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高等土力学 >  第3章 土的强度 >  3.6 土的强度理论 >  3.6.3 土的强度理论3

返回《高等土力学》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3.6.3 土的强度理论3在线视频

下一节:3.6.4 土的强度理论4

返回《高等土力学》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3.6.3 土的强度理论3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现在我们学习莫尔-库仑强度准则

莫尔1900年给出了强度公式τf=f(σn)

即一个平面上的抗剪强度τf

取决于作用于这个平面上的正应力σn

强度包线是由试验确定的单值函数

根据这一准则

当材料的最大应力莫尔园与强度包线相切时

材料就发生破坏

这也意味着中主应力σ2对强度无影响

在一定的应力范围内

可以认为抗剪强度τf

是正应力σ的线性函数

可用库伦于1776年提出的强度公式表示为

τf=c+σ∙tanφ

或者:

(σ1-σ3)/(σ1+σ3+2C ctgφ)=sinφ

根据这一准则

引起材料破坏的不是最大剪应力

而是某个平面上τ~σ的最危险组合

在三维空间

库伦公式可以表示为I1、J2和θ的函数

或者p、q和θ的函数

像这两个公式

这两个公式看起来比较复杂

并且抽象

如果把它们的轨迹

画在特征面上或空间上

看起来就比较直观

这里给出了莫尔-库伦强度准则

在三维空间、π平面

和三轴平面或某子午面上的破坏面或破坏线

如图a所示

莫尔-库伦强度准则的破坏面

在三维空间上是不规则六棱锥

如图b所示

莫尔-库伦强度准则

在π平面上的轨迹

是不规则六边形

它有两个半径

其大小随着φ值的增加而增大

如图c所示

莫尔-库伦强度准则

在子午面上的轨迹是两条相交的直线

从这些图可以看出

对应于常规三轴压缩试验

或CTC试验的半径ρc

大于对应于常规三轴伸长试验

或CTE试验的半径ρt

也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

来说明如何运用莫尔-库伦准则

这里给出了莫尔-库伦准则

在π平面上的轨迹

已知A点处的应力状态是

σ1=300kPa, σ2=σ3=100kPa

与前面的算例相同

空间破坏面过原点

求:参数c、φ和B、C点的应力状态

下面我们进行求解

由空间破坏面过原点可得:c=0

如前所述

π平面上应力状态的特点之一是

第一应力不变量I1是常数

因而B点和C点的I1值和A点相同

都是500kPa

考虑到A点的洛德角为-30度

同时根据已知条件可算得J2=13333

将它们带入到左下方的公式

可以算出φ = 30°

我们用其它形式的库伦公式可求得相同的结果

在B点

σ1=σ2

并且σ1+σ2+σ3=500kPa

由左下公式可以再列一个方程

根据这三个方程

可以求得 σ1=σ2=214kPa

σ3=71kPa.

通过将这个结果带入到库伦公式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可以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与前面的算例结果比较可知

在A点应力状态相同的前提下

根据莫尔-库伦强度准则

得到的B点的应力状态

与特雷斯卡和米泽斯准则的结果明显不同

在C点

θ= 0°

由tanθ的表达式可得

2σ2 =σ1+σ3

并且σ1+σ2+σ3=500kPa

还满足左下库伦公式

根据这三个方程

可以求得 σ1=250kPa

σ2=167kPa, σ3=83kPa.

通过将这个结果带入到莫尔-库伦强度准则的

另一种表达式

我们可以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与前面的算例结果比较可知

在A点应力状态相同的前提下

根据莫尔-库伦强度准则

得到的C点的应力状态

也与特雷斯卡和米泽斯准则的结果明显不同

计算得到的应力状态汇总到这个表里

可以看出

A、B、C三点的应力状态差别悬殊

但其共同的特征是

这三个点处最大和最小主应力的比值是相同的

当然

其成立的前提是c=0

下面我们对特雷斯卡

米泽斯和莫尔-库伦三个强度准则

进行更深入的比较讨论

莫尔-库伦、广义特雷斯卡

广义米泽斯

这三个强度准则的计算结果

分别汇总到这三个表中

在上面的例子中

这三个准则的共同点有两个

(1)在同一π平面上

常规三轴压缩试验

或CTC试验对应的破坏点相同

就是图中的A点

θ=-30°

σ1=300kPa

σ2=σ3=100kPa

(2)空间破坏面过原点

图中还给出了三个强度准则π平面上的破坏轨迹

红线表示莫尔-库伦准则

绿线表示广义特雷斯卡准则

黑线表示广义米泽斯准则

可以看出

在θ = 0 和 30° 处

这三个强度准则对应的应力状态差别很大

它们的特征也不同

对于莫尔-库伦强度准则

在这三点处

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的比值相同

对于广义特雷斯卡强度准则

在这三点处

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的差值相同

对于广义米泽斯强度准则

这三个点到圆心的距离相同

或者说它们位于同一个圆上

它们的特征可以分别简称为

等比值、等差值、等半径

根据莫尔-库伦准则

当黏聚力为0时

内摩擦角和主应力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sinφ=(σ1-σ3)/(σ1+σ3)

或者σ1/σ3=(1+sinφ)/(1-sinφ)

这也是破坏时大小主应力的比值为常数的原因

如果我们把其它准则破坏时的主应力

带入到这个方程

也可以得到相应的φ值

因为从机理上讲

这些φ值与莫尔-库伦准则不同

我们称它们为换算内摩擦角

如前所述

我们假定三个准则在A点的应力状态相同

且空间破坏面过原点

三个强度准则在不同点处的换算内摩擦角

列在这个表中

M-C、E-T、E-M

分别表示莫尔-库伦、广义特雷斯卡、广义米泽斯

可以看出

在A点、即 θ = -30°时

三个强度准则的换算内摩擦角相同

在另外两点

广义特雷斯卡和广义米泽斯准则的

换算内摩擦角明显大于莫尔-库伦准则

如果我们以莫尔-库伦准则的内摩擦角为标准

广义特雷斯卡和广义米泽斯准则

过高地估计了土的强度

我们再次回顾下三维应力空间和π 平面

如果一个应力状态在三角形D1 D2 D3以外

将至少有一个主应力是负的

或者说是拉应力

这对土来讲一般是不可能的

这个图给出了莫尔-库伦

广义特雷斯卡、广义米泽斯

这三个强度准则在π平面上的轨迹

仍然假定三个准则在A点的应力状态相同

且空间破坏面过原点

随着内摩擦角的增加

破坏轨迹向外扩展

当莫尔-库伦准则的内摩擦角大于36.9°时

广义特雷斯卡和广义米泽斯准则的轨迹

都会超出三角形D1 D2 D3

伸长状态下小主应力最先变为拉应力

这不符合土的实际情况

莫尔-库仑强度准则描述了破坏面上

剪应力τ与正应力σ间的关系

表现了土作为散体材料的摩擦强度的基本特点

这是比较合理的

所以它在土力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

它假设中主应力σ2对土的抗剪强度没有影响

其强度包线常常被假设为直线

即内摩擦角φ是常数

与围压无关

这些近似一般不会引起太大误差

但当应力水平很高时

可能会引起比较大的误差

当用莫尔-库仑准则

作为塑性模型的屈服准则时

其屈服面及其在π平面上轨迹

有导数不连续的角点

这在数值计算中不够方便

在应力空间的子午面上

广义特雷斯卡和广义密泽斯准则的

抗剪强度q与平均应力p之间

也是直线关系

同样未能反映在高围压下

土的抗剪强度的非线性

相对于广义特雷斯卡准则

和莫尔-库仑准则

广义米泽斯准则

在应力空间的曲面

和在π平面上的轨迹都是光滑的

因而作为屈服准则进行数值计算是比较方便的

为了避免用常规三轴压缩试验

得到的π平面上圆半径过大的问题

有时广义米泽斯准则

在π平面上的圆半径用三轴伸长试验确定

或采用上述两种试验的平均值

如这个图中所示

这三个圆分别称为压缩圆或外接圆

伸长圆或内接圆

以及折中圆

高等土力学课程列表:

第0章 绪论

-0.1 岩土工程的学科特点与发展

--0.1.1 岩土工程的学科特点与发展1

--0.1.2 岩土工程的学科特点与发展2

--0.1.3 岩土工程的学科特点与发展3

-0.2 土力学学科的发展历史

--0.2.1 土力学学科的发展历史1

--0.2.2 土力学学科的发展历史2

-0.3 岩土工程实践的发展

--0.3.1 岩土工程实践的发展1

--0.3.2 岩土工程实践的发展2

-0.4 理论与工程的检验

--0.4 理论与工程的检验

-0.5 岩土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0.5 岩土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第0章 绪论-作业

第1章 土工试验及测试

-1.0 概述

--1.0 概述

--1.0 概述-作业

-1.1 室内试验

--1.1.1 室内试验1

--1.1.2 室内试验2

--1.1.3 室内试验3

--1.1.4 室内试验4

--1.1.5 室内试验5

--1.1.6 室内试验6

--1.1 室内试验-作业

-1.2 模型试验

--1.2 模型试验

--1.2 模型试验-作业

-1.3 原位测试与现场观测

--1.3 原位测试与现场观测

--1.3 原位测试与现场观测-作业

-1.4 试验的检验与验证

--1.4 试验的检验与验证

第2章 土的本构关系

-2.1 概述

--2.1 概述

--2.1 概述-作业

-2.2 应力和应变

--2.2 应力和应变

--2.2 应力和应变-作业

-2.3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

--2.3.1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1

--2.3.2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2

--2.3.3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3

--2.3.4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4

--2.3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作业

-2.4 土的弹性模型

--2.4.1 土的弹性模型1

--2.4.2 土的弹性模型2

--2.4.3 土的弹性模型3

--2.4.4 土的弹性模型4

--2.4.5 土的弹性模型5

--2.4 土的弹性模型-作业

-2.5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

--2.5.1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1

--2.5.2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2

--2.5.3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3

--2.5.4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4

--2.5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作业

-2.6 剑桥模型

--2.6.1 剑桥模型1

--2.6.2 剑桥模型2

--2.6.3 剑桥模型3

--2.6.4 剑桥模型4

--2.6 剑桥模型-习题

-2.7 其它典型弹塑性模型

--2.7.1 其它典型弹塑性模型1

--2.7.2 其它典型弹塑性模型2

--2.7.3 其它典型弹塑性模型3

--2.7 其它典型弹塑性模型-作业

第3章 土的强度

-3.1 概述

--3.1.1 概述1

--3.1.2 概述2

--3.1 概述-作业

-3.2 土的抗剪强度的机理

--3.2.1 土的抗剪强度的机理1

--3.2.2 土的抗剪强度的机理2

--3.2.3 土的抗剪强度的机理3

--3.2 土的抗剪强度的机理-作业

-3.3 土的强度与土的物理性质

--3.3.1 土的强度与土的物理性质1

--3.3.2 土的强度与土的物理性质2

--3.3 土的强度与土的物理性质-作业

-3.4 影响土的强度的外部因素

--3.4.1 影响土的强度的外部因素1

--3.4.2 影响土的强度的外部因素2

--3.4.3 影响土的强度的外部因素3

--3.4 影响土的强度的外部因素-作业

-3.5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

--3.5.1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1

--3.5.2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2

--3.5.3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3

--3.5.4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4

--3.5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作业

-3.6 土的强度理论

--3.6.1 土的强度理论1

--3.6.2 土的强度理论2

--3.6.3 土的强度理论3

--3.6.4 土的强度理论4

--3.6 土的强度理论-作业

-3.7 黏性土的抗拉强度

--3.7 黏性土的抗拉强度

--3.7 黏性土的抗拉强度-作业

第4章 土中渗流

-4.1 概述

--4.1 概述

--4.1 概述-作业

-4.2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

--4.2.1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1

--4.2.2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2

--4.2.3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3

--4.2.4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4

--4.2.5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5

--4.2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作业

-4.3 饱和土二维渗流和流网

--4.3.1 饱和土二维渗流和流网1

--4.3.2 饱和土二维渗流和流网2

--4.3.3 饱和土二维渗流和流网3

--4.3 饱和土二维渗流和流网-作业

-4.4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

--4.4.1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1

--4.4.2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2

--4.4.3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3

--4.4.4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4

--4.4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作业

-4.5 非饱和土中水的形态和基质吸力

--4.5.1 非饱和土中水的形态和基质吸力1

--4.5.2 非饱和土中水的形态和基质吸力2

--4.5 非饱和土中水的形态和基质吸力-作业

-4.6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

--4.6.1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1

--4.6.2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2

--4.6.3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3

--4.6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作业

-4.7 非饱和土的渗透性和数值计算

--4.7.1 非饱和土的渗透性和数值计算1

--4.7.2 非饱和土的渗透性和数值计算2

--4.7.3 非饱和土的渗透性和数值计算3

--4.7 非饱和土的渗透性和数值计算-作业

第5章 土的压缩与固结

-5.1 概述

--5.1 概述

-5.2 土的压缩与地基的沉降

--5.2.1 土的压缩与地基的沉降1

--5.2.2 土的压缩与地基的沉降2

--5.2 土的压缩与地基的沉降-作业

-5.3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

--5.3.1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1

--5.3.2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2

--5.3.3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3

--5.3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作业

-5.4 单向固结的普遍方程及一般问题

--5.4.1 单向固结的普遍方程及一般问题1

--5.4.2 单向固结的普遍方程及一般问题2

--5.4.3 单向固结的普遍方程及一般问题3

--5.4 单向固结普遍方程及一般问题-作业

-5.5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

--5.5.1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1

--5.5.2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2

--5.5.3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3

--5.5.4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4

--5.5.5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5

--5.5.6 土的三维固结问题6

--5.5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作业

-5.6 关于土体固结的其他问题简介

--5.6 关于土体固结的其他问题简介

--5.6 关于土体固结的其他问题简介-作业

第6章 边坡稳定分析

-6.1 概述

--6.1 概述

-6.2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

--6.2.1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1

--6.2.2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2

--6.2.3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3

--6.2.4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4

-6.3 最小安全系数和潜在滑动面的搜索方法

--6.3 最小安全系数和潜在滑动面的搜索方法

-6.4 极限平衡法边坡稳定分析的一些结论

--6.4 极限平衡法边坡稳定分析的一些结论

-6.5 塑性力学上下限定理简介

--6.5 塑性力学上下限定理简介

-6.6 基于有限单元法的边坡稳定分析

--6.6 基于有限单元法的边坡稳定分析

-6 边坡稳定分析-作业

3.6.3 土的强度理论3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