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自动控制理论(1) >  第八周 系统校正(一) >  基于Bode图设计超前校正装置 >  Video

返回《自动控制理论(1)》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Video在线视频

Video

下一节:Video

返回《自动控制理论(1)》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Video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好

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

怎么样利用Bode图来设计超前校正装置

为了便于我们以后

进行超前校正装置的设计

选择超前校正装置的参数

我们首先从图形上来看一下

超前校正装置对于校正

它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我们来看一下

如果我们采用这样一个超前校正装置

在这个超前校正装置里面

我们有三个参数可以选择

一个是T 一个是α

还有一个是增益系数Kc

我们来看一下

如果我们选择T等于0.05 α等于10

如果控制对象是这样一个二阶系统的话

我们看一下在不同的增益系数下面

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校正效果

我们来看一下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图中黑线所示的是控制对象

也就是说Gp(s)

它对应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在相频特性里面

红线是对应这三个环节不同Kc下面

因为Kc不影响相频特性

所以它们的相频特性都是一样的

这里面这个相频特性

我们知道超前校正环节

它会提供一个正的相角

在幅频特性里边随着Kc的不同

幅频特性的形状一样

但是上下的相对位置会有不同

其中Kc最小的位于下方

Kc最大的 Kc等于10的位于上方

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这三个校正的对系统的动态性能

静态性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我们看Kc最小 0.1的时候

在Kc等于0.1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

这个时候在低频段增益会有所下降

所以这时候大家可以想象

对于稳态误差来讲

这个校正环节它所起的作用

不会是什么好的作用

但是这个它会有另外一个好的作用

就是如果大家可以看到

Kc如果加上来以后

由于它把这个整个的

幅频的响应特性会拉下来

拉下来以后也就使得这个黑线

在低频段它会往下移动

移动以后这个系统的这个幅频特性

穿越零分贝轴的这个频率会向左移动

向左移动会带来一个好处

大家可以看如果移动到这个地方的时候

它对应的相频特性的相角就会有所增加

而且这个时候校正环节

它会提供一个额外的正的相角

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如果采用这样一个校正环节的时候

穿越频率ωc会适当的减小

但是相角裕量在这个地方

会有大幅度的增加

如果我们选择Kc等于1

大家可以看到当这个校正环节的

幅频特性又往上升了一点

在原来的系统的穿越频率这个附近

它会提供一点稍微大于1的增益

额外的增益

所以大家可以估计到这个时候校正以后

系统的穿越频率会略微的向右移动

向右移动我们可以看到

对应于这个新的穿越频率的相角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相角

控制对象本身的相角由于向右移动

控制对象本身的相角

会有一定的下降

但是在这个地方校正环节

会提供一个比较大的一个超前相角

所以总体来讲由于校正以后

总的系统的相角是这两个相角叠加

所以相角裕量在这个地方

应该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这个时候由于Kc选择等于1

所以对整个系统的稳态误差的影响

基本上是没有的

因为这时候它没有提供一个额外的增益

如果Kc进一步增加 如果Kc等于10

那首先这个最大的好处

就使得系统的稳态误差会变好

使得稳态误差会减少小

但是这时候可能会带来一个不利的影响

大家可以看到如果在

原来的幅频特性曲线上

再叠加上这样一个幅频特性的时候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在这个

原来的穿越频率这附近

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增益的提升

所以穿越频率会向右

有一个比较大的移动

也就是说向右移动了

一个比较大的位置以后

我们可以看到

原来的控制对象本身的相角

会有一个比较显著的减少

但是这个时候超前环节

会提供一个正相角

但是这个正相角到底能提供多少

我们不知道

所以这个到底最后在新的穿越频率

比如说在这个地方新的穿越频率最后的

这个相角裕量到底是多少

就要看它减小多少

它能够提供多少正的

此消彼涨 最后能够多少

但是我们可以想象

如果我们这个超前校正

选取的合适的时候

至少我们可以保证它在这个地方

相角裕量下降的不会特别明显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不同的Kc

我们如果选择不同的增益系数的话

它可以改变控制对象的

校正以后的穿越频率

从而引起系统响应速度的变化

Kc选择的越大

新的系统响应速度越快

Kc选择越小响应就会变慢

在不同Kc下边

由于相频特性相同

它都能够提供正的补偿相角

但是它对相角裕量的提升到底有多显著

这取决于新的穿越频率移动到哪

在这个穿越频率的附近

对应的这个原来对象的这个频率特性

它的相角到底是增加还是减小

需要有这样一个折中

但是总的来讲如果选取合适

超前校正装置它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

它可以如果Kc选择足够大的话

它可以加快系统的响应速度

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由于Kc选择比较大的话

它可以减小稳态误差

第三个如果Kc选择合适的话

Kc和αT如果配合的比较好的话

它至少可以保证系统的

这个相角裕量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因为有这样一个正的相角来补充

我们来看一下

刚才我们是分别从校正环节的频率特性

和对象的频率特性来看

我们来看一下如果加上这个校正以后

校正以后的这个系统的

频率特性会是什么样的

我们还看一下

黑线的还是原来的控制对象的频率特性

这是对应它的这个相频特性

首先我们来看

当我们加上这样一个校正环节

刚才我们讲了校正环节的零点是负2

极点是负20

然后Kc我们分别选择0.1 1和10

我们加上这样一个校正环节以后

首先从这个表达式上我们可以看到

在校正环节的零点

和我们控制对象的一个极点

这两个正好相消

所以大家可以想象

它可以把控制对象的一个比较慢的极点

靠近原点的一个极点可以把它消掉

这样就本身就可以对稳定裕度

提供一个比较大的改善

这是我们直观上可以想象

那么具体的从图形上我们怎么看呢

第一个如果Kc等于0.1

Kc等于0.1的时候

我们就像刚才估计的一样

也为它提供了一个小于1的额外增益

所以它会把原来的穿越频率左移

那左移以后由于本来的

原来控制对象的这个相频特性

左边的相角比较大

所以左移以后

再加上超前校正提供的正相角

所以它总的相角裕量

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提升

如果Kc等于1

大家看到是这条棕线所表示的

Kc等于1的时候

它在这个穿越频率附近的

这个增益的改变实际上并不是特别大

所以新的穿越频率只是稍微的平移了一点

但是这个平移一点在相频特性曲线看

对象的相频特性的相角变化并不是太大

但是这个超前校正装置

在这个地方提供了一个比较大的相角

所以总体来讲在这个地方的相角裕量

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所以在这个地方大家可以看到

由于穿越频率稍微增加一点

即使变化不大

这个响应速度也基本上

维持在原来的响应速度

而且稍微会有所增加

但相对稳定性有一个非常大的提高

我们再看一下Kc等于10的时候

Kc等于10的时候

这个时候系统校正以后

穿越频率会有一个大幅度的向右移动

移动到这个地方

这个时候系统的稳态误差

显而易见会得到很好的改善

但我们再看这个新的穿越频率

所对应的相角裕量我们来看

这个相角裕量

和我们在校正以前的相角裕量

其实是差不多的

那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看到

由于在这个地方原来控制对象的相角

在这个地方的相角比原来会小了很多

但是在这个地方校正环节

又提供了一个新的正相角

所以控制对象本身相角的减少

再加上校正环节提供的正相角

基本上相互抵消

所以相角裕量维持的

和原来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但是在这个地方总体的效果是好的

因为我们既减小了稳态误差

又提高了响应速度

又不牺牲原来的相对稳定性

所以这个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所以说我们综合这三个例子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如果在选择超前校正装置的时候

如果这几个参数选择的比较合适

相互配合的话

可以综合的改善性能

三个方面来讲在改善系统的响应速度

也就是提供系统的带宽

提高系统的穿越频率

再提高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也就是相角裕量

这两个方面是比较显著的

但是在提高系统的稳态误差

大家可以看到当Kc比较大的时候

它对相角裕量的提升

其实并不是特别显著

所以我Kc在实际的选择过程中

不可能选择太大

否则它会牺牲相角裕量

会影响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所以它对稳态误差改善

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是它的改善的程度实际上是有限的

下面我们结合一个具体的例子

来看一下具体的怎么设计超前校正装置

如果我们的控制对象

是这样一个三阶系统

它是一个一型系统

还有一个极点在负10这个地方

有一个极点在负100这个地方

我们希望设置一个串联校正装置

使得校正后的系统

它的相角裕量能够在30度以上

它的新的校正后的系统的穿越频率

在45弧度每秒以上

校正后的稳态误差

满足的速度误差系数要大于等于100

这是我们的设计性能指标

那我们来看一下因为在任何一个

设计任何一个校正之前

实际上我们最先确定

实际上就是这个误差系数

因为误差实际上跟我们的动态性能

实际上是没有关系的

跟我们动态校正环节的这些动态环节

就是它的零极点怎么分布

实际上跟它没有关系的

只是跟我们控制对象的这个增益系数

以及我们校正装置里面的

这个增益系数

只是跟它们有关系

所以先确定它们是最方便的

在这里面我们来算一下

校正后的系统它需要提供一个多大的K

我们来看一下Kv等于什么呢

它等于s乘以Gp(s)

Gp实际上是我们校正对象的

这个传递函数

当s趋近于0的时候它应该是等于K

因为我们去算一下

当s趋近于0 然后再乘以s以后

它应该是最后等于K

那么这个K是等于Kv

而根据我们的设计目标

K是应该大于等于100的

那大家注意一下

在这里面我们设计的时候

实际上这个K已经包含了

对象的增益系数

和我们校正环节里面的增益系数

我们已经把它算在一起了

所以后面我们在设计校正环节的时候

我们只需要假设校正环节里面

增益系数为1就可以了

因为这个增益系数已经包含在这里面

它已经保证了我们的稳态误差

能够满足我们的设计要求

好 现在我们在这个条件之下

我们选取一个比较简单的数值

我们选K等于100

那么我们在K等于100的这个条件下

如果K等于100

控制对象的传递函数就确定了

确定以后它的穿越频率就可以计算出来

计算出来我们从这个图形来看

它的幅频特性曲线就是这个样子

那么它正好在10和100的这个几何中心

这个中间这个地方穿越零分贝轴

所以它的穿越频率

正好就是10乘以100开根号

等于31.62弧度每秒

那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再进一步的计算

相角的裕量这个地方它对应的相角

其实正好也是零度 就是零度

正好它在这个地方

相频特性在这个地方穿越负180度

当然这只是一个近似的计算

因为我们计算的时候

是根据折线近似来计算的

实际上我们算一下它的增益裕量的话

这时候的增益

实际上稍微有一点点的正的增益裕量

所以严格来讲这个系统

实际上基本上还是稳定的

但是它离不稳定的边缘

已经非常非常近了

也就是说它的动态性能

实际上已经非常的差

需要一个超前校正装置

来改善系统的性能

所以我们综合来看一下

我们把现在系统的

这个控制对象本身的参数

和我们的控制目标去比较一下

我们控制对象本身的穿越频率31.62度

也就是系统的带宽

31.62弧度每秒

和我们的目标45弧度每秒

相比来讲要低了 所以带宽不够

第二个相角裕量

现在的控制对象本身的相角裕量是0度

远远低于我们的目标30度

所以从这两个方面我们都需要改善

而为了改善这两个方面

我们可以采用超前校正装置

下面我们看一下我们怎么样去选择

具体的选择超前校正的装置的参数

实际上我们前面已经把

超前校正装置的增益系数

实际上已经确定下来了

剩下的我们只需要去确定

超前校正装置的T时间常数值

和它的α这个比例系数值就可以了

那为了确定这个相角超前量

实际上我们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我们确定

我们希望这个系统校正以后

它的穿越频率在什么地方

而这个频率应该是能够满足我的设计要求

能够满足我的设计要求

第二个在这个频率

我们希望再通过加入校正环节

希望在这个穿越频率的这个地方

提供一定程度的相角补偿

使得补偿以后校正后的系统的相角裕量

能够达到我们的相角要求

所以我们基于这两个原则 这两个原则

首先第一个我们先取超前校正装置

因为Kc已经包含在

原来我们设计的总的开环增益里了

所以在这里面Kc我取1就可以

只需要确定这α和T就可以

第二步我们选择目标的穿越频率

目标的穿越频率

因为我们希望我们在设计目标的

我们已经给了一个指标了

就是我们希望ωc

要大于等于45弧度每秒

但是我们在实际选择的时候

我们通常并不一定

就恰好选择在45弧度每秒

因为在校正以后

加入超前校正环节以后

我们不知道确切的

ωc会移动到什么地方

所以我们会提供一定的裕度

我们在设计时候是

首先要留出一定的裕度

因为我们需要是大于等于45弧度每秒

所以我们取个比它稍微大一点的

比如说我们取50

那我们希望那个超前校正装置在这个地方

在50弧度每秒这个地方

需要提供一个正的相角

要提供一个正的相角

比如说我们超前校正装置

它总的是提供一个正的相角

那么这个正的相角和原来的在50

大家可以看到

在我新的目标的穿越频率50这个地方

控制对象原来的相频特性

在这个地方的相角裕量已经是负的了

所以我们必须要提供一个正的相角

才能够把这个相角裕量

提升到正的30度以上

所以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就必须计算一下

在这个地方我们到底需要提供多少相角

那么这个计算我们很容易

首先我们计算一下控制对象本身

在这个新的穿越频率这50这个地方

它本身的相角是多少

我们可以算出来它应该等于负90度

减去arctan5再减去arctan0.5

这是我们把这50代到原来的传递函数里面

得到了这个结果

我们可以算出来它是负的195.26度

很明显它是在负的180度下面

所以这个时候的相角裕量是一个负值

那么如果我们希望

加入这样一个超前校正装置

在这个地方提供一个正的相角

使得这个校正后系统的这个相频特性曲线

在这个地方的相角

能够产生一个30度以上的相角裕量

那这实际上就隐含着

在这个地方校正以后

在这个地方的相角

它应该等于负180度加上30度

应该是在负150度以上

在负150度以上

所以从原来的负195度到负150度

我们至少要提供一个这两个相角差

也就是45度

至少要提供45度相角裕量

所以这是我们的一个

计算的一个基本的原则

但是我们真正在设计

这个超前校正环节的时候

我是不是要这个超前校正环节

就恰巧提供45度相角裕量

实际上我们也要留一定的余地

因为我们不知道加入超前校正环节以后

它系统的穿越频率

到底会不会恰好的穿过50

因为我们知道超前校正装置

在增益的曲线上

会提供一定的正的增益

那这个增益会把这个幅频特性曲线

又进一步往右移动

所以它真正校正完以后

它可能会比50还要多一些

而对应到这以后我们看一下

50多一些的时候这个相角会更负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往往需要一些

更大的相角的补偿

所以才能弥补这个误差

所以我真正在选取

所需要补偿的相角的时候

我在计算的这个基础上

我还要加入一定的裕量

一般来讲我们取5到10度

在这里边我不妨取个最大的 取55度

那我们怎么样根据这个角度

来选择我们的参数α和T呢

我们从这个图象来看一个最经济

或者说计算上最方便的办法

就是说我们要选择这个超前校正装置

使得它的相频特性曲线的

能够提供最大相角的这个地方

正好位于我们的这个50弧度每秒

这个期望的穿越频率这个地方

这是最方便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让这个偏离一点

偏离一点的话那就需要我们

设计一个更大的α

这通常来讲实际上

可能会带来成本的增加

而且计算上其实反而更麻烦了

所以我们在计算的时候

就设计了这个超前校正环节

让它提供最大相角的地方

就恰好处于我们目标的期望

穿越频率这个地方

好 我们根据这个原则来算一下

比如说ωm是我们已经选好的

我希望这个最大的相角就在这个地方

那我们根据前面的这个

对超前校正环节的分析

我们知道这个频率正好就是αT分之一

和T分之一的几何平均数

也就是根号αT分之一

那么它在这个地方能提供多大相角

那这是由α来决定的 跟T没有关系

只是由α来决定了

所以有了我们目标的这个φm相角以后

我们首先可以先把α计算出来

这是根据我们前面得到的

这个最大相角和α的关系

我们可以算出来

α应该等于1加上sin55度

实际上是我们前面估计出来的

45度再加上10度的裕量55度

把这个代进去以后我们算出来

α应该取10

然后这个α定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定T

因为我们希望根号αT分之一

这个频率正好在我目标的穿越频率

ωc等于50弧度每秒这个地方

所以我让这两个频率相等

就可以推出来T等于根号αω分之一

大概等于0.006325

所以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了

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α定了 T定了

就可以定出整个系统的传递函数

所以我们基本的设计那初步就结束了

但是我们设计的这个系统

设计的这个超前校正装置

到底能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

因为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

实际上是有些近似的

所以我们一定需要必须的校验一下

我们设计以后这个系统

到底能不能满足要求

我们来看一下

这是我们在原来的控制对象的

传递函数基础上

再加上这个校正环节以后

校正以后的系统总的开环传递函数

那我们画出这个开环传递函数

所对应的频率特性曲线

蓝线是对应的原来的

这个控制对象的频率特性曲线

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

那么红线是校正以后的

大家可以看到在校正以后系统的带宽

也就是穿越频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那么在改善以后原来的相角裕量

就是蓝线这对应的大约就在0度附近

虽然随着ωc的增加

对象本身的相角有所降低

但是由于我提供了一个额外的正的相角

那使得在校正以后

总体的相角裕量变成了正的

那我们具体来计算一下

根据折线计算我们可以算出来

新的穿越频率是63.3弧度每秒

那么也是根据这个折线近似

我们可以算出来它的这个相角裕量

是等于30.8度

但是这个和精确仿真计算

实际上还是有点差别

事实上我们用Matlab去计算一下

它的穿越频率实际上是54.0 γ是37度

但是不管哪个结果

我们和我们的控制目标

我们设计目标来比较一下

针对我们的30度的相角裕量

45弧度的每秒的穿越频率来讲的话

不管从哪方面计算

我们的设计都是满足要求的

那么Kv也就是稳态误差系数

实际上我们在一开始确定K的时候

这个就已经确定了

这个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是能够满足我们的误差系数的要求

所以这就是我们超前校正装置的

一个最基本的过程

我们从频率响应特性曲线

我们已经看到它是满足要求的

再看一下单位阶跃响应

来进一步的体会一下

它对系统的动静态性能的改善

我们首先具体计算一下

校正前的闭环极点

一个是负的109.23实极点

另外一对辅极点是负0.39加减j的30.26

我们单单从闭环极点的分布上可以看到

第一个极点它实际上是次要极点

因为它离原点的距离

比这两个极点要远得多

所以它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而这对主导极点

它的实部是相当小的一个数

所以它可以想象

它的对应的响应的速度会是比较慢的

而且虚部比实部要大得多

所以这个系统阻尼系数应该是比较小

所以振荡应该是比较剧烈的一个系统

在校正以后由于我们加入了一个校正环节

系统从原来的三阶系统变成四阶系统

所以我们校正以后会有四个闭环极点

其中一个闭环极点负203.89

比其它三个极点离原点要远得多

所以可以忽略不计

有一对复数极点它的实部是负23.47

和这对复极点相比它的实部要大得多

要离原点要远得多

所以它所对应的响应速度要快得多

从阻尼系数上来讲

这个虚部和实部的比

和这个虚部和实部比

这两个比值比较一下

我们可以看到它对应的阻尼系数要好得多

它对应一个比较合理的阻尼系数

它对应一个欠阻尼

但是这个阻尼又不是特别小

比较一个适中的范围

那我们看一下另外一个极点负17.27

那么这个极点和第一个极点不一样

第一个极点离原点很远

我们可以把它忽略掉

但是这个极点

比这一对复的共轭极点还要近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它对系统的动态性能

很可能会产生一个不可忽略的影响

但是没有关系

大家看我们还有一个零点负15.81

而这个零点和这个极点的距离

实际上是比较接近的

我们以前在学习主导极点概念的时候

我们知道如果有一对零极点

相聚比较近的时候

由于零极点的近似的相消作用

它们对最后的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

实际上影响是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的

所以大家从这个零极点的分布来看的话

实际上这个极点的影响也可以忽略不计

最后起主导作用就是这对复极点

我们来看一下实际的阶跃响应特性曲线

跟我们刚才的分析实际上是一致的

但没有校正以前由于阻尼系数非常小

所以它的振荡非常剧烈

要花很长的时间来过渡到稳态过程

它的超调也非常剧烈

但是在校正以后

我们的超调会有明显的减少

而系统的过渡过程时间

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提升

而这个响应曲线

主要就是由这类主导极点来决定的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超前校正装置的设计步骤

当然这个步骤

实际上也是一个供参考的

因为实际上根据我们设计指标的不同

我们可以灵活的去设计超前校正装置

首先我们这里面给出的参考步骤第一步

实际上这个第一步

在设计滞后校正 超前校正

以及我们后面的超前滞后校正

实际上都是一样的

第一步都是来确定开环增益

因为这个稳态误差

就是由这个K来决定的

跟其它的零极点实际上是没有关系的

所以我们先把这个定下来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

在满足这个稳态误差的前提条件下

系统的相角裕度和增益裕度

和我们的目标差的有多远

那根据这个差别我们来计算一下

我们到底需要补偿多少相角

需要补偿多少增益

所以我们由于超前校正

主要是靠补偿超前相角来进行校正的

所以我们来计算一下

所需要提供的相角超前量

那这个超前量

在所需要的超前量的这个基础上

一般来讲要加上一定的裕度

然后确定好超前量以后

就可以根据超前量

确定校正装置的α这个系数

α系数定了以后

再结合我们目标的穿越频率

就可以计算出校正装置里面的

这个时间常数T

那有了T 有了α和K

整个校正装置就可以确定下来了

当然最后一步

是我们要去分析和验证

校正后系统性能

是不是真的满足要求

当然了这时候有可能

我们的设计并不一定满足要求

不满足要求怎么办

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再重新设计

比如说如果不满足要求

我们可以把这个所提供的相角超前量

可以提的再大一些

或者说我们也可以去适当的

调整一下目标的穿越频率

使得它不一定那么大

可以稍微再往左一点

这样系统对象本身的

这个相角的下降并不是那么明显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去改善系统的这个性能

从而使得我们最后的设计能够满足要求

好 我们这节课就到这里

自动控制理论(1)课程列表:

第一周:绪论及基础知识

-绪论

--视频

-拉普拉斯变换定义及性质(一)

--视频

-拉普拉斯变换定义及性质(一)--作业

-拉普拉斯变换定义及性质(二)

--视频

-拉普拉斯变换定义及性质(二)--作业

-卷积定义、定理及性质

--视频

-卷积定义、定理及性质--作业

-拉普拉斯逆变换及应用(一):拉普拉斯逆变换定义

--视频

-拉普拉斯逆变换及应用(一):拉普拉斯逆变换定义--作业

-拉普拉斯逆变换及应用(二):拉普拉斯逆变换应用

--视频

-拉普拉斯逆变换及应用(二):拉普拉斯逆变换应用--作业

第二周:控制系统的概念及数学模型

-控制的基本概念

--视频

-控制的基本概念--作业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描述(一)

--视频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描述(一)--作业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描述(二)

--视频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描述(二)--作业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一):Laplace变换知识回顾

--视频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一):Laplace变换知识回顾--作业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二):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

--视频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二):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作业

-框图及其变换(一):传递函数框图定义及连接方式

--视频

-框图及其变换(一):传递函数框图定义及连接方式--作业

-框图及其变换(二):传递函数框图变换

--视频

-第二周:控制系统的概念及数学模型--框图及其变换(二):传递函数框图变换

-信号流图

--视频

-信号流图--作业

-控制系统的基本单元

--视频

-控制系统的基本单元--作业

-非线性单元的线性化

--视频

-第二周:控制系统的概念及数学模型--非线性单元的线性化

第三周:线性系统时域分析(一)

-稳定性

--视频

-第三周:线性系统时域分析(一)--稳定性

-稳定的Liapunov定义

--视频

-稳定的Liapunov定义--作业

-稳定性的代数判据(一):Routh判据

--视频

-稳定性的代数判据(一):Routh判据--作业

-稳定性的代数判据(二):系统稳定的必要条件

--视频

-稳定性的代数判据(二):系统稳定的必要条件--作业

-参数稳定性,参数稳定域

--视频

-参数稳定性,参数稳定域--作业

第四周:线性系统时域分析(二)

-静态误差(一):误差和静态误差定义

--Video

-第四周:线性系统时域分析(二)--静态误差(一):误差和静态误差定义

-静态误差(二):静态误差与输入

--Video

-静态误差(三):静态误差的计算

--Video

-静态误差(三):静态误差的计算--作业

-静态误差(四):系统类型与静态误差的关系

--Video

-静态误差(四):系统类型与静态误差的关系--作业

-静态误差(五):静态误差的物理和理论解释

--Video

-静态误差(六):扰动引起的静态误差

--Video

-静态误差(六):扰动引起的静态误差--作业

-动态性能指标

--Video

-动态性能指标--作业

-高阶系统动态性能的二阶近似

--Video

-高阶系统动态性能的二阶近似--作业

-控制系统的校正

--Video

-控制系统的校正--作业

第五周:频率响应法(一)

-频率特性引言

--Video

-频率特性引言--作业

-Fourier变换

--Video

-第五周:频率响应法(一)--Fourier变换

-频率特性函数

--Video

-频率特性函数--作业

-频率特性的图像

--Video

-频率特性的图像--作业

-基本环节的频率特性

--Video

-基本环节的频率特性--作业

-复杂频率特性的绘制(一)

--Video

-复杂频率特性的绘制(一)--作业

-复杂频率特性的绘制(二)

--Video

-复杂频率特性的绘制(二)--作业

-复杂频率特性的绘制(三)

--Video

-第五周:频率响应法(一)--复杂频率特性的绘制(三)

第六周:频率响应法(二)

-闭环频率特性

--Video

-闭环频率特性--作业

-Nyquist稳定判据(一)

--Video

-Nyquist稳定判据(一)--作业

-Nyquist稳定判据(二)

--Video

-第六周:频率响应法(二)--Nyquist稳定判据(二)

-Nyquist稳定判据(三)

--Video

-第六周:频率响应法(二)--Nyquist稳定判据(三)

-相对稳定性(稳定裕量)

--Video

-相对稳定性(稳定裕量)--作业

-从开环频率特性研究闭环系统性能

--Video

-从开环频率特性研究闭环系统性能--作业

-基于频率特性的控制器设计思路

--Video

第七周:根轨迹方法

-根轨迹方法简介

--Video

-根轨迹方法简介--作业

-根轨迹条件

--Video

-根轨迹条件--作业

-根轨迹性质

--Video

-根轨迹性质--作业

-根轨迹的图像

--Video

-根轨迹的图像--作业

-条件稳定系统

--Video

-条件稳定系统--作业

-零极点对根轨迹的影响

--Video

-零极点对根轨迹的影响--作业

-参数根轨迹和根轨迹族

--Video

-第七周:根轨迹方法--参数根轨迹和根轨迹族

-延时系统的根轨迹

--Video

-延时系统的根轨迹--作业

-补根轨迹与全根轨迹

--Video

-补根轨迹与全根轨迹--作业

第八周 系统校正(一)

-校正问题及其实现方式

--Video

-校正问题及其实现方式--作业

-校正装置的设计方法

--Video

-校正装置的设计方法--作业

-超前校正装置的特性

--Video

-超前校正装置的特性--作业

-基于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装置

--Video

-基于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装置--作业

-基于Bode图设计超前校正装置

--Video

-基于Bode图设计超前校正装置--作业

第九周 系统校正(二)

-滞后校正装置的特性

--Video

-滞后校正装置的特性--作业

-基于根轨迹法设计滞后校正装置

--Video

-基于根轨迹法设计滞后校正装置--作业

-基于Bode 图设计滞后校正装置

--Video

-基于Bode 图设计滞后校正装置--作业

-超前-滞后校正装置的特性

--Video

-超前-滞后校正装置的特性--作业

-基于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滞后校正

--Video

-基于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滞后校正--作业

-基于Bode图设计超前-滞后校正

--Video

-基于Bode图设计超前-滞后校正--作业

-开环系统的期望频率特性

--Video

-开环系统的期望频率特性--作业

-反馈校正

--Video

-第九周 系统校正(二)--反馈校正

-直线倒立摆控制系统实验

--Video

第十周 非线性系统分析(一)

-非线性系统概述

--Video

-第十周 非线性系统分析(一)--非线性系统概述

-非线性系统的典型动力学特征

--Video

-非线性系统的典型动力学特征--作业

-描述函数法定义

--Video

-描述函数法定义--作业

-描述函数法求取

--Video

-描述函数法求取--作业

-基于描述函数的稳定性分析

--Video

-第十周 非线性系统分析(一)--基于描述函数的稳定性分析

-非线性系统自持振荡的分析

--Video

-第十周 非线性系统分析(一)--非线性系统自持振荡的分析

-相平面与相轨迹

--Video

-相平面与相轨迹--作业

第十一周 非线性系统分析(二)

-相轨迹的绘制方法

--Video

-相轨迹的绘制方法--作业

-奇点

--Video

-奇点--作业

-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Video

-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作业

-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Video

-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作业

-极限环及其产生条件

--Video

-第十一周 非线性系统分析(二)--极限环及其产生条件

-非线性系统分析小结

--Video

-非线性系统分析小结--作业

第十二周:采样系统

-采样控制系统概述

--视频

-采样控制系统概述--作业

-脉冲采样与理想采样

--视频

--采样系统

-脉冲采样与理想采样--作业

-采样定理

--视频

-采样定理--作业

-零阶保持器

--视频

-零阶保持器--作业

-z-变换

--视频

-z-变换--作业

-脉冲传递函数(一)

--视频

-第十二周:采样系统--脉冲传递函数(一)

-脉冲传递函数(二):求脉冲传递函数的一般方法

--视频

-第十二周:采样系统--脉冲传递函数(二):求脉冲传递函数的一般方法

-z-平面上采样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视频

-z-平面上采样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作业

-w-平面上采样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视频

-w-平面上采样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作业

-采样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视频

-采样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作业

-修正的z-变换

--视频

-修正的z-变换--作业

期末考试

-考试环节--期末考试

-考试环节--期中考试

Video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