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逻辑思维与写作 >  第九章 有逻辑的写作和写作的逻辑 >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在线视频

下一节: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大家好 这章我们想讲一个

特别宏达的选题

关于写作

写作本身它会涉及到一门学科

它的内容非常广泛

它的外延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

我们不可能通过一次课

或者一门课

来解决写作的问题

那么在这章之中

我们只是想谈谈思维

在写作中的作用

而我们在这里所讲的写作

不涉及文学创作

所有的诗歌 散文

小说我们不去考量

我们只是针对公务文书

事物文书或者是

论说文的写作

这些文书的作用有哪些呢

我们讲一句古语

讲 朝廷宪章 军旅誓诰

敷显仁义 发明功德

牧民建国 施多用途

从古至今 这些各种的文书

在信息传递

在统领政治的时候

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比如说这里面的誓诰

它始于夏商

誓是国王临战前

对部下下达的军事动员令

通常它的语体要求

语气严厉

会有很强的命令性

比如说尚书里面非常有名的篇章

甘誓 汤誓

那么甘誓是当时的夏启

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候

在今天陕西户县的西南

甘这个地方发布战争动员令

而甘是迄今为止

发现最早的

带有军法性质的规范

那么这篇为夏启讨伐有扈氏

在甘地发布的临战誓词

就是我们后世的样本

在比如说呢 诰

诰的本义是告知

我们在中国古代呢

通过下行诰

用于帝王

宣布重大事情和重大决策

上行诰

那么是一种上行文书

大臣劝谏去勉励君王

为他们出谋划策的文书

我们中国古人

对于文人

对于这些真正的英雄叫

上马击胡 下马草书

能文能武

而对于写作

尤其是文章的写作

我们想引用儒家思想中

文以载道 的文章学精神要求

从中国古代

文以载道 道器合一

的文章学要求来说

道 是文章的精神要求

而 形而下 的器必须得以

形而上 的道来支持

刘勰认为 他说

辞之所以能鼓动天下者

乃道之文也

文章作为 形而下 的器

也须得有 形而上 的道支持

才能达到孟子所言 浩然正气

文以载道

是中国儒家思想

强调文学艺术

所具备社会教化功能的

一种集中的体现

因为儒家思想从汉代以来

就取得了中国主流意识中

所谓的话语霸权

从而就使得

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历史中

就出现了以儒家为主导的

儒家为尊的思想

这样就造成了

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

就出现了 文以载道 的盛行

但是呢今天

再文以载道的认识上

我们一直存在着一个误区

我们把这种 道 的载体 文

会狭隘理解为纯粹文学创作

它就造成传道载体

形式的单一化

而我们今天要讲写作

写作是否具有

文以载道 的社会功能

应该依据我们

我们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

以及文体行式自身规律

简单的说

写作的他律性和自律性

它决定了 文以载道 的存在

我们如果用作品的自身属性来讲

文章的写作和文学的创作

它不可分割

虽然写作必须遵循

自身发展的原则

但它有越来越多的独特属性

但是我们不能去彻底割裂文章

和文学创作之间的

千丝万缕的联系

两者在发展过程之中

一直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

那么文章作者

不一定能够写出

优秀的文学作品

也就是说写公文的

不一定能够进行文学创作

但是在中国古代

就有非常多的优秀文学家

他也是非常好的文书创作者

如韩愈 诸葛亮 贾谊 李斯

他们的文章作品企图不受到

文学思维的影响那是不可能的

其中就包括对 文以载道的

社会教化功能的渗透

所谓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与器的分离

在亚里斯多德那里产生了两门学科

物理学 physical

和哲学 Philosophy

从词源上看

哲学作为形而上

它是一门自物理学之后的学科

前者属于个别

具体的比如说人 山 马

它们是器物的范畴

而后者它所探索的

超于个别物象的道 归于观念

那么器物可见而有形

观念不可见而无形

但是要用无形的 道

就是通过有行的器 来表达的

见器不见道

非观看之道

这也是亚里斯多德朴素的哲学

对我们今天作品的启示

那我想它也是

一种基本的阅读的哲学

世间万物所呈现给我们的

不仅仅是它的物理的样式

还有提供给我们

各种超越样式的观念

那么关于文学评论的标准

我们中国有一个故事

叫 一字千金

吕不韦将自己的缕榄挂于城门

有人可增损一字者赏千金

真的没有人可增损一字吗

我们用今天的逻辑思维来判断

是因为他的文章好

没人能改

还是因为他的社会地位

所以我们在判断文学评论的时候

使用什么样的标准

当然今天还有一个现象

就是所谓的文人相轻

曹丕在自己的典论中讲过一句话

他说文人相轻 自古而然

通常指的是有才学的人

彼此看不清

当然一个原因是性格的高傲

第二呢在今天的这种知识结构

和价值观的偏重

就像我们今天

每一个专业门类的教授

都会认为我的专业是最有价值的

而文章

尤其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文书

或者是论说文

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有的时候我们在写作的时候

可能还需要迎合

是要去应经据典

去讲故事还是用数据说话

很难去判定什么叫好文章

那么我们在这却要讲一些公理

对于好文章的标准

它是针对我们今天

非文学创作的写作来讲的

第一个标准呢是准确

准确是文章语言的生命

它会影响到文章质量的高低

我们有一句俗语叫

一字入文章 九牛拔不出

非常形象的说明

文章中语言的准确性

当然这里的准确

指的是除了内容要素以外

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语言的要素

也就是我们在逻辑中要讲的

语言的表达是不是符合实际

是不是贴切于逻辑

在遣词造句方面

是不是符合规范

尤其是对于一些意思相近的语词

我们可能需要反复的考察

去辨析它们之间

有没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然后我们选择最准确的语词

比如说在我们现代汉语中

出现了大量的意思相近

或相同的语词

但实际想一想

是有非常微妙的差异

比如说美好和美妙

比如说宽阔和宽敞

看似相近

而我们细细审读的时候

它们确实有程度上的区别

好文章第二评判标准要求简练

简练的表达手法

也就是文章写作后的主要形式

简练的文章在呈现出来之后

它可以提高办事的效率

加快我们信息执行的目的

因此对文章语言的精雕细刻

反复推敲

让它能够词以达意

是我们要重视的

毛泽东在他的反对党八股中

写过这样一段话

他说我看重要性文章

不妨粉它十多遮

认真加以删改

然后发表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而事业是曲折复杂的

必须反复研究

才能反映恰当

在这里粗心大意

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

我想这些语句

足以充分的说明删改的重要

只有反复的修改

精研细磨

才能让文章在精炼中

充满文采

杜甫讲过一句话

他说 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鲁迅先生也讲

他说写完之后呢

至少看两遍

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 句 段删去

毫不可惜

宁可将写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

也决不将速写的材料拉成小说

好文章第三个标准叫美观

结构对于写作来说

是一项立骨架的环节

那么文章的结构因为精心设计

而具产生美

那么文章的写作

需要遵循结构上的规律

把不同的要素

按照一定的关系结合起来

产生漂亮的结构形式

在这种结构的形式生成过程之中

美感孕育其中

我们在逻辑和思维之中

在讲到文章

文章的结构就像一座建筑

而段落 句子

是构成这座建筑的部件

我想把这座建筑修建的精美玲珑

那就需要精心设计段落

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精密细致地构建每一个部件

当这些部件之间在轻重 因果

推理关系上完美结合的时候

这篇文章就是一座

具有审美性的建筑

那么文章要美

需要运用大量的辞格

那么中国古代

一直到近代文章辞格运用频率

实际上比我们当代的文章

所使用的更多

比如说在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一文中

这篇文章只有两百多个字

但是出现了八种辞格

今岁或不登

民食颇寡

其咎安在

或诈伪为吏

吏以货赂为市

渔夺百姓

侵牟万民

我们看到就这一句话

就出现了设问 顶真 对偶3种辞格

再比如说

以情意取胜的 陈情表

他所运用的

积极修辞辞格达到了12种

孙中山的 上李鸿章书

全文使用了96次对偶

行文整饬自不待言

而重要的是由此成就的文采

将一位年轻人拳拳的爱国之心

表现得淋漓尽致

梁启超的 上袁大总统书 中

我大总统何苦以千金之躯

为众矢之鹄

舍磬石之安

就虎尾之危

灰葵藿之心

长萑苻之志

这一句 作者连用六组

结构相同的短语

来责问袁世凯的

不可理喻的行径

我们可以看到气势上

一组比一组强

到最后一组作者的

气势达到顶点

将对方逼到无处可躲的境地

那么这时候作者的主观立场

就显示的非常分明了

而且因为排比的应用

起到了非常好的

增强语势 加强情感的作用

但事实在今天

文章的语体

辞格的应用却出现的越来越少

即使今天

我们可能更多的使用叫节缩

使用会比较多

而节缩是出现比较频繁的辞格

比如说我们今天的文章

为了简洁

在不影响理解意义的基础上

使用了比如说

八荣八耻

三个代表

两学一做

这些约定俗成的短语

它非常类似我们在

逻辑定义之中所讲到的

语词定义的方式

在当代的文章中

尤其是公务文种

几乎很少出现过

积极修辞运用案例

我们把它的原因

其实可以做一个梳理

首先呢 我们今天的社会

快节奏生活要求文章简洁易懂

来提高处理信息的效率

那么相应的就忽视了

对文采的要求

另一方面

文章写作者的文化修养

和写作水平不同

在我们中国古代

文官制度盛行

大多数朝代之中

政府机关他们的人员

作为文章的主要使用者

都是通过文化考试

也就是科举选拔出来的

在科举之中

又以文学典籍的熟知和运用

作为主要的考察标准

那么这个制度

保证了中国古代

文章的写作者和阅读者

他们独特的文化修养

而第三个原因在于呢

我们今天每一个时代

是有它独特的社会语境的

古代的文人士大夫

他受到全社会尊敬的群体

那么社会大众

会自觉或不自觉地

以他们的言行

或者学识为榜样

因此 其典雅优美的文辞

便会受到欣赏

但是放在今天

我们不敢说就想古人一样

就去追求那么优美的辞格

但是赏心悦目

却是我们文章

所必有的一个品格

逻辑思维与写作课程列表:

导论

-导论

--导论

第一章 概述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测试题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何为批判性思维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课后思考

第二章 概念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概念及其特征

--课后思考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测试题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测试题

--2.2概念的种类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测试题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测试题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测试题

--2.3概念间的关系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测试题

--2.4概念的限制的概括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测试题

--2.5下定义的方法和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测试题

-2.6.1 划分的方法

--2.6.1 划分的方法

--2.6划分的方法与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三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测试题

--3.1命题和推理概述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2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3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课后思考

-3.5.1 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3.5.1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测试题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课后思考

第四章 直言命题及其推理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测试题

--4.1直言命题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测试题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测试题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测试题

--4.2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测试题

--4.3三段论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五章 非演绎逻辑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测试题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测试题

--5.2.1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测试题

--5.2.2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测试题

--5.2.3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测试题

--5.2.4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测试题

--5.2.5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测试题

--5.3类比推理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测试题

--5.4.1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测试题

--5.4.2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六章 论证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测试题

--6.1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2 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6.2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测试题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测试题

--6.3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第七章 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7.1歧义性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测试题

--7.1歧义性谬误

-7.2 含混谬误

--7.2含混谬误

--7.2 含混谬误 测试题

--7.2含混谬误

-7.3 论据谬误

--7.3论据谬误

--7.3 论据谬误 测试题

--7.3论据谬误

--课后思考

第八章 常见的推理形式

-8.1.1 支持(上)

--8.1.1支持(上)

--8.1.1 支持(上) 测试题

--8.1支持

-8.1.2 支持(下)

--8.1.2支持(下)

--8.1.2 支持(下) 测试题

-8.2 削弱

--8.2削弱

--8.2 削弱 测试题

--8.2削弱

-8.3 假设

--8.3假设

--8.3假设

--8.3 假设 测试题

-8.4 推出

--8.4推出

--8.4 推出 测试题

--8.4推出

-8.5 解释

--8.5解释

--8.5解释

--8.5 解释 测试题

--课后思考

-8.6 评价

--8.6评价

--8.6评价

--8.6 评价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九章 有逻辑的写作和写作的逻辑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测试题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测试题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测试题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测试题

--课后思考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