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自动控制理论(1) >  第九周 系统校正(二) >  基于根轨迹法设计滞后校正装置 >  Video

返回《自动控制理论(1)》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Video在线视频

Video

下一节:Video

返回《自动控制理论(1)》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Video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好

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

如何基于根轨迹法来设计滞后校正装置

那么和前面超前校正装置的原理类似

我们知道超前校正装置的原理

来源于比例和微分控制

那么滞后校正的原理

实际上来源于比例和积分控制

我们先来看一下

比例和积分校正它具体的表现形式

它的表达式是1加上KI乘以S加上1

也就是说是一个比例环节1

再加上一个积分环节KI乘以S分之一

如果把这个式子写成一个有理分式的话

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等于S分之S减去Zc

这里面Zc是等于负的KI

所以这是一个把它的零点和极点

标在这个复平面上的话我们可以看到

它的极点是在原点

而它的零点是在左半平面

那这样一个比例和积分校正

我们首先可以看到

由于它提供了一个极点在原点

我们在学习稳态误差的时候我们知道

那么这个S分之一可以提高系统的型次

它可以在本质上去改善静差

也就是说如果它还能够

维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

它可以使原来跟踪阶跃响应有差的系统

可以使得阶跃响应变成无差的系统

使得原来跟踪斜坡响应有差的系统

变成斜坡响应无差的系统

所以它可以提高系统的型次 改善静差

但是它同时也带来一个缺点

就是响应的速度变低

而且在实现上这样一个纯积分也比较困难

因为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上

一个纯积分和一个纯微分

通常来讲只能够在

一定的频率范围内来实现

超过这个频率范围就很难去保证

积分和微分运算的准确性

所以我怎么来改善这样一个PI控制器

那么一个很简单的方案

就是说从复平面的这个分布上来看

我把这个极点和零点的分布

和这个还差不多

但是我稍微移动一下

我把极点从原点挪开

移动到原点的附近

这样我们就会形成一个滞后校正装置

也就是说我们把这个原点的极点

挪到这个原点附近 但是不要太远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

就会形成一个S减去Zc S减去Pc

这样一个校正装置

就是我们前面学过的这个校正装置

这时候零点在极点的左边

那么在设计滞后校正装置

我们要怎么来设计呢

因为我们前面的学习知道滞后校正装置

它通常是用来改善稳态误差的

它对中频段和高频段的特性

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所以我们基本的原则

是使得它既能够改善低频特性

又能够尽量减少对动态性能的影响

那这个原则

在我们的根轨迹图上来看是什么呢

因为我们知道动态响应特性

是由闭环主导节点来决定的

所以如果原来控制对象的动态特性

已经很好了

那我希望加进来这个校正装置的时候

我希望这个系统的动态特性

还能够基本不变

那这个从根轨迹图上来读的话

实际上就是要保持闭环主导极点

和原来对象的闭环以后的

主导极点位置还差不多

这样就能够保证动态性能的

基本上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因此从这个原则出发

我们很容易可以想象

那么如果在原来对象前面

去串上这样一个校正装置的时候

它在我们原来的主导极点这个地方

比如说S就是我们的主导极点

它还应该满足根轨迹条件中的幅值条件

所以我把这个条件带进去

把Gc的这个表达式带进去

它等于S减去Zc 除以S减Pc

再乘以Kc减去β

这是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它所对应的幅值

Gp(s)对应的幅值就是这项

我们知道由于这个

我们希望保持闭环主导极点不动

也就是说S既是校正以后

这个系统的主导极点

也是校正以前Gp(s)的主导极点

所以Gp(s)它也应该满足

相应的根轨迹的幅值条件

所以这时候

如果S也是它的闭环主导极点的话

Gp(s)也是满足幅值条件

也就是说它是等于1的

好 这样我们来看一下Gp(s)等于1

Kc除以β放在这里面

那这个时候由于Zc和Pc

都是离原点比较近的

我们在选择滞后校正装置的时候

我们可以去选择它们都离原点比较近

那么这个时候由于主导极点

离原点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这个时候S减Zc应该是近似的等于S

S减去Pc等等是近似的等于S

所以这两个除起来应该是近似等于1

所以因此从这里面

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方程

比如说我们在选择的时候

Kc除以β应该是近似等于1的

也就是说我们在去选择设计

滞后校正装置的时候

这个增益 增益系数Kc和β

它并不是独立选择的

它们之间应该保持大致的相等

这样才能够保证

加入滞后校正装置的时候

闭环主导极点不应该发生太大的移动

所以这是我们选择的一个基本的原则

当然实际上它们不一定需要严格的相等

但至少它们应该是大致相等的

这样能够保证主导极点

能够基本的停留在原来的主导极点附近

我们从图形上看它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就是如果这是原来我们系统的根轨迹

它的主导极点在这个位置

那么我们加入滞后校正装置以后

根轨迹会发生一些变化

但是在原来的主导极点附近

它的根轨迹的形状应该是基本不变的

而我们选择这个系统的时候

在选择Kc的时候

也应该选择Kc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

使得校正以后系统的闭环极点

就是这个红点的位置

还在原来这个闭环主导极点的位置的附近

那如果我Kc选的不合适

如果它离β偏离的比较远

它就会沿着校正以后的根轨迹

如果选择比较大的话它就往这边移动

就会远离原来的这个闭环主导极点

如果Kc比较小的话就会跑到这个地方

这个时候我校正以后

系统的动态性能就不一定能够得到保证

所以我们有了这个基本的原则以后

就是Kc和β的这个关系我们定了以后

我们再去选择滞后校正装置的参数

就相对的比较容易

首先我们看一下Pc和Zc彼此应该非常接近

为什么呢 因为只有当它们非常接近的时候

我才能够保证校正以后

这个系统的根轨迹

和原来的系统的根轨迹

在主导极点这个地方

它的形状大致类似

因为这个时候

只有当它们非常接近的时候

它们提供的这个相角才会比较小

或者从另外一个

我们已经知道的知识来讲

就是这个时候

如果它们俩比较接近的话

把就相当于零极点可以近似的相消

它对动态性能的影响是可以忽略的

这是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

另外一点为了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

我们在学习Kc的时候应该是比较大的

因为Kc决定了最后系统的误差系数

而从我们前面的分析知道

Kc选的比较大

由于我们要保持

闭环主导极点基本上还停留在

原来的闭环主导极点附近

这时候选择β的时候

应该跟Kc是差不多的

所以Kc以如果大的话

β也应该选的比较大

所以我既要β选的比较大

又要Pc和又要Pc和Zc非常接近

只有一个可能

就是说它们俩都非常接近原点

它们连都很接近 也非常接近原点

否则的话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如果这两个很接近

但是它们又远离原点

这时候Zc除以Pc

这个比值β就基本上是趋近于1

而不是一个很大的数

所以它们应该是比较接近原点才可以

才能满足这个条件

所以这样就给了我们一个

比较方便的一个选择的原则

所以说我们在选择Zc Pc的时候

它们都应该是远小于1的

在两个都远小于1的同时

要保证Zc除以Pc这个比值要比较大

或者说我们如果选择

时间常数T和β的时候

我们要选择一个远小于1的时间常数

然后我去选择β的时候

这个β要远大于1

但是为了保证这个条件

我们要使得它要远小于T分之一

只要保持这个原则

我们就可以使得这个系统

既能够获得比较高的稳态性能的改善

又能够尽量的不影响系统的动态性能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看一下

怎么来设计滞后校正装置

假设我们的控制对象

是这样一个三阶系统

我们希望通过滞后校正装置的设计

使得校正以后的系统主导极点基本不变

也就是说动态性能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但是希望它的稳态误差系数

速度误差系数不小于Kv等于5秒的负1

假设我们要选择这样一个滞后校正装置

我们怎么样来选择这里面的参数

Kc β Zc和Pc呢

我们来看一下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校正前的系统

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们画一下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

因为这个校正前这个控制对象有三个极点

一个在原点 一个在负1 一个在负2

所以我画出实轴上的根轨迹

应该是从原点到负1 从负2到负无穷

那两个极点相向而行会有一个会合

在分离的过程

这个分离的这个两支会趋近无穷远

趋近无穷远

那这里面我们可以去计算一下

我们通过计算可以计算出来

这个系统的闭环主导极点

实际上是这个位置

对应于增益1.06的地方

它的闭环主导极点是在这个位置

它所对应的阻尼系数正好是等于0.5

它所对应的特征频率是0.67

我们来看一下如果我们要希望

这个系统的稳态

就是校正以后速度误差系数

不小于Kv等于5

那么它所要提供的额外增益是多少

那么这个需要通过比较

校正前和校正后的速度误差系数来得到

我们希望校正后以后速度误差系数是5

那么校正前是多少

我们可以从这个式子里面算一下

它实际上就是让Gp(s)乘以S以后

让S趋近于0

也就是这我们可以算一下

就是1.06除以2等于0.53

这个算出来大概是9.43左右

因此滞后校正装置要提供一个增益

这个增益应该要比9.43要大

所以说我们去

假设我们去提供

这个增益我们提供大概10

然后我们根据前面的设计原则

如果要保持闭环主导极点的位置变化不大

我们这个Kc和β也差不多

所以我们首先来定一下β

比如说我β应该比这个

要提供的额外增益9.43应该不小于它

方便起见我们就取10

比9.43稍微大一点

那么β取好以后我们还有一个原则

就是在保持β的前提下

这个零点和极点

都应该比较靠近原点

这里面我们首先试探性的先取两个

比如说我们让极点在负0.01

那么零点要比极点大β倍

也就是零点是极点的10倍

所以它应该是0.01乘以10

应该是负0.1

这样我们就把β Zc和Pc就选好了

这时候我们这个Kc是多少呢

实际上Kc它大概应该在10的附近

但是实际上它并不一定需要严格等于10

因为这个等于10

是我们刚才估计出来的

它能够保证系统在校正以后的闭环极点

在原来的闭环主导极点的附近

但是它具体是多少

还需要根据这个校正以后

闭环主导极点来决定

我们来看一下怎么来精确的计算这个Kc

首先因为我们现在校正装置的

零极点已经确定了

控制对象的零极点我们知道

所以这时候我们已经可以

把校正以后的系统的根轨迹可以确定

可以画出来了

这里边的蓝线是校正以前的根轨迹

而红线 这个红虚线是校正以后的根轨迹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候

我们在原来的这个

系统的这个闭环主导极点附近

在这部分根轨迹的形状有较大的改变

但是在这部分根轨迹的形状

基本上还是比较接近的

所以说我们在校正以后

闭环系统的主导极点

只要在他的附近

可以选在这

也可以稍微选在这

或者在这

只要在它附近任何一点都可以

那具体选哪一点我们来看一下

那么校正前它的闭环主导极点

是等于负0.33加上j的0.59

它对应的阻尼系数0.5

那我怎么选一个在它附近

我们选一个比较简单的原则

就是说我们选这个

校正以后闭环系统的主导极点的时候

我们保持阻尼系数不变

保持阻尼系数不变

那从图上来看就是我们从原点出发

沿着阻尼系数等于0.5这条线出发

那么它和原来的这个根轨迹的交点

就是原来的校正以前的闭环主导极点

它和校正以后的根轨迹的交点

就是校正以后的

我们所期望的闭环主导极点

所以确定了这个闭环主导极点以后

我们就可以来算一下Kc的准确取值

那这个是可以根据

根轨迹所满足的根轨迹条件

因为我们知道如果选好了S1'

就是这个校正以后的闭环主导极点以后

它代到校正以后的

整个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里面

就Gp(s)乘以Gc(s)

它的整个幅值应该是等于1的

那这时候我既然知道这里面的表达式

也知道S1'是多少

那么这里面只剩下Kc一个未知数

所以从这个表达式里面

我们可以很容易算出Kc的取值

它算出来应该是等于9.071

所以说这个数值和10其实还是很接近的

只不过由于我们这个校正以后

闭环主导极点选取的位置稍微

因为它在附近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

我选择不同的位置

所以对应于Kc有不同的变化

但总体来讲Kc应该还是在10附近

才能保证这个位置

大概在原来的闭环主导极点附近

那么这个选取完以后

因为我们前面的计算和分析

实际上做了一些近似

所以真正校正以后的这个系统

到底能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校验一下

现在我们看一下

我们先把校正装置最后的结果写出来

我们最后选取的这个Kc是9.071

因为还要除以β等于10

所以前面的系数是0.9071

我们选取的零点是负0.1

选取的极点是负0.01 对应的β等于10

我们对这个算一下

从图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

这个闭环主导极点的位置其实变化不大了

所以第一个要求实际上是满足的

但是速度误差系数我们算一下

实际上它是差了一点

我们最后算出来

它的稳态的速度误差系数

算出来以后它是等于4.808

比我们的目标5其实要小了一点

从工程上来讲的话其实这个已经差不多了

我们很多情况下

我可以近似认为它是满足要求的

但是从我们的严格的分析上来讲

它还是不够的

那我们来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

使得我们这个设计没有能够满足这个误差

我们回顾一前边的设计

我们来为了保证这个闭环主导极点

和原来在校正以前

主导极点位置不变的这个前提

它是有哪些前提来保证的

那我们来分析一下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得出来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就是为了去改善速度误差系数

我们希望这个Kc和β要都选的比较大

而且Kc和β要大概差不多相等

但这是第一个原则

那么第二个原则

我们为了保证校正以后的根轨迹

在主导极点附近形状差别不是太大

零极点都要非常靠近原点

所以这是两个原则

所以如果这两个原则

我们选择的不够好的话

如果选择的这个参数

不是特别好的满足这两条原则的话

它可能就会造成我们的设计

不能够满足要求

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如何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改善

第一个就是说如果我这个β

也就是说Kc大致不变

但是我们把Zc和Pc同时减小

也就是说我们把它都往原点靠

就是说如果我们原来就离原点靠

和原点靠的不够近

我们进一步的把它靠近

那这样我们校正以后

根轨迹形状的变化就应该会比原来的更小

我们来看一下

比如说我们要把零点和极点

离原点的距离分别减小一倍

原来零点在负0.1 现在我变到负0.05

原来极点在负0.01 我变到负0.005

这个时候我们还根据这个主导极点的

这个阻尼系数不变的原则的话

我们重新来选一下 来计算一下

它对应的这个Kc

那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可以看到

特征频率这个时候

从原来的0.579变成0.628

然后Kc的选择的话

根据我们的计算它会变到0.95

现在我们来算一下

改善以后的速度误差系数就变成了5.04

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到

它是比5稍微大一点

已经能够满足我们的要求

所以说我们把这个Zc和Pc

和原点的距离进一步缩小的话

是可以改善校正的性能

那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去提高β

但是保持Zc不变

也就是说因为β是和Kc是紧密相关的

提高β实际上就可以直接的

去改善系统稳态误差系数

所以说我们如果同时提高β

那么Kc肯定也会同时提高

那现在我们可以看到

如果我们保持零点不变

还在负0.1

我只是把极点

从负0.01变成负0.008

这时候β

因为我们知道β是等于Zc除以Pc

所以β是增加了

那么我们还是根据阻尼系数不变的原则

我们选择这样一个闭环主导极点

我们可以算出来

这时候最后系统的速度稳态误差系数

就变成了5.988

这系统性能的提升是更为明显

它也是满足我们要求的

好 我们最后来看一下

校正以后它具体反映在

时域的响应特性曲线上是怎么变化的

在这里面我们首先看一下阶跃响应

那么这里边的黑线是我们对应的阶跃响应

红线和蓝线是分别对应

我们的校正以及我们这个改善以后

因为我们原来第一次校正

它的速度误差系数不满足要求

我们再进一步改善以后它的响应曲线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

在校正以后不管是第一次校正

还是第二次校正

它的系统的动态性能

实际上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它的超调分别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

而且响应速度也比原来系统慢了

所以说一个滞后校正

它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

去影响系统的动态性能

而且这个性能是往坏的方面去影响

那么从稳态性能上怎么来看呢

从这里面似乎我们看到

所有的这些阶跃响应曲线

最终都趋近于稳态值1

从这里面实际上我们看不出区别

当然这个实际上不奇怪

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控制对象

实际上是一个一型系统

因为一型系统对阶跃响应

只要系统是稳定的

那么最后的这个阶跃响应的误差

实际上是有误差的

所以我们要看它的误差的改善

我们要从它的斜坡响应上来看

这里面我们画出它的

这三个情况的这个斜坡响应

这是校正前 第一次校正后

和改善校正后

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次校正以后

这个误差是当这个响应曲线

趋近于一个直线的时候

这两条这个直线

和我们这个目标的这个直线之间的差别

所以我们看到红线和黑线相比

这个速度跟稳态误差

实际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这就相对应于

Kv就是速度误差系数的改善

那么在改善校正以后

我们可以看到蓝线比红线

进一步的接近这条目标的

这个输入的这个斜坡曲线

所以它对系统的稳态误差改善

是进一步的变好了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

基于根轨迹法设计滞后校正装置的一般方法

当然这里边的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在实际应用的时候

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

来灵活的掌握

那么在设计的时候我们一般来讲

一开始总是要先看一下控制对象

它本身的性质是什么样的

要先把它的根轨迹画出来

求出控制对象的主导极点

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后面的设计

是希望这个主导极点

是尽量的不要发生太大的移动

所以我们要先知道主导极在什么地方

然后我们就需要根据我们的设计目标

就是我们希望这个稳态误差

要改善到什么程度

计算所需要的额外增益

根据这个额外增益

我们就可以根据我们刚才的设计步骤

去逐步的去确定β的取值

去确定零点的和极点的取值

然后最后确定校正以后的主导极点

根据这个主导极点计算Kc

从而最后得到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好 最后我们就画出来这个

校正以后的这个根轨迹

检查一下设计是否满足要求

那如果不满足要求怎么办

我们刚才已经分析

它实际上可以从两个方面

对系统的设计进行进一步的改善

一个是我们可以是同时的提升β和Kc

一个是我们可以去让Zc和Pc

再进一步的靠近原点

从这两个角度等方面

我们可以进一步的改善

滞后校正装置的性能

好 我们这次课就讲到这里

自动控制理论(1)课程列表:

第一周:绪论及基础知识

-绪论

--视频

-拉普拉斯变换定义及性质(一)

--视频

-拉普拉斯变换定义及性质(一)--作业

-拉普拉斯变换定义及性质(二)

--视频

-拉普拉斯变换定义及性质(二)--作业

-卷积定义、定理及性质

--视频

-卷积定义、定理及性质--作业

-拉普拉斯逆变换及应用(一):拉普拉斯逆变换定义

--视频

-拉普拉斯逆变换及应用(一):拉普拉斯逆变换定义--作业

-拉普拉斯逆变换及应用(二):拉普拉斯逆变换应用

--视频

-拉普拉斯逆变换及应用(二):拉普拉斯逆变换应用--作业

第二周:控制系统的概念及数学模型

-控制的基本概念

--视频

-控制的基本概念--作业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描述(一)

--视频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描述(一)--作业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描述(二)

--视频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描述(二)--作业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一):Laplace变换知识回顾

--视频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一):Laplace变换知识回顾--作业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二):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

--视频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二):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作业

-框图及其变换(一):传递函数框图定义及连接方式

--视频

-框图及其变换(一):传递函数框图定义及连接方式--作业

-框图及其变换(二):传递函数框图变换

--视频

-第二周:控制系统的概念及数学模型--框图及其变换(二):传递函数框图变换

-信号流图

--视频

-信号流图--作业

-控制系统的基本单元

--视频

-控制系统的基本单元--作业

-非线性单元的线性化

--视频

-第二周:控制系统的概念及数学模型--非线性单元的线性化

第三周:线性系统时域分析(一)

-稳定性

--视频

-第三周:线性系统时域分析(一)--稳定性

-稳定的Liapunov定义

--视频

-稳定的Liapunov定义--作业

-稳定性的代数判据(一):Routh判据

--视频

-稳定性的代数判据(一):Routh判据--作业

-稳定性的代数判据(二):系统稳定的必要条件

--视频

-稳定性的代数判据(二):系统稳定的必要条件--作业

-参数稳定性,参数稳定域

--视频

-参数稳定性,参数稳定域--作业

第四周:线性系统时域分析(二)

-静态误差(一):误差和静态误差定义

--Video

-第四周:线性系统时域分析(二)--静态误差(一):误差和静态误差定义

-静态误差(二):静态误差与输入

--Video

-静态误差(三):静态误差的计算

--Video

-静态误差(三):静态误差的计算--作业

-静态误差(四):系统类型与静态误差的关系

--Video

-静态误差(四):系统类型与静态误差的关系--作业

-静态误差(五):静态误差的物理和理论解释

--Video

-静态误差(六):扰动引起的静态误差

--Video

-静态误差(六):扰动引起的静态误差--作业

-动态性能指标

--Video

-动态性能指标--作业

-高阶系统动态性能的二阶近似

--Video

-高阶系统动态性能的二阶近似--作业

-控制系统的校正

--Video

-控制系统的校正--作业

第五周:频率响应法(一)

-频率特性引言

--Video

-频率特性引言--作业

-Fourier变换

--Video

-第五周:频率响应法(一)--Fourier变换

-频率特性函数

--Video

-频率特性函数--作业

-频率特性的图像

--Video

-频率特性的图像--作业

-基本环节的频率特性

--Video

-基本环节的频率特性--作业

-复杂频率特性的绘制(一)

--Video

-复杂频率特性的绘制(一)--作业

-复杂频率特性的绘制(二)

--Video

-复杂频率特性的绘制(二)--作业

-复杂频率特性的绘制(三)

--Video

-第五周:频率响应法(一)--复杂频率特性的绘制(三)

第六周:频率响应法(二)

-闭环频率特性

--Video

-闭环频率特性--作业

-Nyquist稳定判据(一)

--Video

-Nyquist稳定判据(一)--作业

-Nyquist稳定判据(二)

--Video

-第六周:频率响应法(二)--Nyquist稳定判据(二)

-Nyquist稳定判据(三)

--Video

-第六周:频率响应法(二)--Nyquist稳定判据(三)

-相对稳定性(稳定裕量)

--Video

-相对稳定性(稳定裕量)--作业

-从开环频率特性研究闭环系统性能

--Video

-从开环频率特性研究闭环系统性能--作业

-基于频率特性的控制器设计思路

--Video

第七周:根轨迹方法

-根轨迹方法简介

--Video

-根轨迹方法简介--作业

-根轨迹条件

--Video

-根轨迹条件--作业

-根轨迹性质

--Video

-根轨迹性质--作业

-根轨迹的图像

--Video

-根轨迹的图像--作业

-条件稳定系统

--Video

-条件稳定系统--作业

-零极点对根轨迹的影响

--Video

-零极点对根轨迹的影响--作业

-参数根轨迹和根轨迹族

--Video

-第七周:根轨迹方法--参数根轨迹和根轨迹族

-延时系统的根轨迹

--Video

-延时系统的根轨迹--作业

-补根轨迹与全根轨迹

--Video

-补根轨迹与全根轨迹--作业

第八周 系统校正(一)

-校正问题及其实现方式

--Video

-校正问题及其实现方式--作业

-校正装置的设计方法

--Video

-校正装置的设计方法--作业

-超前校正装置的特性

--Video

-超前校正装置的特性--作业

-基于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装置

--Video

-基于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装置--作业

-基于Bode图设计超前校正装置

--Video

-基于Bode图设计超前校正装置--作业

第九周 系统校正(二)

-滞后校正装置的特性

--Video

-滞后校正装置的特性--作业

-基于根轨迹法设计滞后校正装置

--Video

-基于根轨迹法设计滞后校正装置--作业

-基于Bode 图设计滞后校正装置

--Video

-基于Bode 图设计滞后校正装置--作业

-超前-滞后校正装置的特性

--Video

-超前-滞后校正装置的特性--作业

-基于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滞后校正

--Video

-基于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滞后校正--作业

-基于Bode图设计超前-滞后校正

--Video

-基于Bode图设计超前-滞后校正--作业

-开环系统的期望频率特性

--Video

-开环系统的期望频率特性--作业

-反馈校正

--Video

-第九周 系统校正(二)--反馈校正

-直线倒立摆控制系统实验

--Video

第十周 非线性系统分析(一)

-非线性系统概述

--Video

-第十周 非线性系统分析(一)--非线性系统概述

-非线性系统的典型动力学特征

--Video

-非线性系统的典型动力学特征--作业

-描述函数法定义

--Video

-描述函数法定义--作业

-描述函数法求取

--Video

-描述函数法求取--作业

-基于描述函数的稳定性分析

--Video

-第十周 非线性系统分析(一)--基于描述函数的稳定性分析

-非线性系统自持振荡的分析

--Video

-第十周 非线性系统分析(一)--非线性系统自持振荡的分析

-相平面与相轨迹

--Video

-相平面与相轨迹--作业

第十一周 非线性系统分析(二)

-相轨迹的绘制方法

--Video

-相轨迹的绘制方法--作业

-奇点

--Video

-奇点--作业

-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Video

-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作业

-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Video

-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作业

-极限环及其产生条件

--Video

-第十一周 非线性系统分析(二)--极限环及其产生条件

-非线性系统分析小结

--Video

-非线性系统分析小结--作业

第十二周:采样系统

-采样控制系统概述

--视频

-采样控制系统概述--作业

-脉冲采样与理想采样

--视频

--采样系统

-脉冲采样与理想采样--作业

-采样定理

--视频

-采样定理--作业

-零阶保持器

--视频

-零阶保持器--作业

-z-变换

--视频

-z-变换--作业

-脉冲传递函数(一)

--视频

-第十二周:采样系统--脉冲传递函数(一)

-脉冲传递函数(二):求脉冲传递函数的一般方法

--视频

-第十二周:采样系统--脉冲传递函数(二):求脉冲传递函数的一般方法

-z-平面上采样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视频

-z-平面上采样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作业

-w-平面上采样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视频

-w-平面上采样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作业

-采样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视频

-采样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作业

-修正的z-变换

--视频

-修正的z-变换--作业

期末考试

-考试环节--期末考试

-考试环节--期中考试

Video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