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高等土力学 >  第2章 土的本构关系 >  2.4 土的弹性模型 >  2.4.3 土的弹性模型3

返回《高等土力学》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2.4.3 土的弹性模型3在线视频

下一节:2.4.4 土的弹性模型4

返回《高等土力学》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2.4.3 土的弹性模型3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下面我们来学习切线泊松比νt

如前所述

νt为常规三轴固结排水试验

轴向应变ε1

和侧向应变ε3曲线上切线的斜率

对于该曲线

邓肯等人假定ε1

与ε3之间也存在如下的

双曲线关系

也即ε1=-ε3/[f+D·(-ε3)]

也即ε1=-ε3/[f+D·(-ε3)]

式中 在侧向应变ε3前面

加了个负号

是因为在轴向应变ε1为正

也即为压缩的情况下

侧向应变ε3通常为负

也即为膨胀

包括前面介绍的偏差应力

和轴向应变间的双曲线关系

邓肯张模型使用了两个双曲线关系

因此

文献中也常称邓肯张模型

为邓肯张双曲线模型

通过进行如图中所示的坐标转换

这个双曲线在图中的转换坐标系当中

也为一条直线

其中的参数f和D分别为

该直线的截距和斜率

如前所述对常规三轴固结排水试验

切线泊松比νt

为侧向应变ε3

对轴向应变ε1的导数

将双曲线方程代入

可得νt的表达式为

νt=f/(1-D·ε1)^2

在这个双曲线方程中

参数f和D

同样都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

定义ε3=0时的切线泊松比νt

为初始切线泊松比νi

则由νt的表达式可得

当ε1=0时有νi=f

因此f就是初始泊松比νi

另外 从双曲线方程可以发现

如果侧向应变ε3趋向于无穷

则可以发现D

等于轴向应变ε1极限的倒数

也就是1/(ε1)ult

邓肯等人认为可假定D为常数

根据一些试验结果表明

邓肯等人认为νi与围压σ3有关

并可采用如下的

这个半对数关系进行描述

也就是νi=f

=G-F·lg(σ3/Pa)

其中的模型参数G和F

可通过在νi~σ3

半对数图上进行直线拟合得到

将初始切线泊松比νi的表达式

代入到νt的表达式中

可得到图中的这个式子

这个νt的表达式中

含有轴向应变ε1

应用不太方便

为此可利用前面确定

切线变形模量Et时

介绍过的偏差应力(σ1-σ3)

和轴向应变ε1的双曲线关系

求解出轴向应变ε1

代入到这个式子中并进行整理

可得到切线泊松比νt的表达式

如图中所示

所得到的这个公式

就是邓肯张Eν模型

所使用的切线泊松比νt的表达式

其中D、G和F

为描述νt引入的3个模型参数

使用这个公式应当注意

根据弹性理论对泊松比的要求

应满足0

但是根据经验采用上述邓肯张

Eν模型的公式计算νt时

有时会发生νt<0

或νt>0.5的不合理现象

这种情况在有限元计算中

可造成计算结果的混乱

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可能与邓肯等人假定的

ε1与ε3之间存在双曲线关系

并不是较好的符合

许多土体的试验结果等有关

此外

该公式计算的νt值常常偏大

故丹尼尔(Daniel)等在1974年建议

也可采用下式来计算νt

式中νtf为破坏时的泊松比

下面介绍邓肯张EB模型

在文献中 一般将前面介绍的

使用切线变形模量Et

和切线泊松比νt

这两个切线模量参数的

邓肯张非线性弹性模型

简称为邓肯张Eν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

假定轴向应变ε1

与侧向应变ε3之间

存在着双曲线关系

许多情况下与试验结果相差较多

同时使用切线泊松比计算

也有一些不方便之处

因此邓肯等人在1980年

提出了一个EB模型

其中Et的计算公式和前面介绍的

邓肯张Eν模型完全相同

另外引入体变模量B代替

原来模型中的切线泊松比νt

这里体变模量B和E及ν的关系为

B=E/3·(1-2·ν)

可见这里的B实际上就是

广义胡克定律中的体积模量K

在常规三轴试验中

注意到Δσ2=Δσ3=0

Δp=Δσ1/3

Δp=Δσ1/3

所以有B就等于Δp/Δεν等于

Δ(σ1-σ3)/3Δεv

邓肯等人认为

对每个σ3=常数的

三轴固结排水试验 B为常数

且可以用对应70%

破坏偏差应力的试验点直接确定计算

在图中

a和b分别为

某围压三轴试验应力应变曲线

和体变曲线上对应

70%破坏偏差应力qf的点

其对应的偏差应力为

(σ1-σ3)70%

体应变为(εv)70%

则该围压下的B等于1/3的

(σ1-σ3)70%除以(εv)70%

根据土体变形的压硬性

体变模量B

和试验围压力σ3的大小有关

邓肯等人建议可采用类似

简布公式的形式将B表示为

围压力σ3的指数形式

也就是B=kb·Pa·(σ3/Pa)^m

式中kb和m为模型参数

可在B~σ3双对数图上

通过直线拟合的截距和斜率得到

需要说明的是 使用体变模量B时

尽管表面上看没有使用泊松比νt

但是处理不好时

仍然会发生νt<0

或νt>0.5的不合理现象

根据B、Et、νt之间的关系

νt>0对应B>Et/3

νt=0.49

对应B≈16.67Et

在有限元数值计算中

对不可压缩的情况

例如进行饱和土体的

不排水总应力分析时

一般取ν=0.49进行计算

目前在文献中使用切线变形模量Et

和切线泊松比νt这两个模量参数的

称为邓肯张Eν模型

而使用切线变形模量Et

和体变模量B这两个模型参数的

称为邓肯张EB模型

关于Eν模型

和EB模型哪一个更适用

存在不同的意见

目前在我国土石坝应力变形分析中

这两个模型都有应用

EB模型的应用相对更多一些

高等土力学课程列表:

第0章 绪论

-0.1 岩土工程的学科特点与发展

--0.1.1 岩土工程的学科特点与发展1

--0.1.2 岩土工程的学科特点与发展2

--0.1.3 岩土工程的学科特点与发展3

-0.2 土力学学科的发展历史

--0.2.1 土力学学科的发展历史1

--0.2.2 土力学学科的发展历史2

-0.3 岩土工程实践的发展

--0.3.1 岩土工程实践的发展1

--0.3.2 岩土工程实践的发展2

-0.4 理论与工程的检验

--0.4 理论与工程的检验

-0.5 岩土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0.5 岩土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第0章 绪论-作业

第1章 土工试验及测试

-1.0 概述

--1.0 概述

--1.0 概述-作业

-1.1 室内试验

--1.1.1 室内试验1

--1.1.2 室内试验2

--1.1.3 室内试验3

--1.1.4 室内试验4

--1.1.5 室内试验5

--1.1.6 室内试验6

--1.1 室内试验-作业

-1.2 模型试验

--1.2 模型试验

--1.2 模型试验-作业

-1.3 原位测试与现场观测

--1.3 原位测试与现场观测

--1.3 原位测试与现场观测-作业

-1.4 试验的检验与验证

--1.4 试验的检验与验证

第2章 土的本构关系

-2.1 概述

--2.1 概述

--2.1 概述-作业

-2.2 应力和应变

--2.2 应力和应变

--2.2 应力和应变-作业

-2.3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

--2.3.1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1

--2.3.2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2

--2.3.3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3

--2.3.4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4

--2.3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作业

-2.4 土的弹性模型

--2.4.1 土的弹性模型1

--2.4.2 土的弹性模型2

--2.4.3 土的弹性模型3

--2.4.4 土的弹性模型4

--2.4.5 土的弹性模型5

--2.4 土的弹性模型-作业

-2.5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

--2.5.1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1

--2.5.2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2

--2.5.3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3

--2.5.4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4

--2.5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作业

-2.6 剑桥模型

--2.6.1 剑桥模型1

--2.6.2 剑桥模型2

--2.6.3 剑桥模型3

--2.6.4 剑桥模型4

--2.6 剑桥模型-习题

-2.7 其它典型弹塑性模型

--2.7.1 其它典型弹塑性模型1

--2.7.2 其它典型弹塑性模型2

--2.7.3 其它典型弹塑性模型3

--2.7 其它典型弹塑性模型-作业

第3章 土的强度

-3.1 概述

--3.1.1 概述1

--3.1.2 概述2

--3.1 概述-作业

-3.2 土的抗剪强度的机理

--3.2.1 土的抗剪强度的机理1

--3.2.2 土的抗剪强度的机理2

--3.2.3 土的抗剪强度的机理3

--3.2 土的抗剪强度的机理-作业

-3.3 土的强度与土的物理性质

--3.3.1 土的强度与土的物理性质1

--3.3.2 土的强度与土的物理性质2

--3.3 土的强度与土的物理性质-作业

-3.4 影响土的强度的外部因素

--3.4.1 影响土的强度的外部因素1

--3.4.2 影响土的强度的外部因素2

--3.4.3 影响土的强度的外部因素3

--3.4 影响土的强度的外部因素-作业

-3.5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

--3.5.1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1

--3.5.2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2

--3.5.3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3

--3.5.4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4

--3.5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作业

-3.6 土的强度理论

--3.6.1 土的强度理论1

--3.6.2 土的强度理论2

--3.6.3 土的强度理论3

--3.6.4 土的强度理论4

--3.6 土的强度理论-作业

-3.7 黏性土的抗拉强度

--3.7 黏性土的抗拉强度

--3.7 黏性土的抗拉强度-作业

第4章 土中渗流

-4.1 概述

--4.1 概述

--4.1 概述-作业

-4.2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

--4.2.1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1

--4.2.2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2

--4.2.3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3

--4.2.4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4

--4.2.5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5

--4.2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作业

-4.3 饱和土二维渗流和流网

--4.3.1 饱和土二维渗流和流网1

--4.3.2 饱和土二维渗流和流网2

--4.3.3 饱和土二维渗流和流网3

--4.3 饱和土二维渗流和流网-作业

-4.4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

--4.4.1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1

--4.4.2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2

--4.4.3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3

--4.4.4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4

--4.4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作业

-4.5 非饱和土中水的形态和基质吸力

--4.5.1 非饱和土中水的形态和基质吸力1

--4.5.2 非饱和土中水的形态和基质吸力2

--4.5 非饱和土中水的形态和基质吸力-作业

-4.6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

--4.6.1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1

--4.6.2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2

--4.6.3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3

--4.6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作业

-4.7 非饱和土的渗透性和数值计算

--4.7.1 非饱和土的渗透性和数值计算1

--4.7.2 非饱和土的渗透性和数值计算2

--4.7.3 非饱和土的渗透性和数值计算3

--4.7 非饱和土的渗透性和数值计算-作业

第5章 土的压缩与固结

-5.1 概述

--5.1 概述

-5.2 土的压缩与地基的沉降

--5.2.1 土的压缩与地基的沉降1

--5.2.2 土的压缩与地基的沉降2

--5.2 土的压缩与地基的沉降-作业

-5.3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

--5.3.1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1

--5.3.2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2

--5.3.3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3

--5.3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作业

-5.4 单向固结的普遍方程及一般问题

--5.4.1 单向固结的普遍方程及一般问题1

--5.4.2 单向固结的普遍方程及一般问题2

--5.4.3 单向固结的普遍方程及一般问题3

--5.4 单向固结普遍方程及一般问题-作业

-5.5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

--5.5.1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1

--5.5.2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2

--5.5.3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3

--5.5.4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4

--5.5.5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5

--5.5.6 土的三维固结问题6

--5.5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作业

-5.6 关于土体固结的其他问题简介

--5.6 关于土体固结的其他问题简介

--5.6 关于土体固结的其他问题简介-作业

第6章 边坡稳定分析

-6.1 概述

--6.1 概述

-6.2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

--6.2.1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1

--6.2.2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2

--6.2.3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3

--6.2.4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4

-6.3 最小安全系数和潜在滑动面的搜索方法

--6.3 最小安全系数和潜在滑动面的搜索方法

-6.4 极限平衡法边坡稳定分析的一些结论

--6.4 极限平衡法边坡稳定分析的一些结论

-6.5 塑性力学上下限定理简介

--6.5 塑性力学上下限定理简介

-6.6 基于有限单元法的边坡稳定分析

--6.6 基于有限单元法的边坡稳定分析

-6 边坡稳定分析-作业

2.4.3 土的弹性模型3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