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儒家修身之道 > 第三讲 儒家修身之道总论 > 3-3大学 > 教学视频:3-3大学
儒家修身之道的总论部分
第二个部分我们要解释一下“大学”
这跟我们今天的大学非常不一样
不一样在哪里呢?
我们今天的大学内容要宽阔得多
特别是有很多我们未来工作所用的知识
换句话说 是制造物的知识
而中国过去的大学所讲的
仅仅是关于人的知识
在儒家的道统历史上朱熹的注释非常有名
我们看他是怎么解释《大学》的
是他把《大学》这篇文章
从《礼记》里面拿出来 还有《中庸》
跟《论语》《孟子》放在一起 称作《四书》
他有他的道理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里面说
子程子曰 《大学》孔氏之遗书
而初学入德之门
说得非常的清晰
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
独赖此篇之存 而《论》《孟》次之
学者必由是而学焉
则庶乎其不差矣
子程子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他是二程的程伊川的学生
在古时
“子”是指的老师的意思
子程子是指他的老师 就是非常尊重
夫子程子曰 应该这么说
在他看来 《大学》是孔夫子的遗书
但是它是“初学入德之门”
“于今可见古人之为学次第”
所以在他那个时代
也是按照这样的为学次第来做的
因此他认为特别重要
把它拿出来和《论语》《孟子》放在一起
同样 这个为学次第
在我们今天依然非常有价值
今天我们很多研究儒家的人
很少读《大学》和《中庸》
相反 (他们)从《论语》下手
《论语》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它是孔夫子的言论集
但是它不适合作为一个修行的初学入德之门
它不适合做这个
作为了解孔夫子是很有用的
里面也有很多非常精辟的孔夫子的论述
但是初学入德之门是从《大学》开始
《大学》里面讲的非常的清晰
我们采用《大学》做我们“儒家修身之道”
这门课的教材
就是因为朱熹所说的这个原因
《大学》的作者是曾参
公元前500多年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曾子
孔夫子的学生
他是黄帝的后代
也就是《黄帝内经》的那个黄帝的后代
也是夏禹王的后代
春秋末期鲁国的南武城人
今天山东省嘉祥县
后来被定为叫做平邑
曾参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6岁拜孔夫子为师
27岁的时候孔夫子去世
他比孔夫子要小46岁
所以一般说曾子指的都是曾参
他的父亲是曾点
就是我们说的(《论语》里)谈到人生理想
孔夫子非常认同 说“吾与点同”
他的父亲跟孔夫子是同龄人
大概相差不到五六岁
曾参上承孔子之道 下起思孟学派
也就是子思、孟子学派
对孔子的儒学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
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在有的书里面把他与孔子 孟子
颜子(即颜回)子思放在一起
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以孝著称
《二十四孝图》里面有一图是曾子的故事
叫做“噬指痛心”
就是咬手指 然后心痛
是什么意思呢?
讲曾子的母亲在家里面
好像是来了客人
然后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很着急就咬手指
然后曾子在外感到心痛
觉得好像家里发生什么事情了
于是就回家
发现他母亲有难处
这种心心相应是真正的孝道的本质
到了这个程度
曾子在当时很有名
齐国想要聘他做公卿
他因为在家孝敬父母 辞而不就
像这样的做法
我估计我们今天的人是都做不到的
为了孝敬父母不出去做自己的事业
不追求成功
跟我们今天好像是完全背道而驰
他在历史上提出过一些重要的主张
在儒家的思想史上
比如说“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
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
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是非常有名的话
也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为人谋而不忠” 我们知道
“与朋友交而不信” 也知道
“传不习乎”就是你的老师传给你真正的知识
你是否去熏习 学习 反复的演练
更多的指的是这种意思
曾子编撰著述了儒家重要的经典
《大学》和《孝经》
后世的儒家称他为“宗圣”
我们接着看朱熹在《大学章句序》里说的
我们刚才讲关于学校的事情
他是这样说的
“三代之隆”指的是夏商周
其法寖备
然后王宫国都以至于闾巷
莫不有学
在三代的时候 夏商周的时代
中国的教育已经发展得非常的完备了
王宫 国都 我们都知道
闾巷就是大街 都有学校
那么什么人去学习呢?
人生八岁 则自王公以下
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
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教育是普及的
及其十有五年
则自天子之元子 众子
以至于公卿 大夫
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
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 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学校之教 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所以我们会看到
在过去几千年前中国的古人已经有
人生八岁开始入学 学习基本的东西
到了十五岁开始学
穷理正心 修己治人之道
这当中以修身
就是“正心”“修己”是为主的
古代的《礼记·学记》里面
是这样说的
古之教者 家有塾 党有庠
术有序 国有学
前边指的是行政单位
后面指的是不同级别的学校
塾 家有塾指的是私塾
党有庠 术有序 国有学
“比年入学”指的是每年都有入学的
“中年考校”指的是隔年
就是两年之间考一次
那么怎么个考法呢?
“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
五年来看看“博习亲师”
七年看看是否能够做到“论学取友”
这叫做“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 强立而不反”
谓之“大成”
“知类通达”更多的是从阴阳五行的角度去理解
“强立而不反”指的是
一个人的知识体系 价值结构完全形成
不会再有反复动摇 完全的自立
这样叫做“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 近者说服
而远者怀之 此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是什么呢?
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
叫做“化民易俗”
这个化指的是转化
是说转化我们世界上或者社会上的
你认为不好的流行文化 不好的价值观念
改变风俗 也就是改变我们流行的这些东西
“令近者说服” 近者心悦诚服
对于远的人怎么办呢?“怀柔”
这样叫做“大学之道”
《学记》里讲完大学之道要达到的状态之后
接着讲对领袖的培养
对于我们今天所谓领导的培养
他说 发虑宪
“发虑宪”指的是当我们做事情
思考的时候
首先要考虑到法度 法律
“求善良”指的是寻求好人和贤人
这样的话足以謏闻 这个字读謏
发音是小 意思也是大小的小
你会有一定的名声
但不足以动众
也就是说没有社会动员能力
那么下一步呢?
“就贤体远”
我们能够去寻求那些贤能的人
让他来为社会服务
这个“就”是很有意思的
只有我们中国文化有“就贤”一说
别的文化都不是
我看到的别的文化更多的是
按照地位的高低
地位低的要去恭敬地位高的
只有中国文化有这种统治者
或者说位高的人要去“就贤”
这个词很有意思
“就贤体远”你可以说是迁就
你可以说是为了请一个能干的人来
我可以给他提供所有他想要的条件等等
“体远”就是体会了解远处的人
这样的话足以“动众”
但是不足以化民
这样的话你有社会动员能力
但是不足以改变社会的风气
改变社会的面貌
那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乎
如果你不满足于“发虑宪、求善良”
达到一定的名声
或者说“就贤体远” 可以动众 有动员力
但是都不能达到“化民成俗”
最高的领袖 最高的政治
就是“化民成俗”
我们改变社会不合理的制度
落后的社会风气
我们整个社会会不断地转化
我们今天用的词
你会经常看到 叫做转化
君子如果想要“化民成俗”的话
这个“俗”指的是美俗 美好的社会风气
美好的社会流行文化
都必须从学习开始
这个“学”指的就是我们刚才说的
“九年大成”的学
不是一般的学
不是我们今天大学里面学习
物质制造的这些知识
-1-1课程简介
--相关资料
-1-2儒家是一门知识而不是宗教
--相关资料
-1-3中国文化是反异化而重整合
--参考视频
--相关资料
-2-1必读书(一)
--必读书
--深入研读
-2-2必读书(二)
--必读书
--深入研读
-2-3扩展阅读(一)
--扩展阅读
-2-4扩展阅读(二)
--扩展阅读
-2-5扩展阅读(三)
--扩展阅读
-2-6扩展阅读(四)
--扩展阅读
-3-1儒家心性之学(一)
-3-2儒家心性之学(二)
-3-3大学
-3-4大人(一)
--html
-3-5大人(二)
-4-1三纲领之间的关系
-4-2明明德(一)
-4-3明明德(二)
-5-1 亲民与新民(一)
-5-2 亲民与新民(二)
--html
-5-3亲民 “兼具教养义”
-6-1家庭问题和缺乏爱引起了许多现代社会问题
-6-2爱的知识——礼
-6-3人生要道——至善
-6-4仁者无忧
-6-5知止而后有定
-考试--儒家修身之道期中考试
-7-1政治与伦理的结合
-7-2教化的社会和尚文不尚武的文化
-7-3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精神状况
-7-4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及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突破转折
--教学视频:7-4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及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突破转折
-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
--教学视频: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
-8-2意识的四种形态
-8-3达成自我意识的人的表现
-8-4相对意识:我们目前的状况
-8-5意识程度的差异
-9-1中华民族是由个人主义者组成
-9-2现代西方超越个人的追求与问题
-9-3中国传统的超越与政治精英
-10-1诚是文明建立的基础 不诚无物
-10-2诚意首先是不自欺忠于真相
-10-3诚意是形成高智商、创造力的基础
-10-4虚伪与邪恶关系密切
-10-5诚意令自我满足和快乐
-10-6慎独
-10-7“德润身”——身心健康愉悦之源
-11-1“诚于中形于外”—相随心生
-11-2圣人之容—温良恭俭让
-11-3君子和小人代表了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
-11-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11-5至善即是爱的知识
-12-1情绪与身心的关系
-12-2你的看法决定你的态度和情绪
-12-3中国传统文化对感情、情绪的见解
-12-4心不在焉与活在当下
-12-5伟大成就与意识的高度专注的关系
-考试--儒家修身之道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