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儒家修身之道 >  第八讲 自我完成与超越个人之路(上) >  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 >  教学视频: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

返回《儒家修身之道》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教学视频: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在线视频

教学视频: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

下一节:教学视频:8-2意识的四种形态

返回《儒家修身之道》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教学视频: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前面我们讲过 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

就是文教 或者说叫做教化

主要是以儒家的经典为主

儒家经典的这些知识 形成了后来的考试

也就是说文官考试制度 那一套《四书五经》

因此虽然是考试

但是跟我们今天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都是关于人的知识

我们今天大学里面教的

大部分都是关于物的知识

或者是制造物的知识

所以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什么呢

就是个人的成长完成之后

是如何超越自我的

今天它变成一个很热门的问题

主要的原因就是 现在在西方

其实主要就是美国了

很多的人在六七十年代开始到东方

泰国 缅甸 印度东南亚很多国家

他们接触了佛教

慢慢的能够接受一些超越的知识

就像我们上一次所说的

当然他们接受的时间还是很晚

程度也是有限的

可是这对整个西方文化来说

是一个巨大的转折

在上个世纪后半叶 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停止

这种转折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们会看到有很多受过佛教影响

然后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的一些人

比如说像威尔伯

即提出了意识的“四个象限”的那个人

我们会提到他的著作

今天我们先看一下

我们目前大概知道的几种

谈到关于这个问题的(著作)

过去在大概上千年以来 可能除了宗教

只有我们中国人在做这种 人的转化的工作

今天我们看起来我们的知识好像很简单

比如说像我们今天的内容

原文是这样的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那么这段刚好是我们上一次的调过来

上一次强调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

我们今天调过来 这是完全不同的一个角度

今天我们强调 它是怎样从个人到超越个人的

这条路我们中国人已经把它制式化了

我指的是传统(的情况)

今天这几十年我们发展经济

我们向西方学习

然后再前面是很多年的革命

实际上这套知识我们已经很陌生了

儒家的思想在社会上

一般人也不见得能接受

可是这套知识是我们真正的普世价值

不仅仅是普及所有的人

而且还应该是超越时间的

我们来看它的价值

可能看起来有点简单

那是因为古人的状态很接近

我们说的这种个人的成长或者说是完成

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如果他跟他身边的物理学家来谈的话

可能谈一会就可以说清楚

如果跟一个刚刚拿到物理学博士的人来谈

恐怕要谈一段时间

如果是一个刚刚进大学的

比如说考上清华的物理系的同学来说

恐怕你要学很多门课

经过好几年你可能才能读懂

因此不要以为古人的东西简单

是因为在精神方面应该说

古人可能比我们在很多方面要好得多

我们经过刚才说的很多年的革命

再加上经济建设 几代人下来之后

今天在我们的传统方面来说

虽不能说是几乎空白 但也差不多

我们终于跟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拉平了

就是 我们对我们的传统也不太了解

甚至很不自信

而上个世纪后半叶

尤其是很多的西方人跑到东方来学习之后

反倒我们的哲学和宗教

他们了解的比较深入了

今天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不仅在政治经济上有全球化

我们会看到 在精神上

似乎也出现了全球化的表现

既然我们已经离传统有一点距离了

没有关系

今天我们社会上的很多问题跟西方很接近

因此可以借鉴很多西方心理学的东西

虽然比较浅显 但是可能离我们反倒更近

我们今天要谈的就是关于个人的完善

以及怎么样超越自我

也就是我们刚才读的那一段原文

我们先看朱熹的解释

那么“物格”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

这说的就是我们说的那种对于事物的认识

是完全的 这是一个极致的标准

“知至”是说 我的心所知道的

应该是没有什么不了解的

正像我们前几次课上提到过

道家说的圣人所达到的(境界)

“常善救物 故无弃物”

“圣人常善救人 故无弃人”

也就是说对人和物有完全的客观的知识

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

朱熹解释:“知”既然已经“尽”了之后

那么“意可得而实矣”

也就是说“诚意”就做到了

“意既实 则心可得而正矣”

我们在这主要讲的就是这一部分内容

看起来特别的简单

以至于我们今天的人都认识字

但是我们不太清楚它更深层的意义

那么我们尽量用今天我们所熟悉的知识

然后来理解它的真正意义

下面这段古文是来重复上面的重要性

说在古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也就是说从皇帝到普通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就是一切都以修身为本

强调修身的重要性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也”指的是什么呢

就是说你这个修身如果乱了的话

你想后面把事情做成功 那是不可能的

“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

所以如果说修身不行的话

你想后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成功 是不可能的

“未之有也” 说得非常的清晰

首先我们看关于个人的成长与进化

儒家的修身首先强调“格物致知”

我们曾经说过 朱熹去跟宋朝的皇帝讲这些事情

好像是宋神宗(注:应为宋孝宗)

这个部分强调的是学习和吸取能量与信息的阶段

我们知道 任何一个系统

如果想要维持或者形成一个秩序的话

必须有大量的信息进入 才能形成它的秩序

这个起的就是这个作用

我们人也是这样 你不可能没有学习

没有知识 没有对世界的认识

然后能够做到“诚意”和“正心”

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你会看到“诚意”和“正心”实际上

是附着在“格物致知”的过程当中形成的

“诚意”和“正心”实际上是向内心的修行

它整合人的意识和潜意识

情感与理智 本能与学习

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 从而形成个体

这个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今天心理学特别喜欢用“整合”这个词

其实这个词在中国的传统里几乎是不用的

为什么呢 我们没有这个问题

如果说一个人八岁就开始上学读书

我们说晚一点

十五岁开始学习《大学》《中庸》的话

在他成长的开始

就已经灌输进去这样的真正知识的话

基本上你很难找到一个人

已经出了问题 然后再重新整合

整合是意味着一个人的精神发生了疏离

或者发生一定程度的异化

才需要重新整合

所以我们本来的文化没有这样的问题

尤其是古人 心地比较的质朴 纯洁一些

不大有我们今天的这些问题

今天我们用这个词来强调它这方面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说 它整合人的意识和潜意识

情感与理智 本能与学习

这些形成个体 完成自我

那么在这个部分

就是我们人形成创造力和智慧的渊源

它有多重要呢 那你去看《中庸》

就是“四书”的第二篇

《中庸》就在讲“诚意”的作用是怎么样的

我们今天的人看起来好像字都认识

但是很难理解它的意义

这几个步骤都是“八条目”里面的

我们这个课程是讲的关于个人的修身之道

因此我们就讲到“修身”就结束了

后面的 我们在以后的课程上再讲

具体的前面的这些条目

我们后面的课程细节会展开

所以我们先简单地说到这里

那么我们看现代心理学 分析心理学的

大师霍尔奈是怎么谈关于个人成长的问题

霍尔奈是上个世纪中叶

活跃在美国的精神分析大师

她是这样说的

人想要发展他的全部的人的潜能

除非他要能够做到什么呢

第一 对自己诚实

这跟我们前面讲的“诚意”是一致的

第二 积极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这个就是我说的“格物致知”

你不可能对着空 自己在“诚意”

“诚意”一定要有对象 所以要有“格物致知”

或者像她说的“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什么叫“创造性的工作”?

不是指的特别重要的

不是按照是否重要来说

而是指的你是否用心去做

你机械地做一件事情

机械性的那种重复 不用心去做

那个不叫创造性

即使是一件最普通的工作

你都可以做的有创造性

比如说一个园丁

像我们学校绿化大队的民工

他会做的非常的有创造性

当他用心用脑去做 这个事情就变得有意义

从而也变得不是那么机械地去完成

一项外在的工作 这是第二条

第三条 霍尔奈是这么说的:

“以亲密无间的精神使自己和他人和谐相处”

这一条非常的重要 这是人类的特点

你想只做一项工作 在这当中不涉及他人

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人类之间天生具有社会性

与他人相处不是手段的问题

相反 你所获得的能量大部分都来自于他人

不要小看这个 你想想当我们工作累的时候

如果你有一个可以亲密谈话的朋友

通过一段谈话 你会觉得神清气爽

哪里来的 是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能量

不要小看这种能量

如果你碰到一个你不喜欢的人

或者一件不好的事情

然后你心情马上就特别坏

这是什么?这是负能量 不要小看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

能量交换 信息的交换

所以“亲密无间的精神与他人和睦相处”

这不是一个手段 它本身就是目的

它值得你去这样做

我们经常会说那些情商特别高的人

总是快乐 因为什么

他善于用正能量与别人交换正能量

遇到了有负能量的人

他也有能力转换对方的负能量

如果不能转换的话他会很聪明地躲开

所以这个事情不是被动的

西方文化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经常有很多负面的说法

比如说那些哲学家们经常会谈到“他人即地狱”

那是没有做好这个方面才有的

所以我们要注意这个方面

中国人尤其强调这个

这是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不同

霍尔奈说的第四个方面

她强调 尤其对年轻人来说

“人必须要对自己负起责任”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所做的事情带来的后果你要认帐

只有对自己负起责任来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成长起来

如果他沉湎于对自己盲目的偶像崇拜

就是说自己怎么觉得自己都好

我觉得我什么都是对的

把自己的缺点都归咎于别人的不足之处

他显然是不可能长大 不可能成长的

所以我们要学会 当跟别人相处的时候

我们一方面要看清自己 一方面看清别人

学会把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承担起来

有的时候别人确实是有问题的

比如说在我们小的时候家长会说

你跟别的小孩发生矛盾

然后明显是那个小孩的错 对方的错

可是我记得 比如像我的奶奶

她不会说那个孩子不好

她会说“好鞋不踩臭狗屎”

这个话一直到我成年我才懂

最起码有的人你是应该躲开的

如果你没有能力跟他相处的话

如果真的是他做错的话

至少你应该学会躲开这样的人

所以还是你的问题

这个是对你成长有利

并不是说真地去分个对错

因此霍尔奈说 我们要学习放弃强烈的自恋

不要把自己的缺点归咎于他人和社会的不足

只有对自己负起责任来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使自己成长起来

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会怎么样呢?

不过就是推卸责任

首先我们会看到 很多人先是学会推卸责任

归结到环境 归结到对方

最糟糕的 如果再往下发展的话

就会诿过于他人 这个是非常糟糕的

在工作当中 在社会当中 遇到问题

然后想办法把这个过错让别人来承担

这叫“嫁祸于人”

在心理学家来看

嫁祸于人跟恶(“善恶”的“恶”)

几乎就是同义词了

所以善恶真的是一念之间

我们从学习承担责任

然后可以走向真正的成长

而不是诿过于人 嫁祸于人

然后毁灭他人 也毁灭自己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

这部分内容在我们推荐的参考书里

就是霍尔奈的名著《神经症与人的成长》

跟霍尔乃同时的弗洛姆也是精神分析大师

他这样说过

什么样叫做真正的理性的充分发展呢

他说 “发展人的认知理性”

这个我们都熟悉 用我们传统的话说

叫做“格物致知”

还有“爱的能力”

达到超越自我中心 所以是两条腿走路

不能纯粹地用智能 还要有爱的能力

理性的充分发展就是认识事物

如它本来的样子

理性的充分发展不是指思辨

也不是指你的推理能力

而是我们可以认识事物

就是它本来的那个样子

换句话说这个就是“客观的知识”

在他的《禅宗与精神分析》里面

他在着重强调这个问题

儒家修身之道课程列表:

第一讲 绪论:课程简介及相关预备知识

-1-1课程简介

--教学视频:1-1课程简介

--相关资料

-1-2儒家是一门知识而不是宗教

--教学视频:1-2儒家是一门知识而不是宗教

--相关资料

-1-3中国文化是反异化而重整合

--教学视频:1-3中国文化是反异化而重整合

--参考视频

--相关资料

-第一讲思考题之1

-第一讲思考题之2

第二讲 参考书

-2-1必读书(一)

--教学视频:2-1必读书(一)

--必读书

--深入研读

-2-2必读书(二)

--教学视频:2-2必读书(二)

--必读书

--深入研读

-2-3扩展阅读(一)

--教学视频:2-3扩展阅读(一)

--扩展阅读

-2-4扩展阅读(二)

--教学视频:2-4扩展阅读(二)

--扩展阅读

-2-5扩展阅读(三)

--教学视频:2-5扩展阅读(三)

--扩展阅读

-2-6扩展阅读(四)

--教学视频:2-6扩展阅读(四)

--扩展阅读

-第二讲思考题之1

-第二讲思考题之2

第三讲 儒家修身之道总论

-3-1儒家心性之学(一)

--教学视频:3-1儒家心性之学(一)

-3-2儒家心性之学(二)

--教学视频:3-2儒家心性之学(二)

-3-3大学

--教学视频:3-3大学

-3-4大人(一)

--教学视频:3-4大人(一)

--html

-3-5大人(二)

--教学视频:3-5大人(二)

-第三讲思考题之1

-第三讲思考题之2

-第三讲思考题之3

第四讲 明明德

-4-1三纲领之间的关系

--教学视频:4-1三纲领之间的关系

-4-2明明德(一)

--教学视频:4-2明明德(一)

-4-3明明德(二)

--教学视频:4-3明明德(二)

-第四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四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五讲 亲民

-5-1 亲民与新民(一)

--教学视频:5-1 亲民与新民(一)

-5-2 亲民与新民(二)

--教学视频:5-2 亲民与新民(二)

--html

-5-3亲民 “兼具教养义”

--教学视频:5-3亲民 “兼具教养义”

-第五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五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六讲 止于至善

-6-1家庭问题和缺乏爱引起了许多现代社会问题

--教学视频:6-1家庭问题和缺乏爱引起了许多现代社会问题

-6-2爱的知识——礼

--教学视频:6-2爱的知识——礼

-6-3人生要道——至善

--教学视频:6-3人生要道——至善

-6-4仁者无忧

--教学视频:6-4仁者无忧

-6-5知止而后有定

--教学视频:6-5知止而后有定

-第六讲公共思考题

期中考试

-考试--儒家修身之道期中考试

第七讲 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个人

-7-1政治与伦理的结合

--教学视频:7-1政治与伦理的结合

-7-2教化的社会和尚文不尚武的文化

--教学视频:7-2教化的社会、尚文不尚武的文化

-7-3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精神状况

--教学视频:7-3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精神状况

-7-4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及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突破转折

--教学视频:7-4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及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突破转折

-第七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七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八讲 自我完成与超越个人之路(上)

-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

--教学视频: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

-8-2意识的四种形态

--教学视频:8-2意识的四种形态

-8-3达成自我意识的人的表现

--教学视频:8-3达成自我意识的人的表现

-8-4相对意识:我们目前的状况

--教学视频:8-4相对意识:我们目前的状况

-8-5意识程度的差异

--教学视频:8-5意识程度的差异

-第八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八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九讲 自我完成与超越个人之路(下)

-9-1中华民族是由个人主义者组成

--教学视频:9-1中华民族是由个人主义者组成

-9-2现代西方超越个人的追求与问题

--教学视频:9-2现代西方超越个人的追求与问题

-9-3中国传统的超越与政治精英

--教学视频:9-3中国传统的超越与政治精英

-第九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九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十讲 诚意

-10-1诚是文明建立的基础 不诚无物

--教学视频:10-1诚是文明建立的基础 不诚无物

-10-2诚意首先是不自欺忠于真相

--教学视频:10-2诚意首先是不自欺忠于真相

-10-3诚意是形成高智商、创造力的基础

--教学视频:10-3诚意是形成高智商、创造力的基础

-10-4虚伪与邪恶关系密切

--教学视频:10-4虚伪与邪恶关系密切

-10-5诚意令自我满足和快乐

--教学视频:10-5诚意令自我满足和快乐

-10-6慎独

--教学视频:10-6慎独

-10-7“德润身”——身心健康愉悦之源

--教学视频:10-7“德润身”——身心健康愉悦之源

-第十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十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十一讲 君子的修行

-11-1“诚于中形于外”—相随心生

--教学视频:11-1“诚于中形于外”—相随心生

-11-2圣人之容—温良恭俭让

--教学视频:11-2圣人之容—温良恭俭让

-11-3君子和小人代表了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

--教学视频:11-3君子和小人代表了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

-11-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教学视频:11-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11-5至善即是爱的知识

--教学视频:11-5至善即是爱的知识

-第十一讲公共思考题

第十二讲 正心

-12-1情绪与身心的关系

--教学视频:12-1情绪与身心的关系

-12-2你的看法决定你的态度和情绪

--教学视频:12-2你的看法决定你的态度和情绪

-12-3中国传统文化对感情、情绪的见解

--教学视频:12-3中国传统文化对感情、情绪的见解

-12-4心不在焉与活在当下

--教学视频:12-4心不在焉与活在当下

-12-5伟大成就与意识的高度专注的关系

--教学视频:12-5伟大成就与意识的高度专注的关系

-第十二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十二讲公共思考题之2

期末考试

-考试--儒家修身之道期末考试

教学视频: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