缺乏爱引起了许多现代社会问题

--教学视频:6-1家庭问题和缺乏爱引起了许多现代社会问题

-6-2爱的知识——礼

--教学视频:6-2爱的知识——礼

-6-3人生要道——至善

--教学视频:6-3人生要道——至善

-6-4仁者无忧

--教学视频:6-4仁者无忧

-6-5知止而后有定

--教学视频:6-5知止而后有定

-第六讲公共思考题

期中考试

-考试--儒家修身之道期中考试

第七讲 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个人

-7-1政治与伦理的结合

--教学视频:7-1政治与伦理的结合

-7-2教化的社会和尚文不尚武的文化

--教学视频:7-2教化的社会、尚文不尚武的文化

-7-3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精神状况

--教学视频:7-3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精神状况

-7-4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及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突破转折

--教学视频:7-4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及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突破转折

-第七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七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八讲 自我完成与超越个人之路(上)

-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

--教学视频: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

-8-2意识的四种形态

--教学视频:8-2意识的四种形态

-8-3达成自我意识的人的表现

--教学视频:8-3达成自我意识的人的表现

-8-4相对意识:我们目前的状况

--教学视频:8-4相对意识:我们目前的状况

-8-5意识程度的差异

--教学视频:8-5意识程度的差异

-第八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八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九讲 自我完成与超越个人之路(下)

-9-1中华民族是由个人主义者组成

--教学视频:9-1中华民族是由个人主义者组成

-9-2现代西方超越个人的追求与问题

--教学视频:9-2现代西方超越个人的追求与问题

-9-3中国传统的超越与政治精英

--教学视频:9-3中国传统的超越与政治精英

-第九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九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十讲 诚意

-10-1诚是文明建立的基础 不诚无物

--教学视频:10-1诚是文明建立的基础 不诚无物

-10-2诚意首先是不自欺忠于真相

--教学视频:10-2诚意首先是不自欺忠于真相

-10-3诚意是形成高智商、创造力的基础

--教学视频:10-3诚意是形成高智商、创造力的基础

-10-4虚伪与邪恶关系密切

--教学视频:10-4虚伪与邪恶关系密切

-10-5诚意令自我满足和快乐

--教学视频:10-5诚意令自我满足和快乐

-10-6慎独

--教学视频:10-6慎独

-10-7“德润身”——身心健康愉悦之源

--教学视频:10-7“德润身”——身心健康愉悦之源

-第十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十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十一讲 君子的修行

-11-1“诚于中形于外”—相随心生

--教学视频:11-1“诚于中形于外”—相随心生

-11-2圣人之容—温良恭俭让

--教学视频:11-2圣人之容—温良恭俭让

-11-3君子和小人代表了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

--教学视频:11-3君子和小人代表了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

-11-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教学视频:11-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11-5至善即是爱的知识

--教学视频:11-5至善即是爱的知识

-第十一讲公共思考题

第十二讲 正心

-12-1情绪与身心的关系

--教学视频:12-1情绪与身心的关系

-12-2你的看法决定你的态度和情绪

--教学视频:12-2你的看法决定你的态度和情绪

-12-3中国传统文化对感情、情绪的见解

--教学视频:12-3中国传统文化对感情、情绪的见解

-12-4心不在焉与活在当下

--教学视频:12-4心不在焉与活在当下

-12-5伟大成就与意识的高度专注的关系

--教学视频:12-5伟大成就与意识的高度专注的关系

-第十二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十二讲公共思考题之2

期末考试

-考试--儒家修身之道期末考试

教学视频:6-3人生要道——至善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