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高等土力学 >  第3章 土的强度 >  3.5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 >  3.5.2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2

返回《高等土力学》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3.5.2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2在线视频

下一节:3.5.3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3

返回《高等土力学》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3.5.2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2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下面讨论砂土的排水和不排水强度

关于密砂与松砂

三轴固结排水条件下的应力 应变 强度关系

以及临界孔隙比的概念

我们前面讨论过

这里只给出一些重要的结论

在相同较低围压下

密砂表现出明显的应变软化和剪胀

松砂表现出应变硬化

剪胀性不明显

密砂的峰值强度明显高于松砂

但它们的残余强度趋于相等

在残余状态时松砂和密砂的孔隙比趋于相等

这个孔隙比称为临界孔隙比ecr

砂土在不排水条件下的强度比较复杂

这里给出了不同密度砂土的

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的结果

图a为偏差应力~轴向应变关系

图b为体应变~轴向应变关系

图c为有效应力路径

共进行了三个固结不排水试验

围压为400kPa

试样A B C的相对密度Dr

分别为30% 44%和47%

作为对比

还对Dr=30%的试样D

进行了固结排水试验

试样A为松砂

由图a可知

其CU试验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为应变软化型

在轴向应变约1%时

峰值偏差应力达到200kPa

但很快衰减

残余偏差应力只有30kPa

与相应的试样D的CD试验的

硬化型曲线相差悬殊

原因是试样A的孔隙比

远大于临界孔隙比

在剪切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孔隙水压力

如图b中的红线所示

残余状态时有效围压只有15kPa

在图c中

因试样A产生了较大的孔隙水压力

所以其有效应力路径

均在45度线左侧

且偏离较多

经过一个峰值

在较小的应力状态下

与破坏主应力线相交

也就是说破坏时的应力状态

比较靠近原点

试样C的相对密度Dr为47%

远高于试样A

由图a可知

试样C的CU试验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为应变硬化型

原因是试样C的孔隙水压力

升到一定程度后又逐渐减小到0

如图b所示

其有效应力路径先是向左偏转

接近破坏主应力线后转折

几乎沿着破坏主应力线

向右上发展

试样B的相对密度Dr

介于A和C之间

其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孔压曲线

和有效应力路径均介于试样A和C

相应的曲线之间

这里给出了松砂

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的有效应力

和总应力强度的比较

左图是偏差应力~轴向应变关系曲线

右边是应力路径和破坏主应力线

白色的直线是总应力路径

橘色的曲线是有效应力路径

粉色虚线为峰值对应的总应力破坏主应力线

其上每一点

等价于峰值对应的总应力强度

粉色实线表示

残余状态对应的总应力强度

黄色虚线

表示峰值对应的有效应力强度

或者说是最大应力差对应的有效应力强度

黄色实线表示残余状态

对应的有效应力强度

或者说是最大应力比对应的有效应力强度

显然

根据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

得到的内摩擦角不同

用有效应力表示时

由偏差应力最小的残余状态

得到的内摩擦角还大于

由峰值状态得到的内摩擦角

而用总应力表示时

大小关系正好相反

作为一个实例

这个图给出了松砂岸坡的流滑过程

河岸开始处于稳定状态

但由于波浪作用

坡角冲刷及地下水溢出等原因

使阴影区处于极限平衡状态而很快滑动

坡内各点

(如点B)

发生较大应变

而产生较大超静孔压

且来不及消散

使很大范围的砂土迅速液化

极限平衡区逐渐向坡内发展

最后在3°~5°左右达到平衡

这种流滑破坏现象

可在很短时间发生

对于松砂 水力充填土

尾矿料及敏感性粉土

均可能发生这种流滑破坏

高等土力学课程列表:

第0章 绪论

-0.1 岩土工程的学科特点与发展

--0.1.1 岩土工程的学科特点与发展1

--0.1.2 岩土工程的学科特点与发展2

--0.1.3 岩土工程的学科特点与发展3

-0.2 土力学学科的发展历史

--0.2.1 土力学学科的发展历史1

--0.2.2 土力学学科的发展历史2

-0.3 岩土工程实践的发展

--0.3.1 岩土工程实践的发展1

--0.3.2 岩土工程实践的发展2

-0.4 理论与工程的检验

--0.4 理论与工程的检验

-0.5 岩土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0.5 岩土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第0章 绪论-作业

第1章 土工试验及测试

-1.0 概述

--1.0 概述

--1.0 概述-作业

-1.1 室内试验

--1.1.1 室内试验1

--1.1.2 室内试验2

--1.1.3 室内试验3

--1.1.4 室内试验4

--1.1.5 室内试验5

--1.1.6 室内试验6

--1.1 室内试验-作业

-1.2 模型试验

--1.2 模型试验

--1.2 模型试验-作业

-1.3 原位测试与现场观测

--1.3 原位测试与现场观测

--1.3 原位测试与现场观测-作业

-1.4 试验的检验与验证

--1.4 试验的检验与验证

第2章 土的本构关系

-2.1 概述

--2.1 概述

--2.1 概述-作业

-2.2 应力和应变

--2.2 应力和应变

--2.2 应力和应变-作业

-2.3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

--2.3.1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1

--2.3.2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2

--2.3.3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3

--2.3.4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4

--2.3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作业

-2.4 土的弹性模型

--2.4.1 土的弹性模型1

--2.4.2 土的弹性模型2

--2.4.3 土的弹性模型3

--2.4.4 土的弹性模型4

--2.4.5 土的弹性模型5

--2.4 土的弹性模型-作业

-2.5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

--2.5.1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1

--2.5.2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2

--2.5.3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3

--2.5.4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4

--2.5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作业

-2.6 剑桥模型

--2.6.1 剑桥模型1

--2.6.2 剑桥模型2

--2.6.3 剑桥模型3

--2.6.4 剑桥模型4

--2.6 剑桥模型-习题

-2.7 其它典型弹塑性模型

--2.7.1 其它典型弹塑性模型1

--2.7.2 其它典型弹塑性模型2

--2.7.3 其它典型弹塑性模型3

--2.7 其它典型弹塑性模型-作业

第3章 土的强度

-3.1 概述

--3.1.1 概述1

--3.1.2 概述2

--3.1 概述-作业

-3.2 土的抗剪强度的机理

--3.2.1 土的抗剪强度的机理1

--3.2.2 土的抗剪强度的机理2

--3.2.3 土的抗剪强度的机理3

--3.2 土的抗剪强度的机理-作业

-3.3 土的强度与土的物理性质

--3.3.1 土的强度与土的物理性质1

--3.3.2 土的强度与土的物理性质2

--3.3 土的强度与土的物理性质-作业

-3.4 影响土的强度的外部因素

--3.4.1 影响土的强度的外部因素1

--3.4.2 影响土的强度的外部因素2

--3.4.3 影响土的强度的外部因素3

--3.4 影响土的强度的外部因素-作业

-3.5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

--3.5.1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1

--3.5.2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2

--3.5.3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3

--3.5.4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4

--3.5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作业

-3.6 土的强度理论

--3.6.1 土的强度理论1

--3.6.2 土的强度理论2

--3.6.3 土的强度理论3

--3.6.4 土的强度理论4

--3.6 土的强度理论-作业

-3.7 黏性土的抗拉强度

--3.7 黏性土的抗拉强度

--3.7 黏性土的抗拉强度-作业

第4章 土中渗流

-4.1 概述

--4.1 概述

--4.1 概述-作业

-4.2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

--4.2.1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1

--4.2.2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2

--4.2.3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3

--4.2.4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4

--4.2.5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5

--4.2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作业

-4.3 饱和土二维渗流和流网

--4.3.1 饱和土二维渗流和流网1

--4.3.2 饱和土二维渗流和流网2

--4.3.3 饱和土二维渗流和流网3

--4.3 饱和土二维渗流和流网-作业

-4.4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

--4.4.1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1

--4.4.2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2

--4.4.3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3

--4.4.4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4

--4.4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作业

-4.5 非饱和土中水的形态和基质吸力

--4.5.1 非饱和土中水的形态和基质吸力1

--4.5.2 非饱和土中水的形态和基质吸力2

--4.5 非饱和土中水的形态和基质吸力-作业

-4.6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

--4.6.1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1

--4.6.2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2

--4.6.3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3

--4.6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作业

-4.7 非饱和土的渗透性和数值计算

--4.7.1 非饱和土的渗透性和数值计算1

--4.7.2 非饱和土的渗透性和数值计算2

--4.7.3 非饱和土的渗透性和数值计算3

--4.7 非饱和土的渗透性和数值计算-作业

第5章 土的压缩与固结

-5.1 概述

--5.1 概述

-5.2 土的压缩与地基的沉降

--5.2.1 土的压缩与地基的沉降1

--5.2.2 土的压缩与地基的沉降2

--5.2 土的压缩与地基的沉降-作业

-5.3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

--5.3.1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1

--5.3.2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2

--5.3.3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3

--5.3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作业

-5.4 单向固结的普遍方程及一般问题

--5.4.1 单向固结的普遍方程及一般问题1

--5.4.2 单向固结的普遍方程及一般问题2

--5.4.3 单向固结的普遍方程及一般问题3

--5.4 单向固结普遍方程及一般问题-作业

-5.5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

--5.5.1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1

--5.5.2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2

--5.5.3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3

--5.5.4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4

--5.5.5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5

--5.5.6 土的三维固结问题6

--5.5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作业

-5.6 关于土体固结的其他问题简介

--5.6 关于土体固结的其他问题简介

--5.6 关于土体固结的其他问题简介-作业

第6章 边坡稳定分析

-6.1 概述

--6.1 概述

-6.2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

--6.2.1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1

--6.2.2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2

--6.2.3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3

--6.2.4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4

-6.3 最小安全系数和潜在滑动面的搜索方法

--6.3 最小安全系数和潜在滑动面的搜索方法

-6.4 极限平衡法边坡稳定分析的一些结论

--6.4 极限平衡法边坡稳定分析的一些结论

-6.5 塑性力学上下限定理简介

--6.5 塑性力学上下限定理简介

-6.6 基于有限单元法的边坡稳定分析

--6.6 基于有限单元法的边坡稳定分析

-6 边坡稳定分析-作业

3.5.2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2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