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逻辑思维与写作 >  第二章 概念 >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在线视频

下一节:2.1概念及其特征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大家好

这一章开始

我们来讲

一个非常小的要素叫概念

首先什么是概念

我们大家

可能在生活语境中

会不断的提到这个词

说我这个人对金钱没有概念

我对于勤奋没有概念

那么

生活语境中的概念

它和我们逻辑学中的概念

是否是一致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是缺乏准确而又严格定义的

比如说什么是 仁

什么是 义

什么是 道

这几个概念一直众说纷纭

事实上

当我们讨论某个问题的时候

或者以就某个主题

写一篇文章时侯

首先

确定的

是要所讨论问题涉及的概念

是否有一致的看法

如果说

我们对于概念的理解都不一致

那么后面讨论问题

也就没有意义了

因为我们谈的本身

就不是同一个东西

其实写作是一样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

文体的概念

也就说我要写一篇

什么样的文章

这篇文章所要阐释的概念

有没有争议

我能不能保证我的文章

从始至终使用的是一个概念

因此

我们今天的讲座从概念入手

首先关于概念的定义

什么叫概念

我们用这样一句话来阐释

说概念是反映对象

特有属性或

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我请同学们来关注

这句话之中的几个关键词

首先思维形式

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

它只是一种思维形式

而概念它含有两个特征

第一叫对象

第二是属性

我们来分别看这么几个词

思维形式 对象 属性

思维形式

我不需要去解释太多

而对象

概念所反映的对象

是一切我们

能够被思考的事物

我们的客观世界

存在着太多

形形色色的事物

日月星辰

山川河流

我们的感觉表象

这些事物一旦纳入到

我们的思考领域

就是我们的思维的对象

而事物和事物的属性

这是不可分离的

属性总是一定事物的属性

而事物总是具有

某些属性的事物

因此

属性是指事物的性质特点

以及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

我们把属性这样分类

它包括 性质和关系

性质当然包括形象

颜色 气味 动作

好坏 美丑 善恶

而另外一方面

一个事物必不可少的

会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

比如说大于 小于

战胜 在 之前

那么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

来审视属性的时候

我们会说

事物的属性它还包括

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当然

界定概念的只能是

特有属性或是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是什么

是我们决定一事物

之所以成为该事物

而又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属性

例如我们讲

哺乳动物这个概念

本质属性是胎生

而不是说什么恒温

有皮毛 大或者是小这些

它不能去界定概念

而概念就是

舍去对象的非本质属性

抽象的去反应本质的属性

我们举个例子

有人号称说这个城市

我们在一个古城

来城市建设动工时

发现了个青铜器

我们说这个青铜器它很古老

因为下面镌刻着铭文写着是

公元前六十八年造

如果明确这个概念公元

我们知道

这个青铜器一定是假的

公元这个概念

特有属性

十六世纪才有

因此概念的形成需要通过陈述

对比 抽象 概括几个阶段后

最后给对象命名

那么我想在这特别提到的一点

因为我们人对事物的认识

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所以我们的

认识过程中形成的概念

也是根据反映的对象的

属性不断的深化形成的

比如说我们谈

一个最简单的概念

说什么是人

那么

我们人类对于人

这个概念的形成

就反映了这样的道理

古代先贤最希望我们

给人这个概念下定义的时候

是把人和其它动物

从本质上区别

那么柏拉图

给人下了这样的定义

说人是什么

人是浑身无毛

而两足直立的动物

于是

第欧根尼抓了一只鸡

拔光身上的毛

挂在雅典学院的墙上

说这就是柏拉图定义的人

于是

柏拉图的后继者

为了去抚平这样子的伤痕

给这定义修正了

他叫什么呐

说 人是有宽平指甲

浑身无毛的两足动物

我们今天会看着很滑稽

而事实上呐

无独有偶

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哲学家

荀子

他和柏拉图的观点

是有相同之处

他说 人之所以为人者

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

以其有辨也

当然了

这种定义

我们今天会觉得很可笑

因为虽然我们的先贤

希望通过这样的定义

来把人和其他动物来区分

但是很显然

他不是我们人

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

那么什么是本质属性

十八世纪法国的戏剧家

博马舍

曾在一个剧本里说

人是四季有性欲的动物

然而神志正常的人

有谁会把四季交配的

鸽子 鹦鹉也流视为同类呢

那么我们今天

主流的教科书中

会使用这样的定义说

说人是会制造

和使用工具的动物

大家可以看到

这张图片中的猩猩

它在用一根木棍来

蘸着这个

大玻璃盒子里面的昆虫吃

这根木棍它不是一般的木棍

它是工具

我们能够看到的

是这只猩猩

是在拿一个工具

来给自己获取食物

当猩猩在使用工具的时候

那么我的问题是

我们之前的概念 人

还对吗

因此我们没有

对人这个概念有统一的认知

而我所想说的是

人这个概念

从古到今不断发生变化

而我们恰恰反映了一个问题

就是人类对事物本质

认识的越深刻

形成的概念越准确

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逻辑思维与写作课程列表:

导论

-导论

--导论

第一章 概述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测试题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何为批判性思维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课后思考

第二章 概念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概念及其特征

--课后思考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测试题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测试题

--2.2概念的种类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测试题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测试题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测试题

--2.3概念间的关系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测试题

--2.4概念的限制的概括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测试题

--2.5下定义的方法和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测试题

-2.6.1 划分的方法

--2.6.1 划分的方法

--2.6划分的方法与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三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测试题

--3.1命题和推理概述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2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3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课后思考

-3.5.1 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3.5.1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测试题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课后思考

第四章 直言命题及其推理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测试题

--4.1直言命题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测试题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测试题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测试题

--4.2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测试题

--4.3三段论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五章 非演绎逻辑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测试题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测试题

--5.2.1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测试题

--5.2.2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测试题

--5.2.3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测试题

--5.2.4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测试题

--5.2.5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测试题

--5.3类比推理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测试题

--5.4.1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测试题

--5.4.2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六章 论证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测试题

--6.1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2 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6.2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测试题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测试题

--6.3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第七章 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7.1歧义性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测试题

--7.1歧义性谬误

-7.2 含混谬误

--7.2含混谬误

--7.2 含混谬误 测试题

--7.2含混谬误

-7.3 论据谬误

--7.3论据谬误

--7.3 论据谬误 测试题

--7.3论据谬误

--课后思考

第八章 常见的推理形式

-8.1.1 支持(上)

--8.1.1支持(上)

--8.1.1 支持(上) 测试题

--8.1支持

-8.1.2 支持(下)

--8.1.2支持(下)

--8.1.2 支持(下) 测试题

-8.2 削弱

--8.2削弱

--8.2 削弱 测试题

--8.2削弱

-8.3 假设

--8.3假设

--8.3假设

--8.3 假设 测试题

-8.4 推出

--8.4推出

--8.4 推出 测试题

--8.4推出

-8.5 解释

--8.5解释

--8.5解释

--8.5 解释 测试题

--课后思考

-8.6 评价

--8.6评价

--8.6评价

--8.6 评价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九章 有逻辑的写作和写作的逻辑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测试题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测试题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测试题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测试题

--课后思考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