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儒家修身之道 >  第三讲 儒家修身之道总论 >  3-4大人(一) >  教学视频:3-4大人(一)

返回《儒家修身之道》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教学视频:3-4大人(一)在线视频

教学视频:3-4大人(一)

下一节:html

返回《儒家修身之道》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教学视频:3-4大人(一)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刚才我们说了大学

以及大学的内容和大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朱熹的说法很有意思

“大学者 大人之学”

好像是同义反复

但是他所说的“大人”这个词

在我们今天基本上不用了

他说 大人即释爻辞所利见之大人也

指的是《易经》里的话 释爻辞

你会看到利见大人 利西南不利东北

类似这样的词 这叫利见大人

这样的人有什么特点呢

“有是德而当其位乃可当之人”

也就是说大德必有其位

他当然是“可当之人” 这样的人叫做“大人”

接着朱熹说 这样的人“与天地鬼神本无二理”

这个就厉害了

有天地一样的力量 有鬼神一样的神通

他们是没有差别的

今天在我们来说似乎太夸张了

但是朱熹解释说 为什么我们没有

是“特蔽于有我之私”

主要是因为

我们有一个自私罩住了我们

那为什么我们会有自我

跟他人或者是社会不同的感受呢

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身体(而被禁锢)不能相通

所以我们人在说我的时候

一般所指 第一 是你的名字 你特别敏感

第二 你的身体

所以我们都被梏于形体而不能相通

这样的“大人” 是什么样的人?

“大人”是无私之人 “以道为体

曾何彼此先后之可言哉

先天不违 谓意之所为 默与道契”

是什么意思

“先天不违”就是说当他要做事之前

他的意念 他的精神 他的想法

就是与道默契的

因此 叫做“先天不违”

“后天奉天 谓知理如是 奉而行之”

那么当他有了想法 要做事的时候

先天不违 事情在处理当中

知道天理如何 奉而行之

所以 这叫做“后天奉天”

在唐代的时候

西北有一少数民族叫做回纥

去见郭子仪 唐代的很有名的大臣

他们说来之前 他们找人卜卦了

说他们来到大唐

“此行当见一大人而还”

回纥的代表跟郭子仪说

这个占卜是对的 与此相合

朱熹说“若子仪者

虽未及乎夫子之所论”

就是说像郭子仪

虽然没有达到孔夫子所说的

那样的高度 大人的高度

“然其至公无我 也可谓当时之大人矣”

他所做的至公无我的那种事情

那种境界说他是“大人” 完全是可以的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

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 “大人”

是以个人的完成为基础而做出的超越

个人的完成指的是人的完成

然后超越个人 达到至公无我的状态

达到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赞”指的是参与的意思

也就是说 他所具有的能力

可以与天地一起来化育长养万物

这样的人与天地可以并列为三

“与天地参矣”

就是参与天地的创造过程

我们今天喜欢用创造这个词

中国古代不怎么用

但是我们今天再大的创造

也达不到“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

这才是大人的伟大的创造力 与天地一样

这个话说的很大 我们现在的文化不敢讲这个

“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

这是过去古人的能力

所以中国古代的天文

绝非我们今天所说的这种客观世界的天文

中国古代的天文是有意义的

与社会 与人事是相应的

我记得我看过一本书

讲明代末期有一个来中国的传教士

这个天主教的传教士在给罗马教廷的信中

曾经提到一件他认为很怪的事情

说中国的皇帝真是疯了

任命一个天文学家去做最高的官员

当时明代叫做三公

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总理

或者是宰相这样的位置

可是他不知道

中国的天文学可不是仅仅的物质的天文学

或者说仅仅涉及时间和空间

它根据天文来观察人世间的事情

包括预测

那么“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也就是说我们了解这个社会

了解现在的流行文化 了解人心背向

那么可以转化天下

所以这才是“大人”的德行

这样的人可以前知如神

所谓前知就是预知

四书五经的《中庸》篇里说

曾经讲到 国家将兴 必有祯祥

国家将亡 必有妖孽

见乎蓍龟 动乎四体

祸福将至 善必先知之

不善必先知之

前面可以理解说这个国家将兴

它会有吉祥的征兆

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这个我们都听得懂

“见乎蓍龟”指的是

通过预测 占卜来发现这些事情

“动乎四体”指的是个人

我们的身体有预知 有感受

这个就很神了

但是这是真的 这样的人“福祸将至”

“善必先知之 不善必先知之”

所以叫做前知如神

冯梦龙在《智囊》里面讲过一段话

讲圣贤 很有意思

“圣无死地 贤无败局”

我们今天说圣贤只强调他的德行 他的价值

圣就是要为人类做出牺牲才叫圣贤

但是 中国过去所说的圣贤

可不是随便做牺牲的

实际上 他们绝顶聪明

冯梦龙用的词很有意思

“缝祸于渺” 渺小 微小

这个祸患刚出现 还很微小的时候

他用了一个形容词“缝”

就是像缝衣服的那种针 把祸给弥补了

“迎祥于独” 吉祥的征兆出现

别人都没看到 是他自己看到的

所以他是独自的去迎祥

“彼昏是违” 这个字写的是违背的“违”

但是它通假于“回来”的“回”

就是说那个地方昏暗了

我回到这个地方来

“伏机自触”是机会还没有起来

还是潜伏着的时候

只有他发现了 去触碰它

所以这才叫做前知如神

中国过去的圣贤

除了有伟大的操守和德行之外

还有过人的智力 过人的能力

冯梦龙在他的这本奇书《智囊》中

划分了很多种智慧的种类

其中有一种叫做上等的智慧

我们给大家引两个故事

我们听听什么叫上等的智慧

一个就是 宋太祖刚刚得天下的时候

南方的南唐后主刚刚归顺

这个时候 需要把南方的粮草

通过大运河押运到北方来

宋太祖就在朝堂上问大家

谁愿意去做押运使 结果谁都不肯去

因为南方配合押送粮船的

是江南才子徐铉

运河上的粮船大概要走十天半个月

很狭小的空间

并不是什么有意思的差事 所以大家都不应声

宋太祖也没有强求

等到早朝散了之后 他就让堂前的宦官

把值班宦官的名单拿来

拿过来之后他就用毛笔随便勾了一个名字

交给这个宦官说 让他去

这个宦官也不理解是为什么

然后那个被点名的人也不知道为什么找他去

但是他要执行皇帝的命令 所以就去了

到了南方 指挥把粮食都装运到船上

跟徐铉一块儿押送粮船往北方走

徐铉一看见对方的官员

就开始谈学问 讲他的见解

我们都知道宦官不一定受过很好的教育

可是他一定有最好的应对的态度

为皇帝服务的

所以他非常的有礼貌

不管徐铉说什么 反正他也听不懂

他就答应是 是 好

既不反驳 也不同意

然后就这么让徐铉说

再能说的人没有对手

说了三天徐铉就说不下去了

后面几天就是大家都各自安心

然后把粮船押送到北京 什么事情都没有出

所以这个做法被冯梦龙命名

叫做“宋太祖以愚困智对付徐铉”

一般人会怎么做?

要是我们的话

一定会找一个最聪明的人对付徐铉

可是别忘了 那个时候天下刚刚收复

没有必要去得罪徐铉

不一定会闹出什么事情来

还不如这样以愚困智

平安无事 粮草也运送到了北京

大家和和气气 什么问题都没有

所以这是宋太祖的高明之处

另外还有一个用人的故事

在唐德宗的时候

三吴节度使韩滉 任节度使的时候

他的老朋友的儿子来投靠他

这个人没有什么技能 然后韩滉就观察他

有一天宴会 (那个人)始终坐在那儿

跟他身边的人一句也没交谈

韩滉就记在眼里

你猜韩滉给他安排了一个什么工作

安排他在军中看守军械库大门

这个人每天一早就进了帷帐 端坐到太阳落山

官兵没有人敢随便出入

非常适合这样的人工作

如果是一个爱说话的人

如果是一个不甘于寂寞的人

第一 他不可能从早到晚端坐在此

他会很难受 他会强迫自己去做

第二 他很容易跟别人说话

像这样性格的人做这个事情太合适了

所以在这些圣人的眼里

在这些有大人智慧的人眼里

没有没有用的人

只有我们没有发现他的用处的人

《易经·乾·文言》是这样来说大人的

“夫大人者 与天地合其德”

“天地合其德”的意思是

与天地一样的德行

“与日月合其明”

像日月一样的睿智、明察

“与四时合其序”

做事的程序、步骤非常的清晰

像四时一样 春夏秋冬

“与鬼神合其吉凶”的意思是

我们经常会求鬼神

我们要占卜 向鬼神占卜

但是 大人不需要

他与鬼神一样具有了解吉凶的能力

这种人是“先天而天弗违”

就是说当他起意的时候

这样的人是“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天时”

在做事之前 他所想的

就不会与天相违背

做起来又奉行天理 所以不会与天相违

“天且弗违 而况于人乎 况于鬼神乎!”

所以这样的人做事

无法不通顺 无法不成功

在他们眼里

没有无用的人 也没有无用的物

只不过是我们没发现

他们发现了他们的作用

儒家修身之道课程列表:

第一讲 绪论:课程简介及相关预备知识

-1-1课程简介

--教学视频:1-1课程简介

--相关资料

-1-2儒家是一门知识而不是宗教

--教学视频:1-2儒家是一门知识而不是宗教

--相关资料

-1-3中国文化是反异化而重整合

--教学视频:1-3中国文化是反异化而重整合

--参考视频

--相关资料

-第一讲思考题之1

-第一讲思考题之2

第二讲 参考书

-2-1必读书(一)

--教学视频:2-1必读书(一)

--必读书

--深入研读

-2-2必读书(二)

--教学视频:2-2必读书(二)

--必读书

--深入研读

-2-3扩展阅读(一)

--教学视频:2-3扩展阅读(一)

--扩展阅读

-2-4扩展阅读(二)

--教学视频:2-4扩展阅读(二)

--扩展阅读

-2-5扩展阅读(三)

--教学视频:2-5扩展阅读(三)

--扩展阅读

-2-6扩展阅读(四)

--教学视频:2-6扩展阅读(四)

--扩展阅读

-第二讲思考题之1

-第二讲思考题之2

第三讲 儒家修身之道总论

-3-1儒家心性之学(一)

--教学视频:3-1儒家心性之学(一)

-3-2儒家心性之学(二)

--教学视频:3-2儒家心性之学(二)

-3-3大学

--教学视频:3-3大学

-3-4大人(一)

--教学视频:3-4大人(一)

--html

-3-5大人(二)

--教学视频:3-5大人(二)

-第三讲思考题之1

-第三讲思考题之2

-第三讲思考题之3

第四讲 明明德

-4-1三纲领之间的关系

--教学视频:4-1三纲领之间的关系

-4-2明明德(一)

--教学视频:4-2明明德(一)

-4-3明明德(二)

--教学视频:4-3明明德(二)

-第四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四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五讲 亲民

-5-1 亲民与新民(一)

--教学视频:5-1 亲民与新民(一)

-5-2 亲民与新民(二)

--教学视频:5-2 亲民与新民(二)

--html

-5-3亲民 “兼具教养义”

--教学视频:5-3亲民 “兼具教养义”

-第五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五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六讲 止于至善

-6-1家庭问题和缺乏爱引起了许多现代社会问题

--教学视频:6-1家庭问题和缺乏爱引起了许多现代社会问题

-6-2爱的知识——礼

--教学视频:6-2爱的知识——礼

-6-3人生要道——至善

--教学视频:6-3人生要道——至善

-6-4仁者无忧

--教学视频:6-4仁者无忧

-6-5知止而后有定

--教学视频:6-5知止而后有定

-第六讲公共思考题

期中考试

-考试--儒家修身之道期中考试

第七讲 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个人

-7-1政治与伦理的结合

--教学视频:7-1政治与伦理的结合

-7-2教化的社会和尚文不尚武的文化

--教学视频:7-2教化的社会、尚文不尚武的文化

-7-3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精神状况

--教学视频:7-3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精神状况

-7-4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及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突破转折

--教学视频:7-4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及东方文化影响下的突破转折

-第七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七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八讲 自我完成与超越个人之路(上)

-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

--教学视频:8-1自我的完成:传统儒家与西方精神分析的见解

-8-2意识的四种形态

--教学视频:8-2意识的四种形态

-8-3达成自我意识的人的表现

--教学视频:8-3达成自我意识的人的表现

-8-4相对意识:我们目前的状况

--教学视频:8-4相对意识:我们目前的状况

-8-5意识程度的差异

--教学视频:8-5意识程度的差异

-第八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八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九讲 自我完成与超越个人之路(下)

-9-1中华民族是由个人主义者组成

--教学视频:9-1中华民族是由个人主义者组成

-9-2现代西方超越个人的追求与问题

--教学视频:9-2现代西方超越个人的追求与问题

-9-3中国传统的超越与政治精英

--教学视频:9-3中国传统的超越与政治精英

-第九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九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十讲 诚意

-10-1诚是文明建立的基础 不诚无物

--教学视频:10-1诚是文明建立的基础 不诚无物

-10-2诚意首先是不自欺忠于真相

--教学视频:10-2诚意首先是不自欺忠于真相

-10-3诚意是形成高智商、创造力的基础

--教学视频:10-3诚意是形成高智商、创造力的基础

-10-4虚伪与邪恶关系密切

--教学视频:10-4虚伪与邪恶关系密切

-10-5诚意令自我满足和快乐

--教学视频:10-5诚意令自我满足和快乐

-10-6慎独

--教学视频:10-6慎独

-10-7“德润身”——身心健康愉悦之源

--教学视频:10-7“德润身”——身心健康愉悦之源

-第十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十讲公共思考题之2

第十一讲 君子的修行

-11-1“诚于中形于外”—相随心生

--教学视频:11-1“诚于中形于外”—相随心生

-11-2圣人之容—温良恭俭让

--教学视频:11-2圣人之容—温良恭俭让

-11-3君子和小人代表了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

--教学视频:11-3君子和小人代表了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

-11-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教学视频:11-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11-5至善即是爱的知识

--教学视频:11-5至善即是爱的知识

-第十一讲公共思考题

第十二讲 正心

-12-1情绪与身心的关系

--教学视频:12-1情绪与身心的关系

-12-2你的看法决定你的态度和情绪

--教学视频:12-2你的看法决定你的态度和情绪

-12-3中国传统文化对感情、情绪的见解

--教学视频:12-3中国传统文化对感情、情绪的见解

-12-4心不在焉与活在当下

--教学视频:12-4心不在焉与活在当下

-12-5伟大成就与意识的高度专注的关系

--教学视频:12-5伟大成就与意识的高度专注的关系

-第十二讲公共思考题之1

-第十二讲公共思考题之2

期末考试

-考试--儒家修身之道期末考试

教学视频:3-4大人(一)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