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儒家修身之道 >  第九讲 自我完成与超越个人之路(下) >  9-2现代西方超越个人的追求与问题 >  教学视频:9-2现代西方超越个人的追求与问题

返回《儒家修身之道》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教学视频:9-2现代西方超越个人的追求与问题在线视频

教学视频:9-2现代西方超越个人的追求与问题

下一节:教学视频:9-3中国传统的超越与政治精英

返回《儒家修身之道》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教学视频:9-2现代西方超越个人的追求与问题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马斯洛在晚年提出建立第四种心理学的设想

他是这样说的 当然我认为他这个是一个幻想

他说我认为人文主义的

第三种力量的心理学是过渡性的

也就是我们都知道

马斯洛被美国人特别的看好

称他的心理学叫做第三势力心理学

那么他认为这是不够的

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关于自我实现

关于人的基本需要那些

他说这种更高级的

第四种心理学是什么呢

他有一个猜想 你也可以把他叫做定义

即是 超越个人的 超越人的

以宇宙为中心的

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的

超出人性 同一性

自我实现的那种心理学的准备阶段

也就是说前面他讲的那种自我实现的心理学

只是这种心理学的准备阶段

这是他的看法

我们先看看他认为的超越性的需要都是什么

他把超越性需要起了一个名字叫做B价值

什么是B价值呢

他说那些固有的我们人的终极价值

不能再还原到任何更终极的东西

这些价值大约有十四种

在他的书里面曾经每一种都挨个说了一遍

那么在这他举例说包括古人的真善美

还有圆满 单纯 全面等等

他说这些B价值就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意义

但许多人甚至不能认识到他们有这些

超越性的需要

但是我个人对这些超越价值

能否算超越个人的标准表示怀疑

以我们中国人的或者亚洲的价值观来看

超越个人意味着是什么

就是忘我 超越自我

所以像他说的这些价值

你不能肯定那个人是否已经超越自我

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

他只是这样说 并没有再做下去

后面我们的课程上面讲到

说到西方的现代的超越心理学

包括我们下面要提到的威尔伯

其中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家

我们看看他们在讲到

关于超越心理学 关于超越个人

在成长和发展路上会发生什么

也就是说我们不要光听他们讲超越

而要看看他们说的超越到底是什么

跟我们中国人的超越来对比一下

那么威尔伯是一个什么人呢

美国的心理学家 又是一个佛教徒

他涉入佛教很深

当然他讲他也学过一些印度的东西

他生于1949年 这个年代意味着什么呢

他属于战后一代 换句话说六七十年代

最活跃的那一群年轻人

在2000年的时候出版了他的修行著作《一味》

这是香巴拉出版社关于《一味》

对他的采访记录

我们节选一部分给大家看

他说二十年前当佛法第一次传入美国的时候

这个二十年前大约指上世纪70年代末

到80年代初的样子

因为他没有具体讲

我们只能根据他出书的时间来猜测

他说二十年前当佛法第一次传入美国的时候

你根本甭想提出结合冥想与心理治疗的说法

冥想这个词很麻烦 不是我们佛教里面使用的

但是我们看他下面的使用

基本上指的就是修止

或者我们说打坐这些东西

因为大家都认为佛法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如果你按照佛法正确地修行

你就完全不需要心理治疗

在现代世界里每一种宗教都遭受到

相同的阻碍

就是他认为这个时代产生的问题

说只要相信基督 你就会得到平安

只要祷告 你的心灵就会得到治疗

只要练习苏菲的动禅 你就会痊愈

苏菲动禅指的是苏菲舞蹈

是回教核心的内容

只要按照解脱者约翰的途径修行就足够了

瑜珈已经说出了一切

这些说法都很清楚的暗示着

如果你拥有足够的信心

或努力修炼某一个法门

你就永远也不需要心理治疗之类的方法

相反的 如果你需要心理治疗

就意味着你的信心出了问题

在今天我们看到中国的佛教徒

经常会出现这个问题

说如果你去求助于别的

似乎你的信心出了问题

但是佛教好像还不是最严重的

佛教的大师 佛教徒去医院看病

还是很自然的事情

不会引起什么麻烦

但是你会看到中国过去有一些新兴的宗教

或者气功 说你只要有信心

你练什么功 你就可以治病

你不要去吃药 也不要上医院

如果你吃药上医院的话就是你的信心不够

所以类似的问题不仅我们中国有 美国也一样

尤其当东方的这些修行法门刚传过去之后

他们也有这个问题

所以威尔伯专门讲到这个

他说灵修与科学 尤其是心灵学之间的关系

是灵修在现代世界中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

我们中国好像这个问题不是很严重

但是也就是说灵修

换句话说修行跟心理治疗的

他讲的是这个 跟心理治疗的关系

在美国人那里非常的严重

也就是说在西方人(那里)很严重

他说而大部分的宗教在这个问题上

处理得都不好

我个人的看法不是宗教的问题

而是说这些需要心理治疗的问题

是现代才出现的

比如说我们中国人在传统的修行

和现代的修行里面

我们更多遇到的问题比如说身体的问题

就是说你生病 修行当中遇到生病

那好你去找医院

但也有的人靠着信心 靠着祈祷

可以获得痊愈

因此病有来自于完全不同的方向

比如说有的可能是来自于你的信念的问题

有的是来自于你的身体问题

所以他有不同痊愈的途径

精神上的问题对我们中国人来说

至少在过去所表现的

以至到目前我们所能掌握的情形来看

似乎没有美国人这么严重

也就是说在修行当中需要有精神治疗的问题

但是我们会发现个别的现代的修行里面

会遇到的 比如我们说这个人疯了

或者是怎样 可能类似于美国人说的这种

那么我们接着看 威尔伯讲

他说二十年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二十年后指的就是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

也就是说在二十世纪最后

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这些年

因为他这本书是2000年的时候出的

接受采访也是在出书之后很快的时间里面

他说到目前为止美国著名的佛教老师

几乎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接受过心理治疗

(他们其中有一些人仍然对学生隐瞒这项事实)

在私底下他们大部分都已经承认

某些问题是冥想所无法解决的

也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

靠打坐是无法解决的

当然回到觉知中心的祈祷 坐禅 苏菲动禅

瑜珈也都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

他们这些问题跟我们说的打坐修行

不是一回事 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世界上就算最了不起的佛教

也不能包办所有的一切

为什么不能解决呢

威尔伯的看法跟我的看法差不多

也就是说我认为第一

这不是一个维度的问题

什么意思呢

这些问题更多的是

马斯洛所说的那个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也就是说基本需要匮乏带来的问题

只有一个办法来满足

就是满足这些需要 很简单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佛教徒管他叫做业力

换句话说用佛教的语言讲

就是你过去世有这些问题

那么在这一世通过修行表现出来

他要对治 这种对治可能会因为不同的情况

要有完全不同的对治方法

所以我们看我认为是两个

一个是业力

另外一个就是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匮乏

这个倒是很简单 满足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

爱的满足从哪里来

如果说我们的家庭不能给予的话

外人怎么给予 那么你靠心理医生

反复的去看心理医生

你需要很多的 换句话说治疗费用

威尔伯他是这么说的

西方世界在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的理解上

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些贡献对古老的灵修教诲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认为这个看法有点颠倒

我认为这是他的自我中心的看法

西方世界在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的理解上的

重大贡献

我个人认为不是对古老灵修教诲有帮助

错了 而是对实践古老灵修教诲的

西方人有重大的贡献

这个尝试是很有价值的

也就是说用心理治疗来解决修行当中

遇到的一些问题 因为什么

要不然你就卡在那里

出了问题总是要解决

只要能解决管他用什么办法 对吧?

我们大部分人在这个事情上是可以理解

实用主义的

当然那些原教旨主义可能是不能理解

或者说很反对 认为你皈依了

你没有信心

香巴拉出版社的采访人问威尔伯说

为什么某些修行人在某方面有进展

在其他方面却像个没有开化的混球

新世纪运动里面有很多这样的个例 个案

如果你去看美国的一些修行人写的书

里面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

包括我看过有一个人在二十五岁

他就获得了开悟的经验

然后他就回美国去开班 培养徒弟

他说我在这个过程当中

遇到了很大的挫折

他说我坐在虎皮铺的高椅子之上

像个圣人一样在说话

可是我知道我内心是一个小孩

威尔伯说 我一直企图将发展心理学的典范

归类出两种不同的发展路线

一是各种倾向的发展

二是意识波的发展

我们不必太纠缠于他这个意识波

这是他自己创立的

一个四个象限体系里面用的词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就是说有不同的维度

倾向分为认知的发展 情绪的发展

人际关系的发展 灵性的发展等等

我不大同意他这种划分

这种划分太混乱

这只是说他遇到的问题是这些

这些东西有的在一个维度

有的完全不在一个维度

他这样说每一种发展的倾向

都要经过不同的阶段

研究显示这些不同的倾向乃是各自独立的

你可能在某一倾向上发展得很高

而在其他的倾向上却遭到阻碍

比如一个在灵修上发展很高的人

也许在情感和人际关系上却是个低能儿

此外 虽然这些倾向是各自独立的发展

它们却必须经过相同的阶段

或者意识波的阶序

这是他的一个体系的划分

比如他们都必须从前成规期进入成规期

再进入后成规期

他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的完成

然后再超越 大概是这个意思

一个在灵修上发展得很高的人

也许在情感和关系上是个低能儿

这样的说法在现代的新时代运动中很多

情感和人际关系出问题

显然是马斯洛所说的爱与归属的基本需要

没有得到满足

特别是早年如果这种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会令你一生受累

即使你去修行的话

也不能迈得过去

总会在某一个地方停下来

所以你必须先解决这些问题

才能继续进步

因此我们虽然有各种不同的发展倾向

但这些倾向都必须通过相同的阶段

或者意识波的阶序

一个人确实有可能在某一个倾向上

发展得很高

而在其他方面却像个未开化的混球

发展确实可能很不平均

大部分的智慧传承都是训练人们

往更高或者后成规期的觉知 认知与情感发展

比如爱与慈悲

但是他们可能忽略了成规期的人际关系

以及情绪的发展

我们都认识一些在冥想上很有进展

却极不讨人喜欢的人

在这个问题上西方的心理治疗就略胜一畴

威尔伯认为虽然心理治疗几乎完全忽略了

高层或超个人的次元

这是另一个我们需要结合佛洛依德

与佛陀的理由

但是我个人不这么认为

佛洛依德和佛陀无法结合

需要心理治疗更多的处于基本需要的未满足

而一个超越个人的人

用我们中国人的标准来说

也就是一个达到忘我那样的人

一个可以大公无私的人

这样的人他的基本需要已经满足

因此不可能需要心理治疗

极个别的特例不算

可能你会找到这样的特例

但在中国传统的历史上

我们看到的那些所谓的大人

那些真正的君子

个人的基本需要都已经完全满足

包括自我实现

因此才可能放下自我去为天下服务

为社会服务 否则的话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尽管马斯洛 威尔伯他们在谈论超越

可是其实他们讨论很多的事情

都不是超越的

那个事情 他们是按照事情来划分的

就是说他做的事情 比如说冥想就是超越

我不这么认为

我是按照人的心来划分的

超越自我还是没有超越自我

他说大部分的智慧传承很可能忽略了

成规期的人际关系和情绪的发展

我认为这是错的

相反大部分的智慧传承面对的学生

不管是印度的还是中国的

在传统上没有现代美国人的人际关系

情绪的问题

没有这样的问题

按马斯洛人的基本需要理论

西方文化在个人的爱与归属层面

是薄弱环节

从实相上说我们人类是一体的

一切的有情都是一体的

有情指的是动物和人类

你 我 他 个人 集体都是人们生活

与活动中的方便的划分 并不是真相

上世纪西方的精神导师克里希那穆提

他是个印度人 告诉我们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个伪命题

那么怎么出现的呢 他是这样说的

他说因为我们缺乏善

我们就把世界划成了个人的和集体的

并且根据宗教国家或者意识形态

进一步把集体划分为无数的组织

制造了这些区分

我们又想通过成立新的组织

在其间架设起桥梁

而这些组织又是与其他的组织相分离的

我们看到所有大型宗教的存在

本应带来人类大同

但事实上却成为世界大同的障碍

他有一本很有名的书

叫做《转变的紧迫性》

这是里面他的教诲

那么后面接着说

他说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觉察到

一个人跟所有的人和事情的关系

看到“我”是如何产生和运作的

这个“我”既是集体的也是个人的

是“我”在分裂

是“我”在集体地或者个体行动着

这个“我”制造了天堂和地狱

觉察这些就是去了解“我”

而了解“我”就终结了它

“我”的终结就是良善 爱和智慧

所以我们看到是我们的(概念)划分的问题

本来仅仅是一个方便的使用

但是我们把它当作了实在

把它当作了最后的存在

这个是错的

克里希那穆提说外部的危机

是人类内在意识危机的反映

我们认为危机是国家层面的

经济层面的 社会层面的等等

但危机不在外面 危机就在我们内心中

我们却不愿去面对它

如果不能实现内在的 精神上的秩序

你就不可能拥有外在的秩序 确实如此

但是我们很少能够这样超越地看问题

儒家修身之道课程列表:

第一讲 绪论:课程简介及相关预备知识

-1-1课程简介

--教学视频:1-1课程简介

--相关资料

-1-2儒家是一门知识而不是宗教

--教学视频:1-2儒家是一门知识而不是宗教

--相关资料

-1-3中国文化是反异化而重整合

--教学视频:1-3中国文化是反异化而重整合

--参考视频

--相关资料

-第一讲思考题之1

-第一讲思考题之2

第二讲 参考书

-2-1必读书(一)

--教学视频:2-1必读书(一)

--必读书

--深入研读

-2-2必读书(二)

--教学视频:2-2必读书(二)

--必读书

--深入研读

-2-3扩展阅读(一)

--教学视频:2-3扩展阅读(一)

--扩展阅读

-2-4扩展阅读(二)

--教学视频:2-4扩展阅读(二)

--扩展阅读

-2-5扩展阅读(三)

--教学视频:2-5扩展阅读(三)

--扩展阅读

-2-6扩展阅读(四)

--教学视频:2-6扩展阅读(四)

--扩展阅读

-第二讲思考题之1

-第二讲思考题之2

第三讲 儒家修身之道总论

-3-1儒家心性之学(一)

--教学视频:3-1儒家心性之学(一)

-3-2儒家心性之学(二)

--教学视频:3-2儒家心性之学(二)

-3-3大学

--教学视频:3-3大学

-3-4大人(一)

--教学视频:3-4大人(一)

--html

-3-5大人(二)

--教学视频:3-5大人(二)

-第三讲思考题之1

-第三讲思考题之2

-第三讲思考题之3

第四讲 明明德

-4-1三纲领之间的关系

--教学视频:4-1三纲领之间的关系

-4-2明明德(一)

--教学视频:4-2明明德(一)

-4-3明明德(二)

--教学视频:4-3明明德(二)

-第四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四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五讲 亲民

-5-1 亲民与新民(一)

--教学视频:5-1 亲民与新民(一)

-5-2 亲民与新民(二)

--教学视频:5-2 亲民与新民(二)

--html

-5-3亲民 “兼具教养义”

--教学视频:5-3亲民 “兼具教养义”

-第五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五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六讲 止于至善

-6-1家庭问题和缺乏爱引起了许多现代社会问题

--教学视频:6-1家庭问题和缺乏爱引起了许多现代社会问题

-6-2爱的知识——礼

--教学视频:6-2爱的知识——礼

-6-3人生要道——至善

--教学视频:6-3人生要道——至善

-6-4仁者无忧

--教学视频:6-4仁者无忧

-6-5知止而后有定

--教学视频:6-5知止而后有定

-第六讲公共思考题

期中考试

-考试--儒家修身之道期中考试

第七讲 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个人

-7-1政治与伦理的结合

--教学视频:7-1政治与伦理的结合

-7-2教化的社会和尚文不尚武的文化

--教学视频:7-2教化的社会、尚文不尚武的文化

-7-3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精神状况

--教学视频:7-3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精神状况

-7-4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及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突破转折

--教学视频:7-4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及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突破转折

-第七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七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八讲 自我完成与超越个人之路(上)

-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

--教学视频: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

-8-2意识的四种形态

--教学视频:8-2意识的四种形态

-8-3达成自我意识的人的表现

--教学视频:8-3达成自我意识的人的表现

-8-4相对意识:我们目前的状况

--教学视频:8-4相对意识:我们目前的状况

-8-5意识程度的差异

--教学视频:8-5意识程度的差异

-第八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八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九讲 自我完成与超越个人之路(下)

-9-1中华民族是由个人主义者组成

--教学视频:9-1中华民族是由个人主义者组成

-9-2现代西方超越个人的追求与问题

--教学视频:9-2现代西方超越个人的追求与问题

-9-3中国传统的超越与政治精英

--教学视频:9-3中国传统的超越与政治精英

-第九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九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十讲 诚意

-10-1诚是文明建立的基础 不诚无物

--教学视频:10-1诚是文明建立的基础 不诚无物

-10-2诚意首先是不自欺忠于真相

--教学视频:10-2诚意首先是不自欺忠于真相

-10-3诚意是形成高智商、创造力的基础

--教学视频:10-3诚意是形成高智商、创造力的基础

-10-4虚伪与邪恶关系密切

--教学视频:10-4虚伪与邪恶关系密切

-10-5诚意令自我满足和快乐

--教学视频:10-5诚意令自我满足和快乐

-10-6慎独

--教学视频:10-6慎独

-10-7“德润身”——身心健康愉悦之源

--教学视频:10-7“德润身”——身心健康愉悦之源

-第十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十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十一讲 君子的修行

-11-1“诚于中形于外”—相随心生

--教学视频:11-1“诚于中形于外”—相随心生

-11-2圣人之容—温良恭俭让

--教学视频:11-2圣人之容—温良恭俭让

-11-3君子和小人代表了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

--教学视频:11-3君子和小人代表了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

-11-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教学视频:11-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11-5至善即是爱的知识

--教学视频:11-5至善即是爱的知识

-第十一讲公共思考题

第十二讲 正心

-12-1情绪与身心的关系

--教学视频:12-1情绪与身心的关系

-12-2你的看法决定你的态度和情绪

--教学视频:12-2你的看法决定你的态度和情绪

-12-3中国传统文化对感情、情绪的见解

--教学视频:12-3中国传统文化对感情、情绪的见解

-12-4心不在焉与活在当下

--教学视频:12-4心不在焉与活在当下

-12-5伟大成就与意识的高度专注的关系

--教学视频:12-5伟大成就与意识的高度专注的关系

-第十二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十二讲公共思考题之2

期末考试

-考试--儒家修身之道期末考试

教学视频:9-2现代西方超越个人的追求与问题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