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现代生活美学——花香茶之道 >  6 中国茶的艺术 >  6.4 清盖碗茶 >  6.4 清盖碗茶

返回《现代生活美学——花香茶之道》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6.4 清盖碗茶在线视频

6.4 清盖碗茶

下一节:6.5 茶之道

返回《现代生活美学——花香茶之道》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6.4 清盖碗茶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由于明代以后不再流行点茶

人们不再注重汤色和茶具的颜色对比

转而追求茶具的造型 图案和纹饰

所体现的雅趣

因此呢

白瓷和青花瓷具开始流行

景德镇的瓷器开始一统天下

清代最负盛名的茶盏是雍正年间出现的盖碗

又称为“三才碗”

茶盖在上 谓之“天”

茶托居下 谓之“地”

茶碗居中 是为“人”

小小的盖碗便蕴涵了宇宙之哲理

品茶的时候

一手把碗 一手持盖

一边用盖拨开漂浮于水面的茶叶

给人以稳重大方

从容不迫的感觉

此外呢

使用盖碗可以代替茶壶泡茶

可谓当时茶具的一大改进

明代京师

上至皇宫贵族

下至黎民百姓

都喜欢盖碗茶

清代的饮用茶杯

无论是釉色 纹饰

还是器型方面

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有造型 纹饰各异的小杯

以及色彩艳丽的五彩龙凤纹小杯

也有造型清秀大方的青花瓷

花色 纹饰非常的丰富

明清以后

由于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中国瓷器 茶叶开始销往欧洲

如乾隆时期的青花山水人物茶具一组

里面已经包含有一个奶壶

很明显是出口外销的茶具

我在英国威尔士博物馆

看到过这组彩绘人物的茶碗碟

也产生于乾隆时期

这个时期的中国瓷器

很明显的影响了欧洲茶具的型和色

我们在后面将进一步介绍

随着制茶工艺的改进

多样化的茶类产生

人们根据各地的风俗习惯选用不同茶类

如江南一带喜用绿茶

广东福建喜欢功夫茶

北方人喜欢花茶或者绿茶

西域则喜欢黑茶

不同地区 民族的饮茶习俗也因此形成

瓷器和茶叶更是大规模的出口

但是呢

与中国传统插花类似

清代以后

品茶的趣味性和美学并没有进一步发展

宋代流行的生活四艺

花 香 茶 画

在明代还能看到踪迹

比方说陈洪绶的授徒图

一位文士向两位女徒弟正在传授技艺

案上我们可以看到

有插花 香炉 茶具和书画

同时期与陈洪绶齐名的

有一个叫崔子忠

他在《杏园宴集图》里

用精妙的笔墨

描绘文人雅士品茶论道

一派缥缈空灵之感

而从留存下来的清代茶画中

已经不容易看到文人闲适地品茶论道

记录的也多是古人的故事

比方说清代黄慎的“春夜宴桃李园图”

这个是根据唐代李白的同名序文

以白描的手法写人物的画作

当时李白与堂弟们正在春夜畅饮赋诗

并为之作了一篇序文

李白以诗笔行文 飘逸俊爽

将生活升华到诗的高度

我们从画面上能看到

桌上花 茶 香 酒一应俱全

这种文人生活的场景

在满族统治的清代

已难见踪影

清末以后

由于连年战乱

解放后经济低迷

对普通大众而言

茶又回复到最基本的功能性需求

变成了解渴降暑的饮料

这也是我小的时候的体验

古代生活四艺的衰落

都与时代背景相关

我们不难发现

茶器的演变与制茶工艺是相伴相生的

煎茶用茶炉

点茶用茶碗

沏茶用盖碗或茶壶

太平盛世的年代

文学艺术昌盛

茶画 茶诗 茶馆也流行

而在清末以后

民不聊生

茶人也只能感叹生不逢时了

直到上个世纪末改革开放

经济复苏

茶的美学和趣味性

以及生活四艺的其他方面

才得以重新复苏

现代生活美学——花香茶之道课程列表:

0 课程介绍

-0 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

1 赏花之道

-1.1 清华园行走

--清华园行走

-1.2 认识植物家族

-- 认识植物家族

-1.3 植物分类

--植物分类

-1.4 种子植物

--种子植物

-1.5 赏花之道

--赏花之道

-作业

2 名花名园

-2.1 中国十大名花

--2.1 中国十大名花

-2.2 月季与玫瑰

--月季与玫瑰

-2.3 玫瑰色香味

--2.3 玫瑰色香味

-2.4 玫瑰在欧洲的兴起

--2.4 玫瑰在欧洲的兴起

-2.5 英国的玫瑰园

--2.5 英国的玫瑰园

-2.6 剑桥的玫瑰屋

--2.6 剑桥的玫瑰屋

-2.7 布查特花园

--2.7 布查特花园

-2.8 禅意的古银杏

--2.8 禅意的古银杏

-2.9 寻找最美的一片叶子

--2.9 寻找最美的一片叶子

-2 名花名园--作业

3 香与熏香文化

-3.1 听香

--3.1 听香

-3.2 香的概念

--3.2 香的概念

-3.3 香料分类

--3.3 香料分类

-3.4 中国熏香的起源

--3.4 中国熏香的起源

-3.5 中国传统文人熏香

--3.5 中国传统文人熏香

-3.6 沉香与香席体验

--3.6 沉香与香席体验

-3.7 古法熏香体验

--3.7 古法熏香体验

-3 香与熏香文化--作业

4 香水与精油

-4.1 源自古埃及的香文化

--4.1 源自古埃及的香文化

-4.2 现代香水的兴起

--4.2 现代香水的兴起

-4.3 香水的浓度类型

--4.3 香水的浓度类型

-4.4 香水的经典结构

--4.4 香水的经典结构

-4.5 香调分类

--4.5 香调分类

-4.6 香水的使用和礼仪

--4.6 香水的使用和礼仪

-4.7 植物精油与芳香疗法

--4.7 植物精油与芳香疗法

-4.8 精油的种类、作用和保存

--4.8 精油的种类、作用和保存

-4.9 精油的使用

--4.9 精油的使用

-4.10 精油、香水及熏香的比较

--4.10 精油、香水及熏香的比较

-4.11 香烛DIY

--4.11 香烛DIY

-4 香水与精油--作业

5 中国茶的演绎

-5.1 生命中不期而遇的茶

--5.1 生命中不期而遇的茶

-5.2 什么是茶

--5.2 什么是茶

-5.3 一方水土一方茶

--5.3 一方水土一方茶

-5.4 茶人妙手催香

--5.4 茶人妙手催香

-5.5 中国六大香茶

--5.5 中国六大香茶

-5.6 六大茶品鉴上

--5.6 六大茶品鉴上

-5.7 六大茶品鉴下

--5.7 六大茶品鉴下

-5 中国茶的演绎--作业

6 中国茶的艺术

-6.1 唐人煎茶

--6.1 唐人煎茶

-6.2 宋人点茶

--6.2 宋人点茶

-6.3 明人沏茶

--6.3 明人沏茶

-6.4 清盖碗茶

--6.4 清盖碗茶

-6.5 茶之道

--6.5 茶之道

-6.6 小壶泡茶法

--6.6 小壶泡茶法

-6.7 玻璃杯泡茶法

--6.7玻璃杯泡茶法

-6.8 教授的普洱茶1

--6.8 教授的普洱茶1

-6.9 教授的普洱茶2

--6.9 教授的普洱茶2

-6.10 茶,人生于草木之间

--6.10 茶,人生于草木之间

-现代沏茶要点

--6.61 现代沏茶要点上

--6.62 现代沏茶要点下

-6 中国茶的艺术--作业

7 全球茶景

-7.1 中茶西渐

--7.1 中茶西渐

-7.2 走向世界的茶

--7.2 走向世界的茶

-7.3 全球茶产业

--7.3 全球茶产业

-7.4 全球茶分类

--7.4 全球茶分类

-7 全球茶景--作业

8 英国茶文化

-8.1 英式拼配茶

--8.1 英式拼配茶

-8.2 多样的调味茶

--8.2 多样的调味茶

-8.3 英式茶具

--8.3 英式茶具

-8.4 英式下午茶的起源

--8.4 英式下午茶的起源

-8.5 英式下午茶体验

--8.5 英式下午茶体验

-8 英国茶文化--作业

9 日本茶道

-9.1 日本茶室

--9.1 日本茶室

-9.2 草庵茶庭

--9.2 草庵茶庭

-9.3 禅院茶庭与书院茶庭

--9.3 禅院茶庭与书院茶庭

-9.4 茶道的程式与精神

--Video

-9 日本茶道--作业

10 化妆基础知识

-10.1 如何看待化妆

--1. 如何看待化妆

-10.2 什么是化妆

--10.2 什么是化妆

-10.3 化妆的时代性

--10.3 化妆的时代性

-10.4 重护肤轻化妆

--10.4 重护肤轻化妆

-10.5 妆前基本保养

--10.5 妆前基本保养

-10.6 化妆品的选择

--10.6 化妆品的选择

-10 化妆基础知识--作业

11 化妆技巧与实操

-11.1 彩妆演示1

--11.1 彩妆演示1

-11.2 彩妆演示2

--11.2 彩妆演示2

-11.3 生活妆演示1

--11.3 生活妆演示1

-11.4 生活妆演示2

--11.4 生活妆演示2

-11.5 修眉特辑

--11.5 修眉特辑

-11.6 修眉演示

--11.6 修眉演示

-11.7 妆容互动问答

--11.7 妆容互动问答

-11.8 妆容点评

--11.8 妆容点评

-11.9 卸妆

--11.9 卸妆

-11.10化妆课程总结

--11.10化妆课程总结

-11 化妆技巧与实操--作业

附录:线下互动集锦

-2016.11 花香茶体验

--2016.11 花香茶体验

-2017.08 何仕华普洱茶讲座及品鉴

--2017.08 何仕华普洱茶讲座及品鉴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

6.4 清盖碗茶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