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社会研究方法 > 第二讲 研究设计 > 2.2 理论及因果关系 > 2.2 理论及因果关系-视频
那上一讲,我们曾经提过
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
在于对社会现象发生原因的解释
那么研究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就是明确我们要观察的是什么
要解释的是什么
或者说我们要明确
我们到底要描述的是什么社会现象
我们要揭示的
是关于这个现象的哪些因果关系
社会科学家通过对具体现象的观察
提出和发展
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性陈述
那么这种一般性的陈述
就构成了我们观察人类社会的
一般性知识
我们称之为理论
那么什么是理论呢
我们这里所谈到的理论
就是我们关于社会现象因果解释的
一般性陈述
也就是两个抽象概念
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个理论呢应当至少涉及两个概念
以及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
其中一个概念
构成了这组因果关系的原因
而另一个概念
构成了这组因果关系中的结果
所以呢社会研究
就是这组因果关系所涉及到的
原因和结果变量之间关系的
一种研究
那么这里我们有必要对于
作为一个因果关系的理论
和理论视角、理论框架来做一个区分
我们说理论视角或者理论框架
指的是我们在解释某个社会现象时
是从哪个视角来进行分析的
理论视角会指导
甚至决定了我们从哪些方面
去寻找可能的因果关系
那这个构成了学者在观察
和解释社会现象时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
和基本路径
我们称之为范式
比如呢如果我们想要解释
为什么不同的家庭
在住房条件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经济学的方法论个人主义范式
会指导我们从
个人的偏好、选择、支付能力等等
来去寻找原因
那基于这样的理论视角
我们可能会想要去研究
家庭收入与住房条件之间的关系
或者呢我们也可能会去研究
家庭的人口规模
或者是一个家庭中有没有小孩
是不是会促使人们
去选择不同的大小
或者不同位置的房子
而社会学的结构主义范式
则会更多地强调
社会不公平的结构性
或者是制度性的因素
比如许多社会学视角的研究
就论证了
户口作为一个制度性的因素
对于城市中的本地户籍
和外地户籍居民
在住房条件差异上面的影响
另外呢
作为一种因果关系的陈述呢
理论应当是可以被证伪的
或者说至少是存在被证伪的可能性
我们这里所谈到的实证性社会科学研究
它的基本内容实际上
就是通过对具体现象的观察
对于已有的理论解释去进行检验
从而去提出
或者是发展新的理论解释
任何的理论都必然
是建立在某些前提条件基础上
这些前提条件是不需要被证明的
比如说如果我们像刚才一样
想要去研究家庭收入
和住房条件之间的关系
那么这一组因果关系的前提假设
就是说每一个人都会尽可能的
效用最大化
而且会尽可能的
去获得最好的物质享受
只有这样的一个前提假定是正确的
我们才可以说收入越高
支付能力越强的人
会尽可能的
去选择更大的住房面积
或者更好的居住条件
而对于一些前提条件的质疑
则可能会导致
我们既有的理论解释
所依据的基本问题意识
理论框架等等出现重大的转变
从而出现科学研究的范式转型
那么这里我想要强调的是
我们这门课上所关注的
更多的是实证性的社会科学研究
我们更多的是将理论
界定为对于某一个因果关系的一般陈述
那么关于因果关系
我们这里还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需要大家在研究设计中去格外注意
首先呢一个因果关系
应当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原因和结果之间应当是相关的
第二呢,原因他必须是先与结果发生
第三,原因和结果之间的相关关系
不是一种虚假的关系
那么第一个条件
顾名思义
如果我们认为
大学教育能够增加收入
那么我们就应当能够在实证的观察中发现
是否受过大学教育和收入之间
应当是存在着数量上的相关关系的
简单来说
上过大学的人
他的平均收入
应当是高于没有上过大学的人
理论上的因果关系
应当能够在时政的观察中
得到预期的相关关系
第二个条件
实际上是原因和结果
发生的时间序列关系
如果原因晚于结果发生
我们就很难说
这个是一个因果关系了
那第三个条件
实际上就是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不一定说明
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而有可能存在其他的解释
那么在研究中
我们就需要去排除
这样一些竞争性解释
那么一类典型的竞争性解释
是我们在上周曾经讨论过的
两个相关的变量
有可能是因为第三个变量所导致的
冰淇淋的销量
和溺水身亡的人数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实际上是由于季节
或者是气温这样一个因素有关
还有一个例子
我们可能发现
鞋子的尺寸和数学能力之间
也存在着数量上的相关关系
但是这个其实是和年龄有关的
年龄越大的人鞋子的尺寸越大
偏巧他们的数学能力
也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的
这一类的
由于第三个变量所导致的
虚假相关关系的问题
被我们称为是遗漏变量的问题
那另一类竞争性解释
是两个变量之间可能会存在着
互为因果的内生性关系
比如说如果我们想要研究邻里互动
会不会增加一个人对社区归属感
那么这两个变量之间
就会存在着互为因果的问题
与邻居进行更加频繁的互动交流
的确有可能会
提高一个人的社区归属感
但是与此同时呢
一个对社区本来就有归属感的人
可能会更愿意
去主动和邻居交流互动
这就会导致我们在进行因果推断时
会面临着互为因果
而导致的内生性问题
那么第二个想跟大家交流的是呢
社会科学所注重的
是对于社会现象发生原因的
一些通则式的解释
这个我们在上一堂课
也进行了一定的交流
通则式的解释模式
和个暗示的解释是不同的
个案式的解释
是试图找到具体的社会现象发生的所有原因
而通则式的解释
是试图去找到可能去反映大多数类似现象的
一些一般性的因果关系
那么在这种通则式的推理方式下
我们所得到的一些原因的解释
可能不一定
能够完全去解释任何一个具体的现象
或者说通则式的因果关系
并不能够揭示个案发生的所有原因
比如如果我们的研究发现
大学教育的确能够增加收入
这也只是说
上大学是增加收入的原因之一
而不是说是全部的原因
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
必须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
才能挣到高收入
而可能有其他的因素
也能帮助一个人增加收入
并且呢这个因果关系的通则式的陈述
也不是说只要上过大学的人
就一定收入高
我们很有可能观察到许多反例
很多上过大学的人
收入往往而比较低
那么通则式的因果关系
并不排除存在着一些例外的现象
所以呢通则式的因果关系
所揭示出来的
未必是这个现象
在某一个个案上是否发生的必要条件
也不一定是一个充分条件
社会科学研究最终
只是为了反映出一个一般的趋势
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
在总体趋势上
更容易挣到更高的收入
第三个想说的是
因果关系呢
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个我们称为因果效应
也就是原因是否导致了某一个结果
那么第二个层面呢
我们称之为因果机制
也就是这个结果产生的原因
是如何发生的
或者说是某一个因素
如何影响到结果发生的过程和机制
比如说我们对于大学教育
和收入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
一个方面是要去检验
大学教育是否是真的能够增加收入
我们是不是排除掉了
相关的竞争性解释
这个是一个因果效应的问题
但另一个方面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
为什么上大学能够增加一个人的收入呢
这个就是一个因果机制的问题了
那这是因为大学教育
增加了一个人的专业技能吗
有人可能说那不一定
可能并不是因为
你在大学到底学了什么专业
什么课程
而是说大学教育
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进行了培养
那么专业技能的增加
或者是综合素质的培养
就是大学教育增加收入的
两种不同的因果机制
那大家再想想
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的解释呢
那这个是有的
比如说有学者提出来
大学教育对于收入的影响
可能根本不是你学到了什么技能
或者什么能力
或者什么综合素质
而是因为你在大学认识到了对的人
因为拓展了你的社会网络关系
从而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
乃至于收入有影响
所以呢我们会看到
对于一个社会现象的解释
不只是要去研究一个因果关系
是不是存在
某个原因
是不是产生了影响
而更重要的是
需要去揭示一个现象
他到底是怎么样发生的
不同的因素
到底是通过怎样的机制和过程
导致了这个现象的发生
一个理论的陈述
或者说一个因果关系的陈述
应当是既包括了因果效应的陈述
更应当包括对于因果效应发生机制的陈述
二者是缺一不可
-1.1 什么是社会研究
-1.2 什么是社会科学研究
-1.3 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1.4 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
-1.5 社会科学研究的不同类型
-1.6 研究效度:评价研究的质量
-1.7 社会科学研究的伦理规范
-第一讲测试 理解社会科学研究
-2.1 研究设计的作用
-2.2 理论及因果关系
-2.3 基于变量的语言体系
-2.4 研究对象与分析单元
-2.5 研究的时间维度
-2.6 如何撰写研究计划书
-第二讲测试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的不同形式
-3.2 什么是好的研究问题
-3.3 研究问题与论证的逻辑
-3.4 选题从哪里来
-3.5 如何进行文献检索
-3.6 如何进行文献综述
-3.7 如何陈述研究选题
-第三讲测试 研究选题
-4.1 导言:研究方案设计
-4.2 研究策略选择I:检验因果效应
-4.3 研究策略选择II:因果机制与理论创新
--4.3 研究策略选择II:因果机制与理论创新(上)-视频
--4.3 研究策略选择II:因果机制与理论创新(下)-视频
-4.4 理解定量研究:基本过程和要点
-4.5 理解定性研究I:不同的范式基础
-4.6 理解定性研究II:基于建构主义的质性研究
-第四讲测试 研究策略
-5.1 导言:什么是概念化与测量
-5.2 从概念到变量:测量的基本过程
-5.3 测量的层次与方式
-5.4 概念的复合测量:指标体系与量表
-5.5 测量的信度
-5.6 测量的效度
-第五讲测试 概念化与测量
-6.1 导言:什么是抽样
-6.2 概率抽样:基本原理
-6.3 概率抽样:评估抽样误差
-6.4 概率抽样:抽样框的重要性
-6.5 概率抽样:基本形式
-6.6 概率抽样:几种特殊形式
-6.7 非概率抽样:基本原理与主要形式
-第六讲测试 抽样
-7.1 导言:什么是调查问卷?
-7.2 从研究问题到调查问卷
-7.3 确定问卷的结构
-7.4 选择提问的形式
-7.5 问题设计的注意事项
-7.6 问卷发放的不同形式
-7.7 问卷调查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第七讲测试 问卷调查
-8.1 导言:什么是田野调查
-8.2 田野调查:基本过程
-8.3 田野调查中的数据收集
-8.4 观察:基本类型和要点
-8.5 定性访谈:基本类型与过程
-8.6 半结构式访谈:准备与实施
-第八讲测试 田野调查:观察与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