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高等土力学 >  第0章 绪论 >  0.3 岩土工程实践的发展 >  0.3.1 岩土工程实践的发展1

返回《高等土力学》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0.3.1 岩土工程实践的发展1在线视频

下一节:0.3.2 岩土工程实践的发展2

返回《高等土力学》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0.3.1 岩土工程实践的发展1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下面学习第三部分

岩土工程实践的发展

主要介绍五类工程的发展

高围堰与高土石坝

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地下工程

高边坡及滑坡防治

海洋岩土工程

先看高围堰与高土石坝

土石坝由于其地基适应性好

便于使用当地材料筑坝

造价较低

施工机具简单等优点

而被较多采用

其它坝型的水利枢纽的

施工导流围堰工程

也多是土石建筑物

我国已拥有水库大坝9.8万余座

其中95%以上为土石坝

我国近期建成

在建或拟建的300米级高土石坝有

糯扎渡高261.5m在澜沧江上

如美高315m也在澜沧江上

双江口高314m在大渡河上

日冕高300m在金沙江上

两河口高294m在雅砻江上

我国高土石坝筑坝技术相当先进

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问题

目前已建成的100米以上的

高坝中堆石坝居多

水布垭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233米

糯扎渡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261.5米

在高层建筑与深基础方面

至2018年

全球200米及以上的

高层建筑的总数达1478座

比2010年的614座增长141%

2018年全年200米及以上的

高层建筑完工数量达143座

这些建筑物最关键的部分当然是基础

奥运场馆兴建

也曾遇到许多工程地质和地基基础问题

我国深基坑的规模与数量

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引进发展了土钉墙、复合土钉墙

软土锚固、可拆芯土层锚杆等技术

截止到2019年11月

世界高楼前10名中

我国占6座

其中大陆5座

上海中心大厦建筑主体为119层

总高为632米

结构高度为580米

是已建成的中国第一高楼

世界第二高楼

基础形式为桩筏基础

采用主楼顺作

裙房逆作相结合的总体方案

基坑呈四边形

边长约 200 m

主楼区圆形基坑外径 123.4 m

开挖深度为 31.2 m

局部深坑达33.2 m

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

墙厚 1.2 m

墙深 50 m

大底板厚 6 m

采用明挖顺作施工

金茂大厦高420.5米

当时为中华第一高楼

世界第四

地下3层

地上88层

建筑总面积约29万平方米

其基坑是上海软土地基中面积最大

深度最深的基坑

施工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

其地下连续墙深达36米

墙体厚1米

主部位基础底板厚4米

C50高标号混凝土量达13500立方米

创造了上海软土地基

基坑开挖面积最大、深度最深的新记录

基础工程中的桩基发展很快

表现为

新桩型、新工艺不断出现

在设计方面

除传统基于承载力的设计方法以外

还提出了基于沉降的设计方法

大型桩基础的应用越来越多

据估计我国每年使用的桩量超过数千万根

地基处理的技术不断有所创新和发展

这是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新加坡发展银行建设时采用的大型墩基础

用了4个直径7.3m的墩基础

将荷载传到部分风化和未风化泥岩上

在桩端和桩侧进行压力灌浆

可提高桩的承载力

桩端形成树根状水泥浆结石体扩大头

在桩端以上一定高度范围内

桩径和桩侧面积增大

桩端周围挤密土加强了对桩的约束

使桩身下部摩阻力增大

桩端下虚土被挤密后相当于桩长有所增加

这是复合载体夯扩桩的示意图

成孔沉管后进行填料夯实

再填上干硬混凝土并夯实

使桩端以下一定范围内

形成了由干硬混凝土

夯实填充料、挤密土体

和影响土体组成的复合载体

这是DX桩

也称挤扩桩、支盘桩的构造示意图

采用DX桩

或扩底桩增大有效受力面积

最大程度地利用良好持力层

是发挥持力层作用

和提高单桩承载力的有效途径

这是Osterberg测桩法

在桩底预先放置一个直径

稍小于桩径的、可上下膨胀的压力室

给压力室加压

使桩身获得向上的托力

同时桩端获得向下的压力

桩端位移和桩身位移的量测

采用分离独立系统

因而分别直接测定桩侧阻

端阻和相应位移的关系

由此验证桩的承载力

这种测桩方法比传统的静载测桩法

省力、省钱、省时

又比动力测桩法直接可靠

被视为桩基测试技术的一大突破

关于地下连续墙

传统上使用冲桩机辅助成槽机进行施工

适合于较软的地层

在坚硬地基中采用

双轮铣槽机成槽施工地下连续墙

可提高功效、保证质量

减小噪音和震动

实际上双轮铣槽机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地基

螺杆桩是一种组合式混凝土灌注桩

采用全液压设备将螺杆钻入土中

随提钻随泵压混凝土

然后迅速放入钢筋笼成桩

其特点包括:不用清底

无上返土、无泥浆污染

无噪音、无振动

无弃土外运、无环境污染等

其优点是:承载力高

施工速度快、节约混凝土等

扩体组合桩的工艺是

采用长螺旋钻成孔后压灌水泥砂浆混合料

低标号砼或水泥土混合料

然后静压、锤击打入

或高频振动插入预制混凝土桩

其优点是:施工速度快、经济环保

可以更好地发挥组合桩良好的承载性能

工程应用范围广

高等土力学课程列表:

第0章 绪论

-0.1 岩土工程的学科特点与发展

--0.1.1 岩土工程的学科特点与发展1

--0.1.2 岩土工程的学科特点与发展2

--0.1.3 岩土工程的学科特点与发展3

-0.2 土力学学科的发展历史

--0.2.1 土力学学科的发展历史1

--0.2.2 土力学学科的发展历史2

-0.3 岩土工程实践的发展

--0.3.1 岩土工程实践的发展1

--0.3.2 岩土工程实践的发展2

-0.4 理论与工程的检验

--0.4 理论与工程的检验

-0.5 岩土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0.5 岩土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第0章 绪论-作业

第1章 土工试验及测试

-1.0 概述

--1.0 概述

--1.0 概述-作业

-1.1 室内试验

--1.1.1 室内试验1

--1.1.2 室内试验2

--1.1.3 室内试验3

--1.1.4 室内试验4

--1.1.5 室内试验5

--1.1.6 室内试验6

--1.1 室内试验-作业

-1.2 模型试验

--1.2 模型试验

--1.2 模型试验-作业

-1.3 原位测试与现场观测

--1.3 原位测试与现场观测

--1.3 原位测试与现场观测-作业

-1.4 试验的检验与验证

--1.4 试验的检验与验证

第2章 土的本构关系

-2.1 概述

--2.1 概述

--2.1 概述-作业

-2.2 应力和应变

--2.2 应力和应变

--2.2 应力和应变-作业

-2.3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

--2.3.1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1

--2.3.2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2

--2.3.3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3

--2.3.4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4

--2.3 土的应力变形特性-作业

-2.4 土的弹性模型

--2.4.1 土的弹性模型1

--2.4.2 土的弹性模型2

--2.4.3 土的弹性模型3

--2.4.4 土的弹性模型4

--2.4.5 土的弹性模型5

--2.4 土的弹性模型-作业

-2.5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

--2.5.1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1

--2.5.2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2

--2.5.3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3

--2.5.4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4

--2.5 土的弹塑性模型的一般原理-作业

-2.6 剑桥模型

--2.6.1 剑桥模型1

--2.6.2 剑桥模型2

--2.6.3 剑桥模型3

--2.6.4 剑桥模型4

--2.6 剑桥模型-习题

-2.7 其它典型弹塑性模型

--2.7.1 其它典型弹塑性模型1

--2.7.2 其它典型弹塑性模型2

--2.7.3 其它典型弹塑性模型3

--2.7 其它典型弹塑性模型-作业

第3章 土的强度

-3.1 概述

--3.1.1 概述1

--3.1.2 概述2

--3.1 概述-作业

-3.2 土的抗剪强度的机理

--3.2.1 土的抗剪强度的机理1

--3.2.2 土的抗剪强度的机理2

--3.2.3 土的抗剪强度的机理3

--3.2 土的抗剪强度的机理-作业

-3.3 土的强度与土的物理性质

--3.3.1 土的强度与土的物理性质1

--3.3.2 土的强度与土的物理性质2

--3.3 土的强度与土的物理性质-作业

-3.4 影响土的强度的外部因素

--3.4.1 影响土的强度的外部因素1

--3.4.2 影响土的强度的外部因素2

--3.4.3 影响土的强度的外部因素3

--3.4 影响土的强度的外部因素-作业

-3.5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

--3.5.1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1

--3.5.2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2

--3.5.3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3

--3.5.4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4

--3.5 土的排水与不排水强度-作业

-3.6 土的强度理论

--3.6.1 土的强度理论1

--3.6.2 土的强度理论2

--3.6.3 土的强度理论3

--3.6.4 土的强度理论4

--3.6 土的强度理论-作业

-3.7 黏性土的抗拉强度

--3.7 黏性土的抗拉强度

--3.7 黏性土的抗拉强度-作业

第4章 土中渗流

-4.1 概述

--4.1 概述

--4.1 概述-作业

-4.2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

--4.2.1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1

--4.2.2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2

--4.2.3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3

--4.2.4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4

--4.2.5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5

--4.2 饱和土的渗透性和基本方程-作业

-4.3 饱和土二维渗流和流网

--4.3.1 饱和土二维渗流和流网1

--4.3.2 饱和土二维渗流和流网2

--4.3.3 饱和土二维渗流和流网3

--4.3 饱和土二维渗流和流网-作业

-4.4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

--4.4.1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1

--4.4.2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2

--4.4.3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3

--4.4.4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4

--4.4 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作业

-4.5 非饱和土中水的形态和基质吸力

--4.5.1 非饱和土中水的形态和基质吸力1

--4.5.2 非饱和土中水的形态和基质吸力2

--4.5 非饱和土中水的形态和基质吸力-作业

-4.6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

--4.6.1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1

--4.6.2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2

--4.6.3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3

--4.6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作业

-4.7 非饱和土的渗透性和数值计算

--4.7.1 非饱和土的渗透性和数值计算1

--4.7.2 非饱和土的渗透性和数值计算2

--4.7.3 非饱和土的渗透性和数值计算3

--4.7 非饱和土的渗透性和数值计算-作业

第5章 土的压缩与固结

-5.1 概述

--5.1 概述

-5.2 土的压缩与地基的沉降

--5.2.1 土的压缩与地基的沉降1

--5.2.2 土的压缩与地基的沉降2

--5.2 土的压缩与地基的沉降-作业

-5.3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

--5.3.1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1

--5.3.2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2

--5.3.3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3

--5.3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作业

-5.4 单向固结的普遍方程及一般问题

--5.4.1 单向固结的普遍方程及一般问题1

--5.4.2 单向固结的普遍方程及一般问题2

--5.4.3 单向固结的普遍方程及一般问题3

--5.4 单向固结普遍方程及一般问题-作业

-5.5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

--5.5.1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1

--5.5.2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2

--5.5.3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3

--5.5.4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4

--5.5.5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5

--5.5.6 土的三维固结问题6

--5.5 土的三维固结理论-作业

-5.6 关于土体固结的其他问题简介

--5.6 关于土体固结的其他问题简介

--5.6 关于土体固结的其他问题简介-作业

第6章 边坡稳定分析

-6.1 概述

--6.1 概述

-6.2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

--6.2.1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1

--6.2.2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2

--6.2.3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3

--6.2.4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4

-6.3 最小安全系数和潜在滑动面的搜索方法

--6.3 最小安全系数和潜在滑动面的搜索方法

-6.4 极限平衡法边坡稳定分析的一些结论

--6.4 极限平衡法边坡稳定分析的一些结论

-6.5 塑性力学上下限定理简介

--6.5 塑性力学上下限定理简介

-6.6 基于有限单元法的边坡稳定分析

--6.6 基于有限单元法的边坡稳定分析

-6 边坡稳定分析-作业

0.3.1 岩土工程实践的发展1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