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53984

当前课程知识点:儒家修身之道 >  第五讲 亲民 >  5-3亲民 “兼具教养义” >  教学视频:5-3亲民 “兼具教养义”

返回《儒家修身之道》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教学视频:5-3亲民 “兼具教养义”在线视频

教学视频:5-3亲民 “兼具教养义”

下一节:第五讲公共思考题之1

返回《儒家修身之道》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教学视频:5-3亲民 “兼具教养义”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亲民”

非常符合先秦儒家的温柔敦厚之风

若大学之道在新民

是谁去“新民”呢?

谁有这个资格呢?

又是谁能够骄傲疯狂到要“新民”

要改造全世界呢?

另外以什么来做标准 谁来制订标准呢?

所以如果我们 认真究下去的话

“新民”很容易让人想起西方传教士的作为

朱熹说“明明德 新民”

“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

“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

“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将天理人欲截然对立

当然后来他们也说过了很多

说天理含有人欲

可是这种对立的话我们听的很多

它已经偏离了中庸的精神

孔夫子说过“食色性也”

先秦儒家不是不知道人性有恶的成分

圣人的教导也只是说少私寡欲

但是他们更多强调的是正面、积极的东西

这大有深意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早期的圣人们几乎都是扮演了领袖

或者是教师的、导师的身份

这种身份他更多的会兼具教养的作用

他要化民成俗

因此更多的是扬善隐恶

这个很重要

这跟法家的立场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不要以为他们看不到这些

看得到 看到了这些

但是他可以把它轻轻地放到一边

相反 像《三字经》说的那样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这样的做法

是我们人最有意思的地方

喜欢别人说好 才愿意去努力

孟子认为人生而具有

仁、义、礼、智这“四端”

就是说四种可能性

就像人有四肢

“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什么意思呢

仁、义、礼、智这“四端”

仅仅是四种可能性

就像人有四肢

你知道了之后

我们通过后天的学习 修养来扩充它

就像火刚刚点起来 泉水刚刚冒出来

如果能扩充 那么它可以保四海

指的是帝王的保四海

如果你不能扩充的话

你都不足以面对父母 侍奉父母

老子说 “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这种精神非常符合中国人的传统

自净其意而不是去净他意

所以佛教为什么能到中国来

释迦牟尼佛讲佛教是这样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这跟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是相合的

因此它才能在中国呆下去

荀子在《不苟》篇里面说到

一个君子最高的德行是“君子至德”

就是最高的德行

“嘿然而喻”就是一个“口”字旁一个“黑”

这个通“默不作声”的“默”

是一个意思 一个字

“嘿然而喻”最高的德行是什么呢

就是不用说别人就明白了

“未施而亲” 我没给你做什么好事情

但是你看我们之间很亲

“不怒而威”

一个君子不用发怒而有威严

这是最高的德行

因此我们看到在中国文化里面

没有去净他意 去新民的这种精神

刚才我们说圣人

在教育当中强调要隐恶扬善

为什么呢

因为生命需要肯定

“生生之谓大德”

我们用现代一个大学者的话

刚刚去世的北大的教授季羡林

说得非常质朴的话

他说 根据我的观察

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

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 是毒物的

没错 是这样

除非一个人坏到极点

我们多多少少都有缺点

但是我们不喜欢

因为我们有一点缺点就被说作是坏人

我们看自己的时候

都会看到自己的好的地方

为什么呢

因为生命需要肯定 就这么简单

所以中国的圣人的作为

是符合“生生之谓大德”的

生命需要肯定

但凡有一点地方可以肯定就要肯定他

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变好

当然不一定是变好 是有可能

歌德有一段诗说得特别好

翻译成中文是这样的

说“难道我们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吗”

什么做法呢?

“群氓”指的就是百姓

“我们不能不愚弄他们”

“你看他们多么懒惰无能”

“看上去多么野蛮”

“所有亚当的子民”

“当你愚弄他们的时候”

“他们都是无知和野蛮的”

所以一个不好的统治者

一个混账的统治者

他会认为老百姓都是群氓

所以我们愚弄他们是应该的

你看他们那么懒惰无能

看上去那么野蛮

歌德说 “所有亚当的子民”

“当你愚弄他们的时候”

“他们都是无能和野蛮的”

“惟有真诚 才能使他们焕发人性”

那么谁来真诚呢

只有两种人 一个是国家的领导者

不管是领袖 还是帝王

(另一种是)引导他们精神的牧师或者教师

所以真诚对待他们

才能使他们焕发人性

所以在这点上

也许歌德只是看到了这一点

而中国的那些古圣贤们

早已经就这样做了

西方在传统上有人性恶的看法

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

导论里面是这样说的

他说 “欧洲文明的基本的谬误”

“正是根源于对于人性的错误认识”

“即根源于人性本恶的观念”

“因为这种错误的观念”

“欧洲的整个社会结构总要依赖于武力来维系”

所以对于人性恶 还是人性善

它并不是一个实质性的判断

相反 它对于人性的引导有巨大的作用

具有暗示的力量

刚才我们说“生生之谓大德”

因为生命需要肯定

那么对于人的否定呢

如果仅仅说我们有一定的恶

那么尚且可以接受

如果对个人完全的否定

只能导致自杀

所以西方的哲学家经常会谈论

关于死亡 关于自杀的问题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觉得非常得奇特

刚开始我们看到的时候只是觉得很奇怪

因为我们中国历史上

从来不在哲学上谈这个问题

我们看到古圣贤说的都没有这些

更多的谈的是生机盎然或者说生趣盎然

都强调的是这种

在我们这种文化背景长大的人

即使你没有学过古典的中国哲学

可是当我们看到西方的哲学家

谈论自杀 谈论死亡的时候

依然令我们非常的震惊

比如说法国的现代哲学家

加缪曾经讲过

他说真正严峻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

这就是可否自杀

对于自杀者来说

不管是偏执或者是无知

或者是深思熟虑之后

或者处于任何其他状态

一定是对“活着为了什么”的问题

给出了一个危险的答案

不是因为别人要你活 所以你活着

而是你自己想要活

所以我们中国人

从来不问活着是为了什么

我们中国人也不会问

我是谁 我要往哪里去

我从哪里来 这类问题我们都不问

我们在别的地方再来讨论这个

这并不是深刻

这是非常危险的问题

王阳明在《大学问》中开篇即说

“大人者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其视天下犹一家 中国犹一人焉”

“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非意之也”

什么意思 不是你臆想的

而是“其心之仁本若是”

就是说他的心的仁

就是“仁义”的“仁”

本来就是这样

“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

他本来就是这样的

岂止说只有大人能这样

“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

我们看王阳明是怎样来说的

他说“彼顾自小之耳”

“是故见孺子之入井”

“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

“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

就是说就算是一个小人

就算是一个恶人

比如说见到一个小孩掉到井里面

他也有这种恻隐之心

是因为他有仁

他的内心有那种本能的良知良能

这个东西使他与小孩成为一体

说“孺子犹同类者也”

说你可以说因为这个小孩跟人是同类

所以他有这种感受

但是“见鸟兽之哀鸣觳觫”

“而必有不忍之心焉”

“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

就说你看到那个鸟兽

非常痛苦地哀鸣

你也有不忍之心

是因为你的仁跟鸟兽是一体的

“鸟兽犹有知觉者也”

就说我们今天我们

比较熟悉地说有情如何

有情不仅指的是人 还包括动物

就是说贪生怕死有感受的

都叫做有情

你说你会同情动物

是因为动物有知觉

“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

“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

“草木犹有生意者也”

就是草木也是生物

说因为这个原因

但是“见瓦石之毁坏”

就是说完全无生命的石头

盖房子的那些材料 瓦石毁坏

“而必有顾惜之心”

“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

王阳明接着说

“是其一体之仁也”

“虽小人之心 亦必有之”

是因为“根于天命之性”

就说我们人人都具有的

“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

“是故谓之明德”

所以不要以为明明德

只有大人可以做到

只有君子可以做到

小人一样也有那“四端”

就是孟子说的

只不过是有的更加明显

有的更微弱一点

如果我们后天能够给予

恰当的教育 适当的鼓励

他一样会成为

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儒家修身之道课程列表:

第一讲 绪论:课程简介及相关预备知识

-1-1课程简介

--教学视频:1-1课程简介

--相关资料

-1-2儒家是一门知识而不是宗教

--教学视频:1-2儒家是一门知识而不是宗教

--相关资料

-1-3中国文化是反异化而重整合

--教学视频:1-3中国文化是反异化而重整合

--参考视频

--相关资料

-第一讲思考题之1

-第一讲思考题之2

第二讲 参考书

-2-1必读书(一)

--教学视频:2-1必读书(一)

--必读书

--深入研读

-2-2必读书(二)

--教学视频:2-2必读书(二)

--必读书

--深入研读

-2-3扩展阅读(一)

--教学视频:2-3扩展阅读(一)

--扩展阅读

-2-4扩展阅读(二)

--教学视频:2-4扩展阅读(二)

--扩展阅读

-2-5扩展阅读(三)

--教学视频:2-5扩展阅读(三)

--扩展阅读

-2-6扩展阅读(四)

--教学视频:2-6扩展阅读(四)

--扩展阅读

-第二讲思考题之1

-第二讲思考题之2

第三讲 儒家修身之道总论

-3-1儒家心性之学(一)

--教学视频:3-1儒家心性之学(一)

-3-2儒家心性之学(二)

--教学视频:3-2儒家心性之学(二)

-3-3大学

--教学视频:3-3大学

-3-4大人(一)

--教学视频:3-4大人(一)

--html

-3-5大人(二)

--教学视频:3-5大人(二)

-第三讲思考题之1

-第三讲思考题之2

-第三讲思考题之3

第四讲 明明德

-4-1三纲领之间的关系

--教学视频:4-1三纲领之间的关系

-4-2明明德(一)

--教学视频:4-2明明德(一)

-4-3明明德(二)

--教学视频:4-3明明德(二)

-第四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四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五讲 亲民

-5-1 亲民与新民(一)

--教学视频:5-1 亲民与新民(一)

-5-2 亲民与新民(二)

--教学视频:5-2 亲民与新民(二)

--html

-5-3亲民 “兼具教养义”

--教学视频:5-3亲民 “兼具教养义”

-第五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五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六讲 止于至善

-6-1家庭问题和缺乏爱引起了许多现代社会问题

--教学视频:6-1家庭问题和缺乏爱引起了许多现代社会问题

-6-2爱的知识——礼

--教学视频:6-2爱的知识——礼

-6-3人生要道——至善

--教学视频:6-3人生要道——至善

-6-4仁者无忧

--教学视频:6-4仁者无忧

-6-5知止而后有定

--教学视频:6-5知止而后有定

-第六讲公共思考题

期中考试

-考试--儒家修身之道期中考试

第七讲 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个人

-7-1政治与伦理的结合

--教学视频:7-1政治与伦理的结合

-7-2教化的社会和尚文不尚武的文化

--教学视频:7-2教化的社会、尚文不尚武的文化

-7-3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精神状况

--教学视频:7-3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精神状况

-7-4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及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突破转折

--教学视频:7-4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及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突破转折

-第七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七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八讲 自我完成与超越个人之路(上)

-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

--教学视频: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

-8-2意识的四种形态

--教学视频:8-2意识的四种形态

-8-3达成自我意识的人的表现

--教学视频:8-3达成自我意识的人的表现

-8-4相对意识:我们目前的状况

--教学视频:8-4相对意识:我们目前的状况

-8-5意识程度的差异

--教学视频:8-5意识程度的差异

-第八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八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九讲 自我完成与超越个人之路(下)

-9-1中华民族是由个人主义者组成

--教学视频:9-1中华民族是由个人主义者组成

-9-2现代西方超越个人的追求与问题

--教学视频:9-2现代西方超越个人的追求与问题

-9-3中国传统的超越与政治精英

--教学视频:9-3中国传统的超越与政治精英

-第九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九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十讲 诚意

-10-1诚是文明建立的基础 不诚无物

--教学视频:10-1诚是文明建立的基础 不诚无物

-10-2诚意首先是不自欺忠于真相

--教学视频:10-2诚意首先是不自欺忠于真相

-10-3诚意是形成高智商、创造力的基础

--教学视频:10-3诚意是形成高智商、创造力的基础

-10-4虚伪与邪恶关系密切

--教学视频:10-4虚伪与邪恶关系密切

-10-5诚意令自我满足和快乐

--教学视频:10-5诚意令自我满足和快乐

-10-6慎独

--教学视频:10-6慎独

-10-7“德润身”——身心健康愉悦之源

--教学视频:10-7“德润身”——身心健康愉悦之源

-第十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十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十一讲 君子的修行

-11-1“诚于中形于外”—相随心生

--教学视频:11-1“诚于中形于外”—相随心生

-11-2圣人之容—温良恭俭让

--教学视频:11-2圣人之容—温良恭俭让

-11-3君子和小人代表了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

--教学视频:11-3君子和小人代表了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

-11-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教学视频:11-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11-5至善即是爱的知识

--教学视频:11-5至善即是爱的知识

-第十一讲公共思考题

第十二讲 正心

-12-1情绪与身心的关系

--教学视频:12-1情绪与身心的关系

-12-2你的看法决定你的态度和情绪

--教学视频:12-2你的看法决定你的态度和情绪

-12-3中国传统文化对感情、情绪的见解

--教学视频:12-3中国传统文化对感情、情绪的见解

-12-4心不在焉与活在当下

--教学视频:12-4心不在焉与活在当下

-12-5伟大成就与意识的高度专注的关系

--教学视频:12-5伟大成就与意识的高度专注的关系

-第十二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十二讲公共思考题之2

期末考试

-考试--儒家修身之道期末考试

教学视频:5-3亲民 “兼具教养义”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