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儒家修身之道 > 第三讲 儒家修身之道总论 > 3-2儒家心性之学(二) > 教学视频:3-2儒家心性之学(二)
前面我们讲的十六字心传“允执厥中”的精神
是发生在中国文明最早的源头上
也就是说尧舜禹的时代 影响是非常大的
为以后的整个文明都定下了一个调子
也就是说“中庸之道”的调子
在《中国人》这本书里面
林语堂有深刻的总结
他说:中庸之道无所不包
它淡化了所有的理论
摧毁了所有的宗教信仰
如果你了解一点中国历史
和中国思想史的话
你一定对这句话有非常深的响应
在他看来
他认为中国传统教育的目标是
培养懂情理的人
这种人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他的表现是:
一个受过教育的人
首先应该是个通情达理的人
他具有非常丰富的常识
喜欢随和与克制
痛恨抽象理论与逻辑极端
所有普通人都具有常识
但是学者往往处于失去这种常识的边缘
很容易在理论上钻牛角尖
通情达理的人或者说中国的文化人
会避免任何理论或者行为上过火的行为
比如说 林语堂举了一个例子
说“在西方 一个科学家”
“会沉浸于遗传学的理论”
“另一位却感兴趣环境的理论”
“双方都固执的用自己渊博的知识”
“与伟大的愚蠢”
“去证明只有自己才是正确的”
“而东方人却不用经过太多的思考”
“就肯定双方都有正确的方面”
“因为典型的中国式判断是这样的”
“说甲是正确的 而乙也不错”
“这种做法会让一个习惯逻辑思维的人感到愤怒”
“那又怎么样呢”
“讲究合情合理能使一个人保持平衡”
“而在乎逻辑的人却失去了平衡”
他说:如果让一个中国画家
像毕加索那样通过完美的逻辑思维
把世上万物都简化为椎体
平面和对角线
然后又逻辑地把这种理论体现在绘画中
这在中国显然是不可能的
他们对太完美的辩论
以及太逻辑化的理论
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不信任感
这是说中国人
治疗这种理论上的逻辑怪诞
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是常识
罗素曾经精确地指出
在艺术上中国人追求精美
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
这种对于常识的认同
于是就变成了在思想上对所有过激的理论
在道德上对所有过激行为的一种厌恶
结果自然就形成了中庸之道
也就是希腊人所说的不走极端 适可而止
林语堂说 中国人是如此看重中庸之道
以至于把自己的国家都叫做中国
这不仅是指地理
也是指中国人的处事方式
这是执中的 正常的
中庸的 符合人之常情的方式
在中国人看来 人生在世
并不是为了死后的来生
对于基督教所谓
此生为来世的说法的观点
中国人感到大惑不解
对于佛教的追求涅槃
他们认为是过于虚幻
那么世间的那种为了获得成功而奋斗
中国人认为纯属虚荣
为了进步而进步则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中国人明确的认为
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
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
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和睦
林语堂这样总结:
他说:中国的人文主义者认为自己
找到了人生的真谛
并且时时刻刻地都意识到这一点
比如说儿童从入学开始 第一首诗便是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在中国人看来
这不仅代表了片刻的诗一般的快乐心境
而且是追求人生幸福的目标
中国人就是陶醉在这样一种人生理想之中
他既不暧昧又不玄虚
而是十分实在
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说叫做
真正地活在当下
这可能是我们大家所没有意识到的
我们的中国文明的这个部分
尤其是儒家 紧紧地抓住当下的生活
林语堂说 我必须说
这是一种异常简单的理想
简单到了中国人老实巴交的头脑想不出来
我们时常纳闷儿
西方人竟然想不到人生的意义
在于纯净平安的享受生活
中国人享受仅有一点东西的
决心和能力都比较大
把精力集中在世俗的幸福
这一特性是我们缺乏宗教的原因
也是它的结果
因为如果一个人不相信
有一个紧接着今生今世的来生来世
他就会在今生的一切消逝之前尽情地享受
而宗教的缺乏使这种想法变成可能
林语堂从这儿接着分析
由此就发出了一个人文主义
他坦白地宣告人类是宇宙的主义
就是我们说的“社会主义”的“主义”
并规定一切知识都是为人类的幸福服务
知识同人类的结合并非易事
因为人类一旦动摇起来
就会被自己的逻辑所左右
成为知识的工具
人文主义只有坚定地把握住人生的真谛
才能保佑自己
林语堂说 中国的人文主义者
献身于自己确认的人生真谛
对与此无关的神学 玄学的奇幻臆想
漠然置之
我们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孔子
在被问及有关死亡这个重要问题的时候
有一个著名的答复
叫做“未知生 焉知死”
几乎我们所有的人都知道孔子的这句话
林语堂讲他的一段经历
美国基督教的一名长老会的牧师
曾经试图
启发林语堂 灵魂不死的重要性
就跟他讲这个事情有多重要
然后他是这样推理的
他说 天文学指出
太阳在逐渐丧失掉自己的能量
也许几百万年以后
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就不复存在了
他问林语堂
你不认为永生这个问题很重要吗?
林语堂是怎么回答的?
典型的中国人的回答
林语堂说 我坦诚地告诉他
我丝毫不为之困扰
如果人类能生存五十万年
就足以使他们做完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
考虑另外五十万年如何 实在是庸人自扰
试图让自己的灵魂存在五十万年以上
而且还不满足
这实在是一种非常奇怪的想法
是东方人所不能理解的
那位长老会牧师的忧心忡忡
是典型的日耳曼人的心灵
正如我的漠不关心是
典型的中国人的心灵 是一样的
于是 他说中国人很难变成基督教徒
虽然有很多的人去信仰基督教
但是我认为他们信仰的
并不是基督教的教义
相反是基督教的生活
基督教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给中国人留下一些印象
但是它的教义却会被摧毁
这是林语堂的说法
当然不是被儒家的逻辑
而是被儒家的常识所摧毁
佛教在中国的知识阶层被吸收的时候
就变成了一套仅仅用来
保持精神健康的理论系统
而这正是宋代哲学的精髓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佛教在社会上的流行
有很多的东西是入世的
跟真正佛教的出世有非常大的差异
就是林语堂说的这种情形
我们中国人的心灵
尤其是儒家所代表的
中国人的那种普通人的心灵
可能对出世 对其它的事情没有那么大的兴趣
林语堂在书里面有一个假定的对话
当然这个对话我们大家在社会上都会遇到
他是这样说的
假如有一位佛教的法师
和一位儒学家辩论
法师很可能会滔滔不绝地说明事物的虚幻
和生命的徒然
而儒家则简单地以一种就事论事的
不屑于逻辑论证的态度回答说
如果每个人都像你一样削发为僧
那么国家 世界 人类又会变成什么样?
这个不合逻辑的
但极合情理的生活态度
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这个检验生活的尺度
不仅对佛教是个挑战
对所有的宗教 所有的理论都是挑战
林语堂说 我们不能逻辑太强
实际上所有的理论
之所以成为理论
是因为那些理论的创造者
使某些观点成为自己的变态心理
他的分析很有意思
我们姑且一听
他说:弗洛伊德的情结就是弗洛伊德的化身
所有这些理论
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释迦牟尼
似乎都是建立在夸张的幻觉之上的
我们可能从来没这么想过
有没有理
你先试着按照他的这种说法去理解一下
他说 似乎都是建立在夸张的幻觉之上
说刚才那两位
说人类的痛苦 婚姻生活的烦恼
乞丐的悲哀
病人的痛苦与呻吟
这些在我们普通人看来
就是一些一经感受马上就会忘记的东西
而释迦牟尼佛不然
这种景象必定刺激了他极度敏感的神经
他的力量是如此之大
使他幻想要找到涅槃的状态
来逃避这一切
换句话说就是出离三界
儒家学说则不然
它是普通人的想法
这些人指的是我们这些普通人
害怕使自己的神经如此敏感
怕世界会因此崩溃
所以 儒家的思想适合我们大多数普通人
我们这些有感受
但是又不是过分敏感的人
所以如果你觉得儒家的理论
可能不够高明
我们很多的同学们读过
很多种社会理论
可能你觉得很多种理论特别地吸引人
儒家的思想真的是太平淡了
道家对我们中国人的东西
道家对社会的看法
对政治制度的看法简单至极
我在年轻的时候
也是一样觉得没有任何吸引力
比如孔夫子讲的
我们中国人的大同世界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1课程简介
--相关资料
-1-2儒家是一门知识而不是宗教
--相关资料
-1-3中国文化是反异化而重整合
--参考视频
--相关资料
-2-1必读书(一)
--必读书
--深入研读
-2-2必读书(二)
--必读书
--深入研读
-2-3扩展阅读(一)
--扩展阅读
-2-4扩展阅读(二)
--扩展阅读
-2-5扩展阅读(三)
--扩展阅读
-2-6扩展阅读(四)
--扩展阅读
-3-1儒家心性之学(一)
-3-2儒家心性之学(二)
-3-3大学
-3-4大人(一)
--html
-3-5大人(二)
-4-1三纲领之间的关系
-4-2明明德(一)
-4-3明明德(二)
-5-1 亲民与新民(一)
-5-2 亲民与新民(二)
--html
-5-3亲民 “兼具教养义”
-6-1家庭问题和缺乏爱引起了许多现代社会问题
-6-2爱的知识——礼
-6-3人生要道——至善
-6-4仁者无忧
-6-5知止而后有定
-考试--儒家修身之道期中考试
-7-1政治与伦理的结合
-7-2教化的社会和尚文不尚武的文化
-7-3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精神状况
-7-4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及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突破转折
--教学视频:7-4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及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突破转折
-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
--教学视频: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
-8-2意识的四种形态
-8-3达成自我意识的人的表现
-8-4相对意识:我们目前的状况
-8-5意识程度的差异
-9-1中华民族是由个人主义者组成
-9-2现代西方超越个人的追求与问题
-9-3中国传统的超越与政治精英
-10-1诚是文明建立的基础 不诚无物
-10-2诚意首先是不自欺忠于真相
-10-3诚意是形成高智商、创造力的基础
-10-4虚伪与邪恶关系密切
-10-5诚意令自我满足和快乐
-10-6慎独
-10-7“德润身”——身心健康愉悦之源
-11-1“诚于中形于外”—相随心生
-11-2圣人之容—温良恭俭让
-11-3君子和小人代表了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
-11-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11-5至善即是爱的知识
-12-1情绪与身心的关系
-12-2你的看法决定你的态度和情绪
-12-3中国传统文化对感情、情绪的见解
-12-4心不在焉与活在当下
-12-5伟大成就与意识的高度专注的关系
-考试--儒家修身之道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