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儒家修身之道 > 第六讲 止于至善 > 6-1家庭问题和缺乏爱引起了许多现代社会问题 > 教学视频:6-1家庭问题和缺乏爱引起了许多现代社会问题
前面我们讲过了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今天我们要接着讲“止于至善”
关于善的问题
可能不是一个特别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在70多年前
我们民族和文化衰弱到极点的时候
林语堂曾经这样问道
到了今天还能有人热衷于儒家的思想吗?
然后他自答说
这全在于人对善念是否还肯执着
而对善念 一般人是不会狂热的
更重要的是今天
人是否对儒家思想还有信心
在他那个时代
大概是刚刚五四运动之后
三四十年代
在我们今天 已经过了一百多年
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时代的变迁
对我们也一样
我们是否对儒家还有信心
这对现代的中国人特别重要
这个问题是直接指向现代中国人
而挥之不去 也无从拒绝的
林语堂在《孔子的智慧》里面说
儒家的思想
它的人道精神的基本的吸引力
本身就有非凡的力量
最有力量的核心思想就是
“人的标准就是人” 推己及人而已
要人对自己和社会负起当负的责任
以天下国家为己任
在《中国人》里面 他曾经有一段表述
就是关于中西文化的差异
这跟我们在课程刚开始的总论里面
提到的荣格的那一段
对东方和西方人的观念的比较
非常地接近 连说法都很接近
我们看林语堂是这么说的
中国人与基督徒的观念大相径庭
人文主义的伦理观是以人为中心
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的
在西方人看来 不借助于上帝的力量
而能维系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而在中国人看来
不借助于第三者的力量
人们就不能相互以礼相待
这同样是令人诧异的
这跟荣格的说法几乎完全一样
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经过了一百多年时代的变迁
我们今天的中国社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与全世界很多的地方已经非常地接近
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问题
大多都是由于爱的缺乏和家庭问题引起的
比如像得诺贝尔和平奖的
印度的特蕾莎嬷嬷曾经说过
她所观察到的社会的问题
她说 人活着除了需要口粮之外
也渴求人的爱、仁慈和体恤
今天就是因为缺乏相爱、仁慈和体恤的心
所以人们的内心极度的痛苦
小孩期望家里有人接受他们
爱护他们、赞美他们 以他们为荣
假如得不到这一切 便会跑到街上去
那里会有人接受他们
而孩子可能会迷失
当孩子因为家庭而失落
许多怨恨和破坏就会出现
美国当代杰出的心理医生
斯科特·派克在他的书里面说
缺乏爱是导致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而爱也是治疗心理疾病的要素
他的书就是那本
非常有名的《少有人走的路》
我们曾经有过其他的译本
叫做《心灵地图》
这本书在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上挂了二十年
他接着分析
他说 导致个人心理不健全、社会不健全
远离上帝的罪魁祸首
就是自己感觉不重要、不可爱、没有人要
人会自觉没有分量的程度
常常令我觉得不可思议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另外一种人会特别的自信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都是来自于家庭的问题和父母的问题
他说 父母在孩子身上
投入的关怀和时间的多少
会让孩子知道自己受父母重视的程度
自我感觉有人珍惜的孩子
自然就会珍惜自己
这种认识的可贵程度重于黄金
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这种自知之明
是健全心理的必需的要素
也是个人自律的基础
它直接源于父母的爱
这样的自信必须自幼形成
成年以后再想建立就事倍功半
从小有爱的孩子
即使成年后遭遇到种种的挫折和打击
也会借着坚强的自信而不至于毁灭
珍惜自我如此重要
是因为当一个人肯定自我价值的时候
就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照顾自己
不会破罐破摔
而照顾自己就是自律的真正的意义
斯科特·派克接着指出
他说文化最重要的因素其实还是家庭
我们中国人是这样看的
今天的西方的智者也是这样看
父母就是这种文化的领袖
而影响我们最深的不是他们说的话
而是他们的实际行为
他们自己如何相处
他们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兄弟姐妹的
以及最重要的是怎样对待我们的
成长的过程中
我们在家庭的小宇宙里经验了一切
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本质看法
父母的行为创造了一个独特的世界
而我们的世界观
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派克举出他的一个病患的案例
我们来看一下 很有代表意义
他的这个案例的主角叫史都华
他说 我同意 我确实相信
有一个会割人喉咙的上帝
但是这个念头从哪里来的呢
我从小受我父母的教育
告诉我说 我们爱上帝、爱耶稣
一切都是爱
然后斯科特·派克说
我问他 那么你的童年很愉快喽?
史都华瞪着我说 开什么玩笑?
我活得苦不堪言 几乎天天挨打
皮带 板子 扫把
我父母抓到什么
都会变成教训孩子的道具
我几乎做什么事情都会挨打
他们说一天打一顿
不但会保持身体健康
还可促进道德修养
然后斯科特·派克问他说
他们有没有过企图掐死你
或者割你的喉咙?
史都华说没有 不过我相信
要不是我一直小心谨慎
说不定哪天他们就会真的这么做
这个时候史都华突然停住不说话了
沉默了好一阵
然后他的脸上露出很沮丧的表情
最后他很沉重地说 我开始明白了
实际上 斯科特·派克分析说
在孩子们的心中父母就像神
父母处理事情的方式
就是宇宙不变的法则
孩子对于神性的了解
往往是通过父母的人性
充满爱心、宽大为怀的父母
使孩子相信上帝也同样充满爱心、宽大为怀
即使在他们成年后
世界仍然可能是一个
跟童年时代一样令你安全和温暖的地方
孩子们对神性的了解往往通过父母的人性
充满爱心、宽大为怀的父母
使小孩们会相信
上帝也充满了爱心 也非常的仁慈
即使他们成年后
世界仍然可能是一个跟童年时代一样
令人安心和温暖的地方
那些凡事以报复为手段的父母
使孩子们成年后相信的
也是一个残酷而睚眦必报的神
得不到父母的照顾
孩子当然会把世界看作一个
缺乏关怀的地方
很多成年人的宗教都是早年生活的转移
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
修订与扩充自己对现实的了解
才能建立起与现实相符的宗教与世界
早年的生活对于人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现代心理学家发现了这一点
因此我们看得出来
它对人的成长特别的重要
美国上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
马斯洛曾经指出
西方的文明至今还不具备
着手建立一个健康世界所必须的
充分有效的、确实的知识
甚至我们也没有足够的知识
来教育个体怎样彼此相爱
至少是不能以任何肯定性做到这一点
-1-1课程简介
--相关资料
-1-2儒家是一门知识而不是宗教
--相关资料
-1-3中国文化是反异化而重整合
--参考视频
--相关资料
-2-1必读书(一)
--必读书
--深入研读
-2-2必读书(二)
--必读书
--深入研读
-2-3扩展阅读(一)
--扩展阅读
-2-4扩展阅读(二)
--扩展阅读
-2-5扩展阅读(三)
--扩展阅读
-2-6扩展阅读(四)
--扩展阅读
-3-1儒家心性之学(一)
-3-2儒家心性之学(二)
-3-3大学
-3-4大人(一)
--html
-3-5大人(二)
-4-1三纲领之间的关系
-4-2明明德(一)
-4-3明明德(二)
-5-1 亲民与新民(一)
-5-2 亲民与新民(二)
--html
-5-3亲民 “兼具教养义”
-6-1家庭问题和缺乏爱引起了许多现代社会问题
-6-2爱的知识——礼
-6-3人生要道——至善
-6-4仁者无忧
-6-5知止而后有定
-考试--儒家修身之道期中考试
-7-1政治与伦理的结合
-7-2教化的社会和尚文不尚武的文化
-7-3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精神状况
-7-4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及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突破转折
--教学视频:7-4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及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突破转折
-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
--教学视频: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
-8-2意识的四种形态
-8-3达成自我意识的人的表现
-8-4相对意识:我们目前的状况
-8-5意识程度的差异
-9-1中华民族是由个人主义者组成
-9-2现代西方超越个人的追求与问题
-9-3中国传统的超越与政治精英
-10-1诚是文明建立的基础 不诚无物
-10-2诚意首先是不自欺忠于真相
-10-3诚意是形成高智商、创造力的基础
-10-4虚伪与邪恶关系密切
-10-5诚意令自我满足和快乐
-10-6慎独
-10-7“德润身”——身心健康愉悦之源
-11-1“诚于中形于外”—相随心生
-11-2圣人之容—温良恭俭让
-11-3君子和小人代表了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
-11-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11-5至善即是爱的知识
-12-1情绪与身心的关系
-12-2你的看法决定你的态度和情绪
-12-3中国传统文化对感情、情绪的见解
-12-4心不在焉与活在当下
-12-5伟大成就与意识的高度专注的关系
-考试--儒家修身之道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