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高等土力学 >  第4章 土中渗流 >  4.6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 >  4.6.1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1

返回《高等土力学》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4.6.1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1在线视频

下一节:4.6.2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2

返回《高等土力学》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4.6.1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1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好

下面我们学习第6节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

这一节主要包括

基质吸力与水饱和度

土水特征曲线及特性

土水特征曲线的经验公式

以及土体典型剖面的吸力分布

共4个部分

我们首先来学习第一部分

“基质吸力与水饱和度”

为了说明基质吸力与水饱和度

之间的关系

我们首先进行一个

铝棒的持水特性试验

将直径大小不一的

一些圆形的铝棒堆成一堆

可形成和土的孔隙系统

类似的一种二维模型

将其浸入水中饱和

然后取出让其在重力作用下

进行充分地排水

显然在这个排水过程中

会有相当一部分的水

从金属棒堆的孔隙中流出

但在排水过程完成后

也会有另外一部分的水

由于分子力及毛细力的作用

仍会保持在铝棒的孔隙中

这种现象被称为是

孔隙系统的持水现象

这是铝棒试验结果的一张典型照片

从照片中的试验结果可以发现

在重力作用下

孔隙系统持水的具体位置

和孔隙尺寸的大小存在密切的关系

具体表现为

大孔隙中的水相对容易排出

而小孔隙以及铝棒接触部位

所谓的孔角处的水相对不易排出

会被保持在原地

仔细观察这些留在孔角处水的形态

可以发现在其水气交界面处

会存在着我们前面介绍过的

所谓的弯液面

那么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孔隙系统中

大孔隙中的水相对容易排出

而小孔隙处的却相对

容易被保持在原位呢

实际上在这样一个

铝棒-水-气三相系统中

水为相对湿润流体相

气为相对非湿润流体相

其中水和铝棒表面的附着力相对较大

首先会占据比表面积较大的小孔隙处

并在水气交界面

形成一个凹向水相的弯液面

总结和分析上述的试验现象

我们可以得到

有关孔隙系统持水能力的如下的认识

一 在重力作用下

孔隙系统中的水不会完全被排出

表明这个孔隙系统

具有一定的持水能力

二 孔隙系统的持水能力

和孔隙的大小有关

在大孔隙处很难持水

而在小孔隙处持水能力相对较强

三 在水气交界面处会形成弯液面

在该处的孔隙水压力为负值

因此具有较高的吸力

是这些部位持水能力强的原因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规律性的认识

那就是在非饱和状态下

水总是会优先占据小孔隙处

也就是说当含水量较小时

水气交界面总是会首先在小孔隙处

其弯液面的曲率半径较小

基质吸力较高

在土体里孔隙的几何性状

比毛细管这样的一维系统复杂得多

也比铝棒所形成的二维系统复杂

在土体中孔隙水通常是在

土颗粒的接触处形成弯液面的结构

这些弯液面结构组合起来

可形成一个开放的毛细水系统

该孔隙系统的持水特性

也和前面介绍过的

2种简单的系统具有类似的规律

因此在非饱和土中

孔隙中含有水和气

此时水多集中于颗粒间的缝隙处

称毛细角边水

由于毛细张力的作用

会形成如图中所示的弯液面

使毛细角边水产生负压力

颗粒之间则受正压力

这是稍湿的砂土颗粒间

存在着假凝聚力的原因

通过上面的讨论

我们可以总结

有关土体基质吸力如下的特性

第一 小孔隙对应

水气弯液面小的曲率半径

因而具有大的基质吸力

小孔隙处固体比表面积大

水气界面在小孔隙处最易达到平衡

第二 非饱和土中

水是湿润流体相

和固体颗粒表面的附着力相对较大

首先会占据小孔隙

三 饱和度较小时

孔隙水主要存在小孔隙处

基质吸力大

随水饱和度增加

水相所占据的孔隙增大

基质吸力变小

根据上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认为

对同一种土

基质吸力和饱和度之间

应存在某种的函数关系

也就是pc=f(Sr)

关于基质吸力和饱和度之间

存在函数关系

可以通过下面这几张图

进行进一步的解释

对一种特定的土

左边这张图给出了含水量很小时

孔隙水的状态

由于含水量很小

孔隙水首先占据土体中很小的孔隙

形成的水气交界面

弯液面的曲率半径也很小

相对应的是很细的毛管中的情况

毛细水升高很高对应的基质吸力很大

中间这张图给出了

含水量有所升高时孔隙水的状态

由于含水量有所升高

孔隙水占据的

土体中的孔隙也有所增大

形成的水气交界弯液面的

曲率半径也相应有所增大

相对应的是有所增粗的毛管中的情况

毛细升高有所降低

对应的基质吸力也有所减小

右边的这张图给出了含水量很高

土体接近饱和时孔隙水的状态

由于含水量很高并且接近饱和

孔隙水基本占据了土体中

包括大孔隙在内的所有孔隙

相对应的是很粗的毛管中的情况

毛细升高会很小

对应的基质吸力也很小

这张图图示的是对

不同粗细的砂土

进行浸水试验的结果

在一个两端都开口的玻璃管中

分别装入不同粗细的均匀干砂

将玻璃管下端浸没在水中

等砂土中的孔隙水达到稳定状态时

量测砂土中的

毛细水水量沿高程的分布

图中给出了从最细的极细砂

到最粗的细砾

共7种不同砂土的试验结果

图中纵坐标距自由水面的距离

反映了毛细力也就是基质吸力的大小

横轴为该处砂土的含水量

从图中可以发现

对各种的砂土都存在同样的规律

也就是随高程的增加

毛细力或基质吸力增大

含水量逐渐减小的规律

高等土力学课程列表:

第0章 绪论

-0.1 岩土工程的学科特点与发展

--0.1.1 岩土工程的学科特点与发展1

--0.1.2 岩土工程的学科特点与发展2

--0.1.3 岩土工程的学科特点与发展3

-0.2 土力学学科的发展历史

--0.2.1 土力学学科的发展历史1

--0.2.2 土力学学科的发展历史2

-0.3 岩土工程实践的发展

--0.3.1 岩土工程实践的发展1

--0.3.2 岩土工程实践的发展2

-0.4 理论与工程的检验

--0.4 理论与工程的检验

-0.5 岩土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0.5 岩土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第0章 绪论-作业

第1章 土工试验及测试

-1.0 概述

--1.0 概述

--1.0 概述-作业

-1.1 室内试验

--1.1.1 室内试验1

--1.1.2 室内试验2

--1.1.3 室内试验3

--1.1.4 室内试验4

--1.1.5 室内试验5

--1.1.6 室内试验6

--1.1 室内试验-作业

-1.2 模型试验

--1.2 模型试验

--1.2 模型试验-作业

-1.3 原位测试与现场观测

--1.3 原位测试与现场观测

--1.3 原位测试与现场观测-作业

-1.4 试验的检验与验证

--1.4 试验的检验与验证

第2章 土的本构关系

-2.1 概述

--2.1 概述

--2.1 概述-作业

-2.2 应力和应变

--2.2 应力和应变

--2.2 应力和应变-作业

-2.3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

--2.3.1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1

--2.3.2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2

--2.3.3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3

--2.3.4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4

--2.3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作业

-2.4 土的弹性模型

--2.4.1 土的弹性模型1

--2.4.2 土的弹性模型2

--2.4.3 土的弹性模型3

--2.4.4 土的弹性模型4

--2.4.5 土的弹性模型5

--2.4 土的弹性模型-作业

-2.5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

--2.5.1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1

--2.5.2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2

--2.5.3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3

--2.5.4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4

--2.5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作业

-2.6 剑桥模型

--2.6.1 剑桥模型1

--2.6.2 剑桥模型2

--2.6.3 剑桥模型3

--2.6.4 剑桥模型4

--2.6 剑桥模型-习题

-2.7 其它典型弹塑性模型

--2.7.1 其它典型弹塑性模型1

--2.7.2 其它典型弹塑性模型2

--2.7.3 其它典型弹塑性模型3

--2.7 其它典型弹塑性模型-作业

第3章 土的强度

-3.1 概述

--3.1.1 概述1

--3.1.2 概述2

--3.1 概述-作业

-3.2 土的抗剪强度的机理

--3.2.1 土的抗剪强度的机理1

--3.2.2 土的抗剪强度的机理2

--3.2.3 土的抗剪强度的机理3

--3.2 土的抗剪强度的机理-作业

-3.3 土的强度与土的物理性质

--3.3.1 土的强度与土的物理性质1

--3.3.2 土的强度与土的物理性质2

--3.3 土的强度与土的物理性质-作业

-3.4 影响土的强度的外部因素

--3.4.1 影响土的强度的外部因素1

--3.4.2 影响土的强度的外部因素2

--3.4.3 影响土的强度的外部因素3

--3.4 影响土的强度的外部因素-作业

-3.5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

--3.5.1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1

--3.5.2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2

--3.5.3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3

--3.5.4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4

--3.5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作业

-3.6 土的强度理论

--3.6.1 土的强度理论1

--3.6.2 土的强度理论2

--3.6.3 土的强度理论3

--3.6.4 土的强度理论4

--3.6 土的强度理论-作业

-3.7 黏性土的抗拉强度

--3.7 黏性土的抗拉强度

--3.7 黏性土的抗拉强度-作业

第4章 土中渗流

-4.1 概述

--4.1 概述

--4.1 概述-作业

-4.2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

--4.2.1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1

--4.2.2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2

--4.2.3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3

--4.2.4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4

--4.2.5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5

--4.2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作业

-4.3 饱和土二维渗流和流网

--4.3.1 饱和土二维渗流和流网1

--4.3.2 饱和土二维渗流和流网2

--4.3.3 饱和土二维渗流和流网3

--4.3 饱和土二维渗流和流网-作业

-4.4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

--4.4.1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1

--4.4.2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2

--4.4.3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3

--4.4.4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4

--4.4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作业

-4.5 非饱和土中水的形态和基质吸力

--4.5.1 非饱和土中水的形态和基质吸力1

--4.5.2 非饱和土中水的形态和基质吸力2

--4.5 非饱和土中水的形态和基质吸力-作业

-4.6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

--4.6.1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1

--4.6.2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2

--4.6.3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3

--4.6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作业

-4.7 非饱和土的渗透性和数值计算

--4.7.1 非饱和土的渗透性和数值计算1

--4.7.2 非饱和土的渗透性和数值计算2

--4.7.3 非饱和土的渗透性和数值计算3

--4.7 非饱和土的渗透性和数值计算-作业

第5章 土的压缩与固结

-5.1 概述

--5.1 概述

-5.2 土的压缩与地基的沉降

--5.2.1 土的压缩与地基的沉降1

--5.2.2 土的压缩与地基的沉降2

--5.2 土的压缩与地基的沉降-作业

-5.3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

--5.3.1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1

--5.3.2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2

--5.3.3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3

--5.3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作业

-5.4 单向固结的普遍方程及一般问题

--5.4.1 单向固结的普遍方程及一般问题1

--5.4.2 单向固结的普遍方程及一般问题2

--5.4.3 单向固结的普遍方程及一般问题3

--5.4 单向固结普遍方程及一般问题-作业

-5.5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

--5.5.1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1

--5.5.2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2

--5.5.3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3

--5.5.4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4

--5.5.5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5

--5.5.6 土的三维固结问题6

--5.5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作业

-5.6 关于土体固结的其他问题简介

--5.6 关于土体固结的其他问题简介

--5.6 关于土体固结的其他问题简介-作业

第6章 边坡稳定分析

-6.1 概述

--6.1 概述

-6.2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

--6.2.1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1

--6.2.2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2

--6.2.3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3

--6.2.4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4

-6.3 最小安全系数和潜在滑动面的搜索方法

--6.3 最小安全系数和潜在滑动面的搜索方法

-6.4 极限平衡法边坡稳定分析的一些结论

--6.4 极限平衡法边坡稳定分析的一些结论

-6.5 塑性力学上下限定理简介

--6.5 塑性力学上下限定理简介

-6.6 基于有限单元法的边坡稳定分析

--6.6 基于有限单元法的边坡稳定分析

-6 边坡稳定分析-作业

4.6.1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1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