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社会研究方法 > 第五讲 概念化与测量 > 5.6 测量的效度 > 5.6 测量的效度-视频
测量的效度呢本质上说
就是所采取的测量工具
是否真实地反映了要研究的概念
也就是测量是否有效的
效度所关心的问题
是我测量的正是我想要测量的吗
也就是测量的工具
是不是能够真实地
反映某一个概念真正的含义
比如说
如果一个人站到了磅秤上
然后问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
我们就会说这个人找错了工具
秤是用来测体重而不是身高的
换句话说
如果我们用磅秤来作为身高的测量工具
我们就会说这种测量工具是没有效度的
那么在研究中什么情况下会出现
用错了测量工具的情况呢
首先在概念化和操作化的过程中
就有可能出现影响测量效度的情况
比如我们对于一个概念的定义
出现了模糊不清的情况
那么测量的效度就是难以保证的
比如如果我们要研究居民的居住满意度
那如果我们不能明确
这个居住满意度
到底是指对住房面积的满意程度
还是对于房型朝向楼层的满意程度
还是说对于小区的环境的满意程度等等
假如我们在问卷中不清楚定义的话
那么在调查的过程中
就可能会出现
一些居民仅仅是基于住房面积
去进行评价
而另一些
有可能是对所有的条件综合考虑的情况
再比如社会资本这个概念
就是一个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
所创造出来的一个构念
它在不同的语境下
它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有时候社会资本指的是民间资本
但是更多的时候
是出现在社会学的研究中
在这里社会资本会被定义为
是人们通过自己的社会网络关系
而获得的资源
这个被社会学家称为是社会资本
这是一个相对于一个人的经济资本
或者人力资本的这样一个概念
但是呢政治学对于社会资本的定义
却主要是遵从了帕特南的理论
这主要是去反映社区组织或者区域
国家内部 居民之间的信任 互助 参与
所带来的一种共同信念以及认同
那么我们在研究中
到底用的是社会资本的哪个概念
这就需要我们在概念化
和操作化的过程中去进行明确
那么另外呢
当我们研究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
而我们采用的测量指标
有可能不能反映这个概念背后
所定义的所有维度
这种情况下也可能影响测量的效果
比如说之前我们提到的
采用GDP来测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程度
那么如果我们明确说明
我们只是要关注
测量经济发展的数量或者规模的问题
那么GDP的这个指标就是有效度的
但是如果我们的研究目的
是去综合评价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
那么GDP的这个指标就存在效度的偏差
也就是说
测量指标的选择会影响到测量的效度
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个人在社区的社会资本
能不能用你在这个社区认识多少人
来测量呢
社区的社会交往群体的规模
当然会反映出一个人在社区的社会资本
但是却不是社会资本的唯一的维度
因此只用这一个指标去反映社会资本
就是存在测量的效度偏差的
另外呢在测量的过程中
也可能会存在效度的威胁
比如说如果我们去进行访谈或者问卷
受访者可能会猜测我们的研究目的
和我们想要的结论
那这样就会影响他的回答的有效性
比如说如果我们想要测量的
是居民对于一个政策的满意程度
那么我们所调查的居民
可能受过这个政策的优惠
那这种情况下在调查的过程中
就可能会出现
这些居民觉得必须要回答满意
或者是很满意的情况
那么像这种情况呢就有可能会导致
最终测量的效果是没有效度的
在实际的研究中
有时也可能会出现
研究者本身的主观偏见和立场
来影响测量有效性的问题
那么研究者是怎么去评价
一个测量结果的效度呢
大致来说我们可以这么去区分
第一个呢是翻译的效度
也就是对于概念的定义
和操作化的过程是否准确
这里面呢首先是包括表面效度
也就是操作定义是否准确地反映了概念
其次是内容效度
也就是我们在具体选取指标和变量时
是否充分地反映了操作定义的所有内容
还是只是片面的采用了少数的几个指标
而忽略了概念的其他维度
那么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
实际上解决的就是在概念化和操作化过程中
有可能会出现的效度偏差的问题
第二个呢是标准关联效度
也叫做准则效度
这指的是对于我们选择的每一个指标
或者说变量
最后得到的测量结果
是否是准确地反应了研究对象的特征
也就是在测量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偏差
比如说如果我们有两个测量工具
都是用来反映同一个特征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两个测量工具
对同一组对象去进行测量
我们希望能够得到相类似的结果
或者说这两组结果之间
应当是高度相关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
那么这两个测量工具
就是具有收敛效度的
那相对应的
如果两个测量工具
测量的是研究对象的不同特征
那么我们将这两个测量工具
运用到同一组研究对象上
所得到的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
也应该是较低的
那么如果我们应用同一个测量工具
对不同的人群去进行测量
也应当会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
这就是测量的同时效度
最后我们还可以用预测效度
来去评价一个测量工具的效度
也就是说
对于符合概念特质的人群去进行测量
应当能够得到我们希望所观察到的结果
最后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打靶图
来反映测量的信度和效度的含义
假设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打中靶心
也就是说我们要采用一个测量工具
去准确的测准一个现象
这就是靶心
那么如果我选择了一套准确的测量工具
这有可能是一个单个的指标
也可能是一组复合的指标体系
我们用这套指标体系
尝试进行了若干次的测量
每一次测量的结果
就像是这个把上的小黑点
那么每一个小黑点到靶心的距离
就是一个准确性或者是有效性的概念
而每一个小黑点相互之间的距离
也就是每次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别
所反映的就是枪
或者是我们这个测量工具的
稳定性或者一致性
那么在这个图上最左边的情况
就是测量结果相对一致
但是却偏离了靶心的情况
也就是信度高而效度低
那么这就像是我们用秤
来试图测量体重的案例
中间的这种情况
是测量的一致性比较差
但是呢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还是趋向于把心的中心点的
也就是每次测量结果差异很大
信度低
但是最后还是基本围绕着靶心的
最右边的这个情况
是我们测量的最理想的情况
我们所得到的测量结果不但是信度高
而且效度高
不仅是准确的测量到了
我们想要研究的概念
而且呢每次测量的一致性也很高
-1.1 什么是社会研究
-1.2 什么是社会科学研究
-1.3 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1.4 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
-1.5 社会科学研究的不同类型
-1.6 研究效度:评价研究的质量
-1.7 社会科学研究的伦理规范
-第一讲测试 理解社会科学研究
-2.1 研究设计的作用
-2.2 理论及因果关系
-2.3 基于变量的语言体系
-2.4 研究对象与分析单元
-2.5 研究的时间维度
-2.6 如何撰写研究计划书
-第二讲测试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的不同形式
-3.2 什么是好的研究问题
-3.3 研究问题与论证的逻辑
-3.4 选题从哪里来
-3.5 如何进行文献检索
-3.6 如何进行文献综述
-3.7 如何陈述研究选题
-第三讲测试 研究选题
-4.1 导言:研究方案设计
-4.2 研究策略选择I:检验因果效应
-4.3 研究策略选择II:因果机制与理论创新
--4.3 研究策略选择II:因果机制与理论创新(上)-视频
--4.3 研究策略选择II:因果机制与理论创新(下)-视频
-4.4 理解定量研究:基本过程和要点
-4.5 理解定性研究I:不同的范式基础
-4.6 理解定性研究II:基于建构主义的质性研究
-第四讲测试 研究策略
-5.1 导言:什么是概念化与测量
-5.2 从概念到变量:测量的基本过程
-5.3 测量的层次与方式
-5.4 概念的复合测量:指标体系与量表
-5.5 测量的信度
-5.6 测量的效度
-第五讲测试 概念化与测量
-6.1 导言:什么是抽样
-6.2 概率抽样:基本原理
-6.3 概率抽样:评估抽样误差
-6.4 概率抽样:抽样框的重要性
-6.5 概率抽样:基本形式
-6.6 概率抽样:几种特殊形式
-6.7 非概率抽样:基本原理与主要形式
-第六讲测试 抽样
-7.1 导言:什么是调查问卷?
-7.2 从研究问题到调查问卷
-7.3 确定问卷的结构
-7.4 选择提问的形式
-7.5 问题设计的注意事项
-7.6 问卷发放的不同形式
-7.7 问卷调查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第七讲测试 问卷调查
-8.1 导言:什么是田野调查
-8.2 田野调查:基本过程
-8.3 田野调查中的数据收集
-8.4 观察:基本类型和要点
-8.5 定性访谈:基本类型与过程
-8.6 半结构式访谈:准备与实施
-第八讲测试 田野调查:观察与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