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儒家修身之道 > 第四讲 明明德 > 4-2明明德(一) > 教学视频:4-2明明德(一)
下面我们再看“德”这个字
在《正韻》里面是这样解释的
“凡言德者 善美 正大 光明”
纯粹美好的意思
所以这个意思其实跟我们今天很接近
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在《易经》的《乾卦》里面说
“君子进德修业”
这个词好像宋代也在用
我们今天说你也完全听得懂
“进德修业”指的不是我们今天的
大学里面学的那些制造业
那些制造“物”的知识
更多的是关于我们内在的成长 这套东西
叫做“敬德修业”
我觉得这个词用得特别的好
又不是宗教语言
我们大家又都看得懂
所以中国过去对这个词用得特别的多
比如说在很早的典籍《洪范》里面
说有三种德行:一种叫正直
一种叫做刚克 另外一种叫做柔克
古代用这个“克”用得特别多
这个“克”是什么意思?就是胜的意思
“刚克”指的是以刚强而能胜
“柔克”指的是我们今天用的最多的
叫做“以柔克刚” 就是以柔胜刚
所以 在古老的典籍里面
提到有三种德:一种叫正直
一种叫刚克 一种叫做柔克
我们今天对“德”的理解
可能更是常说的美善
正大光明这些东西
但是 在古人的解释里面
“德”很多的时候也指的是能力
而不仅仅指纯粹的那种美好
还有“德”在道家里面用得特别的多
它通“得到”的“得”的意思
就是说取得和获得
怎样的取得和获得
显然不是我们今天的取得成功
获得财富 不是这个意思
讲的“修道有所得”
就是“得到”的“得”通假“德”
就是“道德”的“德”
这个“道”和“德”
在中国过去是不分家的
虽然中国有道家一说 儒家一说
但是他们所谈到的“道” 都是一个“道”
“德”也是一个“德”
所以孔夫子有一句名言叫做
“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个“道”跟道家所追求的“道”是一回事
老子说“善者吾善之”
也就是说对于善的人 我是善的
“不善者吾亦善之 德善”
这个太难了
你面对一个好人 你对他好
老子说 不好的人 我也对他好
这叫做你的德行是善的
显然这个东西不能强拧着去做
你没有这个能力去做
这是要对人性有特别的了解
非常的成熟
然后还要有各种方便手段才能做得到
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
我们不要随便去学
虽然这做起来很容易
“不善者吾亦善之”
最后你发现你不得好报
甚至你会被人耻笑 看不起
或者怎么样
真正的圣者不会这么做
他做的话一定是能够让对方
心里至少不生起轻蔑之感
后面说“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德信”
就是说什么样叫诚信呢?
我们说一个真正有信用的人
就是说对方没有好的信用记录
但是我也信他
这样你的德行才能达到“信”
这跟我刚才解释的是一回事
不要勉强地去做
勉强去做 然后你又做不到
最后胡说八道 不是那回事
它需要很高的智慧 很高的智商
郑玄在注释这段话的时候
他说“明明德 谓显明其至德”
就是说“明明德”意味着“显明其至德”
也就是说第一个词“明”是发扬光大
后面“明德”就是“至德”
换句话说最高的最大的德行
我们前面讲了“明”又讲了“德”
然后我们把“明德”合一块讲
费点劲 但是对于后面特别有好处
所以我们现在想什么叫“明德”
虽然我们大概知道
说是郑玄注释叫做“至德”
“明德”是一种睿智的德
是一种最大的德行
我们看它有几层意思
第一 是自知之明
老子有一段特别有名的话
我们大家都知道叫做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同样在西方的哲学史上
我们听到苏格拉底
公认的希腊的智者是这样说过
他说“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
这个是最难的
就是所谓“自知者明”为什么那么难
我们虽然可能看别人看得特别清楚
但是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
这个不仅要有一个向内的这种观察
这是一种能力 另外还要有勇气
一般我们很难承认自己的一些
我们不喜欢的东西
因此苏格拉底是我们认为的有自知之明的人
那这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他为什么能够有自知之明呢?
他真正达到自知之明的关键
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
情感冲动都有比较清醒的意识
我们今天的人经常对很多事情是无意识的
比如说汉语里面很多有意思的成语
叫做“视若无睹”“听而不闻”
虽然我们都在场
但是这个事情发生了 我没听见
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和周围很多事情都没感觉
叫做心不在焉
所以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我们在这更多地强调的不是外在
而是他对自己内在发生的事情
非常的有觉知
用我们现在心理学的话说
叫做有意识、有觉知
同样这样的人对周围所发生的事情
也是有意识、有觉知的
那么这种有意识、有觉知的人
在内在表现为自知之明
那他对周围的人和事有比较如实的看法
而不是源自于自己内心主观的看法
因此自知之明 你会发现这样的人很少
如果你认真去看的话
基本上都是在四五十岁之后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成年人都有
而是说才有人 具有这样的特征
这样的人是凤毛麟角的
所以只有智者才能做到完全的自知之明
而我们普通人里面
你会发现那些聪明的人都有这样的特点
那么 自知之明的作用是什么
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
领袖学也好 领导学也好
公认的领导者要具备的第一个要素
就是自知之明
最重要的一个品质就是这个
当然其它的品质也非常重要
可是这个是公认的第一要素
关于自知之明
我们参考一个体系的知识
可能很有说服力
我们在这给大家介绍一下
在近代 大约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
有一个西方的不知道该不该叫宗教
因为他认为他创立的是一个理性的知识体系
这个人叫做葛吉夫
一般来说西方人把他称作神秘主义者
他自称他创造了一个特殊的道路叫做“第四道”
也有人把他叫做“二十世纪的达摩”
同时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弟子
或者说学生叫做邬斯宾斯基
是一个俄国的作家 比他大概能小十几岁
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
这个时期是他们的活动时期
为什么要提邬斯宾斯基
是因为葛吉夫创办了第四道的学校
但是他自己很少写著作
他的思想的流传更多的是
通过邬斯宾斯基的记录
邬斯宾斯基是俄国的作家
又是他在俄国最重要的比较早的弟子
因此 我们了解葛吉夫
更多的是通过邬斯宾斯基的著作
比如说像《探索奇迹》
像《人可能进化的心理学》
都是邬斯宾斯基记载整理葛吉夫的教学
和他的知识体系
葛吉夫对于意识的探索是非常深刻的
对于意识他有着一个划分
这个很有意义
一共有四个层次 第一是睡觉
我们都知道睡觉当中
我们几乎是完全无意识的
但是偶尔我们也会做一点事情
比如说如果你觉得冷了
你可能会伸手拉被子盖上
如果你觉得热了会把被子掀掉
或者你觉得哪痒了哪疼了
你都会不用头脑去处理也可以去做
所以 他会有相对醒着的时刻
就是说在完全的无意识当中
会有相对醒着的时候
第二种就叫醒着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这个状态
你起床后吃饭、睡觉、工作、与人谈话
然后处理工作
这些状态就是葛吉夫所说的“醒着”
但是它并不叫做意识
在他看来这叫做相对意识
为什么叫做相对意识呢?换句话说
我们在这个状态很容易被外界左右
人像机器一样可以被操控
你想想是不是
我们今天的人有几个完全按照
自己的意识和意志来生活的
我们有很多的想法
但是外界很容易影响我们
比如说我们今天如何追求成功
虽然我知道我自己有心仪的事情要去做
可是如果你没有钱怎么办呢
所以人像机器一样可以被操控
比如说我们认为某一个职业比较好
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它挣钱比较多
或者说它比较受人尊重
我们在这个状态并不具有完全的意识
没有完全的独立思考
所以葛吉夫把它命名
除了睡觉 我们大部分人
普通人活着的状态就叫“醒着”
或者叫做相对意识
你会看到那些宗教上的
那些重要的导师们经常会说
你要清醒过来
指的是什么呢?
就是这个相对意识状态
也就是说我们容易被人左右 容易被操控
所以要从这个状态中清醒
那么清醒的第一步的意识是什么呢?
就是具有自我意识
葛吉夫所使用的自我意识
跟我们读哲学里面
比如说德国哲学里面
所讲的自我意识不是一回事
这个一定要分开
葛吉夫说的自我意识更多的接近于
心理学家所说的自我意识
也就是说对自我的行为、思想、情感、冲动
你所有在自我身上发生的事情有意识
是这样的 不是德国哲学那种对自我
进行思考 进行推理得出来的
那些观念不是那个思考过程
那么从醒着
如果一个人受到适当的训练
或者说有一些重大事情的触发
他一个人变得非常的警觉 对人生、对自己
在这个过程当中达到自我意识的人
或者说有一定自我意识的人
他的个人开始觉醒
形成了个体 具备自由意志
我们说一个醒着的人并不是具备自由意志的
他认为他具有自由意志
但是真做事的时候
他根本就决定不了自己
支配不了自己 也支配不了外界
那么怎样具有自由的意志呢?
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得到的
首先是个人对自我的了解之后开始觉醒
发现自己很多内在的矛盾、内在的荒谬
然后调适个体 开始形成自我
自我是形成的 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虽然自我这个词我们到处用
那么形成个体意味着什么呢?
你的内在是协调的
最简单的就是说
你的情感跟理智之间没有严重的冲突
你的身体跟你的理智、思想都能够协调
而我们今天的人并不是这样
所以这种状态 内在形成一个个体
是个人成长历史上的特别重大的一个事件
我们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东西需要形成
它是需要形成的 一旦形成个体之后
这样的人他变得有行动力
同时他有自知之明
表现出外在就是有自知之明
葛吉夫划分意识的最高阶段叫做客观意识
“客观意识”按照他的定义
是我们几乎接触不到的
它意味着是一个人的完全觉醒
同时达到真知
换句话说 不像我们今天看到的知识
一个知识提出来 一个理论提出来
过了几年然后又被推翻
然后我们非常乐观地认为说我们不断在进步
实际上如果我们从一个相反的角度来理解
你不断地以错误来代替错误而已
真知意味着它是最后的
至少在某些最重要的
那些基础知识方面是这样的
但是具体的一些细微的知识
可以是在变动的
也可以说它是在发展
那么这种客观意识
它是在一个人完全觉醒之后才具备的
比如说像葛吉夫举过的例子
像佛陀 像老子这样的人
因为他说我们无法认识到
所以我们也就真的没法认识到
可是就像我们刚才说的
它还是有一点儿可以接触得到
指的是什么呢
就是葛吉夫前面讲的
在睡梦中我们会有瞬间醒着的状态
也就是说你会给自己盖上被子
然后你会自己觉得哪里痒会挠一挠
会有瞬间醒着的状态
一个醒着的人 就像我们现在这种状态
不要听那些宗教的贬低
说你就一无是处 就是一群羔羊
然后只有靠圣人来带领才怎么样
不是的 他有瞬间的自我意识
瞬间的自我意识或者部分的自我意识
虽然他没有完全的自我意识
否则的话我们无法来认知这些知识
所以我们醒着的人是有可能成为完全觉醒的人
其中就是我们有那样的瞬间
比如说遇到了重大的事件
你人生当中遇到了最重大的事件
比如说生死的问题
你会突然一下对人生有所醒悟
我知道有很多的人在他比较年轻的时候
遇到周围的人的去世
会对他的人生观的形成
或者是成熟有很大的作用
他会突然因为某一事件的刺激
然后他会有自我意识
所以不要看不起自己
只不过你是没有抓住那些机会而已
就让它悄悄地溜走了
对于那些已经达到自我意识的人来说
他们可以有瞬间和部分的客观意识
他们会在某些领域里面建立起真知
这是我们人的不可思议的地方
虽然我们在沉睡
但是我们也有清醒的时候
虽然我们在醒着
整天都是属于相对意识状态
可是我们偶尔也有对自己看得清
对人生看得清的时候
当一个人已经看清人生的时候
或者说他的自我已经
完全调适成一个个体的时候
他已经作为一个个体完全成熟的时候
他也会达到真知
这个是完全可能的
当然最高的状态是道家说的
“必先有真人 而后有真知”
因此我们会看到
中国文化有很多的知识的源头都是
不像西方那样推理来的
而是用传统文化上叫古圣人
他们建立起一套知识
我们后人在这个框架之下不断地去继承
过了一段时间当我们迷失之后
又会回去重新读经典
至于创新为好还是回头去读经典为好
这要看你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氛围当中
也是说不同的文化就如同不同的个人
有的人生在贫寒家庭里面
要靠创业来积累财富
所以他每一步都要靠创业 然后去创造
也有的人太幸运了
他生在比如说像李嘉诚的儿子 那样的身份
或者说像某些已经成功的人的家里面
他虽然要创造要去工作
但是他后面有比他懂得多的人
他可以去请教他有继承
他的起点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
我们中国文化就像梁漱溟所说的
因为有一些天才、一些古圣人
所以我们是一个非常早熟的文化
并不是我们的后人不好
而是说有人开启了真知
我们后面的人继承这些真知就足够了
甚至你想要达到那样的真知都很困难
比如说在医学上 我们知道现在的中医
我们听到很多的医生会说
一个真正好的医生行医几年之后
他会“闭关读经”
“闭关读经”什么意思
就是把所有的这些外在的事业都停下来
然后专门回去读
比如说像《黄帝内经》像《伤寒论》
中国医学上的真知 那是由真人所建立的
道家认为划分人的标准
最高的状态就是真人
我个人认为跟葛吉夫的客观意识非常匹配
所以在这我引用葛吉夫的这个理论
为什么引用这个 因为这个比较简单
另外因为葛吉夫离我们比较近
他的体系和他的知识在现代还有所流传
最大的好处就是简洁
所以我们借用他来说明一些问题
今天没有时间多介绍
我们在下一讲的时候
会多介绍一些葛吉夫的知识
-1-1课程简介
--相关资料
-1-2儒家是一门知识而不是宗教
--相关资料
-1-3中国文化是反异化而重整合
--参考视频
--相关资料
-2-1必读书(一)
--必读书
--深入研读
-2-2必读书(二)
--必读书
--深入研读
-2-3扩展阅读(一)
--扩展阅读
-2-4扩展阅读(二)
--扩展阅读
-2-5扩展阅读(三)
--扩展阅读
-2-6扩展阅读(四)
--扩展阅读
-3-1儒家心性之学(一)
-3-2儒家心性之学(二)
-3-3大学
-3-4大人(一)
--html
-3-5大人(二)
-4-1三纲领之间的关系
-4-2明明德(一)
-4-3明明德(二)
-5-1 亲民与新民(一)
-5-2 亲民与新民(二)
--html
-5-3亲民 “兼具教养义”
-6-1家庭问题和缺乏爱引起了许多现代社会问题
-6-2爱的知识——礼
-6-3人生要道——至善
-6-4仁者无忧
-6-5知止而后有定
-考试--儒家修身之道期中考试
-7-1政治与伦理的结合
-7-2教化的社会和尚文不尚武的文化
-7-3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精神状况
-7-4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及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突破转折
--教学视频:7-4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及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突破转折
-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
--教学视频: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
-8-2意识的四种形态
-8-3达成自我意识的人的表现
-8-4相对意识:我们目前的状况
-8-5意识程度的差异
-9-1中华民族是由个人主义者组成
-9-2现代西方超越个人的追求与问题
-9-3中国传统的超越与政治精英
-10-1诚是文明建立的基础 不诚无物
-10-2诚意首先是不自欺忠于真相
-10-3诚意是形成高智商、创造力的基础
-10-4虚伪与邪恶关系密切
-10-5诚意令自我满足和快乐
-10-6慎独
-10-7“德润身”——身心健康愉悦之源
-11-1“诚于中形于外”—相随心生
-11-2圣人之容—温良恭俭让
-11-3君子和小人代表了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
-11-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11-5至善即是爱的知识
-12-1情绪与身心的关系
-12-2你的看法决定你的态度和情绪
-12-3中国传统文化对感情、情绪的见解
-12-4心不在焉与活在当下
-12-5伟大成就与意识的高度专注的关系
-考试--儒家修身之道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